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传病害虫
- 格式:doc
- 大小:418.01 KB
- 文档页数:8
绿化园林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绿化园林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清新的空气、休闲的场所以及和谐的氛围。
然而,绿化园林也面临着许多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可能会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绿化园林。
一、常见病害1.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感染绿化园林中的花卉和蔬菜。
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灰白色的模糊斑点,植物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会因此而腐烂脱落。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合理施用杀菌剂,并注意改善通风环境,减少病害传播。
2.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在绿化园林中常见于果树和叶菜类等植物。
感染的植物表现为黑色圆形病斑,对叶片和果实造成明显伤害。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感染部分,加强植物养护,增强免疫力,并注意消毒工具和废弃物,以防止病害传播。
3. 银星病银星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苹果、梨等果树。
感染的植物叶片上出现银色或金属光泽的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燥。
防治方法包括修剪病叶,并合理施用农药进行控制,同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二、常见虫害1. 蚜虫蚜虫是绿化园林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吸取植物的汁液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蚜虫的症状包括叶片弯曲、发黄、畸形以及蜜露分泌等。
控制蚜虫可以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引入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或者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2. 白粉虱白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常见于蔬菜、花卉以及草坪等。
受虫害的植物会出现黄化、弯曲、萎蔫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虫害植物部分,控制虫源的繁殖,增加天敌的数量,并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3.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是一种地栖害虫,主要损害苗木的根系。
虫害的植物会出现发黄、生长受阻、倒伏甚至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包括灭除虫害,合理施用杀虫剂或薄荷酮等进行熏蒸处理,并注意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病虫害培训资料病虫害培训资料(一)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
为了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控能力,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控方法。
一、病害防控1.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展并融合,形成大片黄褐色或黑色斑点。
防控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水田间作物间隙透气等。
2.苹果黑星病苹果黑星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
出现病斑后,叶片上会出现黑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
严重的情况下,果实也会被感染形成圆形黑斑。
预防苹果黑星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期修剪树冠、及时清除病残叶、合理施肥等。
3.番茄白粉病番茄白粉病是番茄栽培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病叶上出现白色粉状菌丝和孢子,对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通风透光、提供充足的营养等。
4.黄瓜炭疽病黄瓜炭疽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通过空气和种子传播。
初期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呈浅褐色,以后颜色加深,并逐渐扩大。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适时灌溉、定期清除病残叶等。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控方法,希望能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病虫害培训资料(二)二、虫害防控1.棉铃虫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棉花的铃蒂和幼铃。
棉铃虫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食草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虫品种、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
2.蚜虫蚜虫是农作物中常见的害虫,主要通过口器吸取植物汁液而危害作物。
蚜虫繁殖速度快,数量多,严重时可以导致植株萎蔫、叶片畸形等问题。
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生物防治剂、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
3.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产量损失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又称白叶枯。
稻飞虱以种子和幼苗为食,喜欢稻田中密栽的水稻。
发病初期,稻叶呈现白色小点,后期叶片干枯。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第1篇示例:林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经济效益,还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给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保护林木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的林木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林木病害1.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侵袭引起的危害,病变初期表现为松树枯黄干枯,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主要传播途径为松褐天牛。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移除感染树木、采用化学防治等。
