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级
- 格式:pdf
- 大小:112.16 KB
- 文档页数:7
抗生素的分级标准抗生素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抗生素的种类繁多,不同抗生素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因此,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分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级标准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抗生素的选用提供参考。
一、抗生素分级概述抗生素分级是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抗菌谱、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范围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抗生素可分为以下几类:1.一线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
2. 二线抗生素:具有较窄的抗菌谱,疗效较好,主要用于治疗一线抗生素无效或过敏的感染病例。
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
3. 三线抗生素:抗菌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殊病例。
如糖肽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等。
二、抗生素分级标准1.药理作用: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是评价其分级的重要依据。
一线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二线抗生素针对特定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三线抗生素则针对特殊病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
2.抗菌谱:抗生素的抗菌谱指其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一线抗生素具有较宽的抗菌谱,覆盖多种细菌;二线抗生素抗菌谱较窄,针对特定细菌;三线抗生素抗菌谱最窄,仅对部分多重耐药菌有效。
3.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是分级的重要指标。
一线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二线抗生素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但多数可耐受;三线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大,需谨慎使用。
4.临床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也是分级的考量因素。
一线抗生素适用于严重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二线抗生素适用于一线抗生素无效或过敏的情况;三线抗生素主要用于特殊病例和多重耐药菌感染。
三、结论抗生素分级标准旨在为临床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帮助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抗生素分级管理目录抗生素分级管理目录抗生素是一类抗菌药物,可用于预防或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不当使用,抗生素滥用和误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为了保护公共健康和避免抗生素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采取了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按照药物临床效应、安全性和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适用性来划分药物等级的管理模式。
不同等级的药物使用的严格程度不同。
以下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抗生素分级管理目录。
一级抗生素一级抗生素是指对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这些药物适用于轻度感染和常见的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级抗生素包括:①青霉素G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之一,可杀死革兰阳性菌,如肺炎球菌和链球菌,对某些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也有杀菌作用。
在临床上,青霉素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和泌尿系感染等。
②头孢菌素头孢菌素是一类半合成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可杀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二级抗生素二级抗生素是指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这些药物适用于中等度感染和一些对一级抗生素不敏感的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级抗生素包括: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有抗菌作用。
阿莫西林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系和胆系感染等。
②头孢克洛头孢克洛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有抗菌作用。
头孢克洛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系、肠道、性病等感染。
三级抗生素三级抗生素是指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广泛和强效的杀菌作用,但可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
这些药物适用于严重感染和对一、二级抗生素不敏感的感染疾病的治疗。
三级抗生素包括:①氟罗沙星氟罗沙星是一种广谱的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杀菌作用。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1. 引言为了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2. 抗生素分级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抗菌谱、耐药性、副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将抗生素分为三个级别:2.1 一级抗生素主要用于常见感染病的治疗,包括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消化道等感染。
一级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谱较广,耐药性较低,副作用较小。
2.2 二级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较严重或复杂感染病,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结核、尿路感染等。
二级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谱较窄,耐药性较高,副作用较大。
2.3 三级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病,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等。
三级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谱有限,耐药性较高,副作用较大,且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3. 抗生素使用管理3.1 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病原、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耐药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级别。
3.2 药师审核抗生素处方时,应核对患者是否有抗生素过敏史,是否有重复用药情况,是否有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并对医生选择的抗生素级别进行评估。
3.3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
3.4 对使用二级及以上抗生素的患者,应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
3.5 对使用三级抗生素的患者,应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 抗生素使用培训与考核4.1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生素使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生素知识水平。
4.2 医疗机构应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使用考核,确保其掌握抗生素使用的相关知识。
4.3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护人员,应暂停其抗生素处方权,并督促其参加培训和考核。
5. 监督与奖惩5.1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监督机构,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检查。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
分类一级抗菌药物二级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钾、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氨苄青霉素、卞星青霉
素、呋布西林、阿莫西
林、美洛西林、奈夫西
林
美罗培南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替安、
头孢羟氨苄、头孢西
丁、头孢唑啉、头孢拉
定、头孢克洛、头孢呋
辛、头孢匹胺、头孢硫
脒
头孢丙烯、头孢曲松、
头孢克肟、头孢米诺、
头孢他啶、头孢地尼、
头孢拉氧、头孢替唑、
头孢美唑、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头孢孟多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唑南
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
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链霉素
奈替米星、妥布霉素、
依替米星、大观霉素、
异帕米星
酰胺类氯霉素
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四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依诺沙星、
洛美沙星、加替沙星、
司帕沙星、莫西沙星
帕珠沙星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克霉唑、联
苯苄唑、特比奈酚、酮
康唑、氟胞嘧啶
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甲硝唑、苯酰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硝咪唑类。
一二三线抗生素分类一二三线抗生素分类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管理措施: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查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管理措施: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小组组长)查房签名或感染专家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院“专家小组”批准。
世界抗生素分级制度简介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已经导致了抗药性问题的出现,使得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防止耐药性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抗生素分级制度。
分级标准根据WHO的抗生素分级制度,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等级:关键、高度重要和一般。
1. 关键抗生素关键抗生素是治疗多种常见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于细菌耐药性的控制至关重要。
这些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包括肺炎、败血症等。
关键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严格控制。
2. 高度重要抗生素高度重要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细菌感染,但相对于关键抗生素来说,它们的治疗选择范围更窄。
这些药物对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细菌菌株非常有效,但不同细菌对其抗药性的风险也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高度重要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考虑。
