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6
孟子的简介及著作孟子的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
齐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
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
文如其人:孟子的人格特征解读作者:王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和他的人格特征分不开的。
孟子的人格特征主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坚韧执著、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道义的赤子之心。
孟子的人格特征不仅对于文章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格特征;对后世影响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37-0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人们常把孔子与孟子并论,称其为“二圣”,孟子确实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他上承孔子,下启百代,心怀济民之志,胸有万民之忧,深谙修身养性之理,宣扬仁义礼智之道,不仅对于当时战国时期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后世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孟子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孟子独特的人格与文章的风格特征。
他文如其人,通过其文章的风格与词语,我们便可以知道孟子的人格特征。
一、孟子的人格特征所谓的人格,在社会学中被认为是某一特殊的文化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欲求和情感之动态组织,以之使人们能对这一社会群体的主要社会价值作适应性的反应,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人格的差异。
①人格由多种诸如道德品质、价值追求、人生目标、性格特征等元素组成,由于孟子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的独特性就决定了他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又由于文章是心灵的外化与表现,是气质、情操、理念、人品的综合体现,所以透过孟子的作品我们便可能发现孟子的人格特征。
(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的人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他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了,孟子曰:“我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三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相关推荐孟⼦被后⼈尊称为什么孟⼦被后⼈尊称亚圣。
被加封为“亚圣公”后世称为“亚圣”孟⼦(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东省邹城)⼈。
他是孔⼦之孙孔伋的再传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庆⽗的后裔,⽗名激,母仉(zhǎng)⽒。
孟⼦是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
与孔⼦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他》已编⼊初中语⽂教科书中,《寡⼈之于国也》编⼊⾼中语⽂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主张法先王、⾏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反对杨朱、墨翟。
孟⼦继承并发展了孔⼦的思想,但较之孔⼦的思想,他⼜加⼊⾃⼰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推⾏⾃⼰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多年。
但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之意,作《孟⼦》七篇”。
《孟⼦》⼀书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弟⼦共同编写⽽成,记录了孟⼦的语⾔、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之⾮,民贵君轻)和政治⾏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与《论语》、《⼤学》、《中庸》合在⼀起称“四书”。
⾃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是四书中篇幅最⼤的部头最重的⼀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有七篇⼗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上、下;《尽⼼》上、下。
但考诸《孟⼦》,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孟⼦⾃作时所为也;⼜记孟⼦弟⼦乐正⼦、公都⼦、屋卢⼦皆以“⼦”称,也断⾮孟⼦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的弟⼦。
孟子简介资料大全[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简介资料大全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入先秦儒家承继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赠孟子为“亚圣公”,称呼为“亚圣”,其弟子及再录弟子将孟子的言行编撰成《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就是孟子的言论编订,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顺利完成,提倡“以仁为本”。
代表作存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为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早年受教孟子的长大之时距孔子之死去(公元前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
他就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弱后,存有一支从鲁移居至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本纪》说道,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谈他的姓名,却是说道:“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温故知新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存有争议,一就是指出师从子思,一就是师从子上,一就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仁义也。
李氏以为方言就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本纪》中记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即位时间展开测算,孟子受业于子思就是难以设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精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先秦作家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
著有《孟子》一书。
共七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3.荀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4.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
法家代表人物。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是《扁鹊见蔡桓公》汉代作家1.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战国策》2.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建成史迁。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班固并称“班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3.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
魏晋作家1.曹操,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3.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文学家。
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
4.曹植(192—232)字子键,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三国魏诗人。
他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
5.陈寿(233—297)字承祚。
西晋史学家。
著有纪传体分国史《三国志》。
6.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7.干宝(?—336)字令升。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作家1.范晔,著《后汉书》。
字蔚宗。
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2.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小说家。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那么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孔子丘,被尊称为文圣,意思是文化的圣人;孟子轲,被尊称为亚圣。
二人合称孔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有关孟子的故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有关孟子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先子诸秦选读七位思想家的差异“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2、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3、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