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909.50 KB
- 文档页数:24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价值。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我尝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讨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了初步的预期。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和讨论,我成功地保留了他们的不同观点,为后续的实验验证创造了条件。
在探索环节的设计上,我着重让学生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通过以“土壤”条件为例的集体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置实验条件、预测实验结果以及确保实验的公平性。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们分组讨论其他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计划。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虽然我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时强调了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比实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其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后未能及时开展实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实验时间。
总的来说,这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2)本次我执教的《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主要围绕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8篇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种子发芽实验的乐趣,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表”及记录方法。
3、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2—3种刚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备种子及种子发芽实验的用具。
3、准备幼儿姓名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1、观察种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几种刚发芽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启发讨论。
a怎样使种子发芽?b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c做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d鼓励幼儿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
3、动手操作。
a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器皿中放上几粒种子,并按自己的想法放入泥土、沙子、布、小石子等。
b提醒幼儿在容器中加上水。
c启发幼儿在自己的容器上贴上姓名标签做记号。
4、提出要求。
a提醒幼儿经常给种子换水、晒太阳,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
b请幼儿自制《种子发芽记录表》,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1、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做种子发芽小实验。
例如:将种子放入无水空瓶中;将种子放入加了很多水的瓶中,并放在阴冷处;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并盖上黑罩;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放在温暖朝阳的地方。
2、过一段时间,将这些瓶子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种子没有发芽。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种子,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多样性。
师:种子商店送来了很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2.幼儿分组观察,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3.集中讨论交流:(1)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2)这些种子长得有什么不一样?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比如:稻谷、玉米粒、红豆等,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也不同。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并为下节课《种子发芽实验(二)》做铺垫。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材提供范例,通过水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
对其他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提出了适合研究的问题。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验装置,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和种子发芽的经验,但对于种子的发芽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非必要条件,他们没有做过更加科学严谨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亲身经历有意义的实践探究过程,因此,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还要在交流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
2.按照自己的对比实验计划开展实验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2.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1.经历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设计:(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视频导入--国际种子库2.种子库里的种子能存活百年甚至千年,但现实中种子无法保存这么久,如果你是种子库的设计者,要保存种子的话,你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预设:先要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相反的条件就可以保存种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1、种子发芽实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实验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植物繁殖的重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本课程将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们将:1、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及所需条件;2、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选取大小适中的透明玻璃瓶、纸巾、水、种子(如绿豆、黄豆等);2、操作步骤:(1)将纸巾折叠成若干层,放入玻璃瓶中;(2)将种子排列在纸巾上;(3)加水至纸巾充分湿润;(4)用标签纸标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记录实验开始的时间;(5)将玻璃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纸巾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2)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1、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包括破皮、长出根和芽等;2、测量根和芽的长度,计算生长速度;3、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讨论。
五、实验思考与拓展1、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芽?2、拓展:尝试其他植物种子,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3、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种植绿植、培育蔬菜等。
通过本次种子发芽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还能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实验思考与拓展部分也将有助于学生们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实验中收获宝贵经验,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标题: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之旅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它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段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之旅。
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从本课开始,经过《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的生长》的学习,经历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的对比观察学习研究,形成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认识,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关注,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和“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作出有一定依据的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同学集体对“土壤”条件的实验进行设计,从中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其次抽签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小组设计,经过研讨和完善后将实验设计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将从研讨中建立起“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教师最后安排学生实验的后续开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为下一节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积累原始数据。
【学生分析】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种植过植物,观察过种子和种子发芽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有种子发芽开始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没有对比的尝试、不完全的归纳等原因,反而形成了不完全准确的认知。
而在本节课,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等过程,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更要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名称: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实验材料:三颗黄豆种子、三颗玉米种子、水、毛巾、透明塑料袋。
实验步骤:。
1.将三颗黄豆种子和三颗玉米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小碗当中,加入适量水浸泡十二个小时。
2.将浸泡好的黄豆种子放入左侧的盘子,将浸泡好的玉米种子放入右侧的盘子。
3.在每个盘子下面都放入一块湿毛巾,把盘子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
4.将封好的盘子放在室温下光照充足的地方。
5.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状况,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第一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没有发芽。
第二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出现了裂开的现象。
第三天,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都发芽了,黄豆的芽长出来了一点,玉米的芽也长出来了一点。
第四天,黄豆种子的芽长了更多,玉米种子的芽也长出来了更多。
第五天,黄豆种子的芽长了更多,玉米种子的芽也长出来了更多。
结论: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和适当的温度。
除此之外,光照也对种子的发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发现,黄豆和玉米的发芽速度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对光照和水的要求不尽相同。
实验总结:这个实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种子的发芽过程,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种子发芽所依赖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进行实验观察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科学《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科学《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种子发芽试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引导学生探索种子发芽的条件。
1.2 教学内容: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子叶等。
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各种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第二章:实验准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准备种子发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2.2 教学内容:实验材料:种子、湿纸巾、透明塑料袋、标签等。
实验工具:托盘、尺子、记录本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第三章:实验操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的操作步骤。
3.2 教学内容:实验步骤:种子浸泡、湿纸巾包裹、透明塑料袋封口、标签标记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章:实验观察与记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
4.2 教学内容:观察指标:种子的吸水、发芽、生长等。
记录方法:文字、图表、时间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观察指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教授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录。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种子发芽实验的结果,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
5.2 教学内容:实验结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时间等。
分析方法:比较、对照、归纳等。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
第六章:种子发芽实验的拓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拓展内容。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种子发芽的特点。
6.2 教学内容:不同种子的发芽特点:例如,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光照、土壤湿度等。
6.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子的发芽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种子发芽试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
2. 实验设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实验。
3. 实验步骤:种子准备、实验装置搭建、观察记录、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1. 种子发芽条件的认识。
2. 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 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难点1. 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2. 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种子、实验装置、观察记录表、教学课件。
2. 教学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视频设备。
第一章:种子的奥秘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种子是植物生命的起点。
3. 活动设计:观察种子,分析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功能。
4.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
第二章:种子发芽的条件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外界环境。
3.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实验设计。
4.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讲解法。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操作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视频,引发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一个科学的实验。
3. 活动设计:学生分组,根据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4.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
第四章:观察记录与数据分析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引发学生对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