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
- 格式:doc
- 大小:22.75 KB
- 文档页数:15
排华法案:迟到130年的道歉作者:吴庆才荣筱箐等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09期“如果我的祖父、祖母今天还活着,我会对他们说,这是值得骄傲的时刻!1882年有一个歧视你们的法律,但现在,两代人之后,你的孙女已成为一名国会议员。
”美国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6月18日这一天将注定被载入美国史册,美国众议院当天以全票通过一项议案,对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致歉。
连同美国参议院于去年通过的类似道歉案,至此,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体华人致歉。
迟到130年的正义这段历史是美国人自己发掘出来并公之于众的。
从1849年到1906年,美国大约有250个城镇发生过暴力排华事件,成千上万的华人被强制赶出家园,放逐他乡,驱离美国,甚至被暴打致死。
特拉华大学教授珍妮·普菲尔泽系统地研究和发表了美国排华法案的历史。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美国仍然决定给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一个说法。
6月18日这天,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议案,对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致歉。
由于类似的道歉一案去年已经在参议院通过,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体华人致歉。
这个议案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5年之内通过的第四项道歉议案,也是美国历史上第六个获国会通过的道歉议案。
此前,美国国会曾分别对二战时将日裔关进集中营、派兵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黑奴制、奴隶制、对印第安人的不公平待遇等道歉。
美国华裔众议员赵美心是这个排华法案道歉案的重要推动人之一。
2009年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女议员后,她立即与华裔美国人团体一同开始活动。
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该法案1943年被废除,该法案连同其他歧视性法案禁止华人在美拥有房产、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禁止华人妻子儿女移民美国﹑禁止华人在政府就职、禁止华人同白人在法院对簿公堂等。
在推动“道歉案”的近3年间,赵美心常以自己的祖父为例来解释这个“恶法”给几代华人带来的创伤。
·58·基金课题1 俚语定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1]。
英语中俚语的使用十分广泛。
目前针对俚语还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一般指百姓在民间使用的非正式的日常用语,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及生活气息等特征。
2 选取《生活大爆炸》作为研究素材的原因《生活大爆炸》于2007年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连续播出了12季,创造了许多收视纪录,荣获多项知名奖项(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共24次获奖),是继《老友记》之后最为成功的情景喜剧,在全球有着极为庞大的观众基础。
剧中4位男主角高智商的角色设定使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专业术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交流中穿插的各种日常俚语,极富生活气息,二者形成的反差使观众在观影时饶有趣味。
他们脱口而出的俚语既不像他们所讲的科学术语般晦涩难懂,也不会随意省略必要成分,具有规范完整、简达明了的特征。
因此,选取《生活大爆炸》作为研究素材对研究英语俚语具有重要意义。
3 英语俚语的基本特点英语俚语在表达思想时会先直接指出要点,而后对要点进行补充说明[2]。
英语俚语发展至今,历经更迭,淘汰了许多不符合人们需求的表达,如今留存下来、仍被广泛使用的俚语,大多对过去的俚语有着继承与发展,保留了其特色,抛弃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从英语俚语目前的应用来看,英语俚语主要具备口语化、多元化、幽默性、发展性等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表达口语化。
相较于礼貌用语和规范用语,使用英语俚语的人群更为广泛,他们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使用场合多为熟人之间的日常交谈,不受过多约束。
因此,俚语的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正式用语中有意避免、较为不妥的生活化、粗俗化用语——如有关种族、性、宗教等的话题。
第二,范围多元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其国民多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组成,掺杂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的惯用语言,因此演化出了许多流派的俚语。
“终于道歉了,我长松了一口气!”苏大特聘教授董洁林推动美国国会就百年前“排华法案”道歉“洁林,美国参议院已经全票通过法案,我们等来了迟到的公正!”10月7日早上,苏大商学院特聘教授董洁林像往常一样打开工作邮箱。
当看到同伴们发来的数封关于美国参议院为100多年前的“排华法案”道歉的邮件时,她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长松了一口气,“道歉了!终于道歉了!”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董洁林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来到美国,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董洁林却对商科更有兴趣,她先后在金融界和高科技行业工作,并在中美两地创办公司从事投资和咨询。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董洁林接触到了美国的排华法案,那时她对美国历史上这些曾发生的影响华裔移民的事件还知之甚少,“我当时非常震惊,恍然发现原来先辈们移民竟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和磨难。
”据介绍,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排斥某特定种族的法案。
这个在1882年通过的臭名昭著的法案后又被多次延长,直至1943年废除。
排华法案执行期间,华人不得入籍,不得和白人通婚,不得购买土地房产,华人的妻儿甚至不得进入美国团聚。
“我总觉得有必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错误的事情必须得到纠正。
”通过各方联络,她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加州硅谷创办了华美社,而华美社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研究1882年排华法案,并推动美国国会就此法案向华裔社区道歉。
为了能客观理性地还原事实真相,董洁林与同是海归的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胡森花了约半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的历史报道、法庭案例和记录等原始资料,编著了一本中英文版的书,名为《通往自由的坎坷之路》。
书中包括了华裔移民历史简介、19世纪美国政府对华工政策的演变、1882年排华法案、数宗暴力排华及反华案件的法庭案例、政治人物的主张以及报刊杂志对华人社区的报道等。
书本出版后,董洁林将书送至了美国大部份联邦参议员、国会众议员和政府各级官员的手里。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时文阅读第二辑美国六声sorry不容易6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的法律表示歉意。
这一道歉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六个获国会通过的道歉议案。
在向华人道歉之前,美国国会曾先后就其对其他族裔的不公表示过道歉。
这些道歉行为所针对的事件,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美国的发展演变。
道歉之一:就二战时期设立拘留营、收押大量日裔美国人的行为道歉并作出赔偿。