2. 松树大斑病松树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松树树皮出现大面积的疮痂,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理病斑树皮、合理施肥等。
3. 松材虱松材虱是一种长有吸头的刺吸虫,在松木上寄生并吸食汁液,导致松木叶片变黄、生长受限、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剪除被害枝叶、喷洒农药等。
松毛虫是松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幼虫主要以松树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松木的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手工捕捉松毛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松褐天牛三、防治方法在发现林木病虫害时,及时移除病虫源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将感染严重的树木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虫的传播,防止疾病的扩散。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林木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减少病虫的危害。
3. 喷洒农药在病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浓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设置天敌设置天敌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林木病虫害的种类繁多,而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法是保护林木健康的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林木的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常见病虫害分类与防治办法细菌感染植物症状:主要表现为“菌脓”;真菌感染植物症状:霉状物(菌丝、孢子、粉状物等)、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
细菌没有主动侵染植物的能力,传播、侵染都与水关系密切。
这些病害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多数必须有伤口侵入,而且病菌会侵入弱植株。
植物本身生长比较健壮的情况下,病菌很难侵入。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1、病状:1.1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
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期穿孔;叶背病部水浸状明显并产生乳白色菌脓。
对光观察,叶片有透光感。
1.2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如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1.4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
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细菌类病害:1.3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
如1.5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
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1.6畸型:由癌肿野杆菌侵染所致,使植物的根、根颈成侧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肿状。
如菊花根癌病等。
2、病症:2.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的确诊,就依据菌脓。
2.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 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一一细菌脓。
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
2.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
十字花科病虫害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类重要的蔬菜,包括卷心菜、花椰菜、油菜等。
然而,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给蔬菜种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十字花科病虫害的种类、防治方法以及常见的管理措施。
一、病害种类1. 黄萎病黄萎病是十字花科蔬菜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感染植株的根部,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
防治黄萎病的方法包括合理轮作、翻耕、消毒土壤等。
2. 菜蛾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
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植株叶片的损坏和生长受阻。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黄板诱捕、灯光诱杀、化学防治等。
3. 病毒病害十字花科蔬菜还容易受到多种病毒的侵害,如花叶病毒、扁豆花叶病毒等。
病毒通过介体传播,感染植株后导致叶片发黄、变形、生长不良等症状。
预防病毒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选用品种、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治、加强植物健康管理等。
二、病虫害防治方法1. 轮作轮作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改变蔬菜的种植位置,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的滋生。
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的养分,提高土壤质量。
2. 清除病虫株及时清除受到病害或虫害侵害的植株,可以防止病菌和害虫的扩散。
被病虫害侵害的植株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菌和虫卵残留在土壤中。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也需要谨慎使用。
在使用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
三、管理措施1. 种植健康苗种植健康苗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
在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苗木,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浸泡消毒、加强调养等。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虫性。
