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28
为政篇译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为政篇译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论语》原文/注释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
”[1] 北辰:北极星。
距地球约782 光年。
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
[2] 共:同“拱”。
环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3] ,曰:‘思无邪[4] 。
’”[3] 蔽(bì毕):概括,包盖。
[4]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篇。
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
子曰:“道之以政[5] ,齐之以刑[6] ,民免而无耻[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 。
”[5] 道:同“导”。
治理,引导。
[6] 齐:整治,约束,统一。
[7] 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8] 格:正,纠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9]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0]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有:同“又”。
表示相加。
“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
[10] 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孟懿子问孝[11] ,子曰:“无违。
”樊迟御[12]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 孟懿(yì意)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鲁国大夫。
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执鲁国朝政。
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
[12] 樊(fán 凡)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曾与冉(rǎn 染)求一起为季康子做事。
生于公元前515 年,卒年不详,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御:赶车,驾车。
孟武伯问孝[13]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4] 。
”[13] 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志)。
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儿子。
“武”是谥号。
[14] 其:代词,指父母。
為政篇第二凡二十四章(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集注】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音拱,亦作拱。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居其所,不动也。
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直解】政,是法令,所以正人之不正者。
德,是躬行心得的道理。
北辰,是天上的北极。
共,是向。
孔子说:“人君居万民之上,要使那不正的人都归于正,必有法制禁令以统治之。
这叫作政。
然使不务修德以为行政之本,则己身不正,安能正人,虽令而不从矣。
所以人君为政,惟要躬行实践,以身先之。
如纲常伦理,先自家体备于身,然后敷教以化导天下,纪纲法度,先自家持守于上,然后立法以整齐天下,这才是以德而为政。
如此,则出治有本,感化有机。
由是身不出于九重,而天下的百姓,自然心悦诚服,率从其教化。
譬如北极,居天下之中,凝然不动,只见那天上许多星宿,四面旋绕,都拱向他。
是人君修德于上,而恭己南面,就如北辰之居所一般,万民之观感于下,而倾心向化,就如那众星之拱极一般。
”此古之帝王所以笃恭而天下平者,用此道也。
图治者可不务修德以端,出治之本哉!【新解】為政以德:德,得也。
行道而有得於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謂之德性。
為政者當以己之德性為本,所謂以人治人。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即北極星,古人謂是天之中心。
所,猶位。
共音拱,眾星拱之,圍繞北極而旋轉運行。
為政治領袖者,能以己之道德作領導,則其下尊奉信仰,如眾星之圍繞歸向於北辰而隨之旋轉。
孔門論學,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羣而相生相養相安,故《論語》編者以〈為政〉次〈學而篇〉。
孔門論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於人心。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2• 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 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 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
免:幸免。
⑸格:纠正。
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 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⑴有:又。
论语为政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
本文将以《论语》中有关政治的章节为原文,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论语·为政篇》原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 子曰:“君子患道不均,小人患人不让。
”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二、《论语·为政篇》解析1. 孔子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阐述了君子的精神境界和为政之道。
君子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不追求私利,而是专心致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勤奋学习,善于行动,注重言行的慎重和符合道德规范。
2. 孔子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不仅要求自己有所作为,还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力。
3.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道义为依据行事,注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精神,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对道义漠不关心。
4. 孔子强调:“君子患道不均,小人患人不让。
”这句话指出了君子在为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君子会为了追求公正而担心各种利益之间的不平衡,而小人则会因为个人面子和私利而不肯退让。
5.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大度和开放心态,君子不受小利小害的困扰,而小人则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焦虑不安。
6.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译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