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7
(学校(夏(乐)(诗)12.(193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毛泽东)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1956)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2)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2)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面对世界)(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C)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B)A:50年 B:100年 C:150年 D:200年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C)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C)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D)A:礼乐 B书数C:诗易 D:射御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C)A:秦 B:汉C:唐 D:宋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B)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B)A:唐 B;宋C:元 D:明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D )A :乾隆B :康有为C :梁启超D :颜元10.“体育科”最早出现于 (C )A :1903B :1913C :1923D :193311.《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B )A :周恩来B ;毛泽东C :恽代英D :颜元12.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D )A :1950B :1956C :1957D :195813.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B )A :1955B :1956C :1957D :195814.《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年份是 (C )A :1977B :1978C :1979D :19801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 (D )A :1990B :1991C :1992D :19951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D )A :场外性B :竞技性C :技术性D :基础性四.双项选择(每小题1分,答错扣0。
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探讨:提升师资、设施、课程与评价体系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逐渐受到重视,各项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体育课程,加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加大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改善了体育设施条件。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2.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
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一些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3.设施条件不完善4.虽然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但体育设施条件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
5.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6.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一些学校过于强调体育成绩和竞技水平,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7.评价体系不够完善8.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和体能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评价。
三、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了提升我国学校体育的水平,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如,美国的学校体育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欧洲国家的学校体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日本则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为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国家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规建设。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1.体育 2.大众体育3.竞技体育4."六艺"(西周)5."六经"二填空:(每空0.5)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年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A:50年 B:100年 C:150年 D:200年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A:礼乐 B书数 C:诗易 D:射御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A:秦 B:汉 C:唐 D:宋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A:唐 B;宋 C:元 D:明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A:乾隆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颜元10.“体育科”最早出现于()A:1903 B:1913 C:1923 D:193311.《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A:周恩来 B;毛泽东 C:恽代英 D:颜元12.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A:1950 B:1956 C:1957 D:195813.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A:1955 B:1956 C:1957 D:195814.《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年份是()A:1977 B:1978 C:1979 D:19801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A:1990 B:1991 C:1992 D:19951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场外性 B:竞技性 C:技术性 D:基础性四.双项选择(每小题1分.答错扣0。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概况世界概况身体教育:亦称“体操科”目标:注重身心发展以体操为主
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亦称“体育科”目标:注重身心发展(美国)以竞技运动为主
运动教育:亦称“运动科”目标:注重促进身心健全发展和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以竞技运动为主
我国概况
近代概况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标志军民国主义在我国没落
1923年《新学制学科标准》正式把 “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1940年《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第一个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毛泽东发出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52年《学校体育暂行规定》
1954年《劳卫制》
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二者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依据”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案
1952年《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
1953年《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行考察办法的通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3年《体育教学大纲》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学校体育还处于萌芽状态。
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下,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也只是朝令夕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学校体育逐渐显现出起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逐步得到了政府支持和重视。
1951年,全国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校园体育活动——“达标活动”,规定了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健康指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的法条和政策,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980年,全国“少儿体育活动周”首次展开,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198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时数,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提出了“身心发展、全面素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此后,学校体育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升级,不断提升了其教育和社会功能,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中国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80年代以前,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不全,很多学校还没有室内运动场和游泳池,这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是学校师资的不足。
在以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文化课教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
再有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逐渐跨越了这些阻碍,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绪言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与特征1.我国古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军事技能训练,具有体育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3.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现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4.1952年,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5.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二)学校体育的发张不平衡性特征(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1.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
因为学校体育如果不具备这种固有特点,就不可能在该方面起作用。
同时,如果没有社会需要的刺激,体育的特点得不到发挥,同样不可能显示出它的社会功能。
2.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学校体育的最本质特点之一。
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功能。
因此“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三)提高人体功能(四)调节人的心理(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4.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一)教养功能(二)教育功能(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四)美育的功能(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5.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强身健体”6.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单一生物观的发展,启示我们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来认识学校体育。
中国学校体育第一篇:中国学校体育简史中国学校体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教育强调身心并重,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现代,随着国家力量的逐步增强,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体育也跟着得到了发展。
本篇将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半期,这个阶段主要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碰撞和融合期。
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1905年,北京体育会在各国教育洋人和中国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成立。
1917年,全国首个学生体育团体——北洋体育会,成立于北平公立大学堂。
1922年,国民政府发布《中等教育条例》,对学校体育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20世纪20年代,中国游泳运动员李宁、刘洋等人已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说明中国体育已有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