根据不同蔬菜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3. 加强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包括及时修剪植株、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清除积水和杂草、合理灌溉等。
常见病虫害常见病虫害一、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常发生在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上,例如苹果、柑橘、葡萄、棉花等。
该病害主要由炭疽菌引起,潜伏期较长。
炭疽病在果实和叶片上形成黑色斑点,对植物生长和果实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2. 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多发生在蔬菜、水果、观赏植物上,如番茄、葡萄、玫瑰等。
病菌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会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3. 病病是由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病在植物体内传播迅速,表现为叶片出现黄化、畸形和萎缩等症状。
常见的病有花叶、斑点、花叶等。
4. 轮纹病轮纹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常发生在蔬菜和果树上。
轮纹病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出现黄色轮纹、叶片变形、干燥和枯萎。
轮纹病有时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根部腐烂。
二、虫害1. 蚜虫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以植物为食。
蚜虫在植物叶片和茎部吸食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蚜虫还会传播植物,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2. 雷电蛾雷电蛾是一种对玉米和蔬菜作物具有很大危害的昆虫。
幼虫以植物的叶片为食,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雷电蛾的飞蛾也会对作物造成破坏,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 蚜虱蚜虱是一种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的害虫。
蚜虱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大量的蚜虫群体,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蚜虱还会分泌蜜露,滋生黑粉菌等真菌,对植物造成二次危害。
4. 蛀虫蛀虫是以植物的根、茎、叶片等为食的害虫。
蛀虫在植物内部挖掘通道,导致植物脱水、营养不良,甚至倒伏。
常见的蛀虫有甘蔗蛀螟、玉米螟等。
以上是常见的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控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合理的农药使用、保持农田环境卫生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常见森林病虫害(一)引言概述:森林病虫害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由病原体和害虫引起的疾病和虫害。
这些病虫害对森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森林病虫害,为森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正文:一、松毛虫虫害1. 松毛虫的特征和病害表现2. 松毛虫的危害程度和分布范围3. 松毛虫的生活习性4.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5. 松毛虫虫害的影响和防控策略二、松材线虫病1. 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和生命周期2. 松材线虫病的症状和危害程度3. 松材线虫病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因素4. 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5. 松材线虫病的治疗方法和防治效果评估三、白粉病1. 白粉病的病原菌和感染途径2. 白粉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3. 白粉病的传播方式和防控措施4. 白粉病的病害监测和预测方法5. 白粉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治效果评估四、灰斑病1. 灰斑病的病原和感染途径2. 灰斑病的症状和危害程度3. 灰斑病的分布范围和传播机制4. 灰斑病的防控策略和控制效果评估5. 灰斑病的病害监测和预警方法五、炭疽病1. 炭疽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2. 炭疽病的病害表现和危害程度3. 炭疽病的病害生态特点和分布规律4.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和控制效果评估5. 炭疽病的病原学研究和抗病品种选育总结:以上介绍了常见的森林病虫害,包括松毛虫虫害、松材线虫病、白粉病、灰斑病和炭疽病。
对于森林保护工作来说,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与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农民们的深切关注。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为了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侵害,我们必须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虫害传播途径。
例如,某些病原体和昆虫的幼虫可以通过飞行和气流在大范围内传播。
这种传播途径常见于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灰霉病。
预防该传播途径的方法包括:定期对作物进行巡查,发现病害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病害的扩散;采用合适的病害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
二、土壤传播土壤传播是许多病虫害的常见传播途径。
病原体和害虫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颗粒、水分和根系等载体传播。
例如,土壤中的线虫可以通过侵入植物根系来传播病害,如根结线虫病。
防治该传播途径的方法包括: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灌溉;定期翻地和耕作,破坏虫源和病源;合理施用农药。
三、昆虫传播昆虫是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传播媒介。
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采食、吸食植物汁液等方式传播病害。
例如,蚜虫可以通过吸取感染病毒的植物汁液,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植物。
为了预防昆虫传播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进行昆虫监测和防治;合理选择农药,并注意使用方法;拟态和陷阱诱杀害虫,以减少种群数量。
