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古代文学【00540外国文学史】1、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是:萨福2、古希腊文艺论著《诗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3、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4、古希腊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工作与时日》5、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神话诗是:《变形记》6、古希腊最早的较系统地叙述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神谱》7、古希腊文学的特征: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
8、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行同性。
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而且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世俗化的色彩极浓;希腊神话中体现中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其故事生动优美。
既有浪漫的夸张,又有现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
9、维吉尔主要的作品有:《牧歌》《埃涅阿斯纪》《农事诗》10、新喜剧: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的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11、《埃涅阿斯纪》:维吉尔的代表作,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颂扬罗马帝国的神圣,表现先王建国的艰辛。
12、“戏剧艺术的荷马”指的是:索福克勒斯13、希腊神话中,取金羊毛的英雄是:伊阿宋14、古希腊悲剧之父指的是:埃斯库罗斯15、被马克思称之为“永久的规范和高不可及范本”的文学是:古希腊文学16、被称为古典主义艺术法典的理论著作是:《诗的艺术》17、阿里斯托芬的《鸟》表达的是:乌托邦思想18、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19、古希腊戏剧的起源是:酒神祭祀20、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21、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22、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诗人是:埃斯库罗斯23、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作家是:欧里庇得斯24、马克思所赞誉的“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指的是:普罗米修斯25、欧里庇得斯以反对侵略战争为主题的剧作是:《特罗亚妇女》26、“寓教于乐”源于:《诗艺》27、古罗马著名小说《金驴记》的作者是:阿普列尤斯28、古希腊早期文学的成就主要是:荷马史诗、神话29、古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是:萨福、阿娜科瑞翁、品达30、古罗马著名的戏剧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斯31、古罗马的诗人有:奥维德、贺拉斯、维吉尔3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他们“没有一个不具有特殊的性格”;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史诗的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动听,比喻生动形象,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李尔王》中的人性与权力的抗争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人认为这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
《李尔王》主要围绕着李尔和葛罗特斯两家人的人性和权益展开。
其中人性主要包括爱、欲望、道德。
而在爱中主要是父子之爱、君臣之爱、男女之爱。
面对这一切复杂的感情,他们不同的对待方式使他们的命运发生改变,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权力悲剧《李尔王》这一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作品中的内容其实不必多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尔王同他的女儿们的命运转变,葛罗斯特和他俩儿子的悲欢离合。
故事是从李尔王对女儿们进行权力和领土的分割开始的。
爱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是人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亲情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尔王对女儿的爱我们有目共睹,他想分割他的国土是对女儿爱的具体表现,这种爱在我看来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一个过惯了被拥戴,被尊重生活的老人,要让放弃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可是他做到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无论在活动背后有怎样的目的。
他是如此爱自己女儿,当然也想获得女儿同样的爱。
李尔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政治面前感情只能让步,所以李尔王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他习惯并且喜欢别人的遵从和附和,而不是与他背道而驰,所以科迪莉亚触犯了他的龙颜,挑战了他的尊严,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所以无论如何他是不会给小女儿土地的,尽管他最疼爱小女儿,尽管他本打算把最好的领地分给她。
李尔王要表达爱没有错,错的是不该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他把唯一拥有的东西拱手送出,自认为会得到女儿的精心照料,颐养天年。
可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了。
对两个女儿来说,失去权力的父亲已不再有利用价值,想摆脱都还来不及,何来的爱?一个虚伪元首早已失去往日的光辉,自然也不再有得到爱的保障。
而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小女儿对父亲的爱却丝毫没有改变,在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了爱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作品中另一个家庭对于亲情和爱情也有了新的诠释。
外国文学史(一)试题库(简要版)一、填空1、(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
