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4
坡地建筑的地震作用放大系数讨论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规范要求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独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抗震不利地段建造的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这一规范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讨论。
一、前言云南地区是地震高发地,半数以上土地面积属于7度以上地震烈度设防区,并且处于云贵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
大部分地区处于陡坡、山坡上。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独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以此来考虑山地建筑的震害危险。
从宏观震害经验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总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越大,高处的反应愈强烈;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愈大,反应相对减小;从岩土构成方面看,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是明显减小的;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二、工程概况天宇泽园项目位于昆明市北市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拟建的“天宇泽园”净用地面积100715.05m2,地上总建筑面积130342.49 m2,地下总建筑面积45182.9m2(纯地下车库建筑面积25792.7m2,洋房地下夹层建筑面积1613.40m2,叠拼地下室建筑面积14736.80m2,高层地下夹层建筑面积3040.00m2),容积率1.29,建筑基底面积25766.20m2,绿化率40.00%,建筑密度25.58%。
本文以异形叠拼住宅47栋为例分析在陡坡上的地震作用放大。
47栋具体位置详图二示意:图二示意图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局部1层,地上5层,室外地面至主屋面高度15.900m。
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山地建筑成本分级管控标准
标准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山地建筑项目中的成本管理,通过分级管控,合理控制成本,确保项目的经济性、可行性和质量。
术语和定义:
山地建筑:指位于山区地形复杂或地势较高的建筑物,包括山地住宅、旅游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
成本分级管控:指根据项目规模、难度、地形条件等因素,将山地建筑项目分为不同级别,对不同级别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成本管控措施。
分级标准:
一级项目:规模较小、地形条件相对简单的山地建筑项目,如独立别墅、小型旅游设施等。
二级项目:规模适中、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山地建筑项目,如度假酒店、景区建设等。
三级项目:规模大、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地建筑项目,如大型滑雪场、山地公路等。
成本管控要求:
一级项目:注重简约实用,适度控制材料和装修费用,合理布局,提高施工效率。
二级项目: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适度提升建筑质量和设计水平,控制工程施工周期和成本风险。
三级项目:注重高品质建筑和设施,充分考虑地形复杂性,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严格控制成本,并确保项目安全可靠。
成本控制措施:
制定详细的项目预算,包括建筑材料、施工费用、装修费用等各项费用的详细预估。
加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优惠价格或供应条件。
提前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做好成本风险控制和应急预案。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投资。
山地旅馆需要看的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旅游旅馆设计暂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12目录1场地设计 (5)1.1道路和停车场 (5)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1.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1.2防火间距 (6)1.2.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7)2防火分区 (8)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2.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9)3防烟分区 (9)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4疏散 (11)4.1安全出入口 (11)4.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4.2疏散距离 (12)4.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2)4.3疏散宽度 (13)4.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3)4.3.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14)4.3.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15)4.3.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 (15)5楼梯 (17)5.1疏散楼梯 (17)5.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7)5.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8)5.2封闭的楼梯间 (20)5.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5.3防烟楼梯 (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1)6电梯 (22)6.1《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22)6.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2)4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3)7建筑节能 (24)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4)8防水排水 (26)8.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7)9类型规范 (28)1.《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28)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3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32)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 (33)1场地设计1.1道路和停车场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4 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建筑边坡规范
建筑边坡规范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于边坡的设计和施工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边坡是指山地、河岸等地形中的边缘部分,特点是地势较高,土壤较松散,容易发生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
为了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制定了建筑边坡规范。
首先,建筑边坡规范应包含对边坡的勘查和评估要求。
勘查是指对边坡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评估是指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规范应规定边坡的勘查范围、勘查方法和评估标准,以确保勘查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建筑边坡规范应包含对边坡设计的要求。
设计是指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承载力要求等因素进行边坡的几何形状和结构设计。
规范应规定边坡的最大坡度、坡高与坡长的比例、边坡面的陡度等设计要求,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建筑边坡规范应包含对边坡防护的要求。
防护是指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防止边坡发生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规范应规定边坡防护的种类、材料、施工工艺等要求,以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
此外,建筑边坡规范还应包含对边坡监测和维护的要求。
监测是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维护是指定期对边坡进行检查和维护,修复和加固边坡的损坏和破坏部分。
规范应规定边坡监测的方
法、设备和频率,以及维护的内容和标准,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建筑边坡规范是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件,它规范了边坡的勘查、设计、防护、监测和维护的要求,保障了边坡的稳定和安全。
建筑行业应严格执行边坡规范,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规的规定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抗规的规定6.1.14 为了能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本条规定了地下室顶板和地下一层的设计要求: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
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若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时,板厚可适当减小。
这里所指地下室应为完整的地下室,在山(坡)地建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档结构。
如图1在支挡高度较大时,往往交由岩土工程师负责,支挡高度较小时,通过选择各种挡土墙标准图即可解决。
参考高规的规定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1/550 1/1375),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有条件时,应沿续《抗规》分离的思路,首选与主体建筑在结构意义上分离的支挡结构,即“荷载传递,刚度分离”。
如当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附带的支挡结构选用毛石混凝土挡墙。
当主体结构为框架-抗震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此时应允许设置和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
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
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
主体一体化的支挡结构荷载输入在支挡高度未达到层高时,可设置悬臂式支挡悬臂式支挡查图集三种接坡方式基础相邻建筑的基础关系:错台处理最佳处理方案天然基础•采用天然基础时,一定特别关注相邻建筑的基础与之的高差关系,是否满足基础稳定性要求。
第一章编制依据中恒江南·会所,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设计。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以下依据编制:1、中恒江南·会所标段“招标文件”2、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中恒江南·会所施工图3、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126-200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97《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JGJ/T10-9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110-9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80-9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30-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04-9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4、标准、图集《重力式挡土墙》95J008-1《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钢筋混凝土过梁》03G322-1《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平面表示法》03G101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建筑设计概况中恒江南·会所,总建筑面积3266.55 m2。
山地旅馆需要看的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旅游旅馆设计暂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目录1场地设计 (4)1.1道路和停车场 (4)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1.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1.2防火间距 (5)1.2.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5)2防火分区 (6)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2.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7)3防烟分区 (8)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4疏散 (9)4.1安全出入口 (9)4.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4.2疏散距离 (10)4.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4.3疏散宽度 (11)4.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4.3.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12)4.3.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12)4.3.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 (13)5楼梯 (15)5.1疏散楼梯 (15)5.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5)5.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6)5.2封闭的楼梯间 (17)5.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8)5.3防烟楼梯 (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9)6电梯 (19)6.1《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19)6.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0)7建筑节能 (2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1)8防水排水 (24)8.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4)9类型规范 (26)1.《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26)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28)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29)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 (30)1场地设计1.1道路和停车场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4 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工程中,对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的总称。