四、动物传播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也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尤其是昆虫害虫。
例如,蜜蜂可以传播花粉和病原菌,造成病害传播。
为了防止动物传播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动物监控,发现感染动物立即隔离和处理;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减少昆虫害虫的滋生地;加强动物卫生管理,防止害虫滋生。
五、人工传播人为因素是农作物病虫害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民的种植操作可以间接传播病虫害。
为了预防人工传播引起的病虫害,需要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认识,正确使用农业机械和采取种植操作。
总结起来,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几种北方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常见病虫害防治1.枣大球蚧生活习性:枣大球蚧1年1代;多以2龄若虫于枝干皮缝、叶痕处群集越冬;以1~2年生枝上较多..4月中下旬迅速膨大;5月间成熟并产卵;6月大量孵化;分散转移到叶、果上固着为害;秋季8月间陆续越冬;至10月上旬全部转到枝上越冬..枣大球蚧雄成虫有翅;能飞行;寿命较短;只有1~2 天;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雌成虫性成熟后;交尾产卵;产卵前腹部分泌蜡丝;随着不断产卵;腹部不断向上收缩;直至腹背相连成为一薄壳而死..在雌成虫膨大期间;雌虫体长度、宽度、高度迅速膨大;此时为雌成虫危害盛期..在此期间;雌成虫又向外分泌胶状物;在其周围吸引了大量蚂蚁和苍蝇等昆虫..初孵若虫活动能力较强;在卵壳内滞留一段时间后爬出;出壳后分散到叶正反两面叶脉上;沿着主脉两侧取食危害;然后转移到1年生枝条和叶片上面固定危害..危害情况:枣大球蚧是一种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危害严重且难以根除的重要枝梢害虫..雌成虫和若虫在枝干上刺吸汁液;会受害叶片叶绿素减少、含水量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常可导致寄主枝条干枯;树势衰弱;甚至全树枯死..排泄蜜露诱致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红枣严重受害时;可致使25~50%的树枝干枯;30%多的枣树枯死;受害树所结的红枣果实干瘪、瘦小;红枣可减产90%以上.. 枣大球蚧在新疆侵害的寄主植物达到20科45种之多;其中以红枣、酸枣、刺槐、黄榆受害最重;其次为白榆、巴旦木、合欢、垂榆、圆冠榆、复叶槭、文冠果、桃、梨、杏、李、紫穗槐等树种..防治措施:对严重感染的寄主采用截除严重受害枝干控制枣大球蚧发生与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加强检疫枣大球蚧主要靠寄主枝条、接穗、果品甚至树干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因此;对苗木、接穗和果品的采购、调运过程和保护区都应实施检疫;以防传播蔓延..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水;满足果树对肥水的需要;促进生长;增强树体自身耐虫能力;提高树体抗性..结合整形修剪;集中烧毁带虫枝条;可大大减少虫口数量..物理防治4 月中下旬雌虫膨大期虫体较大; 较容易发现;此期人工抹除或用硬刷刷除..生物防治枣大球蚧的天敌有寄生蜂、瓢虫等;为保护利用天敌;在枣大球蚧成虫期不可盲目用药;避免杀伤天敌..化学防治枣大球蚧有2个最佳化防时期;第1次在3月下旬~4 月初;此时使用40%速扑杀乳油、40%蚧克特乳油、48%乐斯本乳油防治效果好;第2次为6月中下旬;此时使用48%乐斯本乳油、52.25%农地乐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防治效果好;且农药成本低..体形特征:卵:长椭圆0.4~0.5毫米;初淡黄渐变淡粉红;孵化前紫红色..附有白色蜡粉..若虫:初龄淡黄白色;扁长椭圆形;前端宽钝;向尾端渐狭;眼黑色;足发达;腹端中部凹陷;中央及两侧各有 1刺突;2龄越冬期于扁平白色绵状茧内;茧1.2~1.5毫米..雄蛹:裸蛹1.3~1.5毫米;淡青黄色..茧白色绵毛状;长椭圆形2.2毫米..成虫:雌虫半球形体长8~18毫米;状似钢盔..成熟时体背红褐色;有整齐的黑灰色斑纹;雄虫体长2~2.5毫米;橙黄褐色;前翅发达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交尾器针状较长..卵幼虫蛹龄期若虫附近往往有蚂蚁、苍蝇聚集受害树木2.榆树小蠹虫危害情况:小蠹虫是榆树及其嫁接品种上普遍发生的一种蛀干害虫;主要以幼虫在榆树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取食;受害的榆树因虫孔密集;虫道串通;韧皮部受到严重破坏;不久叶片萎蔫;树木死亡..同时在小蠹虫的侵入孔部位流出大量的粘稠汁液;剥开受害榆树的树皮;可见密集的虫道内充满粪便和碎木屑;韧皮部和木质部分离..因为小蠹虫是蛀干性害虫;防治较困难..小蠹虫携带病菌极易引发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生活习性:小蠹虫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内越冬;越冬幼虫早春气温上升达到10℃以上时逐渐老熟化蛹;15℃时开始羽化为成虫;越冬代成虫将在4 月底5月初出现高峰..因其生存、繁殖能力强;危害隐蔽;遇到气温突降、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极易暴发..林中衰弱木或濒死木以及风倒木、冰雪损害木及断落枝条等; 均会招来小蠹虫进行繁殖;尤其是受到小蠹虫侵害的林木更能迅速聚集大量同种小蠹虫前来繁殖;并因虫口密度较高;侵染到周边健康树;因此应适时彻底清理或处理这些虫源木..该成虫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的自然传播;人为调运带虫原木、伐桩;以及带皮榆木则可以造成远距离传播..防治措施:加强检疫严禁调运虫害木;对虫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或焚烧销毁;以防止扩散..抚育措施加强抚育管理;改善树木的生理状况;增强树势;提高其抗御虫害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中做到适地种树;合理规划;选择抗逆力强的树种或品种;梢头木及带皮枝桠应及时清理;保持卫生..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小蠹虫的捕食性、寄生性和病原微生物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线虫、螨类、寄生蜂、寄蝇、捕食性昆虫及鸟类等..一方面应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捕食性天敌昆虫和鸟类在生态系统内的生存和繁殖;将会加强天敌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小蠹虫的危害..另一方面人工饲养和繁殖小蠹虫天敌; 生产其病原微生物并在成虫羽化期喷洒;使大量成虫感病死亡从而降低其危害水平..药剂防治①在越冬代成虫扬飞入侵盛期4月末至7月初;因地而异使用2%毒死蜱、2%西维因、2%杀螟松油剂涂抹或喷洒枝干可杀死成虫..②在北方针对小蠹虫在根茎树皮内越冬的特点;早春4月可挖开根茎土层10cm 深撒施 2%杀螟松粉或 5%西维因粉;每株用量 10g;然后再覆土踏实;杀虫率高达98%..③4—9月份;采用树干注射法;毒杀干内幼虫..④打孔注药:在树干基部倾斜45°角向下沿不同方向打孔3~4个;注药孔直径0.5~0.8cm;深达木质部;用内吸性强的40%氧化乐果原药稀释2倍液; 用药量每10cm 胸径注入2~4ml;注药后用泥封好注药口;防效很好;或用200倍呋喃丹溶液、乐斯本毒死蜱480克/升乳油200-250毫升/亩灌根..