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教案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2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思想的认同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二、课文讲解1.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第二章的内容。
2. 字词解释:对文中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如“虚其心”、“实其腹”等。
3. 重点段落讲解:- “虚其心,实其腹”:解释“虚心”与“实腹”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内心的平和与物质的节制。
- “弱其志,强其骨”:讲解“弱志”与“强骨”的含义,探讨如何平衡个人志向与身体力行。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阐述“常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归纯真、简单的生活状态。
###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老子》第二章中提出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何关系?-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虚其心,实其腹”的哲学思想?2.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四、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书笔记。
2. 收集与“无为而治”相关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析。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哲学素养。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第一篇: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