2、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3、(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4、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度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5、(宙斯)是雷电神,(赫拉)是天后。
6、(波赛东)是海洋神,(得墨忒耳)是农神。
7、(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8、赫淮斯托斯是(火神),(赫耳墨斯)是神使。
9、(雅典娜)是女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
10、阿耳忒弥斯是(月神),(赫斯提亚)是家神。
11、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12、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狄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等。
13、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想象力极强)2、(故事性极强)3、(哲理性极强)14、(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15、(《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16、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是(《俄瑞斯忒亚》),这个三部曲的基本主题是反映(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
17、(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18、(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
19、(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共3100余行。
20、骑士抒情诗种类很多,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
21、中古西欧民谣中最著名、也是最好的一组是英国的(“罗宾汉谣曲”)。
22、(《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3、(《新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
外国文学评论:从女性生态视角看莎翁的《李尔王》 外国文学评论从女性生态视角看莎翁的《李尔王》 作者洪梅 文学作品《李尔王》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著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无论 经过多少个漫长的岁月,《李尔土》仍然散发出熠熠光辉,成为脍炙人口 的优秀作品。
本文把视觉集中于女性的历史角度上来探析原著作品,把当时英国社 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揭露出来,在霸权独裁的男权制度下的自然 与女性的迫害历史得以揭发,而这种悲剧历史的产生正是因为女性对所处 的社会环境毫无知觉。
一、莎士比亚与《李尔王》 莎土比亚生于 1564 年,是当时英国文坛中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家。
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 著有多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一般情况下, 把他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历史剧和戏剧, 代表作品有《查理二世》《驯悍记》等;第二时期莎土比亚更加注意时代 带给人们的生活影响, 著有四大悲剧、 三大罗马剧等, 最具代表性的有 《李 尔王》《哈姆雷特》等;第三时期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已经走向成熟,所 著的作品都带有幻想般的传奇剧以及悲喜剧, 如 《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等。
本文以《李尔王》作具体分析,它也是历年来备受文学大家和评论学 者所关注的。
卢梭在作品《爱弥儿》中提到过《李尔王》是爱弥儿幼年时期的启蒙 作品;雪莱也曾经在他的作品中引用其中的一段人物对话来表达他的思想 见解; 著名的评论家诺斯诺普· 弗莱等人也会通过列举其中的人物关系来表 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但也有对《李尔王》提出相反意见的,如著名诗人托尔斯泰,他曾经 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持有不赞同的意见。
及至到今天,《李尔王》所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上的启迪,富 有张力的作品被现今的许多思想研究家所阐释,并对作品带有浓厚的研究 兴趣,而且从多个层面出发,探究其中所体现的历史、语言等艺术魅力。
一、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容纳了大范围的底层人 们,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下被统治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与自然的地位随着 父权制度的膨胀而遭受到迫害,于是在逐渐进化的状态中,男女性的社会 矛盾愈加突出,要求实现两性权利的平等地位。
文学:外国文学真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最后自杀,根本原因是()。
A、爱情的失意B、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丑恶C、事业上的失败D、金钱上的困窘正确答案:B2、单选马克。
吐温所写(江南博哥)的以十六世纪英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是()A、《镀金时代》B、《王子与贫儿》C、《傻瓜威尔逊》D、《竞选州长》正确答案:B3、填空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是描写小人物的名著,他的代表作()描写了大学生()犯罪及其所受精神惩罚的过程。
正确答案:《穷人》;《罪与罚》;拉斯柯尼科夫4、填空题《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的贵族妇女形象。
正确答案:塔吉亚娜5、单选《马可•波罗游记》推动了15世纪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直接受到这部书影响的航海家是()。
A.麦哲伦B.达•伽马C.哥伦布正确答案:C6、问答题肖洛霍夫笔下的农民形象有哪些新特点?正确答案:俄罗斯文学曾经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农民形象。
肖洛霍夫塑造的哥萨克农民形象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肖洛霍夫虽不是第一个将农民引进文学的作家,然而他却在文学中第一次真正把农民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使他们站在最醒目的地方,让大家清晰地看见他们的形象,听见他们在革命的暴风雨年代前进的脚步声,感觉到他们心灵的跳动,理解他们的复杂的性格,把握他们充满矛盾和不断变化的心理。