体形特征:成虫:体长2.6-4.9mm;宽1.7-2.1mm;显微镜下观察体表深褐色;鞘翅表面有光泽;被有短绒毛..腹部急剧收缩成钝角;在第二腹板中央两性均有一瘤突;为重要特征..卵:直径0.6-0.7mm;卵圆形;乳白色;孵化前色加深..幼虫:成熟幼虫4-5.4mm;宽1.8-2.2mm;胸部较粗;体色乳白至淡黄;头和口器棕褐..蛹:裸蛹;长3.8-4.9mm;宽1.8-2mm;淡褐色或乳黄色..树皮下的乳白色幼虫受严重虫害的榆树成虫幼虫3.吉丁虫危害情况:吉丁虫俗称爆皮虫、锈皮虫;属鞘翅目、吉丁科..成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幼虫蛀食枝干皮层;被害处有流胶;为害严重时树皮爆裂;故名“爆皮虫”;甚至造成整株枯死..成虫的大小、形状因种类而异;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头较小;触角和足都很短..幼虫体长而扁;乳白色;大多蛀食树木;也有潜食于树叶中的;严重时能使树皮爆裂;故名“爆皮虫”..吉丁虫是一种极为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大多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为“彩虹的眼睛”..虽然成年吉丁虫美丽异常;但其幼虫却其丑无比;多数幼虫穿孔于植物材部;个别幼虫蛀食植物根部;啃食韧皮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而且幼虫孵化后在茎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毫不起眼的褐色..新疆地区常见十斑吉丁虫;十斑吉丁虫主要危害各种杨树和旱柳等..以成虫取食树叶;幼虫在杨树、柳树树干的皮下或木质部蛀食为害;虫伤处流出黑褐色树液;引发腐烂病和腐生蝇;导致树木长势衰弱;严重时枯死或风折;失去经济价值..成虫体长11-23毫米;紫褐色;鞘翅上有明显纵线4条、黄色斑点5-6个;以5个者为多;两翅共有10个斑点;故名十斑吉丁虫;幼虫体长17-21毫米;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央有“∧”形纹..生活习性: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在吐鲁番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幼虫;老熟幼虫于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成虫每天以10~16时最活跃;并有假死性;但无趋光性;通常栖息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又飞得远;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行动迟缓..交尾产卵前咬食叶片补充营养;寿命20天左右..卵散产于树干阳面的树皮裂缝、伤痕、节疤等处;每一雌虫可产卵7~22粒..初孵幼虫从卵壳附近侵入树皮;使树皮变色;呈击伤或疮疤状;虫孔处有少量酱褐色胶液及细小粒状排泄物;约20天后钻入树皮与木质部之间;7月上、中旬钻入木质部内为害..幼虫在树皮与边材之间蛀食;形成不规则的宽大虫道;内塞满木屑和粪便;蛀入木质部的虫道似“L”形..老熟幼虫在靠近边材处筑蛹室化蛹;蛹室长12~19毫米;宽5毫米左右..防治措施:十斑吉丁虫发生和为害程度与树的品种、树龄、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及立地条件有关:凡树皮粗糙的品种、纯林、幼树或抚育管理不及时、立地条件差时发生严重;反之则轻或不发生..物理防治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死树死枝;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当地天敌鸟类;有效控制吉丁虫对树木为害..药剂防治①成虫期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喷施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乳油 1000 倍液或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连续 2 次喷射有虫枝干..②幼虫孵化初期即5月中旬后应用40%氧代乐果或50%久效磷或50%甲胺磷40-100倍液;每隔 10 天涂抹危害处;连续 3 次..③幼虫钻蛀盛期;用刀纵向割裂虫斑;以阿维菌素500 倍液和氧化乐果原液混合涂刷树干;可杀死幼虫;并兼治腐烂病..十斑吉丁虫成虫受幼虫危害的树干4.草履蚧危害情况:草履蚧属半翅目绵蚧科;又名草鞋蚧壳虫;属同翅目硕蚧科;主要危害白蜡、槐树、椿树、柳树、海棠、杨树、桐树、刺槐、海棠、樱花、无花果、紫薇、月季、红枫、柑桔等花木的枝、干、芽;同时也危害桃、枣、杏等经济树种..它是一种杂食性的害虫;雌成虫扁椭圆形;背部隆起;背面有横皱褶;赭色;被有薄层白粉;周缘和腹面黄色;前翅灰褐色;停落时呈“八”字型..若虫和雌成虫常成堆聚集在芽腋、嫩梢、叶片和枝杆上;吮吸汁液;危害后推迟树木的发芽;蚧虫在危害同时大量排蜜露;因而遭至煤污病的发生;削弱树势;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早期落叶;重者可造成枝条干枯直至整株树木枯死..尤其是当年新植幼树;发生量大;危害严重..生活习性:草履蚧一般1年发生1代;以卵囊在根际附近的土中、草堆下越冬..翌年2月上旬;在土中开始孵化;能抵御低温;在“大寒”前后的堆雪下也能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中;但若虫活动迟钝;在地下要停留数日;温度高;停留时间短;天气晴暖;出土个体明显增多;孵化期要延续1个多月..2月下旬;随着气温的升高陆续上树;3月中旬开始为害气温较高年份提前孵化..4月上中旬第1次脱皮;4月下旬至5月初第2次脱皮;雄若虫不再取食;下树寻找疏松土层或砖石缝处结薄茧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与雄虫羽化期一致..5月中下旬为交配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下树入土分泌白色绵状卵囊;在其中产卵并越夏越冬..若虫的取食特点是初龄若虫大部分选择一至二年生嫩枝背部靠芽的下方群居为害;通过2次脱皮后刺吸能力增强;树体幼嫩部均能取食;有些还爬至突出地面的树根部为家..雄若虫下树化蛹和雌成虫下树产卵;均是直接从树上落下;再寻找适宜场所..防治措施:在日常管理中;可利用冬季、早春对红叶李进行整形修剪;剪去部分有虫枝;集中烧毁;对个别植株生长过旺、枝叶郁闭的进行局部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改变草履蚧的栖息条件;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从而减轻草履蚧的危害;对个别枝条或叶片上的蚧虫;可以用软刷、竹片等刮除;虫体刮下或受损以后;便丧失繁殖能力..物理防治1.破坏越冬场所..草履蚧的卵与初孵若虫大多在树下枯叶、枯草和0.5-5.5cm深的土层中;可在秋冬季;清除砖石、枯叶等堆物;搞好环境卫生..在2月底之前清扫树下枯叶、杂草;集中焚毁;同时深翻林木周围5cm 左右深的土层;将土层里的虫卵翻出;破坏越冬场所..2.阻隔防治..①早春初孵若虫上树前离地面1.5m以下的树干上刮去10cm宽的老皮见到韧皮部既可;涂上一圈废机油或粘虫胶..②用塑料、塑胶带在树干1.5m以下的位置;缠绕宽20-30cm的塑环;用订书机固定环扎于刮皮处;上抹粘虫胶或自制毒虫油;阻隔率可达98%以上;再人工扑杀;效果明显..经常检查阻隔环并及时补药;同时杀灭和清理阻隔环隔离的虫口..对树下若虫喷洒废机油进行防治..5月初成虫下树产卵期间;通过对树木上环及补药来对其进行控制和灭杀..③在若虫上树前;将树干基部的表皮刮光;紧靠地面绑扎宽50cm的塑料薄膜阻隔带;并将树基部塑料带用土压实;阻止若虫上树;每天早晚清扫若虫;集中烧毁..3.堆沙防治..利用雌虫下树产卵的习性;在树干周围堆沙土;引诱成虫产卵;集中处理..或5月中旬在植物根旁挖宽30cm、深20cm的环状沟;沟里填杂草引诱草履蚧雌成虫产卵;等产卵结束取出杂草烧毁..生物防治草履蚧的天敌主要有红环瓢虫和黑缘红瓢虫等;生长季节最好少喷药;以保护天敌;发挥天敌的控制效应..药剂防治1.树干注药..