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品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有关回忆。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教导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远眺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亮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宽敞的天空飞,鱼在清亮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拘束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打算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很多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犹如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拦住了奔驰而来的船?沁园春·长沙解释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四周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头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方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品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沁园春·长沙【1】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2】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3】;漫江【4】碧透,百舸【5】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7】。
怅【8】寥廓【9】,问苍茫【10】大地,谁主【11】沉浮【12】?携来百侣【13】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16】,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7】,粪土当年万户侯【18】。
曾记否,到中流【19】击水【20】,浪遏【21】飞舟?1925年【注释】【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3】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4】漫江:满江。
漫,遍布。
【5】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7】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霜天,深秋天气。
【8】怅:失意,不畅快。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9】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10】苍茫:旷远迷茫。
【11】主:主宰。
【12】沉浮:这里指盛衰。
【13】百侣:众多同伴。
侣,这里指同学。
【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纵放、奔放。
遒,强劲有力。
【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9】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20】击水:指游泳。
【21】遏:阻止。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呢?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导语】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沁园春·长沙》 【原⽂】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⑵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⑶争流。
鹰击⑷长空,鱼翔⑸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⑹寥廓⑺,问苍茫⑻⼤地,谁主沉浮⑼? 携来百侣⑽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稠⑾。
恰同学少年⑿,风华正茂⒀; 书⽣意⽓⒁,挥斥⽅遒⒂。
指点江⼭,激扬⽂字⒃, 粪⼟当年万户侯⒄。
曾记否,到中流⒅击⽔⒆,浪遏⒇飞⾈? 【题解】 ⼀九⼆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泽东。
⽑泽东离开长沙去⼴州,这⾸词⼤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泽东同志这⾸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九五七年⼀⽉号。
【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公主园得名。
⑵橘⼦洲:⼜名⽔陆洲,在长沙西⾯的湘江中的⼀个狭长的⼩岛,靠近的风景区岳麓⼭。
⑶舸(gě):⼤船。
这⾥泛指船只。
⑷击:搏击,这⾥形容飞得矫健有⼒。
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形容鱼游得轻快⾃由。
⑹怅:原意是失意,这⾥⽤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绪。
⑹寥廓:⼴远空阔。
这⾥⽤来描写宇宙之⼴阔。
⑻苍茫:旷远迷茫。
⑼谁主沉浮: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喻事物盛衰、消长,这⾥指兴衰。
由上⽂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民祸福的命运呢? ⑽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指战友。
⑾峥嵘岁⽉稠:不平常的⽇⼦是很多的。
峥嵘:⼭势⾼峻,⽐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⑿同学少年:⽑泽东于1913年⾄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师范学校。
沁园春·长沙原文(含拼音)——【作者】毛泽东qìn yuán chūn chánɡshā沁园春长沙dúlìhán qiūxiānɡjiānɡběi qùjúzǐzhōu tóu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kàn wàn shān hónɡbiàn cénɡlín jìn rǎn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màn jiānɡbìtòu bǎiɡězhēnɡli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yīnɡjīchánɡkōnɡyúxiánɡqiǎn dǐwànlèi shuānɡtiān jìnɡzìyóu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hànɡliáo kuòwèn cānɡmánɡdàdìshuízhǔchén f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xiélái bǎi lǚcénɡyóu yìwǎnɡxīzhēnɡrónɡsuìyuèchóu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qiàtónɡxuéshào nián fēnɡhuázhènɡmào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shūshēnɡyìqìhuīchìfānɡqi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zhǐdiǎn jiānɡshān jīyánɡwén zìfèn tǔdānɡnián wàn hùhóu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品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沁园春·长沙》赏析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长沙为题材,通过对长沙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一、风景描绘与情感抒发词的首段描绘了长沙的秋景,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勾勒出无比壮阔的画面。
万里霜天,低垂的云层,搏击长空的鹰,游弋江中的鱼,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象,无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其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更是将诗人— 1 —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二、回忆与感慨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毛泽东回忆了他在长沙的革命斗争生活。
那些峥嵘岁月,那些和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子,都历历在目。
他感慨万分,那些昔日的同志,有的已经牺牲,有的仍然在为革命奋斗。
他深情地回忆起他们,对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豪情壮志与决心词的最后一段,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达到了高潮。
他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他对改造旧中国的决心,都在这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毛泽东坚信,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反动统治者,建立一个新中国。
四、艺术手法与风格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抒情等。
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力量。
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充满了革命豪情。
这些都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沁园春·长沙原文(含拼音)——【作者】毛泽东qìn yuán chūn chánɡshā沁园春长沙dú|lìhán qiūxiānɡjiānɡběi qù{júzǐzhōutóu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kàn wàn>shān hónɡbiàncénɡlínjìnrǎn!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màn jiānɡbìtòu bǎiɡě;zhēnɡli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yīnɡjīchánɡkōnɡyú<xiánɡqiǎndǐwànlèishuānɡtiān/jìnɡzìyóu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hànɡliáo kuò&wèn cānɡmánɡdàdìshuízhǔchén"f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xiéláibǎi lǚcénɡ·yóuyìwǎnɡxīzhēnɡrónɡsuì—yuèchóu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qiàtónɡxuéshàonián》fēnɡhuázhènɡmào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shūshēnɡyì^qìhuīchìfānɡqi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zhǐ]diǎnjiānɡshān jīyánɡwénzì:fèn tǔdānