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介绍布鲁克纳(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其中,《李尔王》(Lulu)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尔王》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主题。
人物塑造《李尔王》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角色,这些角色展现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良善。
1.李尔王:主角李尔王是一个诱惑人心、妖娆而危险的女性。
她通过操纵男性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权力和财富。
2.阿尔万特爵士:阿尔万特爵士是一个受到李尔王吸引并最终堕落的青年。
他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沉溺于自己内心深处黑暗面所带来的快感。
3.安敦尼奥:安敦尼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黑暗的一面,又有渴望纯洁和真理的良善之心。
黑暗与良善的对立在《李尔王》中,黑暗与良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克纳通过音乐和剧情来突出这种对立。
1.音乐上的对立:布鲁克纳采用了冷峻、压抑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黑暗面,通过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和声和旋律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恶意。
相比之下,他使用温柔、感人的旋律和简单明快的和声表现良善之音。
2.剧情上的对立:剧情中展示了角色之间长期斗争的过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择手段。
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种救赎力量也会涌现出来,挣扎着追求真理和纯洁。
反思与启示《李尔王》使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蕴含的黑暗与良善,并引发以下反思与启示:1.人性的复杂性:《李尔王》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个人都具有黑暗和良善两个方面。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理想化他人或陷入道德至上的误区。
2.内心的斗争:剧中角色的内心斗争表明黑暗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我们并非无助于此。
通过认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与其抗争并追求良善。
3.真理与纯洁:安敦尼奥角色所代表纯洁和真理的力量,向我们呼吁要保持道义、正直,并追求高尚的价值观。
结论《李尔王》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描绘人性黑暗与良善之间关系的形象成为了布鲁克纳作品中最引人注目、耐人寻味之作。
浅谈《李尔王》
鲁迅曾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
李尔王,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己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命运,李尔王他天生注定要有这样的悲剧?依我看来,恰恰不是。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
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她小女儿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
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而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正是投其所好,从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继承权。
然而这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获得了继承权后便抛弃了深爱她们的父亲。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听好话,然而真正的忠言却又那么的逆耳,如果一个人无法看清本质,而迷失在那既满足的虚荣心里,他最终会导致灭亡。
真正的朋友绝对不会因为顾忌你那颗虚荣心而不指出你的错误,“以史为镜可以知进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一面镜子,助你看清事情的本质。
[收稿日期]2006-03-27[作者简介]刘红霞(1971-),女,河北邯郸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研工作。
人性的历练———对《李尔王》中人性的解读分析刘红霞1,赵立平1,李金玲2(1.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2.邯郸市第23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 要]对《李尔王》这部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悲剧作品,文章从《李尔王》中所表达的普遍人性这一主题入手,通过对主人公李尔王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分析,着重阐释李尔由于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诸如:刚愎自用、昏庸愚蠢,导致悲剧发生,经过人生痛苦不幸甚至灾难的历练达到人性的升华与完美这一过程。
[关键词]人性;历练;李尔王[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6)02-0115-0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之一,对这部作品数百年来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解释也层出不穷。
如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它承受了各种褒贬、相互矛盾的阐释、方方面面的切割,却依然故我地屹立着。
对于后人来说,仍然是一座充满诱惑的迷宫。
本文试图从《李尔王》中所表达的普遍人性这一主题入手,通过对主人公李尔王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分析,着重阐释李尔由于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诸如:刚愎自用、昏庸愚蠢,导致悲剧发生,经过人生痛苦不幸甚至灾难的历练达到人性的升华与完美这一过程。
这里的人性指的是普遍人性,人的共性,人的主要特点,而不是偶然性的东西或细微末节。
