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MRI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23.09 MB
- 文档页数:80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脑的MRI检查颅脑的常规扫描⽅位包括横轴⾯,⽮状⾯,冠状⾯。
使⽤快速三维定位成像序列,获得冠⽮轴3个定位像。
⼀。
横断⾯(轴位)扫描以⽮状⾯和冠状⾯定位像为参考,设定横断⾯的具体扫描平⾯。
在冠状⾯上,使横断⾯层⾯平⾏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证图像左右侧的对称性;在⽮状⾯定位图上,标准横断⾯的扫描平⾯应该平⾏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但是⼀般⽮状⾯的图像质量不⾜以清楚显⽰前联合和1.使扫描层⾯平⾏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下图⿊⾊线);这种⽅法⽐较常⽤。
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
2.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这两种⽅法设置的平⾯⼏乎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平⾏。
扫描范围:颅脑底部到顶部参数:相位编码⽅向--左右(为什么是这个⽅向?)层厚:5-6mm;层间距1-2mm。
⼆。
⽮状⾯扫描以冠状⾯和横断⾯定位图为参考,设定⽮状⾯。
在冠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纵裂及脑⼲平⾏,在横断⾯上使其与⼤脑纵裂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左右径和病变的⼤⼩设定。
相位编码⽅向---前后;层厚4-5mm;层间距0-2mm。
三。
冠状⾯扫描以⽮状⾯和横断⾯定位像为参考,设定冠状⾯成像位置。
在横断⾯定位图上使其与⼤脑纵裂垂直,在⽮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前后径和病变⼤⼩设定。
相位编码⽅向---左右层厚4-6mm;层间距0-2mm。
某些部位的冠状⾯扫描平⾯有特殊要求,如观察⼩脑幕的冠状⾯应该垂直于⼩脑幕;⽽海马像的冠状⾯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其他要求:1.任何扫描⽅向的T1WI和T2WI层⾯及其间隔必须是相同的;2.任何扫描⽅位上只要出现T1WI⾼信号病变时,必须在相同位置做T1WI脂肪抑制扫描,以鉴别是脂肪还是出⾎,并且该⽅位在增强扫描时需要加脂肪抑制。
结合序列讲解下,顺便复习下前⾯讲解的内容:轴位的T2WI,GE⼀般是应⽤快速恢复快速⾃旋回波序列,TR=1500ms左右,西门⼦的机器还是⽤快速⾃旋回波(下图),TR=6000ms。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研究其临床成像特征和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236例,首先进行CT检查,24h后再行颅脑MRI平扫,观察分析其成像特征及诊断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中脑挫伤患者MRI诊断共236例,CT平扫共216例;颅骨损伤患者MRI与CT诊断均为157例;头皮损伤患者上述两种方式诊断均为220例。
结论:CT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案,但脑挫伤患者采用MRI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更为满意,临床诊断过程中将两者相结合应用,可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情况发生。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并常伴有严重的复合伤,死亡率高,约占所有创伤的21%,颅脑损伤总的死亡率高达10%[1]。
在很多病例中,CT未见异常MRI便可显示阳性改变[2]。
为此,我们对颅脑中部分伤势严重或有复合伤的患者进行了颅脑CT及MR扫描,本研究分析了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236例颅脑损伤病例的CT、MRI表现。
1 材料与方法本组男165例。
女71例,年龄12~67岁,平均38.0岁。
损伤原因车祸188例,打架致伤头部48例。
所有病例CT及检查时间为伤后1~24小时。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
本组236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行CT检查,采用NX8000机,层厚10mm,层间距10~13mm,病灶局部行5mm薄层或加层扫描。
随后24小时行颅脑MRI平扫,采用0.23T机,层厚6.9~7.0mm,病灶局部行3mm薄层或加层扫描。
2 结果2.1 脑挫(裂)伤MRI发现236例,而CT平扫仅发现216例。
CT漏诊18例,误诊2例。
脑受力方式和受力大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颅脑损伤。
脑受力同侧硬膜外血肿或受力对侧硬膜下血肿,MRI表现为硬膜外梭形或硬膜下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IWI呈等、高信号,T2WI呈高、稍低信号,以线状低信号影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