肖洛霍夫笔下的农民是历史的积极创造者,是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的感受者、思考者、行动者、追求者。
肖洛霍夫笔下的哥萨克农民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感受爱情、友谊、欢乐和痛苦的丰富情感。
这在俄国文学的农民形象塑造方面的确标志着一个新水平。
肖洛霍夫的人物都生活在丰富的感情当中。
对劳动、对自然的热爱,是肖洛霍夫的优美品格之一。
他们的感情不只局限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这些感情同时也融汇在社会生活中,并具有显著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7、问答题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外国文学(1)》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1、古希腊神话中主宰天空,能抛闪电的神是。
2、悲剧一词的最初意义就是“”。
3、“历史之父”是;“悲剧之父”是;“喜剧之父”是。
4、中世纪文学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而世俗文学又包括、和三种类型。
5、“欧洲小说之父”是,代表作是。
6、新喜剧主要作家米南德只流传下、和一些残篇。
7、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它的作者是。
8、亚里斯多德的是欧洲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文艺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观点。
9、是十四行诗的始祖,后来大胆在结构方面做了革新,由意大利的格式建立和发展了英国式14行诗。
10、的《诗的艺术》是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的法典,第一部古典主义的标准悲剧是拉辛的。
11、莫里哀把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改编成一剧,塑造了阿巴贡这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12、希腊社会和文明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文明和文明为中心的爱琴文明。
13、希腊神话包括和两个部分。
14、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被昆提利安称为“抒情诗人之魁”的是。
15、《美狄亚》的作者是。
16、“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是。
17、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代表作是。
18、但丁的《神曲》分为、和三部。
19、“英国诗歌之父”是,他的代表作是。
20、《十日谈》的作者是。
21、《罗蜜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英国的。
22、高乃依一生谨守古典主义法则,除了代表作品《熙德》外,他还创作了悲剧,和。
23、桃丽娜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24、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是。
25、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他的文艺观和美学观对欧洲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先河。
26、传奇体诗《疯狂的奥尔兰多》是的作品。
27、古典主义时期最符合三一律创作原则的作品是。
28、《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
29、新喜剧作家有70多人的名字流传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是。
30、《安提戈涅》是希腊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它是创作的重要作品。
31、罗马文学中有三大著名诗人,他们是、和。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
外国文学昏、欲、妒、恨:从《李尔王》看人性的四大弱点文/傅昀川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李尔王》展现出来的人性四大弱点:昏、欲、妒、恨,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避免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尔王;人性;弱点《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故事源自英国古代传说。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以戏剧形式探讨了“人性”这个千古不休、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重点突出了人性的四大弱点:昏、欲、妒、恨,从反面展示了“善”的人性光辉,这使悲剧具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
一、昏:昏庸愚蠢的李尔王李尔王常年身居王位,偏执己见,虚荣自负,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同时脾气喜怒无常,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忧苦毫不关心,动辄处置他人。
他的这些特点在戏剧中处处可见。
比较经典的,就是李尔王要求听到女儿对他的称赞和美誉才将国家的土地分给她们,大女儿高纳里尔以及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去奉承迎合他,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只是毫无心计地谈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却被李尔断绝父女关系,并惨遭放逐。
这些都显示了李尔为人的自负、感情上的起伏不定,做事情的情绪化,欠理性思考。
他的昏聩,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假如他理智一些,不感情用事的放弃权利,不将国土分封给它的两个女儿,事情也不会闹到这个地步。
当他被他那只会用甜言蜜语哄骗他的女儿们赶出来,流离失所而饱受磨难时,这是他恶的结果,为他当初的昏聩愚蠢、虚荣以及暴躁付出了代价。
二、欲:欲壑难填的两姐妹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是冷酷、自私、虚荣的代表,在李尔王没有放弃权利之前她们对他阿谀奉承、百般讨好,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在这之后,她们对自己的父亲百般排挤,甚至加以陷害,恶毒到了极点,这让年老的李尔王也近乎崩溃。
她们致命的缺陷和弱点是对权利和金钱的无尽贪欲。
