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入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的实际,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古树名本普查建档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我国古树名水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本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一占树名水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其它地区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划定“古树群”,纳入本次普查范畴。

第四条古树名木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第五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要成立临时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可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六条建档管理

各地普查结束,经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后,要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监测管理。古树名木档案每五年更新一次。

第二章调查工作

第七条技术培训

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

第八条工具材料准备

各地要根据古树名水的数最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普查设备和仪器。

第九条过往资料搜集及社会调查。近年已搞过正规普公的,要将原资料进行分析,尽

量利用,对缺项因子,要认真进行补充充调查。

第十条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屯、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卡。填表字迹必须工整清晰。

第十一条每木调查

1、填写省(市、区)、市(地、州)、县(市、区)名称,调查号顺序由各乡镇(街道)统一定,填写阿拉伯数字。在各乡镇(街道)调查的基础上,全县古树名木统一编号。

2、树种:无把握识别的树种,要采集时、花、果或小枝作标本,供专家鉴定。

3、位置:逐项填写该树木的具体位置,小地名要准确,是单位内的可填单位名称及部位。

4、树龄:分三种情况,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有传说,无据可依的作“传说年龄”;“估测年龄”估测前要认真走访,并根据各地制定的参照数据类推估计。

5、树高:用测高器或米尺实测,记至整数。

6、胸围(地围):乔水量测胸围,灌木、藤本量测地围,记至整数。

7、冠幅:分“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计算平均数,记至整数。

8、生长势:分五级,在调查表相应项上打“√”表示。枝繁叶茂,生长正常为“旺盛”;无自然枯损、枯稍,但生长渐趋停滞状为“一般”;自然枯梢,树体残缺、腐损,长势低下为“较差”;主梢及整体大部枯死、空干、根腐、少量活枝为“濒死”;已死亡的直接填写,死亡古树不进入全县统一编号,调查号要编,在总结报告中说明。

9、树木特殊状况描述:包括奇特、怪异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稍、根干腐等。如有严重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发病状况。

10、立地条件:坡向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平地不填;坡位分坡顶、上、中、下部等;坡度应实测;土壤名称填至土类;紧密度分“极紧密”、“紧密”、“中等”、“较疏松”、“疏松”五等填写。

11、权属: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据实确定,打“√”表示。

12、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说明。

13、传说记载:简明记载群众中、历史上流传的对该树的各种神奇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和奇特怪异性状的传说等,记在该树卡片的背页,字数300字以内。

14、保护现状及建议:主要针对该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周围环境不利因素,简要提出今后保护对策建议。

第十二条调查古树群,按《古树群调查表》(表二)要求如实填写。

第十三条树种鉴定,非疑难树种,由县(市、区)调查人员确定,调查人员无把握定

名的疑难树种,野外填写《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表三)并采集标本,由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标本鉴定;县(市、区)无法确定的,标本送市(地、州)鉴定,以此类推。

第十四条古树名木要用全景彩照,一株一照。古树群的古树,从三个不同角度整体拍照,不单株拍照。奇特怪异木要体现“奇”、“怪”特色。照片编号与古树名木编号要一致。

第三章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各地要建立健全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工作质量管理和技术责任制度,加强调查质量的监督,逐级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把好调查建档工作质量关。

第十六条各县(市、区)普查结束后,要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基础上,市(地、州)要逐县(市、区)组织抽查。省(区、市)也要对各市(地、州)的普查结果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普查总量的5%。

第十七条普查工作质量等级评定

1、优秀: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上,各项调查团于误差小于5%,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5%:

2、良好: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上,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小于5%,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10%;

3、合格:树种鉴定正确率达95%以下、90%以上,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小于10%,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小于10%;

4、不合格:树种鉴定正确率在90%以下,各项调查因子误差大于10%,树种及株数漏登率大于10%。

第四章资料汇总

第十八条县(市、区)上报市(地、州)资料,应经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审查论证。上报资料主要有:

1、全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古树群调查表》和对应照片。

2、需要上级鉴定的树种标本和对应的《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3、《县(市、区)古树名木清单》(表四),从散生到古树群依次排序填写,对古树群要标明株树,树种填主要树种,年龄填平均值。古树和名木不能重复统计。古树名木清单中要剔除非古树名木和已死亡古树名木。

4、县(市、区)古树名木普查总结五份。

第十九条各市(地、州)在抽查合格后,向省(区、市)报送下列资料:

1、全部《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古树群调查表》和对应照片。

2、需要上级鉴定的树种标本和对应的《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3、《市(地、州)古树名木清单》。

4、市(地、州)普查总结五份。

原始数表必须上报省(区、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十条各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对各市(地、州)普查成果要严格审查、抽查,合格后向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报送如下资料:

l、《国家一级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复印件)和平均年龄达500年以上的《古树群调查表》,并附相应彩照。

2、《省(区、市)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表五,附软盘)。

3、《省(区、市)古树名木名录》(表六,附软盘)。名录中的编号是对本省(区、市)全部建档古树名木的统一编号,其中,包括古树群,一片古树群编一个号,在备注栏中标明“古树群”和株数。

4、本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工作总结报告(附省级质量检查报告)一式五份。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古树名木要由各省(区、市)统一编号、建档,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并在各地建档的同时,一、二、三级古树名木分别由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标牌,以资识别和保护。一片古树群设立一个标牌。标牌内容、式样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定,另行通知。

第二十二条各省(区、市)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m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m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三级 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 -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 -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

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著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它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根据树木健康状况、当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和历史档案资料情况,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按以下先后顺序优先原则,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树龄鉴定: 1.文献追踪法: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

附件1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不含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的鉴定工作。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胸径:指树木根颈以上离地面1.3米处的主干带皮直径。分枝点低于1.3米的乔木,在靠近分支点处测量;藤本及灌木测量地径。 树高:指树木从地面上根颈到树梢之间的高度。 平均冠幅:指树冠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垂直投影平均宽度。 生长势:指树木生长发育的旺盛程度。 二、古树分级和名木范畴 (一)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着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着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着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分布在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7.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8.其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和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三、古树现场鉴定 (一)树种鉴定 观察鉴定对象营养器官(茎、叶)和繁殖器官(花、果)形态、解剖特征和生长特性,根据《中国树木志》的形态描述和检索表,鉴定出树木的科、属、种,并提供拉丁学名和中名。 (二)树龄鉴定

01古树名木地复壮技术

古树名木的复壮技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玉和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保护处尹俊杰 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工程师张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古树资源有近300万株,在册的古树绝大多数属于人工栽植的树木,生长100年以后形成古树,多分布在城区和郊区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逐渐改变了古树的自然环境,形成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环境、对古树生长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古树长势除一部分生长良好之外,大部分处于衰弱状态,重者出现濒危和死亡。为了保护好现有古树,各地曾对弱株古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养护和复壮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技术方法。现就北京市弱势古树复壮方面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古树复壮技术的标准 古树长期生长在恶劣环境中,树体器官衰弱和损伤,出现外部叶子发黄、枯焦和死亡;枝杈损伤及枯死;树干伤残及腐朽等症状。按照树体衰弱程度,古树长势衰弱株可分为轻弱株、重弱株、濒危株和死亡株。当前古树重弱株和濒危株是抢救的重点、应尽早采取复壮技术措施。如何复壮,必须对古树复壮技术措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根据树木习性、古树特点和古树衰弱状况,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古树复壮标准如下: (一)古树良好的生存环境技术指标 1.无机环境 (1)土壤容重:1.2g/cm3~1.3g/cm3 (2)土壤总孔隙度;50%~60% (3)土壤自然含水量:10%~18% (4)土壤非毛管孔隙度:>15% (5)光照强度:>80001x (6)气温及土温:10℃~28°C (7)土壤有机质含量:5%-10%