莎学评论家约翰逊(Samual Johns on ,1709-1784),在他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很好地表达了他关于“普遍人性”的见解,他写道:“他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区的、世界上别处所没有的风俗习惯的限制;也不受学业或职业的特殊性的限制;他的人物更不受一时风尚或暂时流行的意见所具有的偶然性所限制;他们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是我们的世界永远会供给,我们的观察永远会发现的一些人物。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转载]对《李尔王》的人物形象分析_simplelisa一、人文主义精神的捍卫者考狄利娅:考狄利娅身上体现着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品格。
当两位姐姐急于用热切而又虚伪的话来表达对李尔的爱时,她想到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她不以娓娓动人的口才和违心的话语来取悦于父亲,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她内心里深爱着父亲却又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爱着父亲。
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
她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作品的悲剧性的突出体现之处就在于考狄利娅之死。
她的死增加了戏剧的艺术震撼效果和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在读者的惋惜深思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起来。
同时,考狄利娅的死又带有一定必然性,她善良、诚实,与世俗社会不容,她的城市严谨的话语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她过于完美,接近于神的形象,在伦理败坏的社会里难有立足之地。
考狄利娅之死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为李尔之死做铺垫,李尔的最后的希望,美好的愿景寄予小女儿身上,小女儿的死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因此,他只能死去,在残酷无爱的世界里多待一刻都是对他的酷刑。
考狄利娅是美好人性的象征,安排这样的人物死去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迷惘。
肯特:肯特是戏剧中从头至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的人,是理性思维和真相的代表。
在戏剧开场时, 刚愎自用的李尔执意要把领土分给两个女儿,并把最孝顺的小女儿赶出国门。
面对这样固执、狂怒的君王肯特毫不畏惧:“你究竟要怎样, 老头? 你以为有权有位的人向谄媚者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 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 干下了愚蠢的事情, 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
”即使被李尔错误地放逐,他仍然忠心耿耿, 暗中追随君主: “我已经完全隐去我的本来面目, 要是我能够把我的语音也完全改变过来, 那么我的一片苦心,也许可以达到目的。
被放逐的肯特啊, 要是你顶着一身罪名, 还依然能够尽你的忠心, 那么总有一天,对你所爱戴的主人会大有用处的。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描写了英国国王李尔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动人的情节而闻名,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阅读完《李尔王》后,我深受其感染,对其中所揭示的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作为一部悲剧作品,《李尔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剧中,李尔国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个冷酷的统治者。
他的盲目自信和轻率的决定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自负和愚蠢。
另一方面,作品中的角色们也展现出了各自的欲望、野心和复杂的情感,这些都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莎士比亚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的描绘也令我深思。
在《李尔王》中,权力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王李尔因权力的欲望而犯下了许多错误,他的女儿们也因为权力的争夺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贪婪、背叛和阴谋也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主题。
作品中的权力斗争和权力的腐化,使我对权力的本质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权力不仅可以带来荣耀和尊严,更可能导致腐化和悲剧,这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最后,作品中对命运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尔王》中,命运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超越了个人的意志和努力,成为了人们命运的主宰。
在剧中,国王李尔和其他角色们都在命运的安排下遭受了各种磨难和折磨,这使我不禁思考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命运是否真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反复回荡,使我对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哲理的世界,使我受益匪浅。
《李尔王》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书。
外国文学昏、欲、妒、恨:从《李尔王》看人性的四大弱点文/傅昀川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李尔王》展现出来的人性四大弱点:昏、欲、妒、恨,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避免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弱点《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故事源自英国古代传说。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以戏剧形式探讨了“人性”这个千古不休、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重点突出了人性的四大弱点:昏、欲、妒、恨,从反面展示了“善”的人性光辉,这使悲剧具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
一、昏:昏庸愚蠢的李尔王李尔王常年身居王位,偏执己见,虚荣自负,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同时脾气喜怒无常,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忧苦毫不关心,动辄处置他人。