对着父亲的王权及财富,他们可以讨好年老的父亲,把对父亲的爱意说的巧妙动听,而当得到了父亲的财富后则换了一个脸面,过去的尊敬、爱戴都变成了讨厌、憎恶,还不断减少父亲的卫队侍从,最后处心积虑将父亲扫地出门,驱赶出野外,成为乞丐。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8期总第421期作者简介:殷定芳,江苏省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道德伦理探讨殷定芳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对《李尔王》中道德伦理讨论,看到李尔作为君王长期处于权势中心忽略了王道,习惯了奉承和献媚,忘却了人性的背叛导致了国家分裂;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教育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引起姐妹间相互倾轧。
这一切悲剧不是宿命而是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丧失招致的惩罚,是人祸。
关键词院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道德伦理美国学着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 -Gregor Burns )在《领袖论》一书中指出“我们热衷地追求领导权,并试图拥有它和驾驭它。
我们畏惧权力,然而又被权力刺激和挑逗着。
”无论过去还是当代权力对人的诱惑无法抗拒。
莎士比亚大约于1605年写成《李尔王》,围绕着国土划分、权力交替、老人赡养等道德上问题进行争辩,斗争最后以血腥战争结束,其中充满背叛、献媚、尔虞我诈、拍马溜须。
权力把人的恶激活了,诚实、单纯连连被背信弃义打败。
马基雅维里曾说过“一个君王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背信弃义涂脂抹粉,那些深知做狐狸的人却获得最大成功。
但是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君主论,84)因为人们受到这样那样的需要所支配,因此要进行欺骗的人总可以找到某些人上当受骗。
李尔长期掌握君权,习惯于人们赞扬和仰慕,他的两个女儿熟知他的秉性,暂时掩盖狮子的凶残,装出狐狸乖巧,巧言令色博得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不善于伪装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的是父王破口大骂,本应属于自己的国土和权力被剥夺,净身出户。
李尔在权力和国土分配上出尔反尔违背伦理和道德,直接把国家和自己推向深渊。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和肯定人的价值。
·文艺之窗·183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解析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本2班 艾 娅【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最骄傲的作品之一,吸引了许多读者进行阅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遭遇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所写过的悲剧人物中最悲惨的一个。
《李尔王》的创作融合了许多因素,这就形成了很好的悲剧文学效应,这样才是真正打动读者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于《李尔王》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悲剧情节进行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李尔王》 悲剧解析 莎士比亚前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通过各种意向手法的运用,对于一些动物和超然的意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中的氛围更加的形象,剧中的冲突变得非常的而明显,这样就使得其中悲剧的主体色彩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本文通过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线索进行分析,使《李尔王》这部作品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所领悟。
一、《李尔王》中基本的悲剧情节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是以其伦理故事而驰名世界的,主要叙述了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起初,李尔王的血统和地位都非常的高贵。
因为李尔王的生性比较多疑,所以当其迈入年迈的时候,他在给女儿分国土的时候根据的原则就是对于每个女儿的爱。
但是他只能够感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比较夸张的爱,对于小女儿真诚的爱意却无动于衷。
并且在其女儿和其说一些比较真诚的话的时候,他却非常生气,小女儿对于父亲充满了爱意,但是换来的却是被下嫁到法兰西的下场。
最后,小说中傲慢的父亲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逐出了宫门,这个时候国王慢慢的丧失了基本的意识,成为了一个疯子。
在读者的心中,李尔王代表的也许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只能够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的典型。
戏剧的情节主要就是讲述了自古以来阿谀奉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是能够说出心里的话,不会拍马的人却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
在戏剧中,既有一些政治黑幕,例如一些谋权篡位和政协相互争斗,也有一些家庭悲剧,女儿的忘恩负义。
外国文学评论:从女性生态视角看莎翁的《李尔王》外国文学评论从女性生态视角看莎翁的《李尔王》作者洪梅文学作品《李尔王》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著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无论经过多少个漫长的岁月,《李尔土》仍然散发出熠熠光辉,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本文把视觉集中于女性的历史角度上来探析原著作品,把当时英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揭露出来,在霸权独裁的男权制度下的自然与女性的迫害历史得以揭发,而这种悲剧历史的产生正是因为女性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毫无知觉。
一、莎士比亚与《李尔王》莎土比亚生于1564年,是当时英国文坛中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家。
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著有多部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把他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历史剧和戏剧,代表作品有《查理二世》《驯悍记》等;第二时期莎土比亚更加注意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影响,著有四大悲剧、三大罗马剧等,最具代表性的有《李尔王》《哈姆雷特》等;第三时期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已经走向成熟,所著的作品都带有幻想般的传奇剧以及悲喜剧,如《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本文以《李尔王》作具体分析,它也是历年来备受文学大家和评论学者所关注的。