(8)土壤有机肥含量:l%~2% (9)土壤矿质养分: 気:80ppm至120ppm,五氧化二爷:20ppm-40ppm 氧化钾:100ppm~150ppm,微量元素占氮磷钾总量5% (10)土裟溶液浓度0.1%~0.2% (11)土壤酸碱度:pH值6.5~7.5 (12)地下障碍物清理,如墙基、路基、旧路面、旧管道等(13)地上废弃物清理,如建筑垃圾、煤渣、木料等(14)废弃建筑物拆除,如废旧设施、仓库、厨房等 2、有机环境 (1)调整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有利于古树生存(2)虫害已控制及天敌生物增加 (3)病菌已控制及有益菌的微生物增多 (二)古树器官修复技术指标 1、根系吸收器官 (1)伤根治愈率达90%以上 (2)弱根复壮在50%以上 (3)吸收根系量增加1倍以上 2、叶子光合器官 (1)叶子已清洗消毒 (2)叶子由黄转绿达80%以上 (3)树冠增加叶量50%以上 (4)叶子光合作用提高50%以上 3.枝干输导器官 (1)伤口清理及消毒,有利于伤口愈合 (2)伤口皮层愈合 (3)损伤组织已明显恢复 (4)枝干输导功能提高30%以上 (三)树洞修补技术指标 1.洞内腐朽木屑清理至隔离层 2.洞内填充物与树体黏合牢固形成一体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入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的实际,制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古树名本普查建档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我国古树名水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古树名本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一占树名水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本次普查建档范围。其它地区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划定“古树群”,纳入本次普查范畴。 第四条古树名木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第五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要成立临时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可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六条建档管理 各地普查结束,经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定稿后,要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监测管理。古树名木档案每五年更新一次。 第二章调查工作 第七条技术培训 省(区、市)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本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的普查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方法和技术标准。 第八条工具材料准备 各地要根据古树名水的数最及工作量,确定普查人员数量,并配备普查设备和仪器。 第九条过往资料搜集及社会调查。近年已搞过正规普公的,要将原资料进行分析,尽 量利用,对缺项因子,要认真进行补充充调查。 第十条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逐村屯、逐单位、逐株进行现地调查实测、填卡。填表字迹必须工整清晰。

DB36T 962—2017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技术规范

ICS65.020.99 B 64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962—2017 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intenance and rejuvenation of ancient & famous woody plants 2017-10-23发布2018-01-01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6/ T962—2017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长环境改善 (2) 5 土肥水管理 (3) 6 有害生物防治 (3) 7 树体修复 (4) 8 树体支撑与加固 (4) 9 修剪 (4) 10 自然灾害防范 (4) 11 巡查与档案管理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识保护牌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围栏保护 (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壤通气措施 (8) 附录D(资料性附录)防雷设施安装 (9) 附录E(资料性附录)换土、挖复壮沟 (10) 附录F(资料性附录)施肥技术 (11) 附录G(资料性附录)有害生物防治 (12) 附录H(资料性附录)防腐、树洞处理 (13) 附录I(资料性附录)支撑、加固技术 (14) 附录J(资料性附录)修剪技术 (15) I

DB36/ T962—2017 II 前言 本标准编写规则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露,俞东波,杜天真,邓光华,刘玮,季春峰,朱兵,刘强。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doc

附件 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 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 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 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 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 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 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 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 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 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 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 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 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 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 绿化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 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 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第二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及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会议提纲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工作目标 1、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 2、以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2009年3月),将二次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3、查清2009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完成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二次调查成果复核 根据省市要求,自2010年起我省全面启用二次调查数据。为做好二调数据启用前的各项工作,查缺补漏,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在二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我们的二次调查数据库,因此,就很有必要开展二调成果的复核。复核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各所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二调图纸进行全面复核。主要是看图件地类和实地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和错误调查情况(如实地为建设用地,图件为其他地类)?重点核实新一轮规划范围内的地类情况。对有疑问的图斑,各基层所进行详细记录并填写二调复核需修改图斑一览表(疑问图斑涉及行政村、所在图幅号、图斑号、变化前后地类等)。 2、各所对图件上标绘的行政村名称、道路、河流名称和单位名称等文字

