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局部修订
- 格式:pdf
- 大小:294.06 KB
- 文档页数:18
2009年度新规范、废止规范替换通知(发布时间:2009-08-11浏览:1402次)字体大小显示:【大】【中】【小】通知各部门、项目部:针对我公司项目部常用的2009年度新规范、作废规范及其替换版本通知如下:新规范、作废规范清单目录序号规范名称新规范编号实施时间废止规范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2008.7.30 GB50011-2001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008.7.30 GB50223-2004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008.10.1 JGJ94-944 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110-2008 2008.8.1 JGJ110-97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008.9.1 CJJ1-906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2009.7.1 CJJ2-907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 2008.12.18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008.12.19 聚乙稀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2008 2008.8.1 CJJ63-9510 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 2009.8.111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 2009.6.1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2009.5.113 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008 2009.5.1 JGJ/T17-8414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2009.7.115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268-2008 2009.5.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和《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3-90同时废止。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实施细则1. 引言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热能进行空调供热与制冷的绿色能源系统。
为了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高系统能效,本文档制定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技术规范实施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
2. 设计要求2.1 系统能耗要求 - 地源热泵系统应设计高效节能,能耗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系统能效比应满足相关规定要求。
2.2 系统安全要求 - 地源热泵系统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 设备选型应具备相关认证和检测报告。
2.3 系统稳定性要求 - 地源热泵系统应具备稳定的运行能力; - 设备选型应考虑系统所处环境条件。
2.4 系统舒适性要求 - 地源热泵系统应能满足舒适度要求; - 系统的声音、振动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3. 设计方案3.1 地源热泵系统的选型要求 - 根据建筑用途和条件,综合考虑系统的能效比、负荷特性等因素进行选型; - 设计方案应提供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和性能。
3.2 系统管道设计 - 地源热泵系统的管道布置应合理,方便维护和管理; - 管道的材质应符合相关规定。
3.3 系统控制设计 - 地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式应考虑运行稳定性和节能; - 控制设备的选用应可靠、先进。
3.4 系统运行参数与调试 - 设计方案应提供系统的运行参数和调试方法; - 系统的运行参数应符合相关规定。
4. 工程施工4.1 施工现场安全要求 - 施工现场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 - 施工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和施工流程。
4.2 施工材料和设备要求 - 施工材料和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运输、存放、安装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4.3 施工工艺要求 - 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 管道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
4.4 施工质量控制 - 施工过程应进行质量检查; - 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验收。
5. 运行与维护5.1 系统运行要求 - 地源热泵系统应定期进行运行检查; - 运行记录应做好归档。
市工程建设地方技术规程(市两型社会城乡建设标准体系)DBCJ003-201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市实施细则(试行)2011-11-23 发布 2012年1月1日实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为了引导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节能效益,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GB50366-2005(2009年版)》的基础上,针对地区的地质、气候及资源特点,编制组对相应的条文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延伸,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评审通过。
本细则在编制过程中,得到科研院校、企业和很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反馈,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细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凌天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省建筑参编单位:华盛麓峰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大学能源与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惟楚能源环境主要起草人:(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排列)林宣军、林汉柱、和平、毅、肖双江、念平、廖胜民红、明、晓、汤远志、昌智、晓、胡武文、黄若文、泉目录1 总则.........................................................32 术语.........................................................43 工程勘察......................................................83.1一般规定................................................83.2 地埋管换热系统工程勘察..................................9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103.4 地表水换热系统勘察.....................................144 地埋管换热系统..............................................164.1 一般规定.............................................164.2 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164.3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174.4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194.5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215 