1988年8月10日,里根总统签署文件,就二战中设立日裔美国人拘留营一事正式道歉,承认当时将日裔居民看成“外来的敌人”是出于战时的狂热和偏见,宣布给予曾经被关在拘留营中且仍在世的日裔美国人每人两万美元的补偿。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令美国政府和人民极为愤怒,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
同时,美国政府还将矛头对准了那些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日本人,怀疑他们是渗透到美国的日裔“第五纵队”,向日军提供了准确情报。
1942年2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将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其中64%是日裔美国公民〕作为敌侨放逐到美国内地,并可进行任何必要的限制。
3月,西海岸日裔居民大迁徙开始了。
在大约三个月内他们全部“搬迁”到了加利福尼亚等八个州的11处拘留营中。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关键一年,美国在各条战线上的作战和后勤人员吃紧。
当时拘留营的费用很大。
于是美国政府逐渐放松了管制,允许一些人出去从事与支援战争有关的工作,也允许部分日裔公民参加美国军队。
这些招募入伍的日裔美国人为加快二战的结束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节节败退,美国军事状况获得极大好转。
鉴于日裔美国人的良好表现,1945年1月,美国陆军部宣布结束对日裔美国人的限制行动,日本人可以回到西海岸。
二战结束后,日裔美国人的拘留营被全部取消。
道歉之二:为“非法推翻”夏威夷王国而道歉。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课程代码:00318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A.政策群B.政策链C.政策一般D.个别政策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A.西蒙B.德洛尔C.泰勒D.尤金·巴达克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A.战略、战术、策略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A.省政府B.乡政府C.市政府D.县政府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着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A.公共问题B.社会实践问题C.公共政策问题D.私人问题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D )5-253A.客观性B.主观性C.历史性D.动态性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A.政党组织B.利益集团C.政府部门D.政治人物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A.边界分析B.类别分析C.层次分析D.假设分析10.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是(C )5-273A.外在创始模型B.内在创始模型C.动员模型D.三源流模型11.美国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提出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是(C )7-327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D.博弈模型12.记者采访中居民对某项政策发表评论,这种形式的政策评估属于(D )8-360-361A.内部评估B.委托评估C.正式评估D.非正式评估13.埃德文·阿曼达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D )9-402A.周期型B.学习型C.阶梯型字型1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最主要和直接的作用是(A )10-443A.为公共决策者服务B.为政策教育与宣传服务C.充当政策执行的马前卒D.为政策目标的达成配置资源15.质化政策评估建立在(C )8-380A.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B.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C.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D.逻辑主义的基础之上16.在使用实验法进行政策评估时,接受政策实验处理的一组被称为(C )8-378A.对照组B.评估组C.实验组D.备选组17.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验、直观为主的政策评估方法逐渐演进的方向是(A )8-375A.以技术计量和价值选择为主B.以哲学思辨和价值选择为主C.以制度分析和哲学思辨为主D.以实验研究和理性选择为主18.在规划阶段,对政策方案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被称作(B )8-363A.非正式评估B.预评估C.正式评估D.结果评估19.通过某种方式对政策在价值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的评估被称作(D )8-366A.政策效益评估B.政策成本评估C.政策影响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20.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被称作(C )8-369A.政策效益B.政策效果C.政策效率D.政策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基于西方经验、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CDE )4-236-237A.规范最适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精英模型D.集团模型E.机构—制度模型22.法与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
2012瓜田半月谭:6月下半月那些事儿2012-7-1 14:52:45 来源:半月谈网6月27日,“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存在。
新华社记者罗沙摄最近最抢眼的事儿,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上天入地”。
三个航天员飞上太空之后,成功地实现了“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这种航天科技的国家。
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实验中,中国的潜水装置已经深入到7000米以下的海底。
这些成就使中国人在宇宙和深海的活动空间得到空前的拓展。
我们应该向这些科学技术人员致敬,是他们把中国的科技实力提升到与国力相匹配的高度,使我国不断地站到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前沿。
高兴之余,还应该把视野从科学探索扩展到其他领域思索点问题。
瓜田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不差智力、不差钱,在高科技领域想干什么都能干成,为什么一到了社会管理领域就不灵了呢?近些日子,几场暴雨就让南方许多城乡受灾严重。
对常见灾害的抗灾能力这样弱,与我们的国力也很不匹配。
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与科技成就反差强烈。
其次想到的是,上天入地玩的是高科技,拼的却是国家实力。
中国的实力是什么?主要就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井打工,多流汗、少拿钱积累下来的那点财富。
可至今这些创造财富的人收入仍然很低,待遇依然很差,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
医疗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更不要说在城市里买间房子扎下根来了。
让马儿跑可以,但必须让马儿吃饱,做到可持续发展。
马儿自身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的发展就会后继乏力。
想继续玩高科技也就没有后劲了。
如果科技这条腿很粗,跨出去很远,民生这条腿很细,跟不上,整个人就难免要摔跤。
所以,分配不公问题不能忽视,不能拖延。
在上天入地举世欢腾的时刻,提醒一下人们:要想保持枝繁叶茂,就必须把根基打牢,使主要生产力的生存状态大大改善,这提醒也许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
渤SOCIAL SC I EN C E J O U R N A L.:0白p【条约体系下的晚清邦交l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张涛(摘要]孔子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人所知晓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名字之一。