这个阶段是中国学校体育的新时期,是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事业,提出“全民健身”口号。
1953年,全国体委成立,对全国体育运动进行统一领导。
1957年,毛主席提出“体育要普及,全民要健身”的口号,意在普及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青年体育事业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学生体育也在总结中西方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学校体育俱乐部、校际运动会等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目前,中国学校体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多项措施,如让学生“每天健身一小时”,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项目的普及推广,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提高,运动员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并将继续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篇:中国学校体育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及广大公众的关注。
※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2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3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41977年1999年至今◼起始标志◼师资培养◼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外体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处✓1952年创办现上海体育学院✓1951年发布第一套广播体操✓1956年制定了体育教学大纲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11949年1957年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1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3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41949年1999年至今、◼起始标志◼师资培养◼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外体育✓1957年反右运动逐渐扩大化✓1961年制定中小学工作条例✓1963年恢复开办体育师范班✓1964年发布青少年体锻标准✓1961年出版中小学体育教材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2※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1977年1957年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1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2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41949年1957年1977年至今1999年、◼起始标志◼师资培养◼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外体育✓1979年召开著名的扬州会议✓1999年实施了体育教师培训✓1982年尝试大课间体育活动✓1987年确定了三基教学任务✓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3※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1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2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31949年1957年1977年2000年至今1999年、◼起始标志◼师资培养◼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外体育✓1999年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起实施教师国培计划✓2006年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2001年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2001年起发布多项重要文件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4※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起始标志◼师资培养◼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外体育⚫1949年⚫1957年⚫1979年⚫1999年⚫1952年⚫1963年⚫1999年⚫2010年⚫1951年⚫1964年⚫1982年⚫2006年⚫1956年⚫1961年⚫1987年⚫2001年⚫1952年⚫1961年⚫1990年⚫2001年※建国以来的阶段汇总※深化改革的创新阶段4至今百废待兴的初创阶段11949年1957年动荡曲折的起伏阶段21977年改革开放的奋进阶段31999年。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我国学校中最初出现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是从洋务学堂开始的,这表明洋务运动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便也偃旗息鼓。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他们主张费八股、科举,办西学,兴办新式学堂,初步设想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开提出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者并重。
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儿童少年的身体养护,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改良派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起到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3、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
其中对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大办西学,并于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但没有付诸实行;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3学时/周、中学2学时/周)。
这一学制,结束了我国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至此,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初现倪端。
4、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修改,于1912、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一直实施到1921年。
新学制执行后,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近代学校体育普遍实施,使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起步。
在这期间,特别使“五四”时期,各种体育观和体育思想相继显现,如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者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一些《随感录》以及鲁迅、蔡元培、徐一冰等的文章,对军国民主义体育、国粹体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对学校体育的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体育在我国的没落。
《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6、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时教学方法也得到探索和方法,如当时较为流行的教学法有“三短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
7、1915年以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的相继创设,标志着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8、1927年后,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即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9*18”事变后,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在体育救国的呼声中兴起。
这一思想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民众抗日救亡、复兴民族的愿望,又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军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体育思想成为当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理论基础。
二者共同影响本时期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9、国民政府一度为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颁布了一些学校体育的规章和措施,使学校体育开始比较有系统和规律的发展。
如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翌年11月公布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规定各级学校体育课均为必修课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聘请了国内部分专家编辑出版了24册《体育教授细目》,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以后又组织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
但是,由于当时的时政和条件,以上种种举措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10、与此同时,苏区和解放区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如当时的列宁小学、苏维埃大学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都开设了体育课。
1941年延安大学成立了体育系,培养了大批体育干部,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学校体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初创阶段(1949~1957)——模仿建构阶段1、新中国建立之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
2、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健康状况的决定》,强调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强壮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将学校体育的改革纳入了议事日程。
3、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学校体育处,各省区市相继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4、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止都必修体育课,每周2学时”。
5、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6、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并在全国统一实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7、为了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国家体委于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并要其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
这一制度的推行,对宣传我国体育目的的意义,增进学生的健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积极的作用。
8、为了培养体育师资,于1952年创办了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此后,先后共成立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业余进修,提高了体育师资质量。
总之,学校体育在建国后短短几年间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教育战线也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曾出现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加上自1960年起的三年经济困难,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迫减少甚至停止,学生体制普遍下降。
但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采取措施,使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重新步入正轨。
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各项体育工作的措施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如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
本次教材第一次将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体育在恢复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学校体育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遭到了空前的破坏,17年的体育成就被否定,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2000)——第一次改革创新阶段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在方针、路线和政策、组织上进行拨乱反正,使学校体育逐渐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
1、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这次会议在思想上完全拨乱反正,工作上指明了方向,是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惯犯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