可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行;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cm斜向下呈45°打1孔;深达木质部;选用40%氧化乐果和40%久效磷杀虫剂;春季可用原药;夏季用3倍液原药对水3倍;然后用湿土封堵注药孔;每隔10~15天防治1次;杀虫效果在90%以上..2.人工打孔注射防治草履蚧..此法的原理与树干注射机注射防治相同;选用氧化乐果或久效磷原液;总的防治效果在90%~98%之间..3.药剂涂干防治草履蚧..在若虫孵化上树前;采取剥皮涂药和直接涂毒环的方法..前者选二至四年生以上杨树;后者选一年生树苗或泡桐等树干较为幼嫩的树..选用40%氧化乐果或40%久效磷杀虫剂原液;或用敌杀死对废机油以1∶100的比例或取废机油1.1kg+石油沥青1kg;加热熬成粘虫胶涂干;宽度为10~15cm;此办法可以结合树干扎塑料布或缠塑料胶带阻隔若虫上树法实施;效果更佳..4.农药喷雾法防治草履蚧1~2龄若虫..在草履蚧1~2龄若虫期;可选用50%久效磷1 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狂杀蚧600~800倍液、30%的呋喃丹颗粒剂根施;用药量根据树的大小而定..每隔7~10天喷药1次;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体形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达10毫米左右;背面棕褐色;腹面黄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触角8节;节上多粗刚毛;足黑色;粗大..体扁;沿身体边缘分节较明显;呈草鞋底状;雄成虫体紫色;长5~6毫米;翅展10毫米左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翅脉2条;后翅小;仅有三角形翅茎;触角10节;因有缢缩并环生细长毛;似有26节;呈念珠状..腹部末端有4根体肢..分别是上腿;下腿..卵:初产时橘红色;有白色絮状蜡丝粘裹..若虫:初孵化时棕黑色;腹面较淡;触角棕灰色;唯第三节淡黄色;很明显..雄蛹:棕红色;有白色薄层蜡茧包裹;有明显翅芽..成虫上雄下雌受虫害树干成虫大小对比5.蚜虫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危害情况:蚜虫是园林植物主要刺吸性害虫..它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调查;为害园林植物的常见蚜虫有100多种;它对园林植物的危害面广基本上每种园林植物上都可发现有相应的蚜虫在为害;有的一种植物有几种甚至十几种蚜虫为害;它的繁殖力强;而且能迁飞传播;它对植物生长和观赏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现将它的危害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蚜虫的群集于植物嫩梢、嫩叶、幼芽和花苞上吸汁为害;破坏了植物的营养生理;可严重地影响观赏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长停滞;抽梢展叶不正常..当虫口密度大而气候值高温干燥季节时因水份蒸发和消耗过大;还会出现枯梢现象..如紫藤受紫藤蚜为害后常会出现嫩梢枯死的现象..球宿根花卉还会因蚜虫为害;破坏营养生理而影响种球的长大使种球的品质恶化..2.由于某些蚜虫的为害可刺激园林植物造成畸形..如刺榆卷叶蚜、海棠卷叶蚜、梨二叉蚜等种类蚜虫的为害;可使植物出现嫩叶卷曲的征状;而秋四脉绵蚜、榉四脉绵蚜、榆瘿绵蚜、蚊母杭州新胸蚜、秤陀树粉虱蚜等种类蚜虫的为害后可使植物叶片上产生各种形状的虫瘿或伪虫樱;不仅影响叶子的正常营养生理;而且明显地破坏观赏植物的观赏价值..3.蚜虫吸汁为害后;能排泄出透明的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液体该排泄物既能引诱蚂蚁群集取食又可诱发烟煤病;使枝叶上覆盖黑色烟煤状物直接影响观赏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又降低了其观赏价值..4.蚜虫是传播植物病毒病的主要中介媒体;据报导有近 160种蚜虫可传播植物病毒其中桃蚜可传播100余种病毒;棉蚜可传播50余种病毒而病毒病是观赏植物最难防治的病害..鉴于上述蚜虫的多种为害性说明园林植保工作对蚜虫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活习性:蚜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蚜虫具有一对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成份为甘油三酸脂;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生活史复杂;无翅雌虫干母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最终产生干母..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蚜虫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害虫;也就是说;蚜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产生蛹;直接由若虫经几次蜕皮而发育为成虫..蚜虫根据生存的需要;蚜虫是一种虫体多型的昆虫;当生态环境适宜时;连续产生无翅型虫体;而当环境不适宜时;或需要扩展为害时;则会产生有翅型虫体..一般在春、秋季节蚜虫盛繁殖期;一般多产生无翅型虫体;到夏、冬季要渡过不良环境时;或需转移环境和寄主植物时;就会产生有翅蚜..同时;多种蚜虫还有转换寄主的习性;如荷缢管蚜在春天寄生于梅、李等蔷薇科木本花卉上;到夏季就迁移到荷花、睡莲上为害;到冬季又迁回梅树上越冬..柳二尾蚜春季盛发时为害柳树;夏季迁飞到水芹上;到冬季又飞回柳树上过冬..但有的种类蚜虫很少发现产生有翅蚜;如苦槠绵蚜、粉虱蚜等..蚜虫的繁殖有多种形式;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有卵生和卵胎生..一般在蚜虫盛发生为害时;多进行孤雌胎生繁殖;而且繁殖的周期很短;一般十来天就能产生一代;所以常可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就会出现大量的个体;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从而它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性也很大;对它的防治也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当发育到一定程度;需要渡过不良条件时;特别在越冬时;就会产生两性蚜;通过交尾;产卵后;以卵越冬;而卵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抗性;所以能较安全地过冬;待第二年春气候转暖后;卵孵化再产生孤雌胎生蚜;反复繁殖为害..像多态毛蚜之类的蚜虫;在整个生活周期过程中;会在夏季产生越夏型虫体;形状明显与正常虫体有区别;对夏季高温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蚜虫不仅有繁殖型不同的习性;而且不同的虫型;甚至不同的季节;虫体的颜色也有不同..如棉蚜;无翅胎生蚜多为绿色;迁飞蚜和夏季时;蚜虫多成黄色;有的还成黄白色;蔷薇长管蚜的虫体常有绿色和红色两种类型;柏大蚜的虫体有黄褐、深褐和绿色等多种色型等等..蚜虫与蚂蚁有着和谐的共生关系..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两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蚁赶来;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蚁来回穿梭;靠近蚜虫;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场的挤奶作业..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把蚜虫从枯萎植物转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轻拍蚜虫以得到蜜露;蚜虫也给蚂蚁提供蜜露;这是一个合则两利的交易..