时值排华浪潮兴起,针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泛滥,孔子必然承受着日渐猛烈的嘲讽攻击。
美国报刊杂志讽刺孔子之举是美国人排华情绪的反映和延伸,同时也为美国完全禁止华人移民法案的通过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排华运动走向极端营造了必要而适宜的舆论氛围。
美国社会的排华行为从媒体的讽刺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孔子;美国媒体;嘲讽;排华[作者简介)张涛,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4—0125一cr7孔子及其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人以音乐的旋律“唱出”了孑L子的教诲。
(1]我们不为方式。
在中国看似自然的言谈举止一旦置于美难想象中国人摇头晃脑吟诵孔子语录时给美国人国媒体的视野之中,就立即被打上了文化低劣的烙留下了何种印象。
为加强记忆和领悟,华人还在住印。
就19世纪后半期美国媒体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处的墙壁上悬挂“写有孔子聪明语录的狭长条化的贬损而言.孔子是最大的靶子之一。
孔子被界幅”(2】。
即使路遇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国人,美国人定为中国低劣文化的根源,他因此经常出现在美国同样会认为,在看似空洞的眼神之下,此人必定在媒体嘲讽中国人的各种场合。
不仅如此,美国媒体潜心默记孔子的教诲。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曾有还藉孔子之名攻击讽刺不受自己喜好的美国人物如下报道:一名中国人“仅穿着一条裤管肥大的裤或事件。
本文拟以1849年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子”,倚在临街的门柱上,“双眼失神,回味着孔子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通过期间的媒体报道为例,的聪明语录,或者正在盘算着如何骗取别人五美将孔子承载的美国嘲讽放置在美国排华运动的宏分”[3]。
华工对美国近代化的贡献及遭遇当下也许不少人觉得国内的生活质量不好,很多有能力、有条件的人都移居国外。
现在我要说的并不是当下的“移民热”,而是述说一下最先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以移民美国为例)。
在回顾历史,致敬华工的同时,是否能给我们当下产生影响。
中国人最早集体到美国是在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的时候。
当时广东省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邑的人,纷纷结伴前往加州淘金。
他们都是坐在外国船上不通风的货舱里,几十天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像装猪仔一样地运到美国,到加州的峡谷地区的河边,用筛子淘金,维持生活。
现实和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去西部淘金的人太多,而黄金比想象中要少。
1850年加州通过外籍矿工执照法,每人月收执照费20元,再加上官员的抽成剥削,甚至写假收据,以及税吏的追索捕打。
华工多半从峡谷地区逃到旧金山,有的绝望回国,有的留在旧金山,什么下贱劳苦的工作都做。
最普遍的就是洗衣。
因为洗衣不需本钱,也由于加州正在开发时代,男多女少,很需要这个行业;同时这种劳苦利薄的事,白人也不愿做。
在赵耀贵先生的研究中发现:华工数目春秋最多,冬天较少,最多的是4月,有5365人,最少的是元月,约900人。
华工因工作不同而薪水不一,薪水较高的是铁匠,每天1.34美元,其次是劳工合约商,每天1.15美元,工头每天1美元,铁路司机、伐木工人都是1元,厨师每天0.66美元;侍者最少,每天0.60美元。
薪水还要扣掉一些“成本”,例如使用铲子扣1.50美元,铁锹2.50美元,手推车5美元,雇工头每天要付15美元租马和拉车,如果损坏要赔30元。
平均每名工人一个月薪水30美元,可是还要偿还来美的借款、利息等多种费用,全部计清侯,每月只剩12美元。
在当时打中国人已经成为白人的消遣。
在大街上揪着华工的辫子叩响头,必引起路人的围观、喝彩。
警察对这种无故殴打不但不干涉,甚至看到华工流鼻血就认为他跟别人打了架,把他抓了起来。
自1850年到1860年间,华工任意被杀戮,多少人惨死异乡。
1885年美国怀俄明州石泉镇残酷的排华暴行(资料图)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1期,原标题为“《排华法案》:中美交往史上的屈辱一页”。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翻开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会发现一篇“很中国”的作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全篇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四封家书组成,串联起一个“美国梦”幻灭的全过程。
华工艾颂喜正是听信在美国这个“人间天堂”里,“人人平等、不知忧愁”,于是漂洋过海,应募来美寻找幸福。
但他刚到达港口,就遭到警察的痛打,随之历经一系列不平等的痛苦折磨,最后甚至被送进监狱,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个中国人。
马克·吐温怀着同情塑造的这一形象,正是那个时代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
“美利坚是上帝的熔炉”,这个国度一贯被认为是民族融合的乐园,但其大门似乎只是有选择性的开放——一百多年前对华人更是紧紧关闭。
2011年10月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向全美华人正式道歉。
美国于1988年就二战时迫害日裔作过公开道歉;2008年因为历史上在奴隶制下迫害黑奴而进行道歉,这一次是美国的第三次“国家道歉”。
百年屈辱如今终于迎来一声迟到的“对不起”。
美国欢迎你?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大多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那时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就像是“动物中的稀有品种”。
1848年,美国的加州发现了金矿,几乎全世界都掀起了到美国淘金的浪潮,华工大批涌入美国。
“淘金热”的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而此时中国经过鸦片战争的打击,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尤其在东南沿海各省,“黄金财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破产的中国农民”。
大批中国人为了一个遥远的“美国梦”背井离乡,远渡重洋。
到美国的外来劳工中,以爱尔兰人与中国人为最多。
淘金者们最初相安无事,但随着表层金被开采殆尽,工作机会逐渐减少,华工“价廉物美”的优势就充分显露出来,备受雇主们青睐。
这自然引起了以爱尔兰工人为主体的白人劳工的嫉妒和仇恨。
傲慢与偏见谁制造了“中国威胁论”偏见与敌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由来毋庸讳言,西方社会也曾对中国产生过乌托邦式的颂扬与敬仰。
从马可?波罗到莱布尼茨、伏尔泰,中国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除了精美的瓷器、丝绸、茶叶,中国城市的道路“四通八达”,河流“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富裕的地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讲究礼貌”,“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与法律”。
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的,在整个漫长的18世纪,对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而言,“没有一个人在他们著作的某一部分中,不对中国倍加赞扬。
只要读他们的书,就一定会看到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考试获得;国家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和知识分子奉为贵族。
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有人说,明代是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的持平点,特别是郑和航海结束以后,西方航海技术发展崛起。
此后,中国趋于保守没落,西方则日渐开放上升。
不容置疑的是,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一度拥有的光环在18世纪西方一些人的眼中逐渐消退了。
1719年,英国作家笛福推出了他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篇。
这次鲁滨孙来到中国,感到中国人“无知又肮脏”,“而且又组织得不好”,他们的航海、贸易和农业“很不健全”,知识与科学技术“相当落后”。
