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格式:docx
- 大小:17.89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儒家的权威性经典五经四书。
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与《大学》。
这些典籍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重要源泉之一。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基本特征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
孔子学说中的“礼”的范畴的确立,是针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从遏制人的私欲,调动人的道德自觉这样一个出发点,作为道德完善的手段与兑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成立的。
“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亦是礼的内在基础。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为仁者视人为己,我他无二,自己所不愿意的,决不强加于他人,自己所愿意确立和通达的,也真心使别人确立和通达。
这即成为儒学的“忠恕之道”。
孔子的又一伟大功绩,是他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
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这使得他的学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传播途径,也树立了中国教育的最高典范,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的最早源头。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被后人奉为“亚圣”。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发端的儒学思想进一步整理为系统化的心性学说。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仁政说”。
孟子非常强调为王者的道德自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性善说。
基本道德表现为“四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即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君子能保持发展它,庶民不能保持而丧失了它。
“四善端”人人相同,与生俱来,培养与扩充此四端,即可达成圣贤。
3、修养论。
人的心性修养是达到天人合一圣贤境界的唯一途径,“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里点明,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先经历艰苦的磨练。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中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
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为道家分支。
5、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宋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丰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
其创作倾向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
1.孔子(约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等,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其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
“礼”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
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程颢(约1032年- 1085年)和程颐(公元1033年- 公元1107年):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
在学风上,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国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因为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
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三千,贤*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长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曾子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儒家代表人物思想总结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总结:一、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循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仁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主张以仁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的“四端”指引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有君子之道,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
二、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阐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人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他主张心性修养,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感和良知,并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天道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仁政”和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仁道治国,并提出了“王道”和“民本”的政治理念。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风气和民众品德。
三、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
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与人类社会的纷争,并主张人应该通过教育和自我约束来控制和改造自己的恶性。
他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政治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荀子的思想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主张君主应当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管理人民,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还主张儒家学问的传承和发展,认为学问应该有实效,即通过学问来改善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
四、朱熹(1130年至1200年)朱熹是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注解和解释,形成了朱子学派。
朱熹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道德的存在,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儒家文化五大圣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汉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后世推崇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五大圣人。
至圣孔子至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学生遍布天下,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创设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故而被称为“至圣”。
复圣颜子复圣颜子,颜回,字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人。
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都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一生未曾做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论语》一书记录了颜回的只言片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故而后世称其为“复圣”。