注记等进行复核,看标注是否正确?有无别字? 3、参照分幅现状图、卫星影像和行政村界线,对行政村界线进行复核。由于更新调查影像分辨率的原因,原更新调查时确定的各级权属界线套合到二次调查影像上有偏差。为此,需对现有的行政界线走向说明和行政界线套合到影像图的位置进行对照核实,看有无上图偏差,有无明显切割影像地物现象。各基层所通知各行政村负责人,到国土所(参照放大的影像)对权属界线进行再次确认。这次复核,只是对县内的界线进行核实,不涉及县界。国土所根据各行政村的复核情况对需要调整的界线在分幅图纸上用铅笔进行标注。对相邻村在图纸上不能确认的界线经实地确认后确定。各所将权属界线复核情况于12月3日前报县局地籍管理科。县局将根据各所对界线的复核情况,配合济南四维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新数据库。 在复核过程中,省调查办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对地方复核上报的成果进行修改。经实地复核发现错误的可以调整,但必须实地拍照,填写《土地调查外业调查记录表》。允许修改的是:行政区划变动;村级权属界线调整;地类认定错误;建设用地细化地类引起的属性变化、其他属性录入错误。“批而未用”土地经严格核实后可更改。 (二)、开展标准试点统一更新调查 因我县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调查完成是在今年的三月份,距离现在已经八九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新增项目落地、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等,有很多地类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国家要求汇总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时点要求,需要将现有的二次调查初步数据更新到2009年12月31日。因此,

古树名木普查方案

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稿纸 陕西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的通知》(全绿办﹝2015﹞10号,以下简称《通知》)工作安排和《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法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好行政主管部门的古树名木保护职责,有序地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为指导,以弘扬植绿、爱绿、护绿传统和保护管理古树名木资源为目标,按照政府指

导、社会监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扎实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我省古树名木家底,明确被保护主体,使古树名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普查范围及责任 符合《通知》附件1《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第二条“古树名木分级和名木范畴”以及《条例》第二条、第三条的古树名木均为普查对象。 责任划分按《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执行。 三、普查的技术方法 掌握我省实际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开展普查建档工作是保护古树名木的基础和前提,各级绿委办应采用传统调查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相结合方法,以满足计算机网络动态监测为要求的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其方法如下: 1、以乡镇为单位,逐树进行普查,利用1:1万地形图和林业基本图、GPS定位仪、数码相机等工具进行数据获取、标本采集、调查表填写等。 2、以全绿办《通知》中附件2的《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为规程,切实按照普查范畴,完成好普查工作规定,为下一步的建档管理打好基础。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时间:2015年8月5日-9月30日) 1、拟定普查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发出普查通知;

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附件2: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古树名木范畴: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东北内蒙古国有原始林区、西南西北国有原始林区,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生长的古树名木,不纳入普查建档范围。 第四条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及鉴定执行《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1 第五条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面系统地查清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建立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 第六条组织领导 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工作由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绿化 委员会要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办公室设在同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内,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 第七条建档管理 普查结束后,普查结果须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并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资源文字和电子档案。