地下水换热系统..............................................245.1 一般规定.............................................24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245.3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265.4地下水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305.5地下水换热系统的维护与管理.............................306地表水换热系统..............................................326.1一般规定...............................................326.2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原则.................................336.3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要点.................................336.4地表水换热系统施工.....................................356.5地表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收..............................377建筑物系统.................................................397.1热泵机房设计...........................................397.2末端系统设计...........................................407.3建筑物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418系统调试、试运行与验收.....................................429地源热泵系统的检测与评价...................................439.1一般规定...............................................439.2室应用效果评价.......................................439.3热泵机组性能测评.......................................449.4输送系统能效测评.......................................459.5系统综合能效测评.......................................469.6地源侧环境影响测评.....................................479.7地源热泵系统监测.......................................48附录B缠丝过滤器和填砾过滤器滤料规格.....................53附录C热源井室平剖面图示意图................................55附录D成井工艺阶段验收单....................................56附录E地源热泵系统验收记录表..............................57(续)地源热泵系统验收记录表..............................58本细则用词说明...............................1总则1.0.1为了促进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指导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确保地源热泵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经济合理以及更好地发挥其节能效益,特制定本细则。
押题宝典公用设备工程师之专业知识(暖通空调专业)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45题)1、下列哪项不是制冷系统中回热器的作用?( )A.使制冷剂在节流阀前进一步过冷B.使制冷剂在蒸发器后进一步过热C.可降低制冷系统的压缩比D.可防止压缩机液击【答案】 C2、下列哪种食品冷却方式无食品干耗?( )A.冷水冷却B.通风冷却C.真空冷却D.差压式冷却【答案】 A3、洁净度等级涉及( )。
A.悬浮粒子浓度B.悬浮粒子物理性C.悬浮粒子化学性D.悬浮粒子粒径【答案】 A4、有一两级除尘系统,设计风量为300000m3/h,烟气温度为140℃,当地大气压力为84.6kPa,重力除尘器入口含尘浓度为30g/m3,粉尘排放浓度为50mg/m3(标态),问除尘系统应达到的除尘总效率是多少?A.99.83%B.99.91%C.99.89%D.99.87%【答案】 B5、锅炉房燃油系统的设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油箱应采用闭式油箱B.贮油罐的总容量为10天的锅炉房最大计算耗油量C.输油泵的容量不应小于锅炉房小时最大计算耗油量的120%D.【答案】 A6、某超高层建筑的一避难层净面积为800㎡,需设加压送风系统,正确送风量应为下列何项?( )。
A.B.C.D.【答案】 A7、燃气红外辐射供暖系统的布置,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沿四周外墙、外门处辐射器的散热量不得小于总散热量的60%B.使用数量多、功率小的发生器,室内温度场更均匀C.发生器功率越大,安装高度应越小D.发生器必须串联安装【答案】 B8、《洁净规范》中的100级,也就是传统的100级,相当于新《洁净规范》中的洁净度等级(N)( )级。
A.3B.4C.5D.6【答案】 C9、关于冰蓄冷空调系统,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电力移峰填谷,减少系统初投资B.对电力移峰填谷和节能C.对电力移峰减少系统运行电费D.对电力移峰填谷,节能并减少运行电费【答案】 C10、下列哪种情况不宜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 )A.需要分别控制各房间的室内温度时B.控制精度要求较高时C.经济技术合理时D.各房间负荷变化较大、长期低负荷运行时【答案】 B11、生活饮用水管道的配水件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应(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34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09.03.10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34号
•【施行日期】2009.06.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234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三月十日。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1总则1.0.1 为使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空调或加热生活热水的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地源热泵系统 grou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对于制冷来说,地源热泵与常规冷水机组最大的区别是: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却变为地下水或土壤冷却。
地下水或土壤冷却,又有若干种方式。
地埋管换热系统或地下水换热系统,地下水换热系统又分为直接和间接换热等等。
2.0.2 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温热源的热泵。
通常有水/水热泵、水/空气热泵等形式。
2.0.3 地热能交换系统 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2.0.4 浅层地热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
2.0.5 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 fluid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
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2.0.6 地埋管换热系统 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GB50366-2005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局部修订说明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文件的要求,于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对《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进行局部修订。