随后不久,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其1748年出版的《环球旅行记》中又向欧洲展示了一个“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的中国形象。
同一年,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对中国这个“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的“专制帝国”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中国的原则是“恐怖”,“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中国人“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他们“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他甚至说,“在中国,欺骗是准许的”。
美国的民族政策曾信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种族大熔炉。
除了极少数的稀有民族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它就有多少民族。
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人的种族有31个,一百万人以下的种族更多。
除了白人占大多数,印第安土著、黑人、南美洲西语裔、亚裔,都是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典型。
美国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 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
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
从美国民族政策的历史看,早期的大熔炉政策(第一代)是一种强力的盎格鲁-撒克逊化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同化为盎格鲁新教群体的过程。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来自德、意、法、西、墨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第二代大熔炉政策主要在于促进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具有美国核心文化特质的美国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第三代大熔炉政策在强调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统一性的同时,承认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
但是,“尽管近年来(文化)多元主义准则变得很是强势,事实仍然是族群差异正趋于消弭”。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
通过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
锋绘2020年第1期194㊀㊀作者简介:董安静(1992-),男,汉族,2017级硕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制史方向.1882年«排华法案»在美国司法裁决中的适用以周鸿诉美国政府案为中心董安静(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0042)摘㊀要:1882年美国国会制定«排华法案»,规定限制中国劳工移民十年内进入美国.在条约签订之前到达美国但«排华法案»生效之前又离开美国的大量中国劳工,按照条约规定其本可以重返美国,因为没有进入美国所需要的返回证书被美国海关人员禁止入境,他们通过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方式向联邦法院寻求司法救济,最具示范性意义的是周鸿(C h e w H e o n g )诉合众国案.联邦法院的法官围绕条约与法案的冲突展开激烈辩论,出于对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对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以及违反条约不予中国劳工救济利弊的权衡,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周鸿胜诉.周鸿案件极大鼓舞了中国劳工坚持通过诉讼手段来维护在美国的中国人合法权益,大量的中国劳工得以突破法案限制得以重返美国.关键词:1882年«排华法案»;中国劳工;人身保护令㊀㊀美国国会于1882年5月6日通过排华法案(C h i Gn e s eE x c l u s i o nA c t ).法案规定十年内不从中国输入劳工,已经在美国定居的或是在该法生效后90天内到达美国的中国劳工可以留在美国,其也可以在短暂离开后重返美国,法案不限制来中国官员㊁教师㊁学生和旅行观光者.该法案使得中国的移民主体中国劳工被排除在美国之外,中国的移民人数大幅下降.但仍有一部分中国人成功的利用法律豁免权即通过在提起人身保护令的方式进入美国,美国的排外主义者对此感到沮丧并通过国会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劳工的法律限制.关于19世纪末的这段中美交往史,国内外学者多将关注点放在排华法案制定的原因的探讨上.关于法案执行过程中仍大量的中国劳工通过通过合法途径到达美国的这一事实及其原因没有进行研讨 从1882年到1905年之间,约有12000名中国劳工通过对人生保护权的请愿方式将否决移民的决定上诉到联邦法院.在大多数情况下,法院都做出对申请人身保护令的中国劳工有利的判决,众多中国劳工如何规避严苛的排华法案的限制合法到达美国同样值得进行深入研究.1㊀1882年«排华法案»的条款引发争议1882年«排华法案»依据中美之间于1880年签订«安吉尔条约»制定,该条约旨在限制新的中国劳工到达美国,中国官员㊁商人㊁学生以及旅行观光者不进行限制.但是法案中的部分条款的歧义引发了争议,中国劳工针对法案的争议条款依据«安吉尔»条约以及美国宪法赋予的权利积极的捍卫自身的合法利益.1.1㊀1882年排华法案引起争议的条款针对1882年排华法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法案第3条和第4条.1882年«排华法案»第3条规定:法案不禁止1880年11月17日已经在美国的中国劳工以及在法案通过后的九十天内到达美国的中国劳工.为了正确辨认1880年11月17日在美国的中国劳工,或者在排华法案通过后的九十天内前往美国的中国劳工,为了向他们提供他们有权根据自由意愿进出美国的适当证据,他们应该在美国进行根据美国和中国于1880年11月17日签订的条约,排华法案第4条同时规定:此类中国劳工在其离开美国的时候,应当由其离开时的美国港口的海关关长颁发注明其身份等信息的证明文书,作为其将来有权利返回美国的证据.1.2㊀美国国会对1882年排华法案的修正中国人利用法律豁免通过提起人身保护令的方式进入美国引起排华主义者的不满,他们无法对联邦法院法官对相关案件的判决施加影响,转而积极游说国会希望其对1882年排华法案进行修改.为了对中国人通过人生保护令进入美国进行回应,国会于1884年通过排华法案修正案,1884年法案更详细地规定了证明文书的要求和关于豁免的定义,并赋予美国驻中国领事执行排华法案的责任.修正后的法案规定 返回 证明文书和其他豁免第6节证书将包含更多辨别信息.周鸿(C h e w H e o n g )案件是该修正案颁布之后第一起针对该修正案提起的诉讼,周鸿案件最大的争论在于法案规定证明文书是中国劳工重返美国的唯一证据如何进行解释.2㊀中国劳工周鸿在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后寻求司法救济由于1882年排华法案未能达到排斥中国人的种族主义人士的期望,国会于1884年通过1882年法案修正案,希望修正已知的该法案中的漏洞.1884年法案规定,返回证书是中国劳工拥有重新进入美国权利的 唯一证据 .此时焦点再次集中在联邦法院这里,联邦法院的法官关于法案修正案的观点将对与此相关的部分中国人能否居住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托马斯 里奥丹(T h o m a sR i o r d a n)律师估计,在1882年法案规定的证明文书颁发之前,大约有12000名中国劳工离开了美国,如果1884年法案被严格执行,他们将失去重返美国的权利.2.1㊀周鸿诉合众国案周鸿诉合众国案件具有示范性意义.周鸿就是众多1882年排华法案规定的证明文书颁发之前离开美国的中国劳工的一员,从相关历史档案中能获得的周鸿的资料很少,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确定.美国地区法院的案件档案中称其为C h e e n H e o n g,在报纸的报道中有时也称他为C h i n Y e o n g.根据法庭记录档案显示,他是1880年11月17日之前的某个时间来到美国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依据1882年«排华法案»的规定,他有权重返美国的权利.周鸿于1881年6月18日离开加州前往檀香山并在那里生活了3年多.1884年9月22日,他乘坐蒸汽船马里波萨号(M a r i p oGs a)返回加州,港口海关人员以其没有法案规定的身份证明文书拒绝其进入美国.