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9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
昆虫标本是研究和收藏昆虫学的重要途径,其准确、美观的制作和保存方法对于保持标本的质量和价值至关重要。
以下是采集、制作和保存昆虫标本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采集昆虫标本
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不同种类的昆虫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活动,因此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可以提高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2.选择合适的工具:常用的昆虫采集工具包括网、夹子、吸虫管等。
不同的工具适合不同类型的昆虫。
3.注意保护环境:在采集昆虫的过程中,应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二、制作昆虫标本
1.准备工具和材料:制作昆虫标本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标本纸、标本针、剪刀、酒精、甘油等。
2.处理标本:采集到昆虫后,应立即进行处理。
首先用酒精或温水杀死昆虫,然后把昆虫用标本针固定在标本纸上。
3.制作标本:制作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昆虫的姿态和位置,尽量展示昆虫的特征和形态。
三、保存昆虫标本
1.存放环境:昆虫标本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保持干燥:昆虫标本容易受潮,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保
持干燥。
3.防虫:昆虫标本容易被其他昆虫和室内害虫侵蚀,因此需要采取防虫措施,如使用樟脑丸等。
以上是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的基本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安全操作,以确保人身安全和标本质量。
.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方法生物教学标本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就无脊椎动物而言,不同的动物种类,其标本制作和处理的方法亦不相同。
本文介绍几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动物的标本制作和处理方法。
一、水母类采集到完整水母后,先置于装有新鲜海水的容器中静置,待其恢复自然状态后,以1%的MgSO4液麻醉,大约20分钟左右,动物不在运动时,就用7%的福尔马林液将其杀死,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二、海葵类海葵喜固着生活,采集时最好连石块一起敲下,然后置于盛海水的容器中,待海葵触手全部伸展时,先用薄荷脑缓缓进行麻醉(薄荷脑用纱布包成黄豆大小),3~5小时后,轻触其身体不再收缩时,即用40%的MgSO4饱和液对准海葵口喷几次,20~30分钟后,再用5%~7%的福尔马林溶液将其杀死,2~3小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三、贝类贝类系软体动物门中具有石灰质贝壳的一类动物的总称。
不同的贝类,其贝壳的大小、形态、条纹、花色均有差异。
因此,在贝类分类学上,贝壳的形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
在制作贝类标本时,有干制和浸制标本之分。
1、干制标本的制作制作贝类干制标本有水煮和沙埋两种方法。
沙埋法:除去内脏团,取其石灰质外壳作为标本保存。
将采集到的贝类置于沙中掩埋,待其完全腐烂后,取出,用清水冲尽污物,晾干即可保存。
水煮法:有的贝类为海品,本身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如毛蚶、泥蚶、扇贝、贻贝、珍珠贝、江珧等,在制作干制标本时,我们首先用水煮熟,食用肉质部分后,将贝壳洗净即可。