卢梭在作品《爱弥儿》中提到过《李尔王》是爱弥儿幼年时期的启蒙作品;雪莱也曾经在他的作品中引用其中的一段人物对话来表达他的思想见解;著名的评论家诺斯诺普·弗莱等人也会通过列举其中的人物关系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但也有对《李尔王》提出相反意见的,如著名诗人托尔斯泰,他曾经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持有不赞同的意见。
及至到今天,《李尔王》所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上的启迪,富有张力的作品被现今的许多思想研究家所阐释,并对作品带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而且从多个层面出发,探究其中所体现的历史、语言等艺术魅力。
一、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容纳了大范围的底层人们,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下被统治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与自然的地位随着父权制度的膨胀而遭受到迫害,于是在逐渐进化的状态中,男女性的社会矛盾愈加突出,要求实现两性权利的平等地位。
· 8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1【摘 要】作为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虽没有像其他剧本一样备受关注,但该剧散发的光辉经久不衰,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剧作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更是备受青睐,故本文欲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揭露十六世纪英国男权主义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蹂躏。
【关键词】生态女性 男权主义 压迫《李尔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胡光华一、前言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可谓是硕果累累,被赞誉为“时代的灵魂”。
其晚期悲剧创作时期亦是创作高峰期。
这一时期是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社会逐渐从繁荣昌盛的盛世走向没落和动荡。
整个社会危机四伏,气氛阴郁。
莎士比亚思想敏锐,他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其剧本充满了对世俗社会和人性的热情,同时也巧妙影射了他所处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历史阶段的特点。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在前人的作品基础上结合传说改编而成。
该剧讲述了年迈昏庸的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根据三个女儿对他“爱的表白”分配财富和国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阴谋最终导致自己一无所有、痛失爱女的故事。
虽然有学者布雷利认为《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最杰出的剧本却又是最不受欢迎的一部”。
但这没能阻碍国内外学者对该剧本的研究,学者多从“悲剧性”、“人物性格”、“女性形象”等方面着手探讨该剧本。
本文作者认为李尔王的三个女儿形象中蕴含这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故欲行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揭露十六世纪英国男权主义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蹂躏。
二、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源自法国作家弗朗索·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 ’Eaubonne)1974年发表的《女性主义或死亡》(Feminism or Death)一文。
该理论认为“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
《李尔王》中的复调理论研究摘要:复调理论最早由20世纪西方和俄国重要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M·M·巴赫金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于1963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 用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
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长期以来, 莎剧学者们对该剧的解读多停留在分析“悲剧性”、“人物性格”、“疯癫形象”、“父权与女权意识”等方面, 却未留意剧中内容和结构还融入了大量的复调因素。
因此,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 引入复调理论对剧本进行重新解读, 探讨莎剧的复调叙事艺术特色。
关键词:复调理论;巴赫金;莎士比亚;《李尔王》一、引言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设计了许多人物对话的悖论,在这些悖论的背后,蕴含着隐藏的社会秩序、人物的情感,以及作者对于剧中人物或社会的情感倾向。
通过复调方式,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多种对话特征,如共时双语对话、多声部的人物意识和狂欢化时空中的复调对话。
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李尔王复调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表层的状态,大多是从主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对话和表白都呈现出鲜明的对话色彩。
本文将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切入点,从对话关系、共时双语、狂欢化等角度分析小说的复调,揭示其人文情怀、多元价值及其深刻的文学意义。
二、复调理论及《李尔王》介绍复调理论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产生的的概念,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中的“多声部”现象,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单一旋律的欧洲小说模式。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细致而系统的阐述了复调小说理论概念。