在周鸿因为无法重返美国陷入困境之时,他的命运迎来了关键的转折:中国驻美国副领事弗雷德里克 比尔(F r e d e r i c kB e e)选择他的案件作为代表性的案例,以测试1884年修正法案在联邦法院的适用情况,用来评估同样没有被颁发返回证明文书前离开美国的大约12,000名中国劳工是否可以返回美国.周鸿在被拘留在加州港口的船只上的时候,通过他的律师威廉 霍夫 库克(W i l l i a m H o f fC o o k)和托马斯 里奥丹向加利福尼亚州巡回法院提交了一份人身保护令申请,要求法院确定马里波萨号轮船船长海沃德是否非法将他扣留在船上并拒绝让他进入加州,要求向他颁发人身保护令.伦佐 索耶法官决定向其颁发人身保护令状.1884年9月29日菲尔德大法官宣布了他判决,认为周鸿无权进入美国,除非他拥有法案所需的证书.索耶以及咨询法官霍夫曼和萨宾表示异议,由于其他法官的反对意见,巡回法院发布了一份意见分歧的证明,允许周鸿的律师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2.2㊀案件审理中各方争议的焦点由于周鸿案件涉及的是宪法和法律问题,而非仅仅是十九世纪华人劳工对于美国排华运动的单纯的斗争问题,所以周鸿案件吸引了美国公众的注意力.联邦法官努力使排华政策和情绪与其他法律的要求相协调,包括美国需要遵守中美之间的«安吉尔条约»确定的条约义务和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对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的宪法保障.2.2.1㊀联邦巡回法院审理过程中争议的焦点周鸿案首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巡回法院审理.巡回法院法官认为法官应当执行国会的立法意图,中国劳工重返美国必须拥有返回证书.原告方认为1884年法案没有表明返回证书是中国劳工重返美国的唯一证据.被告美国政府认为应当对1884年法案采取严格的解释.被告承认法案可能会对某些人造成不公,但是这个问题不属于法院的管辖范围.强调如果1884年法案与条约发生冲突,则必须维护国会的立法意图.他们认为法官的担忧是错误的,因为外国人没有宪法赋予的权利,此类案件无关国家的荣誉,法院应该保护的是美国人.最终巡回法院的法官的意见不一致,原告方获得 意见分歧证明 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2.2.2㊀最高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各方争议的焦点1884年10月1日周鸿的律师提交了一份错误令,辩称巡回法院在解释1884年法案时出现错误.1884年10月30日案件在最高法院审理.法院利用其自由裁量权来推进案件的审理,以回应政府要求尽快就新法律的范围作出决定性的裁决.1884年12月8日最高法院七票赞成两票反对驳回了菲尔德大法官在巡回法庭上的裁决.约翰 马歇尔 哈伦大法官写下了多数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意见,而菲尔德和布拉德利两位大法官表示反对.依据最高法院的判决周鸿有权留在美国.(1)美国最高法院认为1884年法案没有将返回证书作为中国劳工重返美国唯一证据.最高法院驳回了菲尔德在巡回法院作出的裁决,采用了索耶在异议中提出的理由.代表最高法院多数人意见的约翰 马歇尔 哈伦大法官认为国会立法应该被解释为符合与他国的条约,他同时强调:法律不溯及既往,法律不强人所难.菲尔德大法官表达了异议,重申1884年法案的条款表明返回证明文书是中国劳工进入美国的唯一证据.他进一步指出,条约和排华法案旨在豁免条约签订时在美国居住的中国劳工,而不包括周鸿此类情况.最高法院多数大法官认为法院必须解释法律以符合条约.根据最高法院于1804年确定的理论和先前中国劳工案例中的判决,多数大法官宣称只要有可能,法官应尊重条约的法律权威,因为宪法明确规定条约锋绘2020年第1期195㊀是美国最高法律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排华法案已经有效的控制了进入美国的中国劳工的数量,再对法案作出严苛解释以使得周鸿此类中国劳工无法进入美国会有损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荣誉,这一代价太过高昂是不值得的.(2)上诉人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遵守1880年条约合理解释法律.周鸿的律师在最高法院上诉时引用菲尔德大法官先前关于必须遵守1880年条约并合理解释法律的意见进行辩论.强调1884年修正的排华法案没有超越以前的司法判决,允许中国劳工在证明其无法获得所需证明文书时提供其他证据确定进入美国的权利.律师强调对证明文书要求的严格解释违反了1880年条约和司法基本原则.他们认为法律不强人所难,既然国会没有明确否决联邦法院关于解释法案的判决,也没有打算废除1880年的条约,就表明国会应当遵守该条约的规定.而法案豁免了两类中国劳工,即在1880年条约签订时居住在美国但没有证书的人以及条约签订时居住在美国且有返回证明的人.(3)被上诉人认为应对法律采取符合立法意图的解释.美国检察官塞缪尔 希尔伯恩和助理检察官威廉 莫里在最高法院面前极力淡化1880年条约的重要性.莫里认为,如果对法规的两种解释是可能的,政府承认法官应该选择那个符合条约,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解释是可能的.1884年法案的内容和法案的目的都表明国会要求所有中国劳工进入美国都需要提供返回证书.周鸿最终取得胜诉,因为最高法院多数大法官认为法院必须解释法律以符合条约.根据最高法院于1804年确定的理论和先前中国劳工案例中的判决,哈伦法官宣称只要有可能,法官应尊重条约的法律权威,因为宪法明确规定条约是美国最高法律的一部分.他同时强调,排华法案已经有效的限制了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再对法案作出严苛解释以使得周鸿此类中国劳工无法进入美国会使得美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关乎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荣誉,是不值得的.3㊀结语美国颁布严苛的排华法案限制中国劳工的同时,中国劳工也在积极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1888年,国会追溯性地终止了约两万名中国劳工在前往中国后重新进入美国的权利,也没有允许这些被排斥的人重新获得或者售卖他们遗留在美国的个人财产.这些出于种族主义的法律不仅产生严重的结果,而且也是对该国根据1868年«蒲安臣条约»及其后续修改对中国所附义务的直接违反.尽管联邦法院在1888年法案颁布之后作出了对中国劳工不利的判决,即在1889年 柴禅平诉合众国案 (C h a eC h a nP i n g v.U n i t e dS t a t e s)的判决中确认了一系列排华法案的合宪性,但是对于排华法案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受周鸿案件的鼓舞,中国劳工和他们的律师坚持创造性地使用诉讼来维护在美国的中国人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公众舆论对移民权利的关注较低的时候,他们迫使联邦法官考虑政府权力的范围以及外国人和公民的正当程序范围.参考文献[1]H e n k i n,L o u i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S o v e r e i g n t y: AC e n t u r y o fC h i n e s eE x c l u s i o n a n di t sP r o g e n y.H a r v a r dL a w R e v i e w,V o l.100,I s s u e4(F e b r u a r y,1987:853G886.[2]C h o y,P h i l l i p P.,L o r r a i n eD o n g,a n dM a r l o nK.H o m,e d.C o m i n g M a n:19t hC e n t u r y A m e r i c a nP e r c e p t i o n so f t h eC h i n e s e.S e a tGt l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W a s h i n g t o nP r e s s,1995.[3]I n r eC h e e nH e o n g,o nH a b e a sC o r p u s,21F e d e r a l R e p o r t e r791,1884,(9):29.[4]C h i n e s eE x c l u s i o nC a s e s,F i l e980G84,L e t t e r sR e c e i v e d,G e n e r a l R e c o r d s o f t h eD e p a r t m e n to f J u s t i c e,R G60,N a t i o n a lA r c h i v e s a n dR e c o r d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5]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2).[6]S a i t o,N a t s u T a y l o r.E n d u r i n g E f f e c to ft h eC h i n e s eE x c l u s i o n C a s e s:T h eP l e n a r y P o w e r 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 f o rO nGG o i n g A b u s e so f H u m a nR i g h t s[J].A s i a n L a w J o u r n a l,V o l.10,I s s u e1,2003: (13):36.