2、浸制标本的制作将采集到的贝类标本置入盛海水的容器中,待其充分伸展后,用MgSO4麻醉3小时,倒出海水,用10%的福尔马林液将其杀死,8小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四、蟹类将采集的蟹放有一口大玻璃瓶中,用脱脂棉蘸少许氯仿或乙醚放入,紧塞瓶盖,麻醉半小时后,投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保存。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一、简介昆虫标本是研究昆虫分类、生态学和进化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需要遵循一系列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二、采集工具准备在进行昆虫标本采集前,准备好必要的采集工具是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采集工具: 1. 昆虫网:用来捕捉昆虫的网状工具,通常由细丝制成。
2. 昆虫镊子:用来夹取昆虫的工具,可以分为直尖和弯曲两种。
3. 昆虫瓶:用来盛放已采集的昆虫,通常带有酒精或其他防腐液。
4. 标本箱:用来保存已制作好的昆虫标本的盒子,可以采用塑料或木制的。
5. 标本纸:用来支撑昆虫身体,并标注相关信息的纸张。
三、采集方法采集昆虫标本时,应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时间。
以下是昆虫标本的采集方法:1. 使用昆虫网捕捉昆虫:将昆虫网紧握于手中,靠近昆虫,迅速将网罩在昆虫上方,然后迅速收网,将昆虫困住。
2. 使用昆虫镊子夹取昆虫:通过昆虫镊子的精细控制,可以准确夹取昆虫的头部或胸部,避免对昆虫造成伤害。
3. 用昆虫瓶收集昆虫:将已捕捉到的昆虫放入昆虫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或防腐液,确保昆虫不会腐烂。
四、标本制作方法制作昆虫标本需要以下步骤:1. 昆虫准备采集到昆虫后,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 清洗:小型昆虫可以在清水中轻轻冲洗,大型昆虫则可以使用软毛刷轻擦。
- 干燥:将昆虫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2. 杀灭昆虫为了避免昆虫变形和腐烂,需要将昆虫杀死并保存在特定的液体中,通常使用酒精或酒精胶进行处理。
3. 形态特征展示在昆虫标本制作中,展示昆虫的形态特征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展示方法:- 展翅:对于有翅的昆虫,可以使用细丝或小针将翅展开并以一定方式固定。
- 展足:使用细丝或小针将昆虫足部展开,使观察者能够清楚看到足部结构。
- 显示特征:可以使用细长的昆虫针轻轻展开昆虫的口器、触角等特征。
4. 标本固定将处理好的昆虫标本安置在标本纸上,并用小钉或胶水固定,以保持昆虫的形态。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群体,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由于底栖生物对于环境的敏感性与响应度较高,对于水质的评价与监测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底栖生物的调查与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调查方法和分类鉴定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底栖生物调查方法:1.栖息地选择:选择调查点位时,应考虑生境特征、底质类型、水动力学条件等因素,使得采样范围具有代表性。
2.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人工采样和仪器采样两种。
-人工采样:主要采用手动或者使用采样器的方式进行。
例如,手动挖泥法可以使用铁铲或者手提抽样器进行取样;胶州湾式采样器常用于采集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
-仪器采样: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样本采集。
例如,底质取样箱用于采集底泥样品,该仪器能够将特定面积的样品采集到固定高度;多管采样器可轻松采集海底生物样本。
3.采样数量和频率:采样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如果区域内环境条件差异大,则应增加采样点位的数量。
采样频率则需要结合底栖生物种群的生态习性和环境变化来确定。
4.样本处理与保存:采样完毕后,将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与保存,以保证鉴定分析的准确性。
二、底栖生物分类鉴定:底栖生物的分类鉴定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分子特征等对底栖生物进行种属分类的过程。
1.形态特征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