3. 一般抗生素一般抗生素是对于大多数细菌感染都有效的常规药物。
这些抗生素在多种情况下使用会产生良好的疗效,但也必须合理使用,以减少细菌对其的耐药性发展。
实施目的抗生素分级制度的实施目的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对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通过限制关键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延缓新的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同时,使用高度重要抗生素和一般抗生素来治疗特定疾病或情况,可以保留关键抗生素的疗效。
结论世界抗生素分级制度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一种指导,帮助医生和卫生工作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对于保护公众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落实抗生素分级制度,有效应对抗药性问题。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
1. 分级使用方法1.1 根据抗生素的强度分级将抗生素根据其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强度分为不同级别。
常见的分级方式包括:- 一线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 二线抗生素:治疗一线药物无效或存在耐药性的感染,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相对较高。
- 三线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毒副作用较高。
1.2 根据感染类型分级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的种类,将抗生素分为不同级别。
例如:- 轻微感染:使用一线抗生素,如轻微的皮肤感染可以使用青霉素。
- 中度感染:使用二线抗生素,如中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 重度感染:使用三线抗生素,如重度的肺部感染可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2. 抗生素管理方法2.1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购买和使用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购买和使用的管理制度,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具体措施包括:- 设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前需经过严格审批。
- 监测抗生素的购买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不当使用和滥用情况。
- 加强抗生素的库存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
2.2 提供抗生素使用指南和培训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各级别抗生素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同时,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技能,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2.3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系统,定期监测耐药菌株的情况,并及时报告。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2.4 宣传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促使大众正确使用抗生素。
总结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一二三线抗生素分类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磺胺类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管理措施: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查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管理措施: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小组组长)查房签名或感染专家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院“专家小组”批准。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一、引言抗生素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随着其使用的普遍性,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不适当使用的增加等。
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目前全球卫生组织普遍推崇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耐药性发展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不同的级别,并规定不同级别的抗生素使用的权限和管理要求。
三、抗生素的分级抗生素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1. 非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
非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
2. 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专家指导下使用。
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专家指导下使用。
3. 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药性高的感染。
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药性高的感染。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生素列入目录。
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生素列入目录。
2. 规定使用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规定使用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3. 进行监管: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监管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剂量、使用的疗程等,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1. 前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 抗生素分级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发展情况,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 一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耐药性发展较慢的抗生素。
一线药物是首选用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二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仍有一定敏感性,但临床疗效稍逊于一线药物且耐药性较强的抗生素。
二线药物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或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 三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高的抗生素。
三线药物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并应慎重使用,如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
3. 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针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其合理使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一线药物管理原则:- 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 对于治疗不成功或不适用一线药物的患者,严格遵循二线、三线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要求。
- 二线药物管理原则:- 仅在临床上确需使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可使用时才使用二线药物。
- 确保正确使用二线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三线药物管理原则:- 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经过严格评估才能使用三线药物。
- 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分级使用的意义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同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论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是规范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抗生素分级
按照2012年8月起施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按照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价格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严格使用指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指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疗效好,副作用小,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二、限制使用级(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指经过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疗效好但毒副作用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时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包括头孢二代、头孢三代的抗生素,以及半合成青霉素类等。
三、特殊使用级(即三线用药)
这类抗生素不能随意使用,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太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价格太昂贵,临床使用的经验、数据和资料不足。
使用此类抗生素需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经过相关专家会诊讨论或本科科主任同意后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如碳青霉烯类,还有四代喹诺酮莫西沙星等。
分级管理制度表
分类一级抗菌药物二级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青霉素类美罗培南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替安、
头孢羟氨苄、头孢西
丁、头孢唑啉、头孢
拉定、头孢克洛、头
孢呋辛、头孢匹胺、
头孢硫脒
头孢丙烯、头孢曲松、
头孢克肟、头孢米诺、
头孢他啶、头孢地尼、
头孢拉氧、头孢替唑、
头孢美唑、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头孢孟多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唑南
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钾、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派
拉西林舒巴坦、头孢
哌酮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链霉素
奈替米星、妥布霉素、
依替米星、大观霉素、
异帕米星
酰胺类氯霉素
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四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
土霉素
米诺环素
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左氧氟沙
星
氟罗沙星、依诺沙星、
洛美沙星、加替沙星、
司帕沙星、莫西沙星
帕珠沙星
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克霉唑、
联苯苄唑、特比奈酚、
酮康唑、氟胞嘧啶
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硝咪唑类甲硝唑、苯酰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