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及翻译策略作者:魏榕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2期魏榕(1.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8000)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化交流也愈发的频繁,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作品中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红楼梦中含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给红楼梦向外传播带来了诸多困难。
因此,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成为了广大译者们新的课题。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6-0256-01《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红楼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全书开始到完成耗费两百多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红楼梦》中包含巨量代表传统时代标志的词语,也就是文化负载词。
新时代条件下,中外文化交流融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巅峰代表作《红楼梦》需要传播出去。
那么,就要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详实生动具体的翻译。
新的目标课材下,就要进行新翻译策略的研究探查。
笔者就《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以及翻译策略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析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等原因,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在词汇系统里面就被称之为“文化负载词”。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特性。
中国小说历史上,无论是从小说的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成就,其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巨匠级的史诗作品。
在这其中,对《红楼梦》文化负载词分类,本文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生态文化类;第二,社会文化类;第三,物质文化类;第四,宗教文化类;第五,语言文化类。
《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词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情感,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翻译这些诗词时,如何准确传达其中的文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在《红楼梦》诗词中出现了很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例如,“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就源自古代儿童游戏,寓意童年时期的纯洁友谊。
在翻译这些词语时,译者需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含义,并尽可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也是需要的重要方面。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这些都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以解释和传达。
同时,诗词中还包含了很多对古代礼仪、风俗和节庆的描述,这些也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意保留和传递。
在翻译《红楼梦》诗词时,如何传达其中的文化信息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
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提供背景信息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也需要在保证译文流畅、符合目标语言语法和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红楼梦》诗词中的文化信息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递和保留其中的文化元素。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欣赏到《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中的文化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
这些诗词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而且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将《红楼梦》翻译成其他语言并保留其中的诗词之美,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进行探讨。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知识和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评估诗词的翻译非常有帮助。
我们先看霍译本(霍克斯译本)。
霍克斯是著名的汉学家和《红楼梦》研究者,他的英译本被视为最权威的译本之一。
论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义内涵。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四字成语的含义,使其既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首先将对四字成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四字成语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释义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四字成语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义的失真、文化的误解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也希望为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四字成语翻译策略概述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其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四字成语结构紧凑、含义深远,其翻译往往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常见的四字成语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创译。
直译是在保留四字成语原有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寻找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保留成语的文化特色,但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理解困难。
意译则更注重成语内涵的传达,通过解释或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
音译则是将成语中的汉字按照其发音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字母,常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含义、难以直译的成语。
创译则是在没有合适对应表达的情况下,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创造性地构造出新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成语的特点、上下文语境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灵活选择和使用这些策略。
翻译四字成语时,还应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翻译作品既能够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审美要求。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习语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拥有浩瀚的内容,其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和习语,这些成语和习语对于我们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基于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以《浅谈《红楼梦》中成语、习语的翻译》为标题,深入探究成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红楼梦中常见的成语和习语,比如“黯然销魂”、“裹足不前”、“走马观花”、“苍生劫”等。
这些成语习语与现代生活中的语言不同,他们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为了使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真正融入现代的语言文化,必须加以合理翻译。
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在面对背景不同的问题时,需要用到不同的翻译技巧。
对于涉及到文化背景的成语习语,它们的翻译要求更高,因为它们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入了解成语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比如“黯然销魂”、“裹足不前”等成语,这些成语的翻译要求更高,因为它们表达的是文化的独特的内涵。
例如,“黯然销魂”的直译是“愁容销骨”,但是,该成语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愁容销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表达了悲伤痛苦的情感。
此外,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还要考虑到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贴近时代特色,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走马观花”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成语,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直译为“riding a horse and watching flowers”,显然与现代读者的情景无关,就得到了新的翻译“sightseeing”,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同时,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还要注重表达成语习语的节奏性。
这是由于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大多节奏优美、押韵,而翻译这些成语习语时,翻译者必须维持原文的节奏性,以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例如,“苍生劫”是一个非常有节奏性的成语,当直译成“people’s robbery”而不维持节奏性时,就会失去诗意,翻译损失便大大增加,因此,“苍生劫”必须特别注意其节奏性,用“Calamity of the People”来表达其含义。
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之争由来已久,中外皆是。
本文通过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习语的翻译,来分析归化和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加深对这部古典名著原文、译文以及英汉习语的理解与欣赏。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一、引言《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世界知识宝库中都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
迄今为止,这部鸿篇巨著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被全世界红学爱好者欣赏,而在众多的英译版中,受到普遍接受和一致好评的有两个译本:一种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的全译版,以《红楼梦》在当代翻译界,柰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译直接套用了英语习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读者来说,“God”一词用的恰如其分。
这一翻译采用了归化的原则,不但做到了内容的对等,而且也达到了形式的对等,从而使读者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这一习语所表达的含义。
而杨译对这一成语的翻译借用了英语成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只是把“God”一词改为“Heaven”。
在《红楼梦》原文中,这里的“天”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指主宰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老天爷”,所以中国人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常常会有“苍天啊”、“天啊”、“老天爷”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没有上帝“God”的意思在里面。
杨译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Heaven”取代“God”来翻译这一成语,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同时又为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带来了新的内容,使他们有机会欣赏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
