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地层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32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
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地处川岷山地槽、川西坳陷和长江地坳陷之间,是一个多相相互作用的大型地层凹陷盆地。
盆地内保存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尤其是关于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研究,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侏罗纪地层的特征1. 地层分布及厚度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其中主要包括下三叠统、侏罗系、上侏罗统以及侏罗系至白垩系过渡带。
侏罗系地层在盆地东南缘和南部展布面积较大,厚度也相对较大,地层分布具有明显的沿向变化。
2. 生物化石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保存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包括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和古节肢动物化石,其中一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环境具有较高的指示意义。
3. 地层岩性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主要以红色系、灰绿色系和灰黑色系岩石为主,岩性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和煤系岩石等,不同岩性对于盆地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盆地演化历史与地层沉积环境1. 盆地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和岩相变迁,包括晚三叠世以来的断陷旋回、侏罗纪以来的古构造活动和新构造作用以及中新世以来的成盆旋回等,这些演化历史影响着盆地沉积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2. 地层沉积环境侏罗纪时期的四川盆地受到了海陆相互作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地层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相、湖泊相、滩相、古隆起相等多种不同的地层环境类型,这些地层沉积环境为盆地地层沉积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较为深入,包括岩相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2. 存在问题在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对地层沉积环境的认识不足、对地层古生物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
五、展望与建议1. 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以加强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的详细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层沉积环境。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
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
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
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
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
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
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
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
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
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
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
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山中部相对稳定。
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