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常见介入手术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12
不同入路冠脉介入术后护理
冠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同入路的冠脉介入术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不同入路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
1. 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是冠脉介入术最常用的入路方式之一。
术后护理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压迫止血:术后股动脉入路需要进行压迫止血,以避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压迫时间通常为15-20分钟,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动脉压迫处的血管状态,如有渗血或血肿应及时处理。
- 患肢观察: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患肢的温度、色泽和动脉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 活动限制:术后24小时内要求患者保持平卧位休息,并避免患肢过度活动,以减少出血和刺激血管的发生。
- 检查观察:术后需要进行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以及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不同入路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压迫止血、患肢观察、活动限制和感染预防等方面。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
通过科学规范地进行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2、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病人术后取平卧位,一级护理,带有股动脉管病人绝对卧床12-24h,肢体制动6-8h,1h后拔出鞘管,伤口沙袋压迫6-8h,伤口放置血管缝合器病人平卧4h,压迫2h,当伤口有渗血,渗液须延长卧床和沙袋压迫时间,术后30min后可进食,水,嘱病人多饮温开水,以利造影剂的排空。
每30min测血压1次,连续6次,平稳后停测,同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监测体温,每日4次,连测3d,正常后停测。
协助好病人生活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由于病人肢体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均较长,容易产生不舒适感,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指导病人如有胸等不适主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拔股动脉鞘管的护理拔管前行床边心电、血压监测,血压过高时不宜拔管,应先降压再拔管,协助医师准备拔管用的物品,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和紧张心理。
对于情绪紧张者,应酌情使用镇静药,对病痛敏感的病人,拔管前给鞘管周围局部麻醉,拔管时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倾听病人的主诉。
拔管时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严禁双侧同时拔除动脉鞘管,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减慢,意识淡漠等表现应立即处理,使病人头偏向一侧,中流量吸氧,遵医嘱快速补充等渗盐水,症状重者可静脉推注多巴胺、阿托品,必要时静脉滴注多巴胺。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很常见,多为一过性(如室早、房早、室速等),一般不产生临床后果。
但有些心律失常会产生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积极处理,如心室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窦性停搏等。
发生原因:压力嵌顿或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痉挛。
阻塞冠状动脉,导管插入太深,阻塞圆锥支血供,造影剂注入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造影剂排空不畅,长时间淤滞于右冠状动脉内。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入人体特定部位进行治疗。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措施:一、观察生命体征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随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测量频率。
3. 观察患者神志变化,如有意识模糊、嗜睡等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
二、观察穿刺部位1. 术后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防止出血。
拔除导管后,压迫穿刺部位30分钟,然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
2.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感染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三、观察尿量及肾功能1. 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预防肾功能损害。
2. 观察患者尿量变化,若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3. 定期检测肾功能,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四、观察疼痛情况1.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
2. 观察患者疼痛程度,调整止痛药物剂量。
3.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止痛药物,避免滥用。
五、饮食护理1. 术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术后4小时可进食,注意饮食卫生。
3.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六、活动与休息1.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3. 避免术侧肢体过度用力,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七、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需给予心理疏导。
2. 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过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倾听患者诉求,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八、预防并发症1.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等症状,警惕感染。
2. 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警惕血栓形成。
3. 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警惕颅内压增高。
九、出院指导1. 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
心内科介入标准护理流程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进行标准的护理管理流程。
入院接诊时,需要进行多功能重症监护仪监测,并建立静脉通路,完成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血标本留取。
同时,应用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并进行低流量吸氧。
入科介绍时,需要介绍病区环境、陪伴、探视、饮食等规章制度,并告知患者严格卧床休息。
同时,将患者随身携带各种首饰交与患者家属。
在风险评估方面,需要评估心功能、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危险分层、出血风险以及其他肪理风险。
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限制探视、注意保暖,提供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排便通畅。
在介入术前准备时,需要进行术前检查,完善血常规、凝血、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状况及感染指标、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等检查。
同时,根据医嘱进行皮肤准备,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介入术后护理需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注意并发症和出血情况。
在伤口护理方面,需要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皮肤颜色、温度。
同时,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6-8h,8h后可翻身,24h可下地活动。
最后,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关注患者主诉,记录发作的频率、程度,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避免大量饮水、饮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4)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5)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6)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等7)定期复查,观察消融效果及是否出现复发情况经常巡视并主动关心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在患者卧床期间,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满足其需求。
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消除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射频消融标准护理管理流程包括入科介绍、风险评估、常规护理、完善检查、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在入科介绍阶段,需要告知患者病区环境、陪伴、探视、饮食等规章制度,并告知等级护理及活动范围。