该方法通常需要对生物有较深的了解和经验积累,包括观察身体特征、生殖器官、骨骼结构等。
2.分子特征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分子特征鉴定成为了底栖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DNA条形码和rRNA序列。
通过测定底栖生物的DNA条形码或者rRNA序列,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分类鉴定。
3.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识别: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识别算法,能够对底栖生物进行自动化鉴定。
通过建立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库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鉴定。
各类无脊椎动物动物的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1.原生动物:本门动物的常见代表有:眼虫、变形虫、草履虫以及其他几种绿色鞭毛类。
〔1〕眼虫:生活在含腐殖质较高、光照较好的河沟、池塘、水坑等死水中,尤其在带有臭味的绿水中含量较多。
采集时用烧杯或广口瓶取水,即可采到大量眼虫〔2〕变形虫:生活在较为清洁的沟渠、缓流或池塘中水草、腐叶及水底泥土的浮膜中。
只要将水底表层泥土连同池水装入瓶中,再采集一些水生植物等,带回试验室内镜检,根本上采到了变形虫。
〔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但不大流淌的污水河沟、池塘或水坑中。
采集时用小的广口瓶、小烧杯灌取池水,在阳光下用小的放大镜透过瓶壁进展观看,觉察有如镇尖状的白色物体上下移动,可断定已采到。
2.腔肠动物:本门动物绝大多数为海产,只有水螅和少数水母为淡水产。
水螅:生活在氧气充分、水清亮、富有水生植物,且水流缓慢的水溪、池沼、稻田、荷花塘等水体中。
附在水生植物、石块上。
用烧杯灌些池水,放入水生植物,静置片刻,对着光线用小放大镜观看,看是否有水螅伸展活动。
3.扁形动物:本门动物多为寄生生活,并且分布广泛,造成严峻危害,与人类关系亲热,少数为自由生活。
〔1〕涡虫:生活在阴凉的山间溪水中,在此环境中,将树叶、石块翻看,可见其在上面爬行。
瓶内放入清水、石块,用毛笔轻轻将涡虫扫入瓶内,涡虫喜阴凉、黑暗环境。
标本制作: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大培育缸中,待其爬行活动之后,在水面撒上少量薄荷脑麻醉2-3小时,待其麻醉后,取出水和薄荷脑参加7%福尔马林或 80%的乙醇将其杀死。
接着用毛笔将动物挑入另一有湿纸铺在底部的培育皿中,一个个展平,在其上加盖一层滤纸,纸上放几片载玻片,参加上述杀死液,经 10-12 小时, 去掉载玻片.纸,可得到扁平的标本。
最终放入 5%福尔马林溶液或 75%的乙醇中保存。
薄荷脑可用沙布包或水球〔直经1厘米〕包住,用线将球吊放入水中,此球可重复使用。
(2) 吸虫:将采集的动物解剖,观看其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器官,看是否有寄生虫寄生。
无脊椎动物饲养海螺海参贝类和蟹科的管理技巧无脊椎动物饲养海螺、海参、贝类和蟹科的管理技巧无脊椎动物是生物界中独特的一类生物,其中包括了海螺、海参、贝类和蟹科等多种生物。
无论是作为观赏或食用的养殖对象,还是作为生物实验的实验材料,对这些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管理技巧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无脊椎动物饲养海螺、海参、贝类和蟹科的管理技巧。
一、海螺的饲养与管理技巧海螺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价值,在养殖上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
以下是海螺饲养与管理的一些技巧。
1.水质管理:海螺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避免造成海螺的生理和病理问题。
2.饲料供给:海螺主要以藻类为主食,可以选择优质的海藻或饲料颗粒作为饲料。
饲喂的频率要适宜,避免过度饮食导致污染和消化问题。
3.病害防治:定期检查海螺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对于常见的病害,可以采取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蔓延和影响。