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每年蚜虫发生为害较早;一般3月中下旬集中孵化为害;此时蚜虫大多为无翅蚜或干母;也是一年中孵化最整齐、发生时间最长、扩散为害最慢的一代..蚜虫的天敌活动频繁期一般在4 月下旬以后;所以3 月下旬~4 月上旬蚜虫未迁飞扩散之前是化学防治蚜虫、保护天敌的最佳时期..①可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1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倍液或10%蚜虱净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若已有煤污病现象;在杀虫时可添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来控制病情..②利用叶面喷肥防治蚜虫利用10%的碳铵溶液、0.5%的氨水溶液、2%尿素溶液进行根外喷施; 每隔7 天左右喷施1 次;连喷2~3 次;对于防治植物上的蚜虫效果很好..物理防治①蚜虫卵、若蚜、成蚜多在树皮裂缝、嫩枝、芽苞上越冬;可结合冬季修剪、涂白、喷施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成虫或若虫..及时清除绿地、苗圃等周边杂草..杂草是很多蚜虫的夏寄主;是蚜虫栖息、繁。
山杏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常见病害:1.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山杏的果实上,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褐色凹陷斑点,严重的会导致果实腐烂。
2. 锈病:主要发生在山杏叶片上,表现为叶片出现红棕色条纹和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黄化脱落。
3.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山杏果实和叶片上,表现为果实和叶片上出现黑色坏死点斑,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腐烂。
4.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山杏果实上,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灰色霉菌,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腐烂。
常见虫害:1. 蚜虫:主要发生在山杏嫩枝和叶片上,大量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变形。
2. 蛾虫:主要发生在山杏果实上,蛾虫幼虫会侵袭果实内部,导致果实腐烂。
3. 蛴螬:主要发生在山杏的根部,蛴螬幼虫会钻入根部,导致山杏植株生长受阻。
防治措施:1. 病害防治:定期巡查山杏果实和叶片,发现病害及时剪除,避免传播。
果实和叶片收获后,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害传播。
使用药剂进行喷洒防治,选择有效的杀菌剂例如多菌灵等。
2. 虫害防治: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在山杏果实上套袋,防止蛾虫幼虫侵袭。
使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防治,选择对目标虫害有特效的杀虫剂,如氟虫腈等。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蚜虫寄生蜂等。
3. 土壤管理:加强山杏栽培的土壤管理,保持土壤通风透气和优良的水分排水性能,防止蛴螬幼虫的侵袭。
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4. 农事措施:合理掌握山杏的浇水和施肥量,避免过度施肥和过度浇水,防止病害的滋生和传播。
注意病虫害的季节性,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常见的传病害虫---褐家鼠新闻来源:点击数:564 更新时间:2010-7-28 18:23:29 收藏此页虫害识别:褐家鼠属啮齿目鼠科,也称大家鼠、沟鼠、挪威鼠等。
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20~280克。
尾明显短于体长,尾毛稀疏,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
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
后足长35-45mm。
雌鼠乳头6对。
该鼠毛色有变,与其年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幼年鼠较成年鼠颜色深。
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
头部和背中央毛色较深,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
体侧毛颜色略浅,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
生活习性:褐家鼠栖息场所广泛,为家、野两栖鼠种,有迁移习性。
以室内为主,其次为室外和近村农田。
室内主要在屋角、墙根、厨房、仓库、地下道、垃圾堆等杂乱无章的隐蔽处营穴。
室外则在柴草垛、乱石堆、墙根、阴沟边、田埂、坟头等处打洞穴居。
褐家鼠食性广而杂,凡是人类所用食物,它都可以取食。
嗜食肉类物品及含水分较多的苹果等果品,并喜欢饮水,粮食类食品中喜食小麦、大米等。
褐家鼠的野栖种群还有储量习性。
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
褐家鼠的活动高峰期为16~20时与黎明前。
褐家鼠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但视力差,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对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遇见异物即起疑心,多走熟路,,遇到干扰立即隐蔽。
褐家鼠在一年中的活动受气候和食物的影响,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较频繁,盛夏和严冬相对偏少,但无冬眠现象。
繁殖特征:褐家鼠繁殖力强,一年可产6~8胎。
孕期3周左右,每胎产仔7~10只,多达15只。
其繁殖期从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上旬结束,历时320天,12月中旬到1月中旬为滞育期。
幼鼠产下后3个月左右即达到性成熟,寿命2年左右。
危害:是我国主要害鼠之一,污染糟蹋大量粮食、饲料,播种后盗食种子,另外经常咬坏家具、物器、文物、书籍,甚至咬伤人类。
褐家鼠能传染鼠疫、布鲁菌病、蝉传立克次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10余种流行病。
防御方法冬春季是该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减轻全年鼠患有重要作用。
在灭鼠方法上,应以药物灭鼠为主,辅以人工诱杀和器械灭鼠。
灭鼠药剂以敌鼠钠盐、溴敌隆等慢性抗凝血杀鼠剂饱和投饵效果最好,而且要大范围内连片统一进行,效果很好。
在突击灭鼠后,要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巩固,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最终控制的目的。
食用贮品常见害虫---玉米象新闻来源:点击数:291 更新时间:2010-7-28 18:25:23 收藏此页玉米象卵:椭圆形,长约0.65-0.70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下端稍圆大,上端逐渐狭小,上端着生帽状圆形小隆起;谷象的卵与其相似。
玉米象幼虫:体长2.5-3.0mm,乳白色,体多横皱,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全体肥大粗短,略呈半球形.无足.头小,淡褐色,略呈楔形.谷象幼虫与其相似。