边坡工程是指建造工程中用于保护土地、防止土壤侵蚀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一种工程措施。
边坡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设计要求1.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坡度、坡高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2.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满足工程的稳定性要求,包括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等。
3.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降雨、地震等因素。
二、施工要求1. 边坡工程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2.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验收要求1. 边坡工程的验收应由专业的验收人员进行,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2. 验收人员应对边坡工程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坡度、坡高、土壤稳定性等。
3. 验收合格的边坡工程应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并进行档案管理。
四、监测要求1. 边坡工程的监测应持续进行,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监测内容包括边坡位移、土壤水分含量、降雨情况等。
3.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五、维护要求1. 边坡工程的维护应定期进行,保持工程的稳定性和完好性。
2. 维护工作包括清理杂草、排除积水、修复损坏等。
3.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并进行档案管理。
六、风险评估1. 边坡工程应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
2. 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参考,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七、技术创新1. 边坡工程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 技术创新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
八、案例分析1. 边坡工程应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2. 案例分析应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山地旅馆需要看的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旅游旅馆设计暂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目录1场地设计 (4)1.1道路和停车场 (4)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1.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1.2防火间距 (5)1.2.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5)2防火分区 (6)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2.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7)3防烟分区 (8)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4疏散 (9)4.1安全出入口 (9)4.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4.2疏散距离 (10)4.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4.3疏散宽度 (11)4.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4.3.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12)4.3.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12)4.3.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2001 (13)5楼梯 (15)5.1疏散楼梯 (15)5.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5)5.1.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6)5.2封闭的楼梯间 (17)5.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8)5.3防烟楼梯 (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9)6电梯 (19)6.1《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 (19)6.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0)7建筑节能 (2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1)8防水排水 (24)8.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4)9类型规范 (26)1.《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26)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28)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29)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88 (30)1场地设计1.1道路和停车场1.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2.2 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2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0m;3 利用道路边设停车位时,不应影响有效通行宽度;4 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消防车道路应按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设置。
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1.3 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2 基地地面高程应与相邻基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3 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4.1.5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2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3 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5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1.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6.0.1 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
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 或总长度大于220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6.0.9 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
供消防车停留的空地,其坡度不宜大于3% 。
消防车道与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
6.0.10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0m×12.0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0m×18.0m。
消防车道路面、扑救作业场地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但应满足消防车通行与停靠的要求。
6.0.3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0m。
6.0.2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其短边长度大于24.0m 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1.2防火间距汽车库的防火间距1.2.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4.2.1 车库之间以及车库与除甲类物品库房外的其他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1的规定。
注:①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算起,如外墙有凸出的可燃物构件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停车场从靠近建筑物的最近停车位置边缘算起。
②高层汽车库与其他建筑物之间,汽车库、修车库与高层工业、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规定值增加3m。
③汽车库、修车库与甲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规定值增加2m。
4.2.2 两座建筑物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或当较高一面外墙比较低建筑高15m 及以下范围内的墙为不开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
当较高一面外墙上,同较低建筑等高的以下范围内的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规范表4.2.1的规定值减小50%。
4.2.3 相邻的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当较高一面外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墙上开口部位设有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水幕等防火设施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小,但不宜小于4m。
4.2.4相邻的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当较低一座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且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小,但不宜小于4m。
5.1.6 汽车库、修车库贴邻其他建筑物时,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
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汽车库(包括屋顶的汽车库)、修车库与其他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2.00h的不燃烧体楼板分隔,汽车库、修车库的外墙门、窗、洞口的上方应设置不燃烧体的防火挑檐。
外墙的上、下窗间墙高度不应小于1.2m。
防火挑檐的宽度不应小于1m,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5.1.7 汽车库内设置修理车位时,停车部位与修车部位之间应设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2.00h的不燃烧体楼板分隔。
2防火分区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5.1.7 的规定。
表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2《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第4.0.5条旅馆建筑内的商店、商品展销厅、餐厅、宴会厅等火灾危险性大、安全性要求高的功能区及用房,应独立划分防火分区或设置相应耐火极限的防火分隔,并设置必要的排烟设施。
3防烟分区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1.3 下列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1 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人员、可燃物较多的丙类厂房或高度大于32.0m的高层厂房中长度大于20.0m 的内走道;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丁类厂房;2 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丙类仓库;3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长度大于20.0m的内走道;4 中庭;5 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6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7 其它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 的疏散走道。
9.1.1 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方式或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建筑中的排烟可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9.2.1 下列场所宜设置自然排烟设施:1 按本规范第9.1.3 条规定应设置排烟设施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2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厂房(仓库)外,按第9.1.2 条规定应设置防烟设施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
9.2.2 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2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 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3 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楼地面面积的5%4 其它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