二、海参的饲养与管理技巧海参是一种营养丰富、滋补作用极佳的无脊椎动物,尤其受到亚洲人民的喜爱。
以下是海参饲养与管理的一些技巧。
1.养殖环境:选择养殖环境要注意海参的适应性与环境要求。
通常需要有稳定的水温、适宜的盐度和清洁的水质。
避免养殖环境中有有害的物质和污染物。
2.饲料选用:海参以底栖生物和有机物为主食,可以选择海藻、虾皮等作为主要饲料。
饲料的质量和种类会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3.定期清洁和处理:海参容易积累废物和粪便,需要定期清洁和处理。
可以安排定期的水质检查和换水,避免养殖环境的恶化。
三、贝类的饲养与管理技巧贝类是一种有机体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如扇贝、蛤蜊等。
以下是贝类饲养与管理的一些技巧。
1.选择合适的场地:贝类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所以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注意附近是否有工业排污等污染源。
选取水质清澈、富含营养物质的地方进行养殖。
2.适宜的养殖密度:贝类养殖时要根据种类和养殖场地的特点,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
六大无脊椎动物知识点总结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的动物,它们构成了所有动物中最多的一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性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就六大无脊椎动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海绵动物海绵动物是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它们是半固体的,靠水流吸收食物和氧气。
海绵动物的身体由蛋白质和无机物质所组成,上面的皮肤细胞会形成许多小孔,通过这些小孔流动的海水,将有机和无机杂质排除体外。
这样的循环使得海绵动物的体壁处于连续自净状态。
海绵动物通常是体壁孔核性的,这就意味其细胞并没有组成器官或组织。
它们是动物中最简单的一类,也是最原始的一类。
它们可以通过放线菌培养液和单体结节体两种方式进行增殖,前者通常是自然繁殖的方式,后者是实验室繁殖的方式。
海绵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洋中,最为典型的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海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海绵动物。
2. 刺胞动物刺胞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动物,它们都具有特化的胞胀——刺胞。
刺胞是一种可以释放毒液的胞害,可以帮助这些动物狩猎和自卫。
刺胞动物有两个主要的分支,即水母和珊瑚。
刺胞动物中最典型的就是水母了,水母常常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呈现出伞状形态,上部有口腔,下部有触手。
水母是自由漂浮着的,在水中随波逐流,常常靠风和水流来控制自己的运动。
而珊瑚则是一种栖息型的刺胞动物,它们生活在海底,可以分泌钙质外骨骼。
珊瑚通常寄生在硬基物上,它的体内有单细胞藻类,这些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珊瑚靠这些藻类与月落活动性腔肠蓝藻的共生来维持生命,因此它也成为了热带海洋中的一个生态系统。
3. 扁性动物扁性动物是一类扁平的体型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呈片状。
这类动物通常都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并且没有真正的腔肠。
扁性动物的体表有多种不同的表皮细胞,它们的身体中也没有真正的组织器官。
扁性动物的生殖是通过趋异,即两个成体之间交换精子和卵子进行繁殖,也可以通过放射状生殖的方式进行增殖。
动植物标本采集及制作办法修订版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经过多次讨论和总结,我们对动植物标本采集及制作办法进行修订如下。
一、采集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在采集动植物标本之前,应先了解所需采集物种的基本信息,如外貌特征,栖息地等。
2.确定合适的采集地点:选择适当的采集地点是非常重要的,应保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并遵守保护区等特定地区的采集限制。