复调小说是指“多声部性”“全面对话”的小说,具有以下特征: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独立主体,人物独立的思想观念是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小说的全面对话性,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这些特征形成复调小说真正的独特性。
《外国文学史》重点知识简答题1.怎样理解世界文学这个口号?①世界文学是世界五大洲文学的总汇;②世界文学是一种要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聚合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宏伟理想;③世界文学是指那些文豪巨匠的伟大宝库。
2.谈谈世界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
①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人类历史和现状;②蕴藏着人民的战斗精神和生活智慧;③人道主义的深厚传统。
3.学习世界文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①洋为中用;②古为今有;③批判继承。
4.上古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①高度的、令人惊讶的艺术成就;②永不复返的艺术阶段。
5.为什么说,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①思想上、艺术上的首创性质;②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各种艺术体裁;③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④巨大的文化哲学影响。
6.综述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①荷马时代的神话和英雄史诗;②古典时期的戏剧、抒情诗、艺术散文和文艺理论;③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
7.简析《伊利亚特》的战争观。
①没有道义是非;②歌颂战争双方的氏族英雄;③描写战争,但并不鼓吹战争。
8.为什么说,阿喀琉斯的愤怒是《伊利亚特》的主题?①阿是史诗刻画的主要英雄人物,全诗以他的愤怒始、息怒终;②他的怒而罢战、怒而参战有着巨大的主题和结构意义。
9.谈谈阿喀琉斯的形象与古代人性格描绘的特点。
①阿在史诗中有着鲜明的个性;②人物毕肖;③风格崇高。
10.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何在?①剪裁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②鲜明的人物形象;③生动的比喻,语言质朴、自然。
11.综述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起源。
①从酒神祭祀到“春之歌”;②从春之歌到羊人剧;③从羊人剧到雅典诗人特斯庇斯设计第一个演员。
11.埃斯库罗斯为什么被恩格斯推崇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①高昂的战斗激情;②宣扬了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③嫉恶如仇的崇高精神。
12.为什么说,索福克勒斯是“戏剧艺术中的荷马”。
①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戏剧诗人,他在戏剧比赛中共得头奖 24 次, 从未失败过;②作为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的诗人,他史诗般地反映了伯里克理斯时代;③他对戏剧艺术作了大胆的革新,其创作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外国文学史期末小论文《埃德蒙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产生的影响》11级对外汉语2011013501林子超埃德蒙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产生的影响林子超男 11级对外汉语 2011013501摘要:《李尔王》这部戏剧从两条线索展开,最后汇集成一个悲剧故事,其中出现了一个人物,陷害自己兄长,侵吞父亲地位和财产的“私生子”埃德蒙·葛罗斯特,根据对《李尔王》中的对白对其性格进行分析以及推测出他的身世和所成长的环境对其性格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埃德蒙成长环境影响饱受流言蜚语的“私生子”这是埃德蒙·葛罗斯特的一段独白“......世人挑剔剥夺我的权利,只因我比哥哥迟生了一年或是十四个月?为什么我叫私生子?为什么我卑贱?”埃德蒙的这段话在对自己没有得到作为一个贵族子弟应得权利和尊重愤恨不平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埃德蒙一直生活在流言蜚语当中,他特殊的身份“私生子”根据《维基百科全书》上对于“私生子”的定义,就是“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或野种,前者有轻度侮辱意味,后者有严重歧视意味)指的是在受胎期间或是出生时,其生父母无婚姻关系的子女”从中可以看出“私生子”这一词汇是贬义的,尤其是在《李尔王》的时代背景之下,然而在父权社会,男方所承受的责任小于女方,女方往往会受到强烈的谴责,也因此在埃德蒙的成长过程中狠狠地划了一个伤口。
联系到《李尔王》中出现的一个直言不讳的傻瓜弄人形象,《第七场葛罗斯特城堡中一室》中出现的仆人甲,仆人乙,仆人丙,他们暗地里讽刺和议论自己的主人并且密谋逃离,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所处的那个时代,主仆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并非是完全的奴隶和奴隶主人的关系,更体现在一种雇佣关系。
可见一个小小的仆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必定都不把埃德蒙放在眼里,而这样的态度对一个儿童的生长和心智上的发育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导致埃德蒙变得愤世而阴暗。
埃德蒙的母亲对埃德蒙产生的影响“我身材匀称,心灵高贵,容貌端正,哪一点比不上正夫人所出?”这句话是埃德蒙对于自己外型的肯定,但是对于自己的内心则有一定的出入,可以看的出即使是个“私生子”但是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埃德蒙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自豪,同时也带有自负的因素,因此无法判断他到底是自恋还是真正的相貌俊美。
《外国文学史》第三章期末复习资料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文艺复兴: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发端于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借助于古代希腊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主要内容(特征):(1) 用人权反对神权。
(2)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二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一)意大利文学(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包括366首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
