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的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价值。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我尝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讨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了初步的预期。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和讨论,我成功地保留了他们的不同观点,为后续的实验验证创造了条件。
在探索环节的设计上,我着重让学生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通过以“土壤”条件为例的集体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置实验条件、预测实验结果以及确保实验的公平性。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们分组讨论其他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计划。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虽然我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时强调了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比实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其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后未能及时开展实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实验时间。
总的来说,这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2)本次我执教的《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主要围绕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
种子发芽的实验报告篇一:植物种子萌发实验报告植物种子萌发实验报告制作人:肖中豪;邓鑫;李天铭学号:06;07;07学校:南村侨联中学日期: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三、实验过程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2、将10颗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后,各取5颗放在两个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镊子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与瓶壁之间,然后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离杯底2cm高,将一个培养杯放在温度(约25摄氏度)有光处(如窗台),另一个放在温度相同的黑暗处。
3、每天定时(早上9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拍摄照片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同时进行文字描述。
在描述时注意描述植物长出来结构的名称(胚根、子叶、真叶、胚轴);描述叶片颜色、胚轴颜色;测量并记录幼苗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论:1、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胚根再长子叶。
2、子叶的形状是圆扁形,真叶是披针形。
3、黑暗中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网状状。
2、我认为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
五、发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以下问题:如果把长出胚根的种子放到没水的地方,它就会生长缓慢。
五、感想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三个懂得了生命的奥秘。
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时,就种下了一种对生命的希望,看着它们一点一点的长高,它们茁壮成长,心中感到喜悦。
种子的长大,正如人生的巅峰一般,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篇二:五年级种子发芽对比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种子发芽对比实验报告单篇三:植物种子萌发实验报告植物种子萌发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转自:小草范文网:种子发芽的实验报告)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三、实验过程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第1篇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发芽时间,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
2. 优化种子发芽条件,提高发芽率。
3. 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种子:选择生长周期较短、发芽率较高的植物种子,如黄瓜、豆角、辣椒等。
- 实验器具:培养皿、滤纸、水、温度计、定时器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种子分为5组,每组50粒,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正常发芽组,将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用滤纸吸湿,保持湿润,置于室温下发芽。
B组:温水浸泡组,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C组:低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冰箱中冷藏24小时,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D组:高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0℃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E组:化学处理组,将种子放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2)发芽观察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从实验结果来看,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时间为5天,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时间为3天,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4天,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7天,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6天。
可见,温水浸泡法和低温处理法可以显著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
2. 发芽率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率为80%,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率为90%,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5%,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75%,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0%。
可见,温水浸泡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3. 发芽势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势为75%,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势为85%,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80%,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0%,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5%。
种子萌发的实验报告(3篇)【导语】种子萌发的试验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3篇优秀的《种子萌发的试验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综合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种子萌发的试验报告一、做试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2)在其次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潮湿,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沉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
置于低温环境里。
通过观看,我发觉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二、讨论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汲取水分。
子叶或胚乳中的养分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相宜的温度,充分的空气和水分。
1号种子未发芽是由于它虽有充分的空气和相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行能发芽。
2号种子既拥有相宜的温度和充分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
3号种子未发芽是由于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行能发芽。
4号种子也因缺相宜的温度未发芽。
物理试验报告·化学试验报告·生物试验报告·试验报告格式·试验报告模板三、争论结果通过此次试验,我发觉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分的空气、水分和相宜的温度。
认真地观看,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
种子的发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原理,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水、玻璃瓶、湿纸巾、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准备玻璃瓶和湿纸巾,将湿纸巾放入玻璃瓶中,确保湿度适宜。
2. 在湿纸巾上均匀摆放玉米种子,然后再放入一层湿纸巾,保持湿度。
3. 将玻璃瓶放置在室内温度适宜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4.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保持玻璃瓶内的湿度,确保种子的生长环境。
实验结果:第一天,玉米种子表面无明显变化,湿纸巾保持湿润状态。
第二天,部分玉米种子开始出现微小的裂缝,有些种子开始发芽。
第三天,大部分玉米种子均已经发芽,幼苗开始生长。
第四天,幼苗继续生长,根部逐渐加粗,茎叶开始展开。
第五天,幼苗生长迅速,根部向下延伸,茎叶呈现出翠绿的颜色。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了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种子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芽生长。
这说明湿度和温度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
另外,观察发现,种子的发芽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气,这也是种子生长的必要条件。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比如光照、土壤等因素。
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结语:种子的发芽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也让我们对植物生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激发大家对植物生长的兴趣,也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断探索,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并为下节课《种子发芽实验(二)》做铺垫。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提供范例,通过水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
对其他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提出了适合研究的问题。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验装置,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和种子发芽的经验,但对于种子的发芽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非必要条件,他们没有做过更加科学严谨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亲身经历有意义的实践探究过程,因此,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还要在交流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
2.按照自己的对比实验计划开展实验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2.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设计:(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视频导入--国际种子库2.种子库里的种子能存活百年甚至千年,但现实中种子无法保存这么久,如果你是种子库的设计者,要保存种子的话,你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预设:先要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相反的条件就可以保存种子。
“种子发芽的条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及(环境):
实验材料:六粒种子、水、两盆干燥的土壤
实验环境:充足的阳光、普通、正常的温度。
三、实验步骤(实验分为两组):
第一组:
1、将三粒种子平均的放置于一盆干燥的土壤中;
2、在土壤中浇水,使其水分充足,土壤变得潮湿;
3、将它放在阳光下;
4、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第二组:
1、将三粒种子平均的放置于一盆干燥的土壤中;
2、将它放在阳光下;
3、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四、实验结果:
在第一组中的三粒种子,在一周之内,三粒全部都发芽了,每一粒种子都抽出了嫩绿又可爱的新芽;
而第二组中的种子在一个月后依然没有动静,在刨开了土壤层之后发现,三粒种子与先前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就连种子的表皮都没有剥去。
五、讨论和分析:
在种子的发芽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水分,如果没有了水分,那么种子就会像第二组一样,不管别的条件是多么的充分,种子依然是不会有变化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1、种子发芽实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实验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植物繁殖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本课程将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们将:1、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及所需条件;2、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选取大小适中的透明玻璃瓶、纸巾、水、种子(如绿豆、黄豆等);2、操作步骤:(1)将纸巾折叠成若干层,放入玻璃瓶中;(2)将种子排列在纸巾上;(3)加水至纸巾充分湿润;(4)用标签纸标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记录实验开始的时间;(5)将玻璃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纸巾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2)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1、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包括破皮、长出根和芽等;2、测量根和芽的长度,计算生长速度;3、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讨论。
五、实验思考与拓展1、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芽?2、拓展:尝试其他植物种子,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3、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种植绿植、培育蔬菜等。
通过本次种子发芽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还能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实验思考与拓展部分也将有助于学生们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实验中收获宝贵经验,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标题: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之旅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它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段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之旅。
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从本课开始,经过《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的生长》的学习,经历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的对比观察学习研究,形成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认识,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关注,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和“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作出有一定依据的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同学集体对“土壤”条件的实验进行设计,从中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其次抽签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小组设计,经过研讨和完善后将实验设计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将从研讨中建立起“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教师最后安排学生实验的后续开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为下一节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积累原始数据。
【学生分析】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种植过植物,观察过种子和种子发芽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有种子发芽开始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没有对比的尝试、不完全的归纳等原因,反而形成了不完全准确的认知。
而在本节课,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等过程,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更要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