关于古树名木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

关于古树名木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 摘要:古树名木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绿化和美化环境的重任,是一个地区形象的重要体现。但是通过查询各类资料以及上网搜寻以后,研究发现,古树名木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有关部门对古树名木的关注力度不够和不重视是古树名木数量剧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我们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查阅以及上网浏览有关问题等方法,意在揭示古树名木的保护状况、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改进方案,提高古树名木的存活率。 1.实地调查:主要以各小组成员到各自家乡古树名木的数量,分布以及保护措施等,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研究。 2.问卷调查:我们在一条繁忙的街上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有80%是老年人,20%是年轻人。老年人因为经历的事情多,对古木的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识,因此我们把调查的主体针对了老年人,老年人也对古树的事情比较热心。当他们听到移植古木的成活率在60%---80%时,都不赞同移植古木。更重要的是98%的人们都认为古树应该呆在原先生长的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力度。 3.专门采访:这次活动移植古木的疑问,我们采访了一名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当我们向他询问相关访问内容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我们讲述了一颗普通的大树要想成为古树的艰难历程。当我们问及他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看法时,他立即从电脑文件夹中拿出了许多照片。照片中都是在城市不同地段拍摄的已死亡的古树。他认为古树应就地保护。 下一站,我们去了城市街道管理处。当我们向他们说及我们以及调查的结果时,他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无奈。他们说道,千岛湖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移植古木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保证会精心呵护古木,提高成活率,尽量保证让小树在城市成长。 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和访问,我们调查小组做出了以下几点分析(一)移树之风频繁,屡禁不止 当今全国各大城市均在迅猛发展,各大城市都在加大对古树进城力度,改善城市的形象,环境的好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又一因素,造成了各大古树的锐减。 (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来说,树龄较长的古木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然而,保护并没有到位,大多数古木仍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大多数地方保护古木的力度不够。 (三)国家和地方性相应法规的不完善 各地的执法力度不够,大多数执法部门表示,不是不想管,而是不知道如何管,因此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也成了当务之急。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保证存活率的前提下,减少移植的数目。 (二)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某某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县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某某县城市管理办法》、《某某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某某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某某县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所称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的,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所称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70年以上100年以下有保护价值的树木。 第四条县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县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县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县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外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规划、住建、农科、水务、环保、民族宗教和旅游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实施本办法。 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名录由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及古树后续资源的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并建立档案、设立标识。 第五条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损伤、破坏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行为。 第七条对养护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级保护: (一)名木及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 (二)树龄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 (三)古树后续资源实行三级保护。 二级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由县人民政府确认公布并报省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级古树名木报省人民政府确认公布。 第八条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 (一)古树名木木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 (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 (三)成群落生长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其保护范围有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定。 第九条市、县(市)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应当至少每5年组织一次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根据普查建档技术规定进行调查登记、鉴定分级、建立档案。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普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市、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专业养护、保护设施的修建维护。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养护。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 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

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1.3.更新调查范围及地理概况 1、更新调查面积 XX县面积约3125.39平方公里,辖XX个乡;XX个国营农场。涉及1∶10000国际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53幅。 2、地理概况 XX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南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南依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临湘县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潜江市隔河相望;东滨洪湖,与洪湖市共水同渔;西搀荆沙,

古树名木的调查总结

古树名木的调查总结 根据省绿化委员会文件要求,搞好挖掘和科学管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城乡文化程度,唤起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区林业局在xx年、xx年两次调查的基础上,我区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调查。 这次调查的古树名木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树木。调查的范围涉及全区4个镇街道办事处。对调查的古树名木按统一要求,对树高、胸径、冠径、生长势、地形、地势、自然植被和保护情况进行了详查记录,并选择能反映古树名木生长状况的各个角度,对树木进行了全部或局部拍摄,通过查阅村志、区志等历史资料对树龄进行了查证和估测,确保调查资料详实、准确。 一、古树名木的基本情况 (一)树种与分布 经过这次调查,全区登记古树名木共计19株,一级保护树种5株、二级保护树种7株、三级保护树种7株。(500年以上的为一级,300年-500年的为二级,100年-300年的为三级)。按镇分布分:江庄镇3株,其中:国槐3株;汴塘镇3株,其中槐树1株,柘树1株,柿树1株;青山泉镇4株,其中侧柏1株,黄连木1株,槐树2株;大泉办事处9株,其中:槐树2株,柿树1株,黄连木1株,皂角2株,石榴1株,银杏1株,朴树1株。 (二)生长势及现状 全区古树名木均有人管理管护,自然生长,生长势旺盛的15株,生长势一般的3株,较差1株,濒死的1株。我区古树名木的品种