他的这些特点在戏剧中处处可见。
比较经典的,就是李尔王要求听到女儿对他的称赞和美誉才将国家的土地分给她们,大女儿高纳里尔以及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去奉承迎合他,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只是毫无心计地谈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却被李尔断绝父女关系,并惨遭放逐。
这些都显示了李尔为人的自负、感情上的起伏不定,做事情的情绪化,欠理性思考。
他的昏聩,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假如他理智一些,不感情用事的放弃权利,不将国土分封给它的两个女儿,事情也不会闹到这个地步。
当他被他那只会用甜言蜜语哄骗他的女儿们赶出来,流离失所而饱受磨难时,这是他恶的结果,为他当初的昏聩愚蠢、虚荣以及暴躁付出了代价。
二、欲:欲壑难填的两姐妹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是冷酷、自私、虚荣的代表,在李尔王没有放弃权利之前她们对他阿谀奉承、百般讨好,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在这之后,她们对自己的父亲百般排挤,甚至加以陷害,恶毒到了极点,这让年老的李尔王也近乎崩溃。
她们致命的缺陷和弱点是对权利和金钱的无尽贪欲。
对着父亲的王权及财富,他们可以讨好年老的父亲,把对父亲的爱意说的巧妙动听,而当得到了父亲的财富后则换了一个脸面,过去的尊敬、爱戴都变成了讨厌、憎恶,还不断减少父亲的卫队侍从,最后处心积虑将父亲扫地出门,驱赶出野外,成为乞丐。
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悲剧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着力表达的是和谐秩序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
英格兰的老国王李尔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种种痛苦的磨难。
秩序失衡必然导致人伦蛊坏,道德沦丧,强壮的青年会凌驾衰弱的老人,子女会一拳打死老父亲。
而唯有经过爱与善的牺牲磨炼,方能恢复秩序,迎来和谐恒常。
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是他性格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摆脱一切政务的牵挂,让自己一身轻以终天年。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最终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李尔王是一个善良、慈爱、轻信、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悲惨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谁都没有办法说的清楚。
人性中的恶,总是要等到遇到一些事情,才会以其可怕的、残暴的面貌全面展开,善也是同样的。
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为社会、家庭,以及舆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
这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在性格上面有着致命的缺陷。
作为国王,他习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且将那视为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虚荣心才会越来越强,他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宁愿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并不觉得那是谎言。
这样的人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李尔王》中的人性与权力的抗争作者:张海彥来源:《神州》2012年第32期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人认为这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
《李尔王》主要围绕着李尔和葛罗特斯两家人的人性和权益展开。
其中人性主要包括爱、欲望、道德。
而在爱中主要是父子之爱、君臣之爱、男女之爱。
面对这一切复杂的感情,他们不同的对待方式使他们的命运发生改变,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权力悲剧《李尔王》这一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作品中的内容其实不必多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尔王同他的女儿们的命运转变,葛罗斯特和他俩儿子的悲欢离合。
故事是从李尔王对女儿们进行权力和领土的分割开始的。
爱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是人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亲情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尔王对女儿的爱我们有目共睹,他想分割他的国土是对女儿爱的具体表现,这种爱在我看来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一个过惯了被拥戴,被尊重生活的老人,要让放弃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可是他做到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无论在活动背后有怎样的目的。
他是如此爱自己女儿,当然也想获得女儿同样的爱。
李尔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政治面前感情只能让步,所以李尔王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他习惯并且喜欢别人的遵从和附和,而不是与他背道而驰,所以科迪莉亚触犯了他的龙颜,挑战了他的尊严,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所以无论如何他是不会给小女儿土地的,尽管他最疼爱小女儿,尽管他本打算把最好的领地分给她。
李尔王要表达爱没有错,错的是不该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他把唯一拥有的东西拱手送出,自认为会得到女儿的精心照料,颐养天年。
可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了。
对两个女儿来说,失去权力的父亲已不再有利用价值,想摆脱都还来不及,何来的爱?一个虚伪元首早已失去往日的光辉,自然也不再有得到爱的保障。
而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小女儿对父亲的爱却丝毫没有改变,在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了爱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关键词:前期:专横残暴、刚愎自用、虚荣心、无心无肝后期:回归人性、善良、正义、不甘低头、知错能改、悲剧李尔王在盛怒之下,厉声问道:“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瑟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的悲剧了。
