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选用的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9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新教材第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是第五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对这篇作品定位在对小小说文体特点的把握及学习小小说的阅读方法。
小小说《永远的蝴蝶》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将主人公失去恋人之后那种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表露无遗,读完让人为之感动、惋惜。
这篇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
学习这篇小说要让学生掌握环境在小说描写中的作用,领略小小说的写作特点。
2.学情分析高一(13)班语文学习基础一般,该班纪律相对较好,但语文学习兴趣不是特别浓,语文素质一般。
《永远的蝴蝶》是一篇爱情悲剧小说,对女生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兴趣,但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的细微描写,对她们来说仍然的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法。
②从小说创造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赏析场景和细节描写,发掘小说感动读者的要素。
③理解偶然事件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引导学生尝试着去直面人生的不幸。
4.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5.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为何把樱子比做永远的蝴蝶。
6.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和讨论分析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本课的学法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讨论和综合探究。
1.做好课前预习。
2.课堂上以集体提问、个别提问和讨论分析去推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充满着幻想,充满着希望。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柳河职教中心杜丽娟我是柳河职教中心的杜丽娟。
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蝴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四个方面来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国家规范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小小说《永远的蝴蝶》。
本单元是按作品反映的主题来安排的,所选作品有诗歌、散文和小说,所以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在初中和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一个小说单元,学生了解了小说的常识和欣赏的方法。
《永远的蝴蝶》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瞬间,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小说知识和欣赏方法,同时感受到小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以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积累方法。
本节课是阅读欣赏课,学时一课时。
2、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是微农一年,共三十名学生。
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分析问题能力欠缺,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和指导。
但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讨论教学可行性较大。
《永远的蝴蝶》是爱情悲剧,对他们来说,能有一定的兴趣。
但如何来体味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的细微妙处,对他们依然是个挑战。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小说的特点,能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阅读欣赏小小说。
通过赏析来感悟文章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精读和讨论,理解小小说的特点。
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体味小说所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
新教材对小说教材分析定位在“欣赏”,很符合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三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的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永远的蝴蝶》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远的蝴蝶》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3. 散文写作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4. 朗读训练: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体会课文情感。
5.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写作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经历。
2. 开展一次户外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等,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信息工程系的xx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一课。
小说通过描写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帮"我"到对面寄信而出车祸死亡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情节简单构思精妙兼具人情美和意象美是开展语文活动的良好载体。
正是鉴于这篇小说独特精巧的结构和凄惨的情感,所以我认为在本阶段学习本篇小说,不仅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有着特殊的示范作用。
二、说学情:我所教授的是计算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动漫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
职业岗位要求他们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一定的解说能力。
而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我校一直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很好的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及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解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力目标:1、能配合情景,符合身份的解说2、能合理开展想象和联想,提高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勇于展现自我,积极与人合作2、明确解说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在模拟情景中进行解说训练。
教学难点:根据情景设计,符合角色身份的进行解说训练关键点:能按任务要求,整合信息,组织语言进行解说,四、教法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次教学中,我将采用采用情景设置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等进行教学。
《永远的蝴蝶》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课文《永远的蝴蝶》的基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主题和寓意。
(3)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明白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永远的蝴蝶》是一篇描写亲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与父亲相依为命。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孩子通过与一只蝴蝶的互动,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重要性。
2.2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远的蝴蝶》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提问:“亲情在你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激之情。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
五、评价方法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3 写作技巧: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永远的蝴蝶》原文6.2 相关读物:其他关于亲情、家庭主题的短篇小说或文章6.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七、教学策略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采撷一捧诗意,分享满园芬芳——《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说课稿朱光潜先生曾说:“读小说只看故事,而没有看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蝴蝶》“采一捧诗意,吻满园芬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永远的蝴蝶》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的导读,要求我们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因其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诗意。
