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45
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5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实例、典型人物与代表7 教育学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2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4教育的三种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5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年代6“六艺”7班级授课制8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9终身教育的含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功能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3 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4 教育公平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决定论的批判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2学校教育结构3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 义务教育6 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涵义、类型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5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第七章课程1课程及其类型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章教学工作1 教学的概念2 教学的任务3教学过程的性质与基本规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 教学原则6教学方法7 教学组织形式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 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九章德育1德育的涵义2 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我国德育的内容第十章教师1教师的概念2教师的劳动特点3教师的任务和基本素质4 教师的专业结构5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一章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2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途径与方法5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基本的教育主张。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教育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与教育问题(反映人们大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践矛盾和理论疑难),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思想的萌芽(一)中国的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论语》有孔子学生们编辑的书籍,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学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把学习当做乐趣,立志于学习,才能坚持下去。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fei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3)教学内容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授的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孟子孟子提”性善论”,人性本善(教育作用论基本点)深造自得(进一步学习研究),盈科而进(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教亦多术(教育有多种方式),专心致志《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zhang:教与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尊师重道:“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知识,高修养,又要有技能理论.●长善救失: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教学缺点,将消极转化成积极.●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尤为重要.●“预”与“时”:把握恰当的时机是教学过程中重要原则。
“预”预防,防范于未然。
“时”及时,扎住时机,及时施教。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先河。
朱熹教育思想归纳:第一,重视基础教育。
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十分讲究教育方法。
朱熹学生汇集他的训导归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反复读书思考体会),切己体察(就是说将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问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背后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念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到的论述之中。
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末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的主要内容(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答案)一、填空题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3.教育措施4.负向功能5.隐形功能6.西奥多·舒尔茨7.利托儿诺,本能8.孟禄,模仿9.生产劳动10.古代社会的教育 11.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奴隶社会13.张之洞 14.葵卯学制 15.1763 16.保罗·朗格朗二、单项选择1. B.1995年2.A.奴隶社会初期3.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4.C.德国5. D.16世纪的欧洲6. B.1983年7.D.生物起源论8.B.心理起源论 9.C.孟禄 10.C.六艺 11.B.夸美纽斯 12.B.汉代13.A.儒家文化 14.C.保罗·朗格朗 15.D.1862年 16.A.教育机会均等17.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18.B.癸卯学制 19.B.显性功能 20.A.永恒性三、名词解释1.教育: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努力方向。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庶富教”,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仁”和“礼”“仁”是核心和最高道德准则,即爱人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三等教学过程:学—思—行教学思想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人性论:人性素丝说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说知:依靠推理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科学技术(小孔成像)教育观点:量力性原则(最早提倡)孟子教育目的:“明人伦”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用(《孟子•尽心上》)人性论:性善论(“良知良能”)理想人格:“大丈夫”教育方法: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子最早将“道”和“德”连在一起用道家思想主要人物:老子、庄子观点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论《礼记》《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作者:东正克原文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杂施而不孙,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预、时、孙、摩”原则“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藏息相辅朱熹教育思想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朱子读书法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照进用力、居敬持志王阳明教育思想核心:“致良知”教育观点:量力性(随人分限所及)王充著作《论衡》观点:“问难”与“距师”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家庭教科书显学外国教育思想萌芽时期苏格拉底(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学习科目:几何、天文、算术教学方法:“产婆术”地位:西方最早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柏拉图(社会本位论)代表作《理想国》教育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学习科目: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学习即回忆(理念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社会本位论)地位: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最高目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教育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段教育最早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音乐教育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主张自由教育条件闲暇时间自由学科昆体良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地位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班级授课制萌芽反对体罚创立时期培根地位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被马克思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著作《新工具》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地位: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课本教育目的:宗教目的—永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泛智主义和普及教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简单粗糙,没有明确的专门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耕作和畜牧,社会结构逐渐复杂,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制度和机构,以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的兴起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系统的教育机构来培养下一代。
古代的农耕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都建立了特殊的教育机构,培养农耕技术和知识,同时也出现了印刻文书、制定法律等需要受过教育的人才。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希腊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一系列的教育学说,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中,公共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同时也出现了私塾和家庭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会成为了唯一的教育机构。
教会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垄断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保守,追求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对人文主义的重新追求,人们渴望自由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为了适应新的职业需求,教育开始注重技术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同时,普及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纷纷推动普通教育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除了基本教育外,还出现了各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如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得教育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反映。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第八讲—第十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起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人类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恩格斯:人类出现于200万年以前,也就意味着教育有200万年历史。
对于教育的产生,学术界有四种观点:A、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教育起源于动物界植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活动、遗传特性。
观点:教育是某种现象的复制(遗传)。
例子:小鸭子从会凫水。
缺点: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B、心理起源论(孟禄【美】):生物界不存在教育,但存在于动物界。
观点:动物有心理模仿功能。
例子:大猩猩经过练习后会做算术题。
缺点:不承认教育的社会性,否认教育的目的性。
C、劳动起源论(米定斯基【苏】):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
当人把石头做成第一把刀子。
观点:劳动当中,人积累起经验并传播推广。
例子: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知识并加以传播。
缺点:中国学术界认同这种看法。
D、交往起源论(叶澜【中】):人类的教育现象并不直接产生于劳动当中,而产生于在劳动当中人们以语言为媒介,交往活动当中产生。
观点:教育产生于交往当中。
例子: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交往。
缺点:很多人赞同,但是劳动起源论被承认的范围更广。
二、教育的发展三大发展阶段:A、原始教育形态:1、原始社会中的教育,都属于原始教育形态。
2、在原始社会学校出现以前的教育(教育泛华、没有专门化。
)特点:1、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
(原始公平)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内容方法极为简单粗糙原始。
(口耳相传)B、古代学校教育形态:(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2、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恩格斯:文明的出现就是古代的开端。
(文字出现公元前3-4000年)出现专门的学校(教育专门化)。
产生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埃及。
中国:孟子:学校,夏曰庠,商曰序,周曰校。
学三代共有之。
埃及:宫廷学校:为贵族子女培养建立(培养统治阶层)、寺庙学校:为宗教培养接班人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从古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①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
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拉伊(y,1862-1926)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DCBCC ADBCB BADD二、辨析题: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其实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具有进步意义的是,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己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带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教育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得到实践。
二、简答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自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学习者或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方式,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大方面。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型的因素。
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习者是主体,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
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使个体杜会化和社会个体化。
2.教育的功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根据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根据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2简答题示范【例】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让所有的人接受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单选】阶段阶段阶段1.中国:《学记》、孔子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培根、夸美纽斯、康德、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①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②教育学的雏形•“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学者有四失,多、寡、易、止”—— 长善救失乐正克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重点: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统一:力行近乎仁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口诀:孔子无类因材启古希腊古罗马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西方萌芽阶段——考点归纳中国+西方1.地位PK:《学记》VS《论演说家的教育》2.人物:孔子VS苏格拉底3.两个最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关于启发的古语: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练一练1.(2021 下)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四书B.五经C.自然科学D.六艺【解析】D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凯洛夫【解析】C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A.1862年B.1890年C.1990年D.1900年【解析】A 中国最早于1862 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试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逐步在全国各地实施班级授课制。
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A.道家文化B.儒家文化C.墨家文化D.宗教文化【解析】B5.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A.唐代B.明代C.汉代D.清代【解析】C 中央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
6.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沛西﹒能B.利托尔诺C.斯金纳D.孟禄【解析】D 美国教育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以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因此,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解析】(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3.简述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以美国教育家孟禄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