是以槐树为主,共计8株,多数300年以上的古树主干中空,有的只有一半树干,仍就生长旺盛,由于管护措施较好,虽然树龄600年以上,生长都较旺盛,说明槐树是长寿树种,而且非常适应当地的生长条件,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是我区地道的土树种,保留下来的槐树多数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家族搬迁至此地时栽种,这也见证了这一代人类的变迁和树种的古老。 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较差,很多古树名木上架有通信电视电线电缆,树冠上方有高压线。施工单位或住户为了各自的施工方便,随意损坏枝梢。有的古树周围堆放大量砖瓦石块、枝柴杂物,有时会引起火灾烧坏树皮,严重影响或威胁古树生长。 二是多数古树名木缺少专人管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设立护栏,很多遭遇人为损坏现象。 三是古树名木78%以上在村庄街道旁,多数街道硬化水泥路面,使根系所处土壤无法渗透雨水,使古树的根系所处土壤缺水严重,使古树生长所需水肥供应不足,造成树枝干枯,树冠逐渐缩小。 三、古树名木的管护措施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根据现状对全区古树名木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古树名木档案分照片和文字两部分,照片为反映古树名木生长状况的彩照,文字部分主要为古树名木单株调查表和照片的简要说明。有保护价值的逐树挂牌,责任到单位和个人,按保护级别进行管护。具体管护措施:

古树名木鉴定准则(试行)

精心整理 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的术语和定义、古树现场鉴定、名木现场鉴定、古树名木现场鉴定的组织和实施以及鉴定结果的认定和发布。本标准适用1.3(一)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 (二)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具有以下特征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亲植树木; 2.外国元首或着名政治人物所植树木;

3.国内外着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4.分布在历代皇家园林、庙宇、道观等场所,与着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具有历史记载的树木; 5.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6 7 8 1 资料,获得相关的书面证据,推测树木年龄。 2.年轮鉴定法: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芯,将木芯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依据年轮数目来推测树龄。

3.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贮木场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计算和推测古树的年龄。 4.访谈估测法:凭借实地考察和走访当地老人,获得口头证据,推测树木大致年龄。 四、名木现场鉴定

名木的树种鉴定、树龄鉴定、生长势鉴定均与古树鉴定方法相同。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可分别采用以下鉴定方法: (一)实物证据鉴定法:根据植树现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地、庙宇的树木和建筑实物及其图片,判定树木是否属于名木范畴。 (二)书面证据鉴定法:根据科技文献、新闻报道、文史档案中的记 员会( 称。 古树名木现场鉴定后须出具《古树名木现场鉴定意见书》(见附件),并附照片和电子图片。对于同时具备一级古树和名木条件的树木,需要同时提交古树和名木的技术档案。 六、古树名木鉴定结果的认定与发布 对一级古树和名木的审定结果,由省级绿化委员会报省级人民政府认定后公布。对二级古树的审定结果,由市级绿化委员会(直辖市由区县绿化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1 编制说明 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 2.1 地理信息因子 2.1.1坐标系统 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 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 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 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 2.2.1 地貌 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 2.2.2 坡向 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3 坡位 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4 坡度 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3 土壤因子 2.3.1土壤名称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确定,记载调查点的土类。 土类名称代码表

2019年整理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资料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11-10 国土资发〔2011〕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经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附件: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则。 二、本规则中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目的是,掌握全国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变更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经依法公布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五、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充分运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努力强化常态化变更监管,减少年度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六、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一查多用、分级实施,各级国土资源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 七、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牵头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司局和单位共同参与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部专题会议方式,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标准

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技术标准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management & maintenance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前言 为了规范古树名木管理、养护和复壮,根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结合福建省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及养护管理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分8章,2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定义;3、管理;4、养护; 5、复壮; 6、防腐、修补与加固; 7、支撑; 8、景观设计与保护。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管理 (4) 3.1 基本规定 (4) 3.2 古树名木普查 (5) 3.3 防护 (5) 4 养护 (7) 4.1 日常养护 (7) 4.2 有害生物防治 (8) 5 复壮 (10) 6 防腐、修补与加固 (12) 6.1 伤口处理 (12) 6.2 防腐处理 (12) 6.3 修补处理 (12) 6.4 加固措施 (13) 7 支撑 (15) 8 景观设计与保护 (17) 8.1 城市古树景观开发设计原则 (17) 8.2 枯树的景观利用与再造 (17) 附录A 古树名木普查 (18) 附录B 有害生物调查监测记录 (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TD/T XXXX—XXXX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建设要求 (1) 5 数据库建设步骤 (4) 6 准备工作 (4) 7 数据预处理 (5) 8 数据库建设 (7) 9 数据汇总 (9) 10 质量检查 (9) 11 主要成果 (11) 12 数据库维护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数据库成果目录 (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汇总方法 (15) I

