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41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前言文化不仅是丰富多彩,而且拥有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不同文化、信仰所存在和真正精神,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学会的。
只有你理解了这种文化的本质,精神层面的才能更好的被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如语言、文字、习俗或某些原始的、不变的或难以改变心里定式,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而文化精神是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的。
无形的文化本身也决定和规范了有形的文化精神的内涵。
东西方文化虽然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但其各自的特点也较为明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渊源传统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各自都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的文化展现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融合的特点,在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中,思想观、道德观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基准的文化特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我们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保留至今。
以文化的传承作为依托,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欧洲历史上存在文明程度最发的罗马帝国也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是其它任何国家、民族是不可比拟的。
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儒家文化作为我们文化的标尺,只有遵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才是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又是道德教育,所以我们遵循的礼仪孝道成了我们对人起码的要求和必备的素质。
并且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外来的文化在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都有这一现象。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
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
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
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现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博士。
国家教学名师的赵林,在《西方文化系列讲座之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一文中,引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基督教徒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导论中的一段论述:“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赵林教授并就此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也”——“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就是说道就是极其高深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形而上”的真正含义,就是极其高深的学问,是关于事物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如果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它就不叫哲学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式,事物的真假、对错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但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是不可以在经验中进行检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太适应形而上学的。
”笔者就此认为: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被称之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在其思想方面的贡献,他还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其《西方哲学史》的导论中的这一段论述说明:西方哲学在“理性”方面依赖于自然科学,在“道德”方面依赖于神学,故“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倡导和组织世界和平运动的罗素,才是一个虔诚基督教徒。
但西方哲学是无神论,西方哲学由此限入自相矛盾之中。
于是以无神论自居的西方哲学,就抛弃“道德”而祟尚“科学”。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多呈现为某种具体的形式或抽象的形态,而文化精神则是文化学者用以描述价值体系整合性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向的重要范畴,它将每一文化内部复杂的价值体系减少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个基本模式,并说明诸如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而且延伸出士大夫阶层的“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张扬个性,追求生活与其奴隶城邦制社会个人意识的觉新有关)。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形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也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柱。
不过,这里提及的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及启蒙主义的人道精神并不是一回事。
后者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从而把人的地位提升到神和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等价值。
前者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中西文学的许多观念、范畴就建立在这个基点上(后面将详细阐述)。
第二,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同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群体。
第三,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p90)从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的不同原则出发,这就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之我见031D09129 毛鑫鑫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
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
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
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
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
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中西基本精神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夏代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西方文化,如果从克里特文化算起,至今也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两个文化在时间上都是相当源远流长的。
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把它们当做一个统一的文化来理解的。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渊源传统。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首先讲一讲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问题,我们从中国文化切入。
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开始,或者说得准确一点,从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这个观点在学术界鲜有非议。
同样,西方文化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说再往前推,自从公元之交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主脉一样。
当然,这两个文化本身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有一个不断地聚合、发展、形成和壮大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主要追溯一下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有哪些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所谓夏夷之分,而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个基本模式就是以夏变夷——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的文化。
所以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借用生物学上一个概念,叫做所谓“米亚得”现象,就是两个亲本杂交以后,其子代往往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外一个亲本性状,几乎都看不见。
中国文化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物学上这样一种现象。
不仅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华夏政权之间的冲突如此,而且异域的一些高级的文化,包括高级的宗教人主中原以后,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忠孝这样的观念,在印度的佛教是不讲忠孝的,但是中国却是忠孝为本,儒家伦理始终是以忠孝作为最高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进入中原以来,就逐渐把忠孝的东西吸收进来了,这是第一个过程。
第二个过程叫援儒入佛,就是把儒家的思想引入佛教的教理之中,在翻译佛经以及对佛学的一些义理进行解释、诠释的时候,充满了援儒人佛的思想,乃至于把佛陀比作老子、孔子或者是周公。
中西精神文化差异小谈比较中西基本精神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每个民族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了具有特定地域及民族特色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繁荣发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人类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亦或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以及个人的个性,气质,情操都与文化密不可分。
特别在今天信息高速时代,世界时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熔炉,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依然明显,下面就精神文化方面差异谈谈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关于西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几种基本精神。
一是科学精神。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
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
首先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其次,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批判性、否定性的超越拓展方面。
二是民主精神。
这是与西方人的人性与人权观相关联的。
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种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构成了西方社会民主体制的基础,标志着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中,也逐渐培植了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权力和自由追求强调到极端。
三是法制精神。
这种法制精神是建立在西方的人权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化中的契约观念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开始形成。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一方面提出“天赋人权”思想,大力张扬人的民主、自由、平等权力;而另一方面,则又提出“社会契约论”学说,论证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认为社会权力正是人们从自己的天赋权力中出让一部分所赋予的,社会权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制规范管理社会,从而使个人的自由权力得到社会的合法保障,当然同时也把个人的自由限定在社会的法制规范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