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679.34 KB
- 文档页数:4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承秦制”汉朝继续实行皇帝制,在中央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让身边的待从、秘书等人参与国家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外朝”。
2.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隋朝以尚书、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组成。
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宋元的中央官制宋朝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后增设的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元朝时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使六部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的郡国并行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
州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未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刺吏”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唐的三级地方机构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后肃宗时其长官改为观察使,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3.宋元地方制度的发展北宋时把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把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朝在地方上行使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汉至元制度的演变趋势
汉至元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加强: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政权逐渐实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程度不断加强。
从刘秀创立的东汉开始,中央政权逐渐稳定,中央集权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经过三国时期的分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到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高峰。
2. 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汉至元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地位逐渐提升。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定为国家的经典。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知识分子有了实际的地位和特权。
3. 社会等级制度的巩固:汉至元时期,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巩固。
国家实行的分封制度,使得贵族阶层的地位更加稳固,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得到了维护。
同时,各级官僚制度也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等级制度。
4. 法律与法治的进步: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治思想也逐渐兴起。
在汉代,出现了司徒、司空等官职,负责管理法律事务。
到了唐代,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有了相关的法典。
到了元代,合法之路与洪武之后胡惟庸的依法执政更加推行,进一步规范了法律的实施。
5.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汉至元时期,中国的文化多样性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
中国的统一程度逐渐加强,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得以保留和发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①措施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
学科%网
②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4)宋初
①措施
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
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5)元朝
①措施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
学@科网
以防大家迷路
请大家加高考分享群群号:155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