然而,李尔王并不是悲剧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他的人性在自己的经历了艰难过程后最终复归,他最终也在错误中认清了世界,醒悟了人生。
起初的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一位强大的君主年老丧妻,决定放弃国事,摆脱世务,以求灵魂的安宁。
在他的女儿中间举行一次演讲比赛,看看谁最能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便决定分给他们最大的土地份额。
老人家好像看不出也不太懂得事理的样子。
里根和高纳里尔的虚伪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脾气暴躁的李尔王却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国土都分给了她们,而误解了小女儿忠诚表达父爱的话语,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法兰西国王慧眼知人,娶了没有嫁妆的李尔没有嫁妆的小女儿为妻。
李尔在饱受长女和次女的虐待之后沦落荒野,最后还是小女儿把他救了出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所以作为一个人,一个对性格的审批者,李尔王难免有些幼稚、可笑、荒唐、甚至是愚蠢。
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但是这一反常却也合理,这夸张却也真实。
他的反常心理,正是他专制独裁统治所养成的正常心理,他的反常行动在他这个狂妄怪僻的暴君身上,在他惯常的肆意任为的行为中反而显得是正常的。
因为李尔王反常任性,所以他才会被表面所欺骗,因为被表面所欺骗,所以他才会被悲剧所眷顾,最后不得不面对那既不能否认又不能掩饰的事实。
李尔王的发怒是奇怪的,但决不是不自然的,他混合自私,敏感,由独特的地位和放纵个性所滋养并引发出来的感情习惯。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浅析《李尔王》的人性主题
姚石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姚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浅析莎剧《李尔王》中主人公的人性认知升华 [J], 刘新茂
2.暗夜漂流的人性尊严相顾无视的爱与哀愁——浅析影片《推拿》娄烨式主题与盲视觉艺术突破 [J], 张子煜
3.浅析莎剧《李尔王》中的人性观 [J], 王莹
4.莫道不销魂——浅析西方恐怖电影中的人性主题 [J], 王青梅
5.浅谈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性主题 [J], 苏晓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
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
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
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
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在《李尔王》中高娜瑞尔、里根、埃德蒙等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极端理智的指导下,抛弃了人类的一切非理智因素,包括信仰、信任、友谊,甚至亲情和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他们完全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外部世界,以征服外部世界取代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高娜瑞尔和里根为了能多得到一点嫁妆,就用虚伪的嘴脸来敷衍迷惑自己的父亲。
可是在得到一切之后,她们又迫不及待地驱逐了自己的父亲,让他流落荒野,忍受风吹日晒,暴雨浇淋之苦,最后痛苦而亡。
而对此,她们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内疚,她们的思想由理性绝对控制,在她们的观念里,只有名与利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没有“感情”这个词语。
高娜瑞尔、里根、埃德蒙等人的命运最后也是由悲剧收尾,里根中毒而亡,实则是被自己的姐姐亲手毒死;高娜瑞尔也选择了自杀;埃德蒙最终也自己吃下自己种的恶果,被曾经被自己陷害过的哥哥埃德加刺死。
他们的悲剧命运是由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倘若他们能看淡那些外在的金钱、权利、名分,那么他们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3. 理性与情感和谐交融型人性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莎士比亚倾其一生所追求的人文主义,其核心乃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李尔王》中,能够作为真善美的首位代表的那必是考迪莉娅。
她既不失理智又富有良知,并且将个人的感情归顺于理智的指导。
当李尔要三个女儿说出他们对自己的孝心时,高娜瑞尔和里根都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而考狄俐娅却情理掺半,既有父女情意又有理性
控制。
当后来得知父亲受尽折磨,倍受凌辱时,她不禁潸然泪下,义愤难平,然而却不失理智与尊严,“一颗颗饱满的泪珠滴下她娇嫩的颊上,可是她仍然保持着一个王后的尊严,虽然她的感情像叛徒一样想把她压服,她还是竭力把它克制下去。
”此后,她并没有沉浸在悲哀和伤痛之中不可自拔,相反她理智地做出实际行动,她一方面找医生给李尔治病,
另一方面出师讨伐两个无情无义的姐姐,替老父伸张正义。
考迪莉娅的理智与情感并存,她有无私的爱心,又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这是她在人性上优于她的父亲和姐妹的地方。
虽说她的命运最终也难逃悲惨的一死,但是这样的人物对于戏剧本身却是有重要意义的。
她是戏剧里众多黑暗人性中的一抹亮点,通过对这一美好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于社会未来的乐观信念。
《李尔王》对人性这个永恒主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引人深思,对各个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同样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人性美体现在理智和情感的双重魅力上,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最终导致人性的丧失。
在两者中,应该让情感听从理智的指导。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理智逐渐加强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理智,忽略情感。
我们今天的读者更应从爱德蒙身上吸取教训,不应该过于理智,过于现实,以致抛弃人的情感和良知。
探析《李尔王》中三种人性观
2010级汉语言文学3班
01101100321
严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