[7]陈勇.华人的旧金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U.S.S u p r e m eC o u r t.C h e w H o n g v s.U n i t e dS t a t e s,ac a s e c h a lGl e n g i n g a1884a m e n d m e n t t o t h e1882A c t:[E B/O L].[2019-05-15].h t t p s://s u p r e m e.j u s t i a.c o m/c a s e s/f e d e r a l/u s/112/536/c a s e.h t m l.[9]C h i n e s e I m m i g r a t i o nD o c u m e n t sO n l i n e:D i g i t i z e dC h i n e s eC a s e f i l e s f r o mt h eN a t i o n a l[E B/O L].[2019-05-15].A r c h i v e sh tGt p://w w w.a r c h i v e s.g o v/r e s e a r c h/a r c/t o p i c s/c h i n e s ei m m i g r aGt i o n.h t m l.[10]L u c y S a l y e r.C h e w H e o n g v.U n i t e dS t a t e s:C h i n e s eE x c l u s i o n a n d t h eF e d e r a lC o u r t s[E B/O L].[2019-05-15].h t t p s:// w w w.f j c.g o v/s i t e s/d e f a u l t/f i l e s/t r i a l s/e x c l u s i o n.p d f.[11]C a l a v i t a,K i t t y.C o l l i s i o n sa t t h eI n t e r s e c t i o no fG e n d e r,R a c e, a n dC l a s s:E n f o r c i n g t h eC h i n e s eE x c l u s i o nL a w s[J].L a w&S oGc i e t y R e v i e w,V o l.40,I s s u e2,2006:249G282.[12]P r z y b y s z e w s k i,L i n d a.J u d g eL o r e n z oS a w y e ra n dt h eC h i n e s e: C i v i l R i g h t sD e c i s i o n s i n t h eN i n t hC i r c u i t[J].i n W e s t e r nL e g a l H i s t o r y1,1988:23G56.[13]I n r eC h e e nH e o n g,o nH a b e a sC o r p u s,21F e d e r a lR e p o r t e r791(S e p t.29,1884).[14]A c t o fO c t.1,1888,c h.1064,25S t a t.504(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 t h eA c t o fM a y6,1882).锋绘2020年第1期196㊀㊀。
绪论单元测试1.1902年,广东新会的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A:对B:错答案:A2.华人这一概念,在地域上实际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居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中国固有领土之上的中国人。
二是生活在国外拥有华人血统的人。
A:错B:对答案:B3.华侨指的是侨居国外并加入所在国籍的具有中华血统的公民。
A:对B:错答案:B4.华文文学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新了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广阔深邃的华文文学世界。
A:错B:对答案:B5.华人文学这个概念是以创作主体的族裔身份来命名的,涵盖了所有华人用不同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太平洋沿岸,华工开始大规模赴美淘金。
A:错B:对答案:B2.珠江三角洲鹤山、四邑等地区的土客械斗,是导致农民赴美淘金的原因之一。
A:错B:对答案:B3.早期赴美的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其中百分之六十来自顺德。
A:对B:错答案:B4.各地淘金华人在广东家乡的时候往往学会过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这是水稻种植的基本工作。
他们来美国淘金时,就把这些在家乡掌握的治水经验运用到淘金当中。
A:错B:对答案:B5.美国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标志着美国传统的自由移民政策的终结。
为了生存,华人绕道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偷渡进入美国。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早期的华侨地域性会馆在华侨的迁美、就业、生活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在美华侨不可缺少的组织依托。
A:对B:错答案:A2.1876年,洪门致公堂在旧金山正式登记成立,接着致公堂在美洲普遍出现。
A:对B:错答案:B3.华侨社团为华侨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就是“洗骨”(即重新安葬)死去的华人并将华侨的骸骨运回祖国。
A:对B:错答案:A4.由于男女严重比例失调,从事色情业利润高。
据美国人口普查材料表明,19世纪旧金山华人女性从事色情工作的比例很高。
给“不想做中国人”的朋友们一些历史忠告日前,有朋友就“出国定居”问题听取笔者意见,笔者反问他是否有以下三条思想准备:1、有无去移民国做“二等公民”的潜意识思想准备?2、有无彻底融入移民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准备?3、有无遭遇突发“排华”事件的思想准备?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上述三条思想准备,还是以谨慎为好。
朋友听了以后很感吃惊,其实笔者只是有感而发,讲了些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也许永远就过去了;也许它还会重演,对此,人们很难预测。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以往那些史事?那只能由读者自行见仁见智了。
没有祖国的侨民似猪狗历史上,“没有祖国的侨民似猪狗”的事,自古有之。
仅举两例说明:听说过吉卜赛人吗?他们就是一个没有祖国、任人驱赶的“流浪民族”,主要侨居于欧洲。
千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吉卜赛人”就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的代名词,是历来被主流社会所蔑视的。
吉卜赛人的境遇如何,只要看过歌剧《卡门》、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就可知道他们受歧视、受凌辱的大概了。
到了近现代,按理,西方社会最讲“博爱、平等、自由”,但在吉卜赛人的生活中从来与这些无缘。
且不说德国的纳粹政府屠杀过数十万计的吉卜赛人,即使是在最讲人道主义的法国,他们也照样遭到迫害。
迟至2010年8月,也正是这个最爱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法国萨科齐政府,还在对罗姆人(即吉卜赛人)群体搞“严格管理措施”,并终于干出“强行驱赶”早已定居于法国的罗姆人的种族主义暴行。
当然,最充满血泪的故事,当数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失国”后的遭遇。
公元前1025年犹太民族曾经在巴勒斯坦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希伯莱王国。
在历经了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等不到百年的统治后,这个国家由于统治阶级的内斗,就分裂成为南北两个王国而削弱:北部的以色列与南部的犹太。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征服;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又被新巴比伦所灭。
此后,犹太人就再没有真正恢复过自己的国家。
到了公元1到3世纪末罗马人统治时期,犹太人秘密创立了基督教,曾进行过剧烈的反抗,但由于上层的背叛(包括改变基督教初创时的教义——让基督教异化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最终失败,约150万人被屠杀,幸存者或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故土。