这样处理可谓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柰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译文既要信息内容对等,且可能形式对等”的翻译原则。
2、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话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
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
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
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
例如: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一模一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汉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angels fear to trend)(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
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
(1)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3)汉英对应说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7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作者:陈丽晶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使得汉语习语的英译成为翻译的难点。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体现汉语的民族特色的习语。
这些习语的运用除了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以外,它还在揭示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这部作品中的习语的翻译,结合具体译本例文,来探讨在英译汉语习语时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度。
关键词:习语;翻译策略;《红楼梦》一、中国成语简介当打开牛津高级学习者当前英语词典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条目:“成语:短语或句子,其含义不清楚其单个词的含义,必须作为整体学习。
”此外,英语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说:“成语是一个当前和经常使用的词组,其含义从其组成词的共同含义不清楚”。
简而言之,习语是经过历史考验而不能分开的固定短语。
因此,整个意义通常不能在翻译中推测出来,并且组件不能轻易分开。
在中文中我们称它们为“习语”或“熟语”。
它通常包含集成语、谚语、警语、俗语、典故和俚语。
为了忠于原文,英语成语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口味,还要符合写作的标准。
二、“红楼梦”和主要翻译版本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一直吸引着读者和研究人员去研究它。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丰富了习语和惯用语。
从19世纪到现在,它已由几位译者翻译成英文,其中杨宪益和他的妻子Gladys Yang提供了最完整的版本,同时,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的另一个版本很受欢迎。
红楼梦整部小说中有两千多个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将成语的应用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红楼梦”中的中国成语特征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中国成语以它的简洁和鲜明的形式代表了汉语的特点,同时,各种形式传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语境,反映了社会的习俗、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
习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特征、语义特征、修辞特征和语言特征。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以杨宪益、戴乃迭的全译本为例摘要: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讨论《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直译、意译、套译、加注法和增译法在《红楼梦》成语翻译中的运用;第二部分主要对成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总结,从而使我们在以后的成语翻译中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成语翻译、翻译策略
一、成语使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国与英美国家文化差异甚大,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而又不产生冲突并非易事,因而也可以说成语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在成语翻译上处理的十分妥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二,翻译策略
直译法:
直译法是译本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并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一般用直译法。
它用词简练,意思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再现成语中的形象和修辞色彩。
例如:1.宝玉听见,正中心怀,便让他两个去了。
As this was what Baoyu had hoped for, he let them go.(第78回)
2. 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如今得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鬟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在第一个例子中,“正中心怀”指正好投合自己的心意,杨将其翻译为“this was what… had hoped for”,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在第二个例子中,“得陇望蜀”指得到了陇还想得到蜀,译文中将其译为“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了原文的意思,简单明了。
意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很难用直译法再现。
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的手法,从而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意。
例如:
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
The Lady Dowager consulted Lady Wang and Xifeng and proposed, “Baoyu may have lost his mind but I can’t see that going out would hurt him…”(第98回)1,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的,又且门当户对的,也就依了。
As she had see the girl and 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 she agreed.(第79回)
2,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个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
Then he reflected, “It definitely wouldn’t do to sacrifice to her in the usual vulgar manner, I must do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create a new ceremony, which is…(第78回)
第一例子中“魂不守舍”原指灵魂离开了躯体,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译文中杨将其译为“…have lost his mind…”译出了它的比喻意;第二个例子中“门当户对”杨将其译为“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读者很难从该成语的字面意义上领会出成语的蕴含意义,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此时杨灵活采用过了意译的方法;第三个例子中“别开生面”指另外开创新的局面、风格或形式。
这里杨将其译为“…do something different…”,也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套译法可以用于下列几种情况: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基本一致;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
例如:
1.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 “M 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 (第6回)
2.迎春笑道:“没有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们小题大做罢了。
”
…“They were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第一个例子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将其译为“M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第二个例子中“小题大做”,译者将其译为“…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这两个例子中译者都是套用了英语中与这两个成语喻义基本一致的习语。
第二个例子中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虽有所反差,但喻义基本一致。
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例如:
1.“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
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 i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例子中“东施效颦”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往往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采用意译法又不能形象的再现原典故的文化内涵,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加注法,这样既能完整传达原文信息,又能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典故。
增译法
除了加注法外,为了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读者对文章有更透彻的理解,译者还可在译文中直接增加理解成语所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
1. 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第十七回)
They were beautifully curved with the motifs “clouds and a hundred bats” or 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pine, plum and bamboo—as well as landscapes and
figures, birds and flowers,…
在汉语中,“岁寒三友”是指“松、梅、竹”,因为他们都不惧怕严寒而得此名,中国人对此非常熟悉,但是西方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增译了“松、梅、竹”以助于读者的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三,总结
在成语的翻译中,译者主要是向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如果仅仅采用一种翻译策略,会有很多的局限性。
比如,直译法虽然比较简洁明了,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比如胸有成竹,如果直接翻译的话,虽然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却很难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又如意译法,虽能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但有时也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比如在翻译成语黔驴技穷(at once wits’end),译文虽然传达出了成语表达的喻义,但却没有表现出原来的典故;再如加注法,尽管能让读者了解成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的文化信息,有时候却显得冗长,不简明。
因此,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透彻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准确、简洁明了的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中华分局,2005年
2,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湖南人民出版社
3,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上海翻译》2010年,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