二、采集操作步骤1.选择合适的个体:采集时应选择健康、完整的个体。
对于采集昆虫,应避免选择死亡、受损的个体。
2.记录采集信息:在采集过程中,记录采集物种的基本信息,如地点、时间、温度等。
同时,为标本贴上编号,将该编号和采集信息对应保存。
3.迅速杀灭:为了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应在采集后尽快将其杀灭。
对于动物标本,常使用氯仿进行麻醉后再用酒精彻底杀灭。
对于植物标本,可以直接放入高浓度的酒精中。
4.准备标本:采集后,摆放动物标本时应保持其自然状态,如打开翅膀、摆放姿势等。
植物标本则应将其展开呈现良好的外观。
5.进行标本处理:对于一些大型动植物,需要进行标本处理,如将大型鱼类,用特制的鱼标本剥皮器去掉外部的鳞片和肉,然后用活性炭和硅酸钙填充置于标本箱中,以达到更好的保存效果。
三、标本制作2.标本安放:将采集好的标本放置在标本盒中,尽量保持自然的形态。
使用木棍固定标本的姿势,以防止其变形。
3.干燥处理:为防止标本潮湿,可以在标本盒中放入适量的硅胶干燥剂,吸湿并保持相对干燥的环境。
5.标本保存:制作完成后的标本应存放在专门的标本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阳光直射。
四、标本使用及管理1.教学与研究:标本可用于生物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方便学生观察和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提高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定期检查:应定期检查标本的状况,如标本是否变形、损坏等,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3.安全存放:保证标本的安全存放,防止受潮、日晒等损坏,禁止烟火等易导致火灾的物品进入标本室。
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培养与固定保存发布日期:2010年7月21日浏览次数:22 来源:网络草履虫一、草履虫的采集与培养1.采集草履虫多生活在湖沼、池塘、水田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下水沟中。
以细菌、藻类和其他腐败的有机物为食。
在水底沉渣表面浮有灰白色絮状物的有机物质丰富的水中,有大量草履虫。
将广口瓶系上绳,沉人水底连同沉渣一块捞起。
2.培养常用稻草培养液。
取10g稻草。
剪成3cm的小段,用水清洗后,加人1000ml水,煮沸约20min,注意补充蒸发掉的水分,冷却过夜。
接人野外采集的水样,培养5.d左右(视接种量和室温而定),可见在培养液的表面有一层浮膜,周缘有白色的环带,这是草履虫在聚集觅食。
此时。
此处草履虫密度大且较纯,用滴管吸取,可直接用于一般的教学实验。
为保持草履虫高速繁殖的理想环境,培养液应保持p日6.5~7.0.(可加入1%碳酸氢钠)也可加人少量的小麦粉、玉米粉、昆虫尸体、肝脏碎片等以维持草履虫的密度。
3.纯培养由于外来水样除含有草靥虫外,还有其他小生物,如钟形虫、眼虫、轮虫和藻类;又由于稻草培养液是以在煮沸中未死的杂细菌孢子萌发和环境中的杂菌在稻草液中繁殖后,成为草履虫的食物,来培养草履虫的。
在此过程中也会滋生一些其他小生物等;因此,做研究实验就须将草履虫与其他小生物分离,进行纯培养。
分离草履虫。
常用方法是在体视显徽镜下,用毛细吸管逐个吸取草履虫,放于草履虫生活过的经过滤和高压灭菌的培养水中清洗。
反复吸取并更换清洗液2—3次即可去除杂物,得到纯的草履虫。
将稻草培养液经O.1MPa灭菌20.min,冷却后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已确定种类的细菌(如产气杆菌),置于27℃培养,当稻草培养液由较清澈逐渐变为混浊时。
及时接种已纯化的草履虫,并置于25℃培养。
几天后可得到大量纯草履虫。
如只取1个草履虫并按上述方法培养,可获得由1个草履虫繁殖的纯的种群。
二、水螅的采集与培养1.采集水螅一般生活在少污染、水草丰富、清澈缓流的湖塘、小河中,以水蚤、剑水蚤等为食。
一、实习背景无脊椎动物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复杂。
为了更好地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地位,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于XX年XX月XX日进行了无脊椎动物观察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采集、鉴定和保存方法;3. 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XX海洋生物馆2. 实习对象:各类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腕足动物等。