宗圣曾子宗圣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
因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曾参著有《大学》一书,《大学》是四书之首,因此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颇有开宗立派之意,故而被称为“宗圣”。
述圣子思述圣子思,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师从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又传给了孟子,与孟子的学说并称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当中记载,子思作《中庸》一书。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是百家之中重要的学派之一,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起儒家,除了第一时间想到的孔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2、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
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
儒家四大圣人都有谁儒家是我国的主流思想,能获得如此成就,和儒家诞生了很多的圣人有关。
那这些圣人都有谁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了儒家四大圣人介绍,希望对你们有用!儒家圣人:孔子第一位肯定是要算孔子了,那是将儒家发扬光大的圣人。
在孔子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
鲁国人都知道孔子在礼仪很有研究。
孔子的儿子出生时,当时的鲁国国君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
当时,孔子的身份是士,就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能得到国君的礼物,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孔鲤先孔子而死,所以祭孔有两样东西是不能用的,一个是鲤鱼,源于孔鲤;一个是豆腐,因为他的死对头——豆腐的发明者刘安老是骂孔子。
孔子在50岁---55岁期间,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务,最后“行摄相事”。
就是代理行使各种行政权。
经过孔子的治理,鲁国大治,国力提高,令当时的邻国---齐国群臣大为震惊。
在齐鲁会盟时,孔子随鲁定公会盟。
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带上鲁国军队。
在会盟时,据理力争,让齐君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汶阳之地。
(阳虎叛乱时,把汶阳之地献给了齐国)性情中人对弟子,他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有时还不失风趣幽默。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周游列国时,一次颜回遇到危险而掉队,等颜回赶上孔子的大部队时,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回答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么敢先死呢!”可惜的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用脑过度,颜回还是先孔子而去了,孔子当时大恸。
孔子平时教育学生时,经常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有弟子就问老师这样算不算过于悲痛了。
孔子说:“如果对颜回不这样悲痛的话,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悲痛呢?”其实,颜回过世时,孔子比自己的儿子孔鲤过世时还要悲痛。
孔子对颜回特别钟爱,孔子曾说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
颜回悟性也很好,并且颜回比孔子小许多,其他弟子年龄大都比颜回大。
孔子是希望颜回来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子路也是孔子特别喜欢的弟子。
因为子路性格直,不会变通,孔子经常提醒子路,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子路可以学会变通。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凡是人力所不及的,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
因而,他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
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由天来决定的。
人,不仅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三个哲学命题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点在于“民本”、“仁政”和“王道”。
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孟子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最理想的政治。
统治者实行仁政,即可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是中国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万晚年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主张“民本仁政”思想?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崇礼义、讲法治,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着有《荀子》,今存三十二篇。
经典句子:“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点发散主题:儒家代表人物(或其它诸子百家代表人物)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9.农家,农家代表:许行举一反三:例1:道家,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历史练习题]思路提示:道家老子:即不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万事不可强求。
儒家孔子:主要是仁,以人为本来进行统治。
法家荀子、商鞅、韩非子:法是指严厉的法规,术是指运用权术+技巧,势是指统治者的个人威势。
韩非子主张把三者结合进来进行统治。
例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历史练习题]思路提示:儒:孔子孟子荀子(战国)道:老子庄子墨:墨子法:韩非(战国)例3:【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言论、著作】[历史练习题]思路提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法家,主要代表:李斯、韩非.作品:《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例4: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历史练习题]思路提示: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商鞅、李斯例5: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思路提示: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商鞅兵家吴起相关思考练习题:题1: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点拨:古今中外历代儒教研究、实践者列表:古圣先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先圣周公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大成殿四配十二哲四配复圣颜子(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述圣子思子(孔伋) 亚圣孟子(孟轲) 先贤十二哲闵损冉耕冉雍宰予 ...题2: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点拨:【孔子】杀身成仁。
军队文职考试文学常识精华考点: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儒家学派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儒家之学称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
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以维护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后来逐步发展以教化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二、儒家的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易学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代表作品:《六经》、《论语》。
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代表作品:《孟子》。