参编单位基本不变。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自实施以来,对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在我国健康快速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然而,随着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获得岩土热物性参数,并用来指导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约束。
因此,在实际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简单的按照每延米换热量来指导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给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埋下了很多隐患;(2)没有统一的规范对岩土热物性参数的测试方法和手段进行指导和约束,造成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结果不一致,致使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
为了使《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更加完善合理,统一规范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正确指导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本次修订增加补充了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及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条文进行了修订。
修订的条文如下:1)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第二章“术语”及其相应的条文说明中,增加五条术语:2.0.25 岩土热响应试验2.0.26岩土热物性参数2.0.27岩土的初始温度2.0.28岩土柱状图2.0.29测试孔(槽)2)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第三章“工程勘察”中第3.2节: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中,增加第3.2.3条和第3.2.4条;3)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条文说明第三章“工程勘察”中,对第3.2.2条进行了修订;4)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第四章“地埋管换热系统”中,增加第4.3.6条,将原4.3.6条及以后条文序号相应顺延;5)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第四章“地埋管换热系统”中,对第4.3.13条及其相应的条文说明进行了修订;6)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条文说明第四章“地埋管换热系统”中,对第4.3.14条中的公式(4)进行的修改。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局部修订2 术语2.0.25土热响应试验rock-soil thermal response test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获得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及岩土初始平均温度的试验。
2.0.26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parameter of the rock-soil thermal properties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
2.0.27岩土初始平均温度initi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oil从自然地表下10m~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
2.0.28测试孔vertical testing exchanger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
3 工程勘察3.2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3.2.2A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3000 m2~5000 m2时,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当应用建筑面积大于等于5000 m2时,应进行热响应试验。
3.2.2B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测试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验合格证、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
4 地埋管换热系统4.3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4.3.5A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2以上,或实施了岩土热响应试验的项目,应利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且宜符合下列要求:1 夏季运行期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最高温度宜低于33℃;2 冬季运行期间,不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换热器进口最低温度宜高于4℃。
4.3.13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附录B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B.0.2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长度计算宜符合下列要求;1制冷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c max 100011c f pe b s c sp c Q R R R R F R F EER L t t EER ∞⎡⎤+++⨯+⨯-+⎛⎫⎣⎦= ⎪-⎝⎭(B.0.2-1) F c =T c1 / T c2 (B.0.2-2)式中 L c ——制冷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所需钻孔的总长度(m );Q c ——水源热泵机组的额定冷负荷(kW );EER ——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t max ——制冷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中传热介质的设计平均温度,通常取33℃~36℃;t ∞——埋管区域岩土体的初始温度(℃);F c ——制冷运行份额;T c1—一个制冷季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当运行时间取一个月时,T c1为最热月份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T c2—一个制冷季中的小时数,当运行时间取一个月时,T c2为最热月份的小时数。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部分条文内容的探讨夏惊涛 潘金文(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根据我公司多年来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实施经验,对国家标准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部分条文内容提出了探讨与建议,涉及系统吸热量和释热量的计算、试验压力、机组节能标准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机组 ;建筑节能目前国内有不少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供热与空调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施依据是国家标准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如果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地方标准,如江苏省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GJ32/TJ89-2009),则按当地标准实施。