3. 实习过程:(1)采集与鉴定实习当天,我们首先在海洋生物馆的采集区进行了无脊椎动物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各种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和行为习性,并记录相关信息。
采集完毕后,我们对采集到的无脊椎动物进行了鉴定,确定其所属类别。
(2)解剖观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我们选取了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进行解剖观察。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遵循由外至内、由浅至深的顺序,仔细观察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同时,我们还利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微的结构,如细胞、组织等。
(3)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环节,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分类、采集、鉴定、保存等方法。
具体包括:①制作无脊椎动物标本: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对采集到的无脊椎动物进行了压制、干燥和染色等处理,制作了各类无脊椎动物标本。
②观察无脊椎动物生殖系统:通过解剖观察,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器官位置、形态和生殖方式。
③研究无脊椎动物的行为习性:我们观察了无脊椎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摄食、繁殖、防御等。
四、实习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提高了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3. 通过对无脊椎动物的观察,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各类无脊椎动物动物的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1.原生动物:本门动物的常见代表有:眼虫、变形虫、草履虫以及其他几种绿色鞭毛类。
(1)眼虫:生活在含腐殖质较高、光照较好的河沟、池塘、水坑等死水中,尤其在带有臭味的绿水中含量较多。
采集时用烧杯或广口瓶取水,即可采到大量眼虫(2)变形虫:生活在较为清洁的沟渠、缓流或池塘中水草、腐叶及水底泥土的浮膜中。
只要将水底表层泥土连同池水装入瓶中,再采集一些水生植物等,带回实验室内镜检,基本上采到了变形虫。
(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但不大流动的污水河沟、池塘或水坑中。
采集时用小的广口瓶、小烧杯灌取池水,在阳光下用小的放大镜透过瓶壁进行观察,发现有如镇尖状的白色物体上下移动,可断定已采到。
2.腔肠动物:本门动物绝大多数为海产,只有水螅和少数水母为淡水产。
水螅:生活在氧气充足、水清澈、富有水生植物,且水流缓慢的水溪、池沼、稻田、荷花塘等水体中。
附在水生植物、石块上。
用烧杯灌些池水,放入水生植物,静置片刻,对着光线用小放大镜观察,看是否有水螅伸展活动。
3.扁形动物:本门动物多为寄生生活,并且分布广泛,造成严重危害,与人类关系密切,少数为自由生活。
(1)涡虫:生活在阴凉的山间溪水中,在此环境中,将树叶、石块翻看,可见其在上面爬行。
瓶内放入清水、石块,用毛笔轻轻将涡虫扫入瓶内,涡虫喜阴凉、黑暗环境。
标本制作: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大培养缸中,待其爬行活动之后,在水面撒上少量薄荷脑麻醉2-3小时,待其麻醉后,取出水和薄荷脑加入7%福尔马林或80%的乙醇将其杀死。
接着用毛笔将动物挑入另一有湿纸铺在底部的培养皿中,一个个展平,在其上加盖一层滤纸,纸上放几片载玻片,加入上述杀死液,经10-12小时, 去掉载玻片.纸,可得到扁平的标本。
最后放入5%福尔马林溶液或75%的乙醇中保存。
薄荷脑可用沙布包或水球(直经1厘米)包住,用线将球吊放入水中,此球可重复使用。
(2) 吸虫:将采集的动物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器官,看是否有寄生虫寄生。
4.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两门动物有两种栖息(生活)方式,一类为在土壤、淡水和海水中自由生活,另一类寄生在动物体内。
