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除原理示意图.ppt
- 格式:ppt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7
基因敲除一、基因敲除简介基因敲除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最新外源DNA导入技术。
基因敲除是基因打靶技术的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同源重组。
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从而代替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相同/相似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此法可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也可正确纠正机体的基因突变。
二、基因敲除的方法及原理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基因)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cell)中,使外源DNA 与胚胎干细胞基因中相应的部分发生同源重组。
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
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为10-4~10-5,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负筛选法(PNS法),标记基因的特异位点表达法以及PCR 法。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PNS法。
通过观察嵌和体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变化进而了解目的基因变化前后对小鼠的生物学形状的改变,达到研究目的基因的目的。
由于同源重组常常发生在一对染色体上中一条染色体中,所以如果要得到稳定遗传的纯合体基因敲除模型,需要进行至少两代遗传。
例题(18分)1. 基因敲除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下图是基因敲除技术之一的示意图:该技术的主要步骤及应用如下:(1)第一步是构建打靶载体,把2个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neo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 - TK)插入到含目的基因(与待敲除的基因同源)的载体中,使目的基因__________。
(2)第二步是将打靶载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技术导入ES细胞中,失活的目的基因替换ES细胞染色体上待敲除的基因,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概述: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2.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2.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
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
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1]。
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2.1.1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基本步骤(图1>:a.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 基因,TK 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基因敲除是为了使某一基因失去其生理功能,所以一般设计为替换型载体。
b.ES 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
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
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也逐渐被发展应用。
[2,3] c.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 cell>中,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
一般地,显微注射命中率较高,但技术难度较大,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于使用。
同源重组基因敲除原理同源重组基因敲除,也称为转基因技术,是将两个基因上的片段截取到等位基因之外的 DNA 中,再重新组合到同一个基因上的一种技术。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基因敲除技术。
这种技术用于将特殊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从生物体中组装起来,从而达到敲除某种特定的基因,或者研究新的突变和表型。
基因敲除技术可以将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并且可以融合多种中性拷贝来表达新的基因,这对于基因组结构研究非常重要。
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突变型、常用片段融合型及同源重组型敲除技术。
常用片段融合型敲除技术是在目标基因中添加一个特异的连接头,从而使其具有隐藏的模式,抑制其功能。
而同源重组型敲除技术则是将两个基因的片段植入另一个片段的DNA中,使两个片段插入到一起,形成新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减弱目标基因的功能,从而屏蔽与此有关的特性或表型。
目前,学者们可以使用同源重组型敲除技术来研究特殊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在病理、发育等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而且,它还可以用来研究新的突变及其相关的表型,从而开展更多的生物学研究。
传统的同源重组方法,如DNA克隆、引物扩增PCR等,可以很好的实现相关的突变的敲除。
然而,随着生物素质技术的进步,细胞核酸和抗原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利用CRISPR/Cas9及其衍生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基因组或蛋白质结构模糊位点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敲除特定染色体上的特殊基因或者研究新的突变及其相关表型。
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由其可靠性和卓越的灵敏度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物学研究中。
这种技术可以增强基因上的特性,可以用来改变类型的基因的表观遗传性,可以从模式生物中删除特定的基因,从而探索这些缺失基因在生物体中扮演的角色。
它还可以使用在基因工程领域,有助于改变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开发高效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