迟到的正义是/不是正义一定义迟到:在规定或者约定的时间(准确说是时刻)之前没有到达指定地点的正义:在“印度国父”甘地看来,正义就是“非暴力”,就是社会平等理性正义:使用国家指定的实体法律作为正义的标准,相信可以获得最多数人的认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以及法律是都是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具有阶级调和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体现的价值标准在与其相适应的历史时期,为最多人所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无法用国家作为正义的标准,但是我们使用国家指定的实体法律作为正义的标准,相信可以获得最多数人的认同。
道德正义:正义是一种价值标准。
但是,人与人的不同、群体与群体的不同,以及相互利益的冲突,导致相互之间的价值标准是迥然不同的。
实体正义:实体正义是刑事诉讼法的专有名词。
是指通过刑事诉讼过程而实现的结果上的实体公正和结果正义。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犯罪的人受到刑罚;2、无罪的人不被定罪;3、罪刑相适应。
程序正义:即“看得见的正义”,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受到剥夺或限制、与法院审判是否违反法律程序有关。
抛开感性世界,走进理性世界。
正义被归结为法律的灵魂。
正义,当我们指人的时候,正义是一种德行,一种美德;当我们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正义又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一种理想的关系;当我们指整个社会的时候,正义又可以看作为一个公正的体制运转模式,通俗来讲就是付出了有回报、有能力的人得到社会的承认、收到冤屈能得到弥补等等社会基本结构的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当你没有看清在何种语境下使用正义的时候,正义就如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千变万化。
形式:《刑事诉讼法》在我国已颁布多年,但在司法领域内没有真正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使得诉讼程序的研究未能深入。
实践中往往忽略了程序法的独立性、优先性。
人们评判某一诉讼结果正义的标准一般是按实体正义的规定来确定,很少关注程序正义这一重要问题。
从小说《上海女孩》看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作者:李洁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23期摘要:《上海女孩》是著名华裔美籍女作家邝丽莎所著的长篇小说。
邝丽莎来自移民的家庭,她对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遭遇有着细致的梳理与深切的同情。
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多个移民人物包括两姐妹的坎坷经历和种种遭遇,来审视过去数百年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邝丽莎;上海女孩;种族歧视自1995年以来,华裔美籍女作家邝丽莎已经出版十多本作品,《百年金山》、《上海女孩》等成为畅销书,颇受中美两国读者的欢迎。
她写华人故事,揭示华人逃离故国的专制、腐败、战乱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在种族歧视下的生存状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亚裔是一个曾经遭遇并承受过很多不幸的、仍然积极进取的模范族裔。
华裔是亚裔美国人中的最大族群。
华裔最早是作为“苦力”自愿或被迫来到美国的。
到达美国之后,华工参与了西部铁路和其他工程的修建,工作条件极其艰苦。
自19世纪中期以来,华裔移民为个体和家族的生存而忍辱负重,艰难打拼,为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经常遭遇各种种族歧视,并长期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地位。
种族歧视对少数族裔带来长期的痛苦。
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士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减少在教育、就业、住房、婚姻等各领域的歧视,推动美国各族群的和解和谐。
在美国的过去,存在大量的种族歧视现象,种族歧视会造成种族之间的隔膜、对立甚至敌视。
种族歧视是一种根据种族的生理特征,包括肤色、头发等而予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美国自建国至今,是一个以白人为主体的国家,亚裔占比低,亚裔中的华裔占比更低。
美国的种族歧视,集中体现在白人对少数族裔的偏见、不公正对待、迫害。
种族歧视往往损害其他种族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1910年加州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开始用来囚禁那些试图进入美国的华人。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期,种族歧视影响了华裔进出美国。
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据媒体报道: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正式以立法形式就其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
[详细]《排华法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它给国人带来了什么苦果?美国为什么最终会废除它?所谓的“道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生与死1882年出台的美国《排华法案》简单而粗暴,其主要内容包括:1、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2、其他居美华人,如果没有适当的证件,一律驱逐出境;3、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归化美国公民。
自此之后至1943年废除该法案前的61年中,美国政府还先后出台15个与之相似的排华法令。
这些排华法案(令)出台的缘由,既有赤裸裸的现实利益考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误入歧途结出的苦果。
美国政府之所以在1882年排华,是因为华工不再有利用价值自1820至1882年,虽然是华人自由移民美国的时期,但华人在美国已经饱受歧视。
如1852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通过“外国矿工执照税法”,高额盘剥华工;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又宣布华人不准在法庭作证;再如1870年,旧金山议会通过《立方空间法案》,规定市内住屋,每一成人住客,需有500立方之空间,法案很明显是针对地狭人稠的中国城华侨而设,法案出台后两个月内,便有华侨247名被拘控;同年12月,旧金山市议会又通过了《街边挑担法规》,不准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篮走动,违者罚款5元,其目的在于禁止中国人挑担运送货品;1876年旧金山又通过《洗衣馆法规》,不用马车送货者每季需缴税15元,华工向来节俭,多以人力运送,该法规显然也是针对中国人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意味着上述诸多地方排华法令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认可。
推动该法案出台的导火索之一,是诸多失业的美国白人迁怒于华工,认为是华工以低贱的工资需求抢去了他们的饭碗,故而暴力排华事件频繁发生;政客们为迎合“民意”获取选票,也公然将排华列入自己的竞选纲领之中。
但这些就业冲突,其实并不是美国联邦政府出台《排华法案》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修路、采矿等基础建设初步告一段落,以出卖苦力为主的华工,已不再受到欢迎。
随着铁路的建成,大量的白人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于美国的东西部,加上露天矿井大量关闭,以及采金业的大退潮,以前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2、1880年代,美国的华人主要从事服装、皮革、火柴这一类手工行业,在工业化机械生产领域,则缺乏劳动技能,难以进入,这直接导致华工在美国经济结构中毫无重要性,是一颗随时可以被美国政府拿来“平息民愤”而抛弃的棋子。
也唯此,才能解释:为什么从1850年代即已开始的民间、地方排华浪潮,直到1882年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1880年美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为28%,与英国并驾齐驱),才得到联邦政府的“响应”——换言之,对美国政府而言,华工在经济结构中已经无足轻重;但排斥华工政策,则大大有助于赢取白人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排华政策还被披上了一件时髦的“种族主义”外衣值得注意的是,排华法案通过的文化背景,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西方思想界引发地震,从生物学领域入侵社会学领域,崇奉弱肉强食和“种族主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随之兴起。