(1)线形动物或寄生在动物体内,或生活在水、土壤中。
除蛔虫体长在15-40厘米外,大多数均较小,在0.4-10毫米之间。
在制作标本时,一般用热酒精固定(70-75%),此虫体伸展而不弯曲,便于观察和研究。
固定后放入5-10%的甘油酒精中(甘油:5-10%毫升;酒精90-95毫升)或用70%的酒精保存。
(2)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或水中。
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从1-700毫米,因而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也不同。
大型种类,一般先麻醉,再用8%的福尔马林或80%的酒精进行固定和保存。
在固定之前,最好用10%的福尔马林或用80%的酒精进行体内注射。
主要采集蚯蚓、蚂蟥。
5.软体动物门:本门动物虽以海产居多,但有许多种是陆生生活和淡水生活,如蜗牛、隔扁螺等。
6.节肢动物门(1)甲壳类:陆栖的有潮虫(鼠妇)等足目.沟虾(端足目)。
采集时用指形管或镊子,固定和保存均可用70-75%的酒精。
(2)多足类:包括倍足类(草食、腐食性的马陆);唇足类(肉食性的蜈蚣、蚰蜒);综合类(植物遗体、苔藓、真菌为食的蚰)其中前两类为常见的种类,肉眼可见,用镊子采集。
(3)蛛形类:蜘蛛、蜱螨、伪蝎、蝎子、盲蛛为常见的蛛形动物。
蜘蛛:游猎型,在地面、草丛、树上、室内等处游猎,捕食性,如狼蛛、跳蛛(蝇虎)、蟹蛛等。
定居型:结网、挖洞穴居生活,或有固定的住所巢。
蜱螨类:体型一般较小,体长0.1-10毫米,一般1毫米以下。
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自由生活、寄生生活两大类型。
体坚硬或柔软,全世界已知约30000种,但估计地球上存在50万种,更有人估计可达1,000,000种。
在采集标本时,蜘蛛类、蝎类要用扣管或镊子捕捉,以免毒液伤人,其他类群或用毛笔、吸管、手捉均可。
采集后放入80%的酒精中固定,70-75%酒精或5%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
(4)昆虫类:研究昆虫学,要想得到大量理想的研究材料,就必须依靠采集。
采集昆虫标本是研究昆虫学最基础的工作,是初学昆虫者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
采集昆虫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采集各种昆虫的栖息场所,危害寄主的种类以及寄主被害的部位都不相同,有的飞翔迅速,跳跃敏捷,有的身体柔弱,容易破裂或死亡,有的身体微小,不易看见,有的呈特别的保护色等等,采集时必须全面注意。
同时,同种的雌雄成、幼虫都是研究时重要的材料,不应随便舍弃。
就是相同的个体,也需要多一些比较的标本,或供解剖交换之用。
此外,全面采集也意味着经常的和有计划的采集,这也是很重要的。
(2)标本完整要想得到完整的标本,必须注意采集、毒杀、包装保存、运送以及制作等每一环节,如果标本破烂不堪,翅破须断,对研究来说非常不便,大大减低了研究的价值,甚至成为完全无用的材料。
(3)正确记载所有标本,一定要有正确的采集记载,记载项目至少应包括采集日期(年、月、日),采集地点(省、县、乡),和采集人姓名等三项。
年、月、日中的“月”最好用罗马字来写,如1995 年5 月4 日,可写作1995—V—4,若写为“5/4”或“4/5”由于各人习惯不同,容易混淆不清。
采集地点一定要首先写上大地名,才不会发生错误。
写上采集人的姓名,是表示对这些标本负责。
除以上记载外还应该注意采集时的环境,其寄主系植物或动物,采集地点的海拔高度,采集方法,以及昆虫的生活习性等等都可以写在记录本上,而在标本上只要附一个相应的号码。
1、采集昆虫的工具(1)捕虫网活泼的昆虫,飞着或停留着的都宜用网来捉,所以采集昆虫必须要有一个轻便的捕网和一个坚固的扫网,水里要用水网。
捕网制作时先用粗铅丝弯成一个直径约1 尺的网圈(见右图),两端折成直角固定在网柄上。
网袋宜用细眼的珠罗纱或尼龙纱,白色或淡绿色都可以,但不能用深颜色的。
网袋材料的细密要看采集的对象,飞行快的一定要用稀的网袋,才易通风;采集微小的昆虫一定要用密的网袋,采集蝶、蛾则要用柔软的网袋。
扫网是专门用来在草丛中扫捕的网。
网袋一般用白布或亚麻布制作,网圈要粗些,网柄要短(约50 厘米)而粗。
扫网是网底开口,用时将绳扎住,扫捕以后再打开网底以便倒出网底采集物。
水网对生活在水中的昆虫采集,要用水网,一般用细铜纱或铅纱制作,也有用易渗水的布制成。
(2)吸虫管对微小的昆虫采集,不但容易损坏,而且不易拿取,可以自制一个吸虫管来吸取(见右图)。
(3)毒瓶采到的昆虫除要继续饲养的以外,在做标本以前一般要先杀死,虫死的越快则标本越易完整,否则,在瓶中乱跳乱撞极易损坏。
毒瓶是采集时杀死昆虫的利器。
