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资料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1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低血容量性休克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及时制止体液丢失同时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
英文名称:hypovolemic shock其它名称:低血容量型休克相关中医疾病:厥脱证、脱病、阴阳俱脱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皮肤苍白、口唇甲床略带青紫主要病因:创伤失血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乳酸、血氧饱和度检查、X 线、CT、超声、内镜重要提醒:出现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即使无症状也要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特点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病因总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基本病因:1、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体外,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所致的水、电解质的丢失。
2、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但仍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渗出或血管内液体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引起,或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症状症状总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典型症状:1、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心率加快但脉搏有力;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尿量减少。
低血容量休克救治指南【最新版】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需要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救治方案和指导,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应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例。
诊断标准低血容量休克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 心率加快:心率>100次/分;- 皮肤湿冷;- 继发器官功能障碍。
急救措施在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立即通知急救团队;2.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3. 维持呼吸道通畅;4. 保持患者体温稳定;5. 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6. 快速识别并处理出血源;治疗方案针对低血容量休克,应采取如下治疗方案:1. 液体复苏:迅速输液以恢复有效血容量,推荐使用晶体液进行复苏;2. 血管活性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3. 减少出血:快速发现和处理任何出血源,以减少血液丢失;4. 监测器官功能:密切监测心脏、肾脏、肺部等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功能障碍;5. 压力支持:根据需要使用压力支持药物以维持血压。
预防和宣教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过程中,预防和宣教也是重要的环节:1. 教育患者:提供有关液体摄入和补液的基本知识;2. 增加液体摄入:鼓励患者合理增加液体摄入,以维持体液平衡;3.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并进行复查,以监测疗效和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复发。
以上是低血容量休克救治指南的最新版,希望能为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治疗方案可以适当调整与修改。
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表现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4.尿少,甚至无尿。
诊断依据1.继发于体内外急性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或有液体(水)严重摄入不足史;2.有口渴、兴奋、烦躁不安,进而出现神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3.表浅静脉萎陷,肤色苍白至紫绀,呼吸浅快;4.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体温下降;5.收缩压低于12.0-10.6kPa(90-80mmHg),或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以上,脉压差在2.6kPa(20mmHg)以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6.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有助于监测休克程度。
治疗原则1.迅速补充血容量;2.升压药物;3.病因治疗: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用药原则1.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因而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圈血量;2.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3.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4.药物止血或纠正失液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5.补充电解质、维生素。
辅助检查1.典型、病情较轻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2.病情严重,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者,检查专案可根据可疑病因选择相应的其他检查。
疗效评价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体液及血容量得到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
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好转; 3.未愈:出血或体液丢失没有控制,体液及血容量未得到补充,血压仍处于休克水平且不稳定,休克临床征象无好转或恶化。
所致血压下降和微循环障碍,因而治疗的首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并纠正失液。
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失液,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或压迫伤口止血并马上到附近医院就诊,病情较重者应迅速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即能作各种大手术和输血等治疗的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第四节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其中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循环容量丢失。
循环容量的丢失包括外源性丢失和内源性丢失。
外源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亦即显性丢失,包括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丢失。
内源性丢失亦即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循环系统之外,但丢失的容量仍然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和一些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
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常规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
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及体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所致。
由于急性大量出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
由于严重创伤使血液和血浆同时丢失所引起的休克称为损伤性休克。
(一)主要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
失液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心、肺、脑、肾及外周组织血流减少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有关。
6.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7.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二)护理措施
1.病人平卧位,保暖,保持病室安静。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路首选大静脉(如股静脉、颈静脉),以便及时补充液体;另一路选外周静脉,遵医嘱输入血管活性物质,必要时配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4~6L/min。
4.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抽血进行各项检查。
5.心电监护,详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每15~30分钟记录1次。
6.留置导尿,监测每小时尿量,定期测尿比重,并记录。
7.密切观察意识及皮肤黏膜的色泽变化,使用升压药时要防止外渗。
8.病情平稳后,由专人陪送住院。
低血容量性休克名词解释
低血容量性休克,也称为低血容量性血液休克,是指血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
这是一种可以导致液体平衡紊乱、血液流动性受损,以及身体充血和永久性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疾病。
当血容量减少时,身体会试图通过肾脏排泄体液的过程来平衡整个体内的液体平衡,但是这种肾脏功能的不足也会导致血容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出血、脱水和出血性休克引起的,出血往往是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所造成的,脱水则是由于高热、高热、恶心、呕吐、腹泻、长期滥用水解药物、结果性消失性病症等。
其中出血性休克是最令人担忧的,它指的是血液容量迅速减少,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伤。
当血容量减少时,身体会面临数量不足的氧气支持,以及低血压,出现耳鸣、晕厥、发抖、虚脱等症状,同时可导致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病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当发现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可能时,应立即就诊,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以防止休克的恶化和可能的并发症发生。
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采用血液稀释治疗,以降低血浆滤泡激活素(PAF)的含量,缓解休克状态;二是采用负压浮动法,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容量减少;三是使用输液和滴注等方法提供液体支持,改善脱水情况;四是药物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五是进行血液稀释措施,以降低血栓栓塞的可能性;六是使用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以减轻血管收缩;七
是进行肾脏处理,防止肌糖原、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损失。
总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危害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严重病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并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休克病人的护理重点
1、患者保持休克卧位,下肢抬高30度,让血液尽快回流到心脏。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物阻塞气管。
3、建立两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4、对于低体温的患者要注意保暖,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注意温度的变化。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特别是血压,休克大多数会出现血压过低,根据休克的类型不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不同,常见药物多巴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但切记,去甲肾不能走外周血管,只能走CVC或者Picc,所以急诊休克最常用多巴胺,多巴胺记得避光使用。
6、观察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
7、遵医嘱查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失衡。
8、了解休克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新手护士可以了解下休克类型的分类,最常见的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上面写的重点也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