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
【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即将成年的职高学生,她们读小说时往往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视小说的诗意。
我总是试图去引导学生改变这种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情趣,一种生活。
根据教材,结合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在小说里解读诗意的方法,并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写作。
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以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依托,让学生结合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逐步从感悟诗意到诗意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家所传达的诗意情怀,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
其中,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依托在小说里解读诗意,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写作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教法学法】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以未解诗意(课前)——初探诗意(5分钟)——感悟诗意(25分钟)——创作诗意(15分钟)为思路,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用品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
【信息手段】此外,我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交流方式辅助教学。
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创作成果发送到班级微信,。
教师启动电脑,打开微信的“朋友圈”,全体学生都能在大屏幕上快捷而直观地看到各自的完成情况。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未解诗意(课前准备)1、教师:开辟网上评论专栏。
全国“xx杯”语文类说课大赛等奖作品:《永远的蝴蝶》说课稿 (一)永远的蝴蝶,是由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学生刘媛媛创作的一篇小说。
该小说荣获“全国‘xx杯’语文类说课大赛”等奖作品称号,经过知名作家、语文教师的评审,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备受肯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总结该小说及其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贡献:1.小说内容《永远的蝴蝶》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它既唯美又感人。
故事以一只小蝴蝶为主角,借助小蝴蝶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人类生命中的成长,挫折和爱情。
通过小蝴蝶的经历,阐释了生命的不屈和爱情的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和人性的美好。
2.文学价值《永远的蝴蝶》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情感真挚。
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学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上对人性、情感、生命等方面进行了高度的反思和探讨。
它独特的结构,充满想象力和创意,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结合,感受到人类对生命的关切和爱护。
3.教育意义语文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是重要的一环,小说《永远的蝴蝶》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学语文教材,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小说有着很高的教育意义,它能够鼓舞人们的精神,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的价值和对自然的敬畏。
本文分析了小说《永远的蝴蝶》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小说中展现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启示性,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增强情感体验,扩大视野。
同时,它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素质的构建。
因此,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中学语文优秀读本。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用,使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听到自己的内心声音,增添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关怀,培养他们感恩、关爱和奉献的优秀品质。
自此,现代中学语文教育将更加努力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情感和文学素养,以更优秀的作品和阅读体验,唤起人的心灵和美好,实现教学目的。
《永远的蝴蝶》微型课教案第一篇:《永远的蝴蝶》微型课教案微型课教案《永远的蝴蝶》四川省井研县高级职业中学彭英【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小小说,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和欣赏小说。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以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涵,创设情感氛围,增强直观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王弗那刻骨铭心、致死不悔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说版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起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
(播放乐曲《梁祝》)(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课文分析:1、初读课文,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和故事内容。
(2分钟)(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读水平、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2、诵读课文,讨论分析和欣赏小说。
(15分钟)讨论1:人物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设计意图:此题主要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分析,训练学生把握和归纳人物形象的能力。
)讨论2、环境课文的环境是在一个春日的雨天里,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描写雨的几个细节并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小说环境与人物情感之间联系基础上,深入探究“雨”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赋予“雨”的特殊意义,使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讨论3情节:短短的小说中,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小说由寄信而开始,“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小说精巧别致的情节结构,并体会这种结构的好处。
公开课《永远的蝴蝶》教学设计和说课稿1、知识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2 、能力目标:通过范读、诵读、精读、探究基础上,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分钟)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这个亘古而长青的爱情话题,一直都是文人创作的源泉、灵感。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
二、范读课文(4 分钟)[ 要求] :1 .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 .说出文章的文体。
3 .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 提示] :1 .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
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2 .小小说:微型小说、微观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不超过1500字,却要具有小说的一切要素。
篇幅短小人物鲜明构思巧妙,情节单一3 .环境:春日、雨夜人物:“我”和樱子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三、诵读课文,鉴赏分析。
(15 分钟)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 :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
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蝶之殇,情难逝——《永远的蝴蝶》说课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爱情是美丽的,美丽的爱情因遗憾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尊敬的各位评委,让我们一起走进《永远的蝴蝶》这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我是号选手。
我将从识“蝶”说目标、赏“蝶”说过程、悟“蝶”说反思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识“蝶”说目标本文选自高教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重点是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它以微型小说题材用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内容贴近学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悟自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微型小说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女生居多。
