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谷晓宁员战民袁申元1(中央民族大学医院内科,北京100081)〔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
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同时在DM+HP组中,将上述指标与患者高血压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在DM+HP组患者中,高血压分级与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2-0235-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02.006糖尿病(DM)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 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2〕。
高血压、DM与血脂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3〕。
高血压是促进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DM 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DM患者。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降低DM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 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 25%及心衰发生率的50%〔4〕。
观察2型DM(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旨在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促进对其临床诊疗的开展,现报告如下。
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内分泌学员: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1-2],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的慢性并发[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其主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进而造成神经缺血、缺氧,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其次,年龄、病程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和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也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而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分为:1、针对病因治疗,主要包括(1)血糖控制;(2)神经修复;(3)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3],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E1、已酮可可碱、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钙拮抗剂和活血化瘀类中药。
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3、疼痛管理。
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病例特点:1.1、病史要点:该患于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增高,空腹血糖7.2mmo1/L,餐后血糖未测,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未系统诊治,自行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控制尚可。
13年前于“桦甸市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0+mmo1/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诺和灵30R降糖治疗,监测血糖控制尚可(具体不详)。
10年前因血糖不理想在“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改用门冬胰岛素30(早30IU,晚20IU)降糖泊疗。
9年前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做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调整降糖方案联合二甲双胍片口服,并继续皮下注射门冬30胰岛素,自述血糖达标(具体不详)。
《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β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一合并症,对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为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β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是否合并高血压的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同型半胱氨酸和白细胞介素-1β的检测。
我们分析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合并症患者中的变化趋势。
三、同型半胱氨酸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往往升高,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等有关。
而当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一步升高,这可能与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加剧有关。
四、白细胞介素-1β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白细胞介素-1β是一种炎症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β的水平往往升高,这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有关。
而当患者合并高血压时,白细胞介素-1β的水平进一步升高,提示炎症反应的加剧。
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等有关。
五、讨论本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和白细胞介素-1β的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显著升高,这提示我们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可能与该合并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可能加剧血管损伤,而白细胞介素-1β的升高则可能加剧炎症反应。
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观察蒲小聘【摘要】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采用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降压,对照组40例采用卡托普利降压,并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与治疗前均明显低(P<0.05),观察组血压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体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在基层医院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39)002【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卡托普利;尼福达【作者】蒲小聘【作者单位】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和高血压均为内科常见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大约7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1]。
此外,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防治中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提高或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
我院内分泌科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通过使用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标准[1],并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
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观察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0~75岁,平均55.8±4.8岁;糖尿病病程1~10年,高血压病程2~10年。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法及效果。
方法抽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6例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达标,8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患者因大量脑出血死亡。
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合理的降糖、降压、降脂治疗,积极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1]。
【关键词】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诊治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
在2010年颁布的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了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必须要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合并的临床疾病;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一些。
1 临床资料抽取的来我院进行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9岁;均符合高血压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程:高血压6~17年,糖尿病2~26年;对所有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尿常规、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肌酐、血脂和眼底检查后发现:高脂血症患者21例,冠心病患者12例,心肌供血不足患者7例,脑梗死患者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例;所有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及肝功能正常,并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神经病变及合并全身各大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等。
2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限制食盐、糖的摄入量,摄盐量要低于5克/日,安排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 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
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 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
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重要的疾病,而且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1-2]。
本研究我们将从人体自身代谢水平的角度,对比各项生化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DM+HP组患者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21±12.73)岁;DM组患者96例,其中男36例,女6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5.21±18.3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本次入选患者均应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2型糖尿病,应当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应当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中,对于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到研究中生化指标,应当排除在本次研究之中。
1.2 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分析:对于两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这些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其中基本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米)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应空腹10 h,并停止服用降糖药物以及降血压药物,于清晨时间采集患者血液,化验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
1.3 主要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需要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分析,样本比较采用t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DM+HP组患者体质指数为(26.21±5.07)kg/m2,腰臀比为(0.97±0.85);DM组患者体质指数为(25.27±4.31)kg/m?,腰臀比为(0.92±0.05)。
DM+HP组中的体质量,腰围,腰臀比等显著高于单纯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比较:DM+HP组患者TG为(4.85±1.36)mmol/L,TC为(2.29±1.74)mmol/L、UA为(289.87±113.07)mg/dL、LDL-C为(3.45±2.83)mmol/L、HDL-C为(1.35±1.63)mmol/L;DM组患者TG为(4.62±1.72)mmol/L,TC为(2.12±1.37)mmol/L、UA为(265.43±89.56)mg/dL、LDL-C为(2.76±0.87)mmol/L、HDL-C为(1.58±0.32)mmol/L。
DM+HP组患者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单纯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所入选的患者共计178例,其中82例患者患有高血压,发病率为46.06%,发病率较高,因此在现代生活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主要疾病,而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容易导致高血压,对于这两种疾病,不应当进行孤立地看待,而应当对两者进行联系,从二者的代谢生化水平来说,两者具有相似的基础[3]。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这一组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普遍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脂的含量高容易导致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
并且,患者的生活习惯也往往对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实验中,肥胖类患者往往容易罹患高血压风险,这与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讨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变化,对于身体内的一些生化指标,例如血脂蛋白水平,患者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应当有所考量,做到多因素全面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苏珂,龙艳,于健,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6(2):98-101.
[2] 杨桦,彭嘉瑞,申秋,等.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特点以及与性别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1-5.
[3] 敬华,许樟荣,杨晋德.糖尿病2545例血脂检测结果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8(4):4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