TD/T XXXX—XXXX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延利、冯文利、张炳智、白晓飞、张嘉、王刚武、汪秀莲、胡小华、陈红兵、曾巍、周连芳、梁耘、李琪、杨地、何超英、姜开勤、赵伟、王尔林、滕学伟牛春盈、张小桐、辛丽璇、朱秀丽、刘茂国、黄润兴、刘小芬、黄家林、宋英赫、唐仰军。

TD/T XXXX—XXXX 引言 为规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国土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标准、规程,制定本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 III

古树名木调查工作总结

古树名木调查工作总结 古树名木调查>工作总结 根据自治区绿化委员会、自治区林业厅《关于开展古树名木复查和补充调查的通知》(桂绿字〔2011〕15号)、《**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复查工作方案》、《**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操作细则》,按照**市林业局、**市绿化委员会的部署,我区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组织了一次全面复查工作,现将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目的 通过复查,补充完善普查资料,确保古树名木档案数据正确和完整,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动态,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任务 1.对所有已经掌握基本情况的古树名木逐一进行现场复查,核对原有调查数据,采用GPS进行准确定位,拍摄数码照片; 2.通过查阅资料和访问调查,对前期普查遗漏的古树名木进行补充调查。 三、调查方法 本次复查以2002年的普查成果为基础,采用资料查询、知情人访谈、现场调查的方法,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调查。本次调查工作的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古树名木普查复查)操作细则》执行。要对所有已经掌握基本情况的古树名木逐一进行现场调查,核对原有调查数据,并采用GPS进行定位,拍摄数码照片。在普查过程中遗漏调查的古树名木,按照技术规定和操作细则完成所有调查内容,并采用GPS进行定位,拍摄数码照片。 四、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全区古树名木42株,生长正常42株,全为古树。其中:大叶榕4株、肥荚红豆1株、格木1株、榄树1株、龙眼树2株、木棉2株、朴树1株、仁面树6株、山枣树1株、小叶榕10株、小叶樟8株、**4株共13个树种。一级古树4株,二级古树9株,三级古树29株。这些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乡村旁边,多为乡村的社公木,得到群众自觉地加以保护,没有发现砍伐古树名木的现象。这次调查在2002年古树名木调查34株基础上,补充调查8株。 五、建议 由于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拔出专项经费,落实专人管护。

广东古树名木普查操作细则-广东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

广东省古树名木普查工作 操作细则 广东省绿化委员会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任务 (1) 第二条工作依据 (1) 第三条调查范围及内容 (2) 第四条调查方法 (2) 第五条工作流程 (3) 第六条调查时间 (3) 第七条人员资格 (4) 第二章技术标准 (5) 第八条术语定义 (5) 第九条古树分级 (5) 第十条名木范畴 (6) 第十一条古树名木现场鉴定 (6) 第十二条地形因子 (9) 第十三条古树名木特征代码编制 (10) 第三章准备工作 (12) 第十四条组织准备 (12) 第十五条技术资料准备 (12) 第十六条物资仪器工具准备 (12) 第十七条技术培训 (12) 第四章调查工作 (13) 第十八条每木调查 (13) 第十九条古树群调查 (17)

第五章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条县级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一条市级资料汇总 (20) 第二十二条省级资料汇总 (21) 第六章质量管理 (22) 第二十三条管理制度 (22) 第二十四条质量检查 (22) 第二十五条质量要求 (22) 第七章普查成果 (24) 第二十六条普查成果统计表 (24) 第二十七条古树名木分布展示图 (24) 第二十八条信息管理系统 (24) 第二十九条普查成果 (24) 附表一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 (26) 附表二古树群调查表 (27) 附表三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 (28) 附表四古树名木清单 (29) 附表五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 (30) 附表六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名录 (31) 附表七广东省市县(区、市)古树名木分树种株数统计表 (32) 附录一古树名木鉴定意见书 (33) 附录二古树名木编号方法 (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