情窦初开的他们,对这篇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特别有感触,乐于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却对自己的言语表达缺乏自信。
他们喜欢阅读小说,然而阅读水平大多都停留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浅层次阅读层面上,对于小说的细节描写、意境却把握不好。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我想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主体多元互动的课堂。
特别是在学生耳濡目染多种新型社交媒体的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需要从这些新媒体中获取推力。
因此,我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怀着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提高语文素养的愿望,课堂外,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协作探究,学习知识;课堂内,通过展示交流,评价答疑,内化知识。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思考,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和雨、蝴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把握小说构思及雨、蝴蝶的象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学习探究小说悲剧美,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主人公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心情的挖掘,触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触发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我把重点放在探究小说悲剧美上。
而借此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赏“蝶”说过程合理的目标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依照传统教学方式,本课的教学一般是沿着概括故事之美——分析意象之悲——探究结构之巧的脉络解读课文。
蝶之殇,情难逝——《永远的蝴蝶》说课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爱情是美丽的,美丽的爱情因遗憾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尊敬的各位评委,让我们一起走进《永远的蝴蝶》这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我是号选手。
我将从识“蝶”说目标、赏“蝶”说过程、悟“蝶”说反思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识“蝶”说目标本文选自高教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重点是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它以微型小说题材用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内容贴近学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悟自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微型小说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女生居多。
情窦初开的他们,对这篇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特别有感触,乐于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却对自己的言语表达缺乏自信。
他们喜欢阅读小说,然而阅读水平大多都停留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浅层次阅读层面上,对于小说的细节描写、意境却把握不好。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我想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主体多元互动的课堂。
特别是在学生耳濡目染多种新型社交媒体的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需要从这些新媒体中获取推力。
因此,我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怀着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提高语文素养的愿望,课堂外,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协作探究,学习知识;课堂内,通过展示交流,评价答疑,内化知识。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思考,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和雨、蝴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把握小说构思及雨、蝴蝶的象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学习探究小说悲剧美,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主人公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心情的挖掘,触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触发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我把重点放在探究小说悲剧美上。
而借此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赏“蝶”说过程合理的目标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依照传统教学方式,本课的教学一般是沿着概括故事之美——分析意象之悲——探究结构之巧的脉络解读课文。
公开课《永远的蝴蝶》教学设计和说课稿1、知识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范读、诵读、精读、探究基础上,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分钟)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个亘古而长青的爱情话题,一直都是文人创作的源泉、灵感。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
二、范读课文(4分钟)[要求]:1.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说出文章的文体。
3.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提示]:1.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
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2.小小说:微型小说、微观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不超过1500字,却要具有小说的一切要素。
篇幅短小人物鲜明构思巧妙,情节单一3.环境:春日、雨夜人物:“我”和樱子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三、诵读课文,鉴赏分析。
(15分钟)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
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一等奖说课稿《《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中职文秘(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设计内容为选自国家规划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永远的蝴蝶》,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情况分析】(一)学情分析该班级为14级文秘班。
女生较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敏感,对爱情小说兴趣浓厚,感悟力强。
此外,还具有表现欲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本次课的学习。
(二)课程分析《永远的蝴蝶》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主人公失去恋人之后的那种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教材将小说定位在欣赏,重在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符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课程定位,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小小说的概念与特点,锻炼学生获取、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悟小说的艺术情节,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培养他们宽容,善良的性格,让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
3.现实运用:帮助学生参照自身,形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感受生命的可贵。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魅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感恩与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1.教学重点(1)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三要素描写的艺术技巧(2)通过小说车祸的分析,区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2.教学难点(1)结合语境赏析精彩语句(2)怎样理解作者把樱子比做永远的蝴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欣赏活动和引导探究为主,教师会示范朗读,通过QQ群发送相关学习任务,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课和相关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永远的蝴蝶》说课稿课堂教学设计:《永远的蝴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器乐曲《梁祝》的片段,引入新课。
(放小提琴《梁祝》片段剪辑)。
二、解题、作者、小小说特点小说三要素:教师明确:1.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是第四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一课。
