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一),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答:“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将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成是“母亲换新衣”,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回延安》教案设计《回延安》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延安》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2》。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拟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局部: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局部: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局部: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局部: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音乐:准备延安特色的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同时播放延安特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特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与说课设计1. 《回延安》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它是一座北国边塞之城,它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既有壮丽的历史画卷,也有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
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朝圣之地,那这个地方不能是北京,不能是上海,也不能是广州、深圳,它最应该是延安。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二、资料链接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革命的延安: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
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一读诗歌,显韵味这首诗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渗出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美感。
——臧克家谈《回延安》1.读准口语化的读音。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回延安教学说课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2《回延安》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诗中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说课稿精编:新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期末2.《回延安》优质课说课稿 1、说教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间隔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
在课文分析^p 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2、说学情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1〕、根底知识不扎实有相当一局部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
根底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才能不强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才能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灵敏运用教给的方法进展答题。
〔3〕、作文程度不高从作文修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缺乏,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根底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改变态度,关爱学生。
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打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展扶特培优,详细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
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
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进步整体成绩。
3、教学目的〔1〕、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大、排比等修辞方法。
《回延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
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