美国的排华政策,不可避免地也沾染上了严重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毒。
排华法案出台之前的1876年7月,美国联邦国会参众两院曾分别通过决议,成立了一个联合特别委员会,前往美国西海岸对中国移民问题进行调查。
委员会先后听取了一百多名证人关于中国移民问题的意见。
这些证人陈述最后汇集成一部长达一千二百多页的《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
从这份报告书中,不难看到当年美国知识阶层身上那浓厚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仰,下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A·B·Stout: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A·B·Stout是一位医生,他认为促进一个种族身心两面的健康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崇高职责,所以他“打算对促使美国民族退化的各种原因进行一次考察”。
在参考了众多“权威人士”的著作之后,ABStout得出的结论是:“高加索人种(包括它的各种类型)被赋与了超越所有其他人种的最高尚的心灵和最美丽的身体。
它高居其余一切种族之上,观测着生命的原野。
它受造物主的指派去支配全人类的命运,造物主授与了它以超过所有其他各种族的权力去研究、赞赏和统治上帝在人世间所做的一切。
现存的其他不同种族与它建立任何新的结合都不能增进这种天赐的完美品质。
不论哪一个种族加入到它里面来,都会对它起破坏作用。
……一切宽大自由的法律都是专为采用这些法律的种族制定的。
不让劣等种族享受这些法律,并不是压迫。
我们同欧洲人通婚,那只不过是繁殖我们自己的高加索类型;我们同东亚人混合,那就是在创造退化的混血儿。
……中国人可能会高高兴兴地请求美国人移居到他们的国家里去,因为每一个结合都可以改进和提高他们那衰弱了的种族;而相反,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
”Frank·M·Pixley: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Frank·M·Pixley是旧金山市的某位“代表”。
他在与维护华人利益的旧金山中华会馆代言人FABee及负责本次调查的联合特别委员会委员们之间的问答中如此说道:“不,先生。
他们(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
在我看来,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
……我认为,再没有象中国人这样低劣的了。
在非洲的若干地区,智力的标准比较低,但是道德的标准比较高,就是说,他们是比较诚实的。
这些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是由于人口过剩产生的——的罪恶的顶点。
……他们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文明,我简直认为,如果他们象非洲一样没有文明,那还要好些。
……我的确认为具有我们的文明的四千万人同具有中国的文明的四亿人接触,会使他们进步。
我认为,这会把我们的文明降低到他们的水平,并不是提高我们的文明,而是提高他们的文明,这就是危险所在。
”James·P·Dameron:中国人脑容量太小,是无法建立文明的自由政体的劣等民族James·P·Dameron是一名律师,并自称“多少算是一个博物学家和人种学家”。
基于这一知识结构,其排华的理论依据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蒙古种族有一部时间久得发霉的历史,这部历史断言自己有五千年的文明……然而,在那时间里,这些蒙古人种一直没有进行过一次努力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以及建立自由政体。
另一方面,白种人已经使欧洲淹没在血泊中,点燃了自由的火焰,而在这同时,他们却仍在安静地服从于汉人或鞑靼人的统治。
留着他们的辫子作为他们服从和退化的标记……有学问的人种学家如Nott、Gliddon和Morton都已指出:任何种族,如果他们的平均脑容量不超过八十五立方英寸,就没有能力建立自由政体;在他们的历史中并没有曾经试图建立这种政体的事例;中国人和美洲黑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八十一至八十三立方英寸,而印度——日耳曼族的平均脑容量则高达九十二草九十六立方英寸,某些人更高达一百二十五立方英寸。
……由于中国人的脑容量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所以他们将象属于蒙古种的印度人一样,宁可被消灭,也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采用西方文明。
由于他们在脑容量方面是一个比白种人低劣的种族,所以让他们保持本来的样子,而去鼓励同他们的贸易和友好关系也许好些;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具有一种深挚的爱,所以还是让他们留在原来的地方为好,这是因为他们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是一种不同类型、不同文明的种族,因为两个种族不可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一起生活而不混合起来,因为大自然已经在肤色和气味方面打下了它的标记。
”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石泉城屠杀华人事件美国知识界1880年代前后对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在层出不穷的华工遭迫害事件中,似乎被一再“证实”。
1885年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城屠杀华人事件” (The ChineseMassacre at Rock Spring),曾一再被美国知识界援引,用来证明华人是低等种族,从来都无意“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以及建立自由政体”。
该惨案发生的原因,是煤矿公司因为冬季到来将临时增加铁路运输能力,意在增加生产。
矿工们趁此机会提出加薪及改善待遇的条件。
资方不肯接受,矿工于是发动全面罢工。
当地的矿工有爱尔兰、苏格兰、挪威、瑞典及其他各国的移民劳工。
老实的华工没有加入罢工的行列,于是引起白人劳工的不满。
同时,煤矿公司在白人劳工罢工后,立即到加州招雇了百余华工来顶替罢工的白人。
此举更引起白人矿工及当地矿工家属的愤怒。
惨案由此在1885年9月2日发生了。
28名华工惨遭杀害,15名华工受重伤,约600名华人遭驱逐。
华工不参与罢工,不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似乎确实可以证明华人是低等种族,无意“把自己从暴政和压迫之下解放出来”。
但惨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就业竞争,说到底,是饭碗问题;所谓“种族主义”,不过在事后给这场血腥屠杀披上一件时髦的“文明外衣”罢了——在1880年代,“种族主义”在白人世界里,确实代表了某种“文明”的高度。
东方抵抗“排华”,反而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陷阱误国误民《排华法案》没有引起清帝国的强烈反应,帝国的知识分子们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一法案沉默不语,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只有李鸿章在1896年访美时对该法案语出讥讽:“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然而李鸿章很明白清帝国的国力,不足以对美国产生任何压力,所以最终他避开了华工们聚集的美国西部,而选择了从加拿大回国,他告诉记者,说自己“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在李鸿章看来,清帝国实力不济,接受了请愿信而毫无办法,只能丢尽清帝国的脸。
直到十几年后,由《排华法案》开启的针对东方黄色人种的种族歧视,进化成西方近乎“普世价值”的“黄祸论”的时候——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公开提出“黄祸”的概念,并令宫廷画家制作了有关“黄祸”的宣传画,而且广为传播——东方世界才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性,也才开始真正回应西方世界。
可惜的是,这种回应,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西方世界的圈套——19世纪东方世界文明的两大中心,中国和日本,竟全都没有对“黄祸论”的理论基础——“种族主义”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出质疑;相反,日本和中国知识界为了驳斥“黄祸论”,竟然去寻求“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