它荣获台湾短篇小说大奖赛第一名。
对我们来说,读小说重在欣赏。
2. 小小说简介。
3. 小小说特点: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永远的蝴蝶》里的世界、人情,我们从该小说三要素中欣赏分析。
提问: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三、分析欣赏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悲情:带着以下问题朗读全文。
1、提问:充斥这篇小说中的,是雨?是交通事故?是“我”的悲情?明确:“我”的悲情。
2、先用最简短的两句话概括这篇小小说的内容,然后,再把这最简短的两句话扩充为比较长的两句话。
(扩充物为:小说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事件过程,心理过程)教师对比联想。
3、环境描写中最突出的是“雨”。
小说中几处写到雨,开始的雨起到什么作用哪些是实写,后面的雨哪些有象征意义?(放《永远的蝴蝶》动画片)。
教师点拨:⑴雨营造了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已。
⑵“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
⑶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⑷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
所以,雨是劫,雨是情!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更浓烈。
反复手法的运用四、分析欣赏情节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悲情:带着以下问题朗读全文。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
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
2011年温州市说课比赛二等奖《永远的蝴蝶》说课稿张晓映一、教材分析《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
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
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
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
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永远的蝴蝶》信息化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中职文秘(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设计内容为选自国家规划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永远的蝴蝶》,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该班级为14级文秘班。
女生较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敏感,对爱情小说兴趣浓厚,感悟力强。
此外,还具有表现欲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共同完成本次课的学习。
(二)课程分析
《永远的蝴蝶》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主人公失去恋人之后的那种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教材将小说定位在欣赏,重在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符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课程定位,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
定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小小说的概念与特点,锻炼学生获取、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悟小说的艺术情节,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培养他们宽容,善良的性格,让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
3.现实运用:帮助学生参照自身,形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感受生命的可贵。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小小说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魅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懂得感恩与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1.教学重点
(1)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三要素描写的艺术技巧
(2)通过小说车祸的分析,区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2.教学难点
(1)结合语境赏析精彩语句
(2)怎样理解作者把樱子比做永远的蝴蝶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欣赏活动和引导探究为主,教师会示范
朗读,通过QQ群发送相关学习任务,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课和相关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蝴蝶飞来——视频导入
提问学生:
是否还记得学院艺术节闭幕式上精彩的舞蹈表演《永远的蝴蝶》,播放舞蹈表演视频,以直观的形象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二)你准备好了吗?——预习检查
按照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检查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学校的电子阅读平台去搜集有关蝴蝶的爱情故事,歌曲和图片。
展示部分同学的蝴蝶相关作品和实物。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该专业学生细致,用心的专业素养。
(三)美文赏析重点突破
1.首先是教师说——通过播放教师录制的微课程,介绍小小说的文体知识。
并简介作者及作品,了解作者写作风格,为后续课文分析奠定基础。
2..播放美读视频初步感悟文章,通过欣赏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小说悲情色彩的感悟。
3.争先恐后竞赛你说我说小组合作
这一部分是学生说——将学生分成四组,针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樱子和“我”的人物形象,突出樱子的年轻美丽、纯洁恬静、温柔可人和善解人意,以及“我”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和眷恋之情。
品味“哭泣”的雨的苦与涩,感受“悲伤的”雨夜的凄冷与伤感。
赏析小说巧妙的结构,尤其是结尾部分的“信”,虽解开了悬念,却心碎了读者。
以上部分教师只需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小组同学踊跃发言,并以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一组完成任务最好。
4.难点突破
之后,是精读环节,突破难点,赏析佳句,结合语境体会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针对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作永远的蝴蝶?这个问题,通过图片展示对比,诗词欣赏,对玫瑰花、牡丹、杜鹃花与蝴蝶在形态和意像方面进行对比,并对蝴蝶的文化内涵进行延伸,明确蝴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文中的蝴蝶其实象征着樱子,蝴蝶的翩飞幻化着樱子生命的轮回和爱情的永恒。
永远的蝴蝶,其实就是对恋人永远的爱恋和无尽的思念。
5.真情演绎
以上环节,在教师发的挥引导、点拨和总结下,要求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和认真品味,最后分角色扮演,融入自身理解和感受,真情演绎,深层升华。
(四)分享收获——课堂小结
(播放钢琴曲《梁祝》音乐片段)
在优美缠绵的乐曲声中,全班同学深情朗读全文,再次欣赏小说巧妙高超的艺术手法和那令人痛彻心扉的凄美的故事,怅惋那飞走了的爱情。
告诉同学们:生命的脆弱,爱情的美好,亲情的可贵,都是我们生命中至美至善的上天馈赠,我们要做的是要学会珍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收获。
(四)你来做做看——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分为四个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有作业,都能完成作业,都能有所提高和收获,并要求相关的作品上传至班级群,大家共赏。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本次教学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旨是活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化知识为能力的目标,采取阶段性考核的评价模式,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给予打分,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校园电子阅读设备等进行课堂学习的延伸。
五、【教学效果反思】
本次信息化教学探索,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音视频播放、校园电子阅读平台和班级QQ群,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平台的交叉运用,授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形式直观性强,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过程性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锻炼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
比
如,学生课下拍摄并上传至QQ群和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的配乐朗诵和情景剧就是很好的尝试。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而文学佳作尤其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它升华灵魂,启迪智慧,温暖生命,传递爱与力量,潜移默化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活出一种不平凡的姿态。
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衷心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将乘着信息化教学扬起的长风,向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以上就是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