玉米象蛹:体长3.5-4.0mm,椭圆形,乳白色至褐色.头部圆形,喙状部伸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上有小突起8对,其上各生1根褐色刚毛.腹部10节,腹末有肉刺1对玉米象成虫:体长3-4mm,身体圆筒形,赤褐色至黑褐色。
喙前伸成象鼻状;两鞘翅肩部及近端部各有橙黄褐色或赤褐色近圆形斑一个。
雄虫阳茎的背面扁平,有2条明显的纵陷痕,陷痕间有一纵隆线。
生活习性:成虫有假死性,善攀缘,能飞翔,既能在室内繁殖,又能在田间繁防御方法殖。
成虫食性较广,更喜食种子的胚。
幼虫喜欢胚乳,终生蛀蚀于种子内或以块状、粒状物品为食,其损害主要是由幼虫造成的。
玉米象在25-30℃及任何湿度下,羽化后立即交配。
幼虫共4龄,在含水量14%的谷类中,温度低于15℃或高于34℃时,玉米象发育完全停止。
在温度28-30℃、相对湿度75-90%,谷物含水量13-18%时,最适宜玉米象发育。
在13℃时,雌虫停止产卵。
产卵谷物的最低水含量为10%。
繁殖特征:危害:玉米象是我国头号贮粮害虫,为害各种谷类及其种子、薯类以及干果、药材等。
食性广,分布又很普通,所以损害及其严重。
常见的传病害虫---粉尘螨新闻来源:点击数:489 更新时间:2010-7-28 18:22:09 收藏此页成虫体长约260-360微米,圆形,背沟不明显,胛外毛比胛内毛长4倍以上,雌雄两性均无顶毛。
躯体末端有2对刚毛。
生活习性:生活在褥垫的灰屑和饲料、酵母、谷物尘屑中。
繁殖特征:在室温20℃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卵期6-8天,未受精的雌螨不产卵。
一般来说,尘螨可以多次交配,交配后每天产卵1-2个,至少可产卵30天。
危害:粉尘螨与人类气喘病有关。
粉尘螨是人类过敏性气喘病的患病原因。
防御方法1. 搞好环境卫生,居室要通风、干燥、堵塞、填补墙洞和地面缝隙,以免螨在其中藏匿。
2. 螨常寄生于老鼠的耳廓内,因此必须大力灭鼠,打断螨的主要传播媒介。
3. 要经常保持床上用品的清洁卫生,床单、被褥、枕头等需经常在阳光下曝晒,这样可以杀死和减少床上尘螨的数量;新买回来和第二年再用的草席,一定要用清水反复擦拭几遍,再用热水烫或在烈日下曝晒2-3小时方可使用;不用的草席、棉絮等,一定要晒干,并用纸或塑料、布包裹,撒点樟脑丸等驱虫剂,至于干燥处。
4. 贮藏食糖须保持干燥,避免螨类发生。
5. 家中贮藏的补品、干果之类,要经常经阳光晒4-5小时,待阴凉后再密封放置在陶、瓷器皿中保存,可获得良好防螨效果。
参茸等补品常见害虫---锯谷盗新闻来源:点击数:610 更新时间:2010-7-28 18:41:17 收藏此页成虫扁长椭圆形,深褐色,长2-3.5mm,体上被黄褐色密的细毛。
头部大三角形,复眼黑色突出,触角棒状11节;前胸背板长卵形,中间有3条纵隆脊,两侧缘各生6个锯齿突;鞘翅长,两侧近平行,后端圆;翅面上有纵刻点列及4条纵脊,雄虫后足腿节下侧有1个尖齿。
幼虫扁平细长,体长3—4mm,灰白色,触角与头等长,3节,第3节长度为第2节二倍,胸足3对,胸部各节的背面两侧均生1暗褐色近方形斑,腹部各节背面中间横列褐色半圆形至椭圆形斑。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2-5代,以成虫在仓库内外缝隙、砖石下或树缝中越冬。
翌春又返回仓库内,寿命3年以上,成虫活泼,喜群聚,喜把卵产在缝隙处或碎屑中,每雌产卵量数十粒至300粒,发育适温30-35℃。
当仓库内相对湿度90%左右,气温35℃时18天即可完成1代,30℃21天,25℃则需30天,锯谷盗的耐寒力较强。
繁殖特征:危害:锯谷盗对对所有动植物贮藏品几乎无不为害。
它对高、低温的抵抗力以及对熏蒸药剂的抵抗力都很强,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重要仓虫。
防御方法由于补品及中药材都是食用品,不能随意接触化学药剂。
因此,防重于制根本的措施。
一、密封贮藏 1. 红枣、黑枣、桂圆、核桃、银耳等短时期贮存的补品,可用塑料袋包装,将袋口对折后,用绳扎紧,密封贮藏。
2. 人参、鹿茸、参三七、天麻、阿胶、当归、黄芪等较长时期贮存的补品,除上述方法密封外,还要存放在密封的容器内(如瓷罐、饼干箱等)进行双密封,容器底部再放1.0公斤生石灰,保持干燥。
二、日光曝晒三、除虫措施 1. 一旦发现补品被害,应将被害部分完全削除,或将隐藏在深处的幼虫完全剔出,然后将可食部分尽快吃掉或保存在低温环境中。
2. 药材仓库(或药店小仓库)受害严重而保管量大时,可用磷化氢或环氧乙烷熏蒸。
参茸等补品常见害虫---药材甲新闻来源:点击数:671 更新时间:2010-7-28 18:40:46 收藏此页成虫身体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红褐色至深栗色。
头生在前胸下面,背面不能见。
前胸背板高凸,帽状。
复眼大,黑褐色。
触角11节,末端3节扁平,呈三角形。
鞘翅上的刻点明显,并排列成纵行。
卵椭圆形,乳白色,长约3毫米。
蛹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乳白色。
触角形状与成虫相似,末端3节扁平。
生活习性:1.栖息场地和习性药材甲是一种世界性的储藏物害虫,食性相当复杂,但主要危害谷物、油料、薯干和药材等储藏物品,也能危害图书,档案等物品。
药材甲发育为成虫之后,要在蛹室(茧)内停留约一个星期,然后破蛹室而出。
2.生活周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在温度22℃和相对湿度70%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周约需80天。
每一雌虫一生能产卵约100粒,产卵期可持续6天。
3.卵成虫从蛹室里钻出来后不久即开始交配,再过2天就产卵。
在上述温、湿度条件下,卵期约12天。
4.幼虫在温度22℃和相对湿度70%条件下。
幼虫要脱皮4次,幼虫期约56天。
老熟幼虫可长达5毫米。
化蛹前,幼虫用其唾液和食物碎屑作一蛹室,然后幼虫在里面化蛹。
5.蛹蛹在温度22℃和相对湿度70%条件下,蛹期约10天。
6.成虫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
成虫能飞,有假死性,喜昏暗的光线,常在黄昏或阴天飞翔。
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
繁殖特征:危害:药材甲是中药材重要害虫,故有药谷盗之名;它也危害面包干,所以也叫面包蠹虫。
对储藏物品的危害,主要是由药材甲的幼虫所造成的。
防御方法由于补品及中药材都是食用品,不能随意接触化学药剂。
因此,防重于制根本的措施。
一、密封贮藏 1. 红枣、黑枣、桂圆、核桃、银耳等短时期贮存的补品,可用塑料袋包装,将袋口对折后,用绳扎紧,密封贮藏。
2. 人参、鹿茸、参三七、天麻、阿胶、当归、黄芪等较长时期贮存的补品,除上述方法密封外,还要存放在密封的容器内(如瓷罐、饼干箱等)进行双密封,容器底部再放1.0公斤生石灰,保持干燥。
二、日光曝晒三、除虫措施 1. 一旦发现补品被害,应将被害部分完全削除,或将隐藏在深处的幼虫完全剔出,然后将可食部分尽快吃掉或保存在低温环境中。
2. 药材仓库(或药店小仓库)受害严重而保管量大时,可用磷化氢或环氧乙烷熏蒸。
常见的传病害虫---小家鼠新闻来源:点击数:523 更新时间:2010-7-28 18:08:01 收藏此页又称鼷鼠、小耗子,属于啮齿目鼠科中体形较小的种类,体重7-20g,体长60-90mm。
头较小,吻短。
耳壳圆形,明显外露出毛外,耳长11-14mm。
尾长度在南、北方有差别,南方种群的尾长等于或超过体长,北方种群的稍短于体长。
上门齿后缘有一极显著的月形缺刻,为其主要特征。
毛色随季节与栖息环境而异。
体背呈现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
腹面毛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
尾两色,背面为黑褐色,腹面为沙黄色。
四足的背面呈暗色或污白色。
生活习性:小家鼠是人类伴生种,属于家、野两栖种类,具有迁移习性,栖息环境非常广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踪迹。
住房、厨房、仓库等各种建筑物、衣箱、厨柜、打谷场、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栖息处。
小家鼠食性杂,但以植物的种子为主,尤其喜食谷物和油料种子。
在野外春季也啃食禾苗、草籽、树皮、瓜果和棉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