抒发对妻子劳拉真挚的爱情。
劳拉具有迷人的形体美、强烈的现实感。
形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十四行诗的体裁。
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短篇小说集、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主题: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
(1)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反教会、教权的思想,揭露了教士们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种种荒唐丑恶的行径和伪善的品性。
作者从自然道德观出发,对僧侣生活的违反人性予以谴责。
(2)有些故事热情赞美人性,表达了崇尚爱情、肯定世俗生活的思想,宣扬了个性解放的主张,抨击封建社会中的等级门第观念,揭露了扼杀破坏、摧残人生幸福和爱情自由的封建力量(3)赞美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肯定了新型资产阶级的生活态度。
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框形结构。
设计10个位逃避黑死病而住在乡间的男女青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一百个故事。
这种形式对欧洲后来的小说影响很大。
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二)法国文学法国人文主义存在贵族(以“七星诗社”成员、蒙田为主)和平民(拉伯雷为主)两种倾向。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
《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
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
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
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
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
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
而正是他这次荒唐的选择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可以说,李尔王就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两个女儿的背叛完全颠覆了他一直信奉的传统伦理观念,大臣们的背叛也让他对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瞬时毁灭,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仿佛是命运顷刻之间倒转了过来,他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他想质问命运的残忍,想救赎自己是罪恶,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所以,他要以生命的终结,来结束这场悲剧。
二、不能改变命运的天使考狄利娅
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出场也是在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她没有像姐姐们那样的甜言蜜语,以至于自己最后一无所有,还被父亲抛弃,远嫁到法兰西。
而深爱她的丈夫、法兰西的国王却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如天使般纯洁美好,对于考狄利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确实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也就在两个国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两个人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后来,父亲被两个姐姐赶出来,流落荒野,她却不计前嫌出兵帮助父亲,最终被姐姐们处死,父亲也跟随她悲痛而死。
这个结局也可以看作是对李尔对当初所犯罪恶的一种惩罚和忏悔,但是对于考狄利娅来说,她是那样的无辜,那样的令人心疼和惋惜,为了捍卫对父亲的爱和忠诚,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作为一个天使的无私和伟大。
考狄利娅无疑是剧中正面人物的代表,他出场次数不多,但却是黑暗中的太阳,把人心温暖、照亮。
她忠诚、善良、高尚、纯洁,具有高贵的天性和品
质,她似温柔美好的天使,以无限的热爱对待曾经无情抛弃她的父亲,以满怀的仁慈眷顾世上万物。
在莎士比亚看来,骨肉亲情是人性的底线,考狄利娅表达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
她对父亲的爱是不讲价钱的、无条件的,它不仅是一种父女之情,而且包含着一种人类的博爱精神。
三、命中注定悲剧的父女形象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可以称为悲剧的人物形象,在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社会萌芽的时代转型时期,两种制度的对峙和厮杀,造成了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衰退和沦丧,而他们都是为那个黑暗腐朽社会而牺牲的人。
但是不同的是,李尔王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既是那个社会的反抗者,却也是它的捍卫者和妥协者,他的性格中存在着人性黑暗、丑恶、自私的那一部分。
而考狄利娅却是善良、纯洁、高尚人性的象征,是与黑暗社会完全对立的一个形象,是天使的化身。
两人最终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李尔之死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最大的恐惧,那就是担心悔改无用,担心与神的誓约一旦毁掉,就不可能重新建立。
李尔也是衰落的封建王权的象征,他的命运必将是消亡,结局必将是悲剧,即使他曾经一度疯狂、一度反抗,但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够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进,他的肉体被碾压,灵魂被毁灭,他的死也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考狄利娅之死,与其姐姐的贪婪丑恶而自相残杀截然不同,它反映了人性和生命在那个黑暗社会的面前,是那样的渺小而又伟大,可怜可悲而又可歌可泣。
考狄利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的象征,她拥有最高尚的人性光辉,拥有天使一般纯洁善良的灵魂,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光明的未来,却也始终难逃命运的魔爪,但即使是被命运扼住喉咙,她也要积极的反抗和救赎。
与她父亲的死恰恰相反的是,她的死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