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目的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三、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P59教育目的:教育的预期目标(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人才总体要求;(人才质量规格和标准)广义的教育目的:目的领域(目标领域);教育目的结构层次体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与区别1.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2.教育方针的基本结构:一是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二是规定教育目的(总目标或总要求);三是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或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3.二者关系: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P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基本内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教育目的的功能P59(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结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P61社会依据、人的依据(一)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P83(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82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P86是指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多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施青岛师范学校王克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了解其基本任务。
3.理解并掌握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要求。
(二)过程方法目标教师适当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探索中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增强热爱祖国和教育工作的情感,争当优秀的小学教师!二、教学方法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主,而以探究发现和“讲授法”为辅。
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以“接受式”学习为辅。
三、教学重点1.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 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
四、教学难点: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提问: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有什么联系?(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人才的规格质量、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引入:谈谈你所知道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新授课: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探究问题: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不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949年建国之初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
第四章学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目的
C.教育艺术
D. 教育制度
4.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5.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6.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方针
D.教育目的
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9.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教学工作
B. 教育管理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内容
10.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教育规划
B. 教学工作
C. 教育政策
D. 教育内容
11.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理论
B. 教育发展规律
C.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D. 个人本位轮
13.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A.杜威
B. 卢梭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17.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旧分工
B. 自由时间
C. 生产劳动与教育
D. 社会化大生产
18.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
A. 体能和智能
B.道德品质
C.活动能力
D.情感、意志、性格
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7.人的素质结构中,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的是()。
A. 体能和智能
B. 情感、意志、性格
C. 道德品质
D. 活动能力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年颁布的。
A.1986
B.1987
C.1993
D.1988
29.在“五育”中,体现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智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0.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1.“五育”中,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2.在“五育”中,为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3.在“五育”中,解决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的是()。
A. 智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4.在“五育”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改错题
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教育艺术问题。
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规律。
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育内容。
4.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制度。
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教育政策。
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教育内容。
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道德品质。
20.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的是智能。
22.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智能。
23.在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调节作用的是道德品质。
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体能和智能。
29.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2.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3.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3.如何解决我国中小学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22.我国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美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24.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评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2.评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论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对立产生的根源,以及二者的统一。
4.我国中小学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有什么危害?其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