医院介入手术室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一、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1.适应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冠状动脉介人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意见,必须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并密切结合病人的心肌缺血症状和其他临床资料,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治疗还是适合作外科搭桥术。
通常认为管径狭窄<50%的病变不应进行介人治疗。
2.方法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1.适应证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
2.方法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等。
(三)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1.适应证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等。
2.方法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冠心病概述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也是造成人类猝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按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检测方法与Monica标准,在27~74岁范围内标化人口冠心病普查,我国的冠心病发生率由1991年的51/10万,上升到1999年的58/10万。
近年来我国冠心患病率也正趋向年轻化。
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前者又进一步分为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
通常,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和(或)侧壁及室间隔的前上2/3;回旋支供应左心室侧壁和(或)左心室下壁;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及室间隔后下1/3。
从冠状动脉造影的角度来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是不同的概念,仅当1支以上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50%时方能诊断为冠心病。
2.麻醉及手术体位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双下肢分开并外展。
第十节心脏介入手术前后病房病人护理常规(2003年12月修订)一、术前常规1.健康教育⑴心理护理:介绍手术过程及导管室环境,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病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发放健康教育书籍,并向病人做耐心宣教解释工作,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要指明书籍中的有关页码部分。
使之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⑵病人行为训练:训练有效咳嗽、屏气、床上大小便、卧位及合理饮食方法。
2.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术前静脉或口服药物。
3.备皮,协助病人准备大小便器,换开衫衣,必要时擦洗身体。
4.建立静脉通道留置静脉套管针(左侧上肢或下肢),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5.测血压、脉搏、填写PCI护理记录单上有关术前的内容,与护工交接病历及有关病情,将病人交给护工去导管室。
6.遵医嘱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如有前列腺肥大或平卧位排尿有困难者)。
二、术后常规1.接病人回病房后即刻起⑴在床旁与护工接病人术区情况。
⑵连接心电导联线,监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
⑶监测血压和循环功能。
⑷PTCA及PTA术后拔管前,每5~30min观察局部情况1次至拔管。
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加压包扎状态、局部皮肤张力及颜色,测量并记录双侧腿围,有血肿者用笔划出界线。
及时填写护理观察表格有关局部观察的内容,有变化及时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
⑸健康教育:术后注意事项及病人需配合的内容。
⑹记录病人回病房时间。
2.拔管时:执行各项拔管前医嘱⑴测ACT。
⑵连接心电监护。
将除颤仪推至病人床旁。
⑶测血压。
⑷协助病人排尿。
⑸做解释工作。
准备常规物品:敷料、剪刀、手套、各种抢救药物、注射器、胶布。
⑹建立静脉通路,连接静脉液体。
⑺局部压迫止血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至拔管完毕。
拔管后每30min监测一次共6h,以防止发生迟发性迷走反射。
⑻严密观察病人拔管过程中的神志及精神状态。
3.拔管后⑴局部沙袋压迫6~8h。
⑵PTCA拔管后,头2h护士每10~20min观察局部情况1次,以后每30min观察1次至拔管后5h,再其后每h观察1次直至18h,继之每2h一次至术后24h。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内容心脏介入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进展也非常迅速,随着该技术在我国各地的拓宽和发展,心脏介入术的护理随之不断更新、改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什么是心血管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方式,是在不开刀的前提下,在皮肤、血管上做几个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细微通道,或者直接利用人体本来已有的通道加之影像系统的应用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以其微小创伤和高效的治疗效果闻名医学界,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该项技术还处于发展的阶段,目前虽然能够治疗部分心血管疾病,局部血管狭窄问题,仍然不能阻止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很多患者在术后仍然存在身体、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采用介入治疗并不是治疗的终止,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的含义心脏康复不仅包括以有氧运动、身体机能和各方面功能恢复为主的医学康复,还包括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患者能够完全回归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不仅包括患者身体的康复,也包括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介入治疗的护理,主要分3大块,即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作为病房护士,则主要从术前和术后掌握。
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护理,所囊括的点都较多、较细,用张老师通俗易懂的话来讲,“不管做任何介入术,首先要做的就是告知介入术目的,既要告知优势,也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释清楚”,同时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当然,术前要完善相关检查;做好备皮、更衣、留针、碘过敏实验及相关术前健康宣教;严密观察术前生命体征。
患者从介入室返回病房,则要做好术后护理,以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为例: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或遥测心电监护。
2. 检查术肢敷料情况,检查肌张力,测量术肢穿刺点上下周径,必要时测量肘窝上下周径。
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1. 引言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护理人员的角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脏介入相关护理知识,包括患者评估、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2. 患者评估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体征等。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和尿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手术风险。
3. 术前准备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清空肠道,以减少手术风险。
其次,需要确保患者的静脉通路畅通,以便输液和给药。
此外,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心脏介入器械和材料准备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4.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心脏介入手术的过程复杂,需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器械齐全,手术床位安全可靠。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麻醉药物管理等工作。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
5. 术后护理心脏介入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术后伤口进行处理和护理,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其次,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液体管理、疼痛管理和药物管理等。
最后,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随访。
6. 并发症预防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手术,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需要保持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需要确保患者的身体平衡和稳定,避免肺部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7. 结论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护理人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