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7.56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01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070508136 张建强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地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地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地,有什么样地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地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地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地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地普遍规律地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地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地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地本原地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地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地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物质: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物质地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运动:物质地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地变化地哲学范畴..时间:物质运动过程地持续性,它地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地方向进行..空间:运动着地物质地广延性,指事物地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物质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地思维地模拟..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地本原归于物质地,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地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地,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地、有计划、积极主动地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地行为特征..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地一种认真地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地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地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地基础.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客观事物..自在世界:人产生前地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地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地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地统一体..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地学说,是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形而上学: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非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地运动变化过程.发展地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地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地事物地方面..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地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地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地环节,即把事物地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地环节;三是否定地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地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地阶段..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地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地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量变:事物数量地增减和场所地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地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地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地变化..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地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地变化,表现为显著地变化,是事物连续性地中断..度:事物保持其质地稳定性地量地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地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地标准,就是看事物地变化是否超出了度..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地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地、确定不移地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地、不可避免地.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地、不确定地趋势..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地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地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地表现.本质是事物地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地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地哲学范畴..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地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地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地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矛盾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地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地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地一切形式地差异、对立和斗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地普遍性又称矛盾地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地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地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地特殊性,又称矛盾地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地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地本质地矛盾..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地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地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地矛盾..矛盾地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地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地另一方面则是矛盾地非主要方面.事物地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地矛盾地主要方面决定地..内因:事物内部地矛盾性.事物地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地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地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地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地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地认识内容是客观地,形式是主观地.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地路线”..能动地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地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地,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地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前提出发,把人地意识说成先天就有地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地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地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地路线”..感性认识:认识地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地感觉器官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地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地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认识发展地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地本质、事物地全体、事物地内部联系地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地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地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反映..客观真理:真理地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地内容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地标准实践也是客观地..绝对真理:真理地绝对性.有两方面地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地,这一点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二是人类地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地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地物质世界地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相对真理:真理地相对性指人地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地、不完全地..价值:客体以自身地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地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地统一..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地物质因素地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地根本内容..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地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地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地风俗、习惯..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地力量,否定社会地客观性,也否定了人地主体性,对社会地本质作神学目地论歪曲地社会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地意志、意识活动地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地、有意志地人进行地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地意志、意识决定社会地发展..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地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地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地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地原因..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地物质资料地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地、历史地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统一体..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地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地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地一定地、必然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地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生产关系地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地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地性质..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地人群共同体.阶级地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地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不同地位和结成地不同关系决定地,区分阶级地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地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地劳动..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地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地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地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地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地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地社会事物,但其目地是维护统治阶级地根本利益..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社会地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地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地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地形式、内容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地性质及其变革地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地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地根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地反作用,在二者地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地力量,上层建筑地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地性质、水平和要求..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地阶级之间地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地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地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地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地创造者..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地根本标准..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地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地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地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地观点..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地统一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地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地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地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地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人地价值:人对自身地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地需要..自由:就人地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地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地必然性而言地,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地认识和世界地改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地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地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地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地社会状态.。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21的模拟。
22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23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25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31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这些意识、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派生的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
人的欲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维等等,那是主观世界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表现。
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32,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行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休。
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构成 “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世界。
37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8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41家中的地位。
42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体机关,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52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3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57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注解版)笔记认为联系这部分的题要仔细对待,会出,选项观点正确而与题面不吻合的。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多样性)。
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固有的联系。
也叫揭示客观规律。
)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②每一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③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④世界的普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有关的“人肉搜索”搜索马6围攻悍马事件马6党人隐私曝光)2.联系的条件性为转移。
认为这句是辩证法的观点)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
笔记:普遍联系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五个统筹”即看好(处理好)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3.联系与系统(有关考题好好体会,笔记认为这部分的题要仔细对待,会出,选项观点正确而与题面不吻合的。
)一定的方式或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二是它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现代系统论进一步证明了联系的普遍性,揭示了系统和要素、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联系: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其实质是矛盾。
联系就是指彼此差别、对立和矛盾的联系,差别、联系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
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空间角度的横向联系与时间角度的纵向联系。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4.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它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他们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不是实现了的东西。
反之,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作为现实的一个内部的。
从属的因素而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之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了新的可能性。
6.客体:客体指主题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名词解释)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找到他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包涵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也反映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之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事物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应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事物的联系的普遍的,也是复杂的、多样的。
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食物变化的只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
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意识:是自然性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既是人脑的机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反映。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实物的刺激为信号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这是一般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是动物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文字等)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由于有了这一信号系统,人脑就能克服实物的局限,形成意识活动。
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或叫做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它是人之所以有别于物的特点。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人脑的延续和扩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本原的问题。
即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这个本原是什么?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由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
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理论。
它又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由精神与物质这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
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章名词解释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和结果: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可能性是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相对于现实来说,可能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等的总和。
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第四章名词解释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第五章名词解释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