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毒瓶制作法:A.氰化物毒瓶制毒瓶时,先选择广口的玻璃瓶或塑料瓶,配好严密封闭瓶口的软木塞(橡皮塞),放入适量(10—50 克)氰化钾小块或粉末,然后放一层木屑,用玻棒将木屑压紧再在上面加上一层石膏糊即成(见下图)。
石膏糊是以石膏粉加少量清水配成,以调到能流下为度。
毒瓶要保持清洁,瓶内底部可放一、二层白纸,瓶中放入纸条以免虫体相互磨擦损坏。
因氰化钾加水后放出氰化氢,毒性很强,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此外,氰化钾对人、畜都有剧毒,凡皮肤有伤口而触及或呼吸过长都易中毒。
制作毒瓶时,室内应通风良好,配好后应仔细洗手。
毒瓶要保管好,决不可疏忽大意。
瓶外底部贴几条橡皮胶,以免瓶破碎时,毒品逸出。
B.其它毒瓶除用氰化物毒瓶外,也可以用乙醚、三氯甲烷(氯仿)等麻醉剂,这类瓶塞要用软木,不能用橡皮,因橡皮容易被浸蚀膨胀而腐烂。
在瓶底可放棉花来吸收放入的三氯甲烷或者四氯化碳(四氯甲烷),上面用厚纸隔开,纸片上钻些通气孔,以便毒气挥发,这类毒品熏杀时间要长,否则虫体容易复活。
(4)其它用具采集袋、采集箱、三角纸包(见下图)、活虫采集盒、指形管和小瓶、小镊子、折刀、枝剪和小锯、扩大镜、刷小虫用的毛笔、标签纸、铅笔和记录本等都要准备。
如果要保存害虫危害植物的被害状或寄主植物的标本,还要准备植物标本夹、草纸以及采集箱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要熟悉一般的采集方法,以便根据各类昆虫的不同习性,到不同的环境去采集昆虫标本。
采集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先介绍一般性的,其他的特殊采集法分别于各类昆虫采集法中叙述。
(1)网捕有翅会飞的昆虫,或善飞善跳的昆虫(如蝗虫)不论在活动或静止时,一般都要用网捕捉,用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向上甩,连虫带网底翻到上面来;另一种是当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则虫也被封闭在网袋底部。
不论用那种方法,或甩网袋,或翻网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以根据所采集部位,以及虫的活动情况等自由运用,但目的是要达到使昆虫进入网底并封住网口。
昆虫入网后,还须取出装进毒瓶。
在这一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首先是不能由网口探看采到的标本,只能隔着网看。
取虫时先用左手握住网袋中部,这时虫被束在网底,放开网柄,空出右手来取出毒瓶,瓶盖用握住网袋的左手帮助打开,再将毒瓶伸入网内,左手控制网袋让毒瓶进入而不让虫钻出,然后用毒瓶把虫扣住装进瓶内,这时左手可以放开网袋,把瓶塞盖好。
螫人的蜂类和刺人的猎蝽(食虫椿象)等昆虫,取时不要用手碰到它,可用毒虫铗夹取,或者将连虫带网的一部分塞入毒瓶,先熏杀再取出。
翅很大的昆虫(如蝶类)在网中挣扎易坏,可先隔网捏住其胸部使用权它不易活动。
(2)扫捕扫捕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小灌木中,当采集者认为这些植物上藏有昆虫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扫捕,一面扫,一面前进,将许多小虫集中到网底。
如时间仓促,途中边扫边走,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扫网不但用于低矮植物,也可接上长柄在高的树丛中扫捕,但网袋应加长。
一般的扫网扫几下后用左手握住网袋中部,右手放开网柄,空出手来打开网底的绳,将扫集物倒入毒瓶中,等虫被熏杀后倒在白纸上进行挑选。
(3)振落利用塑料布或白布等接在树下面,然后摇动或敲打树枝、叶,则有许多佯死性的昆虫掉下,可用镊子夹取或直接用手拿。
另外有些昆虫一经振动并不落地,但由于飞动而暴露了方向,可以用网捕捉。
采集时振动敲打植物,可以发现许多昆虫。
(4)搜索除去在外面活动的昆虫外,很多昆虫都躲在各种隐蔽的地方,采集时要善于搜索。
树皮下面和朽木里面是极好的采集处,可用剥皮网接着,用刀剥开松的树皮或腐朽的木头,能采到各类甲虫。
砖头、石块下面也是采集昆虫的宝库,到处翻动砖石土块,一定有丰富的收获。
采集无翅亚纲的昆虫,更要多依靠这种采集法,这些微小的昆虫可用毛笔轻轻扫入瓶中。
注意搜索蚁巢,可以采集并观察其共生的昆虫。
其他如蜂、鸟、兽巢穴中都有许多昆虫栖息,值得仔细搜索采集。
(5)诱集利用昆虫对光线、食物的趋性来采集昆虫,是既省力又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有:A.灯光诱集晚间在灯下有许多昆虫飞来,停在窗上、墙上或绕灯而飞,所以在灯光下可以采到许多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