3、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万晚年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主张“民本仁政”思想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崇礼义、讲法治,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著有《荀子》,今存三十二篇。
经典句子:“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1、孔子,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
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
2、子思,孔子嫡孙。
相传《礼记》中之《中庸》、《表记》及《坊记》,均为子思所作,但无确据。
大抵子思能绍述孔子遗教,所以与其后之孟子,合成思孟学派。
3、孟子,以复兴孔子学说为己任,主张性善论,为日后儒家学派建立严密的哲学体系。
孟子及其弟子的学说集为《孟子》一书。
4、荀子,一方面继承儒家重礼义的思想,一方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
着有《荀子》。
5、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
6、董仲舒,是儒学阴阳五行化的代表人物,着有《春秋繁露》。
7、扬雄,着《法言》、《太玄》等。
8、韩愈,排斥佛道,提倡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张本。
9、李翱,着有《复性书》,提出复性说,为宋明理学之先驱。
10、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儒性命之学先声。
11、李觏,批评儒家贵义贱利的观点。
有《直讲李先生文集》行世,1032年作《礼论》七篇。
12、邵雍,象数之学大师,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为北宋重要思想家。
着有《皇极经世》等书。
13、周敦颐。
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天道论观点。
其所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有《周子全书》。
14、张载,创关学。
提出「太虚即气」说,从儒家天道论的观点拒斥道、佛的形上学观点。
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区分之观点。
有《张子全书》。
15、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奠基人。
程颢有《明道文集》,中以《定性书》、《识仁篇》为着。
其学称为洛学,为北宋理学之大宗。
主性即理,然亦重视天道。
程颐主性即理,于工夫尤多措意。
有《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等传世。
他们的着作收入《二程全书》。
16、谢良佐,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认为心为仁,为天之理。
着有《上蔡语录》。
17、杨时,思想接近大程,有《龟山集》。
18、胡宏,以道为体用总名,倡言「仁其体,义其用,合体与用,斯为道矣」,创湖湘学派。
着有《五峰集》、《知言》。
19、朱熹,其学本二程而又能汇通各家,故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复以朱注四书流行,影响后代思想极大。
其学说在天道论方面继承程颐讲性即理,在工夫论方面倡言格物致知学说。
平生着作极多,主要有《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
20、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先生」,有《南轩集》。
21、薛季宣,创永嘉学派。
22、吕祖谦,有《东莱文集》等。
23、陆九渊,为心学派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发明本心等观点。
有《象山先生全集》。
24、杨简,陆九渊弟子,有《慈湖遗书》。
25、陈亮,永康学派创始人,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有《龙川文集》。
26、叶适,主张功利之学,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文集》等。
27、蔡沈,耽于象数学,有《书经集传》等。
28、真德秀,有《西山文集》等。
29、魏了翁,有《鹤山全集》。
30、许衡,有《鲁斋遗书》。
31、吴澄生,与许衡齐名。
32、薛瑄,着有《读书录》,为河东学派代表人物。
33、陈献章,重心性之学,有《白沙集》。
34、罗钦顺,主张理在气中。
35、王守仁,发扬光大陆九渊之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形成阳明学派,是明代理学的大宗,影响至今不息。
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36、王廷相,主张理根于气,有《慎言》、《雅述》等。
37、王艮,创立泰州学派。
38、钱德洪,王守仁学说的传人,有《绪山会语》。
39、王畿,王守仁之学传人,有《王龙溪集》。
40、何心隐,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有《何心隐集》。
41、李贽,猖狂不拘世法,然亦能出己见。
如以人心之私,乃自然之理,且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及「圣人与凡人一」等,皆别有所见。
着有《焚书》、《藏书》等。
42、刘宗周,反对王守仁致良知教,主张诚意、慎独之学,创立蕺山学派,是明代理学的殿军。
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43、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44、陈确,反理学和佛学。
45、黄宗羲,启蒙思想家和思想史家,主张「盈天地皆心也」的心学观点,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1662年着《明夷待访录》,1676年《明儒学案》成书,并着有《宋元学案》等。
46、方以智,着作宏富,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
47、顾炎武,以音韵治经,开清代朴学之风。
1662年着《天下郡国利病书》,1670年始刻《日知录》8卷。
48、王夫之,宋明理学的总结者。
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变化日新及行可兼知等观点。
着述甚丰,着作被集为《船山遗书》。
49、李颙,讲学关中,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
50、颜元,提倡实学。
李塨传其学,世称「颜李学派」,二人着作编为《颜李遗书》。
51、李光地,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书。
52、戴震,主张理存于欲,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以理杀人的工具。
有《孟子字义疏证》等。
53、焦循,认为人有智慧,能进化,进化必有赖于习行,同时主张人性善。
有《孟子正义》等。
54、凌曙,公羊学家,有《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孔疏》等。
55、刘宝楠,有《论语正义》等。
56、龚自珍,开近代以公羊议政之风,有《定庵文集》。
57、魏源,初尚宋儒理学,后主今文。
师刘逢禄,习公羊春秋,与龚自珍相友善,并称「龚魏」。
宣传变法,有《海国图志》、《古微堂集》等。
58、曾国藩,理学家,有《曾文正公集》等。
59、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劝学篇》等。
60、孙诒让,着有《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等。
61、康有为,以公羊学托古改制,引起近代思想界的震动。
62、谭嗣同,主张变法,有《仁学》。
1863、章炳麟,古文学大师,有《章氏丛书》等。
64、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倡言变法维新。
倡导用新方法研究学术史,启蒙之功不可掩。
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65、刘师培,国学大师,着作由钱玄同编为《列申叔先生遗书》。
66、熊十力,当代新儒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
着有《新唯识论》。
67、梁漱溟,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等。
68、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是当代中国学术重镇新亚书院的主要创办人。
69、冯友兰,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多种,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70、贺麟,有《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71、唐君毅,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港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哲学体系为心灵九境说。
代表着作为《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72、牟宗三,当代新儒家大师,与唐君毅并称唐牟,建立道德的形上学及两层存有论的哲学系统。
着有《心体与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和物自身》、《圆善论》等。
[4]73、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
从“敢夸才依马唯骥道南吾”到“同人于野仁者乐也”,再到“求真、尚善、包容”的教育思想,作为其哲学旨归。
代表作有《东汉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