目前只有个别省市制订了地方标准。
我们在执行《规范》的实践过程中,认为《规范》的部分条文内容可进一步补充完善。
现提出我们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关于地源热泵系统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的计算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是确定地源侧换热器容量的依据,计算应尽可能准确。
《规范》第4.3.3条在条文说明中给出了如下计算公式:最大释热量=∑[空调分区冷负荷×(1+1/EER )]+∑输送过程得热量+∑水泵释放热量 (1)最大吸热量=∑[空调分区热负荷×(1-1/COP )]+∑输送过程失热量-∑水泵释放热量 (2)我们认为上述二式,只适用于所有机组采用“水-空气”型水源热泵机组的地源热泵系统,但不适用于采用“水-水” 型水源热泵机组的地源热泵系统。
而国内设计师设计的地源热泵系统,大多采用“水-水” 型水源热泵机组,采用这种机组时,有地源侧循环水泵和负荷侧循环水泵。
若将公式(1)、(2)修改为下面的表达式(3)、(4),则既适用于采用“水-水” 型水源热泵机组的系统,也适用于采用“水-空气” 型水源热泵机组的系统: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最大释热量=∑[空调分区冷负荷×(1+1/EER )]+∑[(负荷侧水泵释放热量+负荷侧输送过程得热量)×(1+1/EER )]+∑地源侧输送过程得热量+∑地源侧水泵释放热量 (3)最大吸热量=∑[空调分区热负荷×(1-1/COP )]+∑[(负荷侧输送过程失热量-负荷侧水泵释放热量)×(1-1/COP )]+∑地源侧输送过程失热量-∑地源侧水泵释放热量 (4)举例计算:设某地源热泵系统采用“水-水” 型水源热泵机组,机组EER=5,冷负荷为1000KW ,地源侧水泵和负荷侧水泵释热量均为22KW ,地源侧输送过程得热量略去不计,负荷侧得热量为20KW 。
地源热泵工程技术规范篇一: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 1800-2012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standard for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engineering2013-××-××发布 2013-××-××实施篇二:地源热泵执行标准地源热泵执行标准产品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18430.11《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GB9237《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工程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9《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其他政策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规范》(DB11/T935-2012)农村小型地源热泵供暖供冷技术工程规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篇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工程勘察·一般规定3.1.1 热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
3.1.2 对已具备水文地质资料或附近有水井的地区,应通过调查获取水文地质资料。
3.1.3 工程勘察应由具有勘察资质得专业队伍承担。
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并对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
3.1.4 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2 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3 场地内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的分布;4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5 场地内已有水井的位置。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1 总则1.0.1 为使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空调或加热生活热水的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地源热泵系统 grou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对于制冷来说,地源热泵与常规冷水机组最大的区别是: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却变为地下水或土壤冷却。
地下水或土壤冷却,又有若干种方式。
地埋管换热系统或地下水换热系统,地下水换热系统又分为直接和间接换热等等。
2.0.2 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温热源的热泵。
通常有水/水热泵、水/空气热泵等形式。
2.0.3 地热能交换系统 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2.0.4 浅层地热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
2.0.5 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 fluid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
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2.0.6 地埋管换热系统 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苏州档案馆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施工方案书南通商用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10月16日第一章项目概述工程概况一、项目建设位置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二、工程内容及建设规模整个空调工程采用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针对设备到场、地埋管部分进行组织设计的。
本工程采用垂直埋管系统,设计埋管深度100米,双U形式。
埋孔总长度:86800米,埋管孔数:868个。
钻井直径均为150mm,孔间距4米,埋管采用双U形式,竖管管径为DN25,管材选用PE管材,管材规格为PE100,SDR11.打孔面积根据现场定,预计13000平米左右。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以及紧张的工期,组织设计分为设备到场、室外钻井和埋管四个部分进行设计,管理架构采用一套。
由于工期很短,必然会造成管理协调的困难,合理的进行这个项目的组织设计非常必要.经过深入细致的反复研究编排,我们编写了这套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一、施工组织结构及施工部署1、组织结构:为全面完成工程的各项施工生产任务,我们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代表企业法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科学管理、经济效益等全面负责。
根据项目的特点我们进行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安排,组织架构图如下:组织机构图Z2、层层落实项目部岗位责任制:(1) 项目经理岗位责任a、作为公司在施工现场的代表,负责组织管理项目施工,以保证项目施工满足合同承诺的要求。
领导项目施工人员有序工作,全面履行合同,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安全、文明施工各项目标的实现承担全面责任。
b、对项目施工工程质量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机关颁发的有关质量方针、政策、法令、规范、规程和标准,并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情况.对上级下达的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负有直接责任.c、负责组织建立健全项目质保体系,配备必要的资源。
对项目的工程质量Z目标和计划落实到位,明确项目经理部各层次的质量责任。
d、掌握工程质量情况,参加质量工作会议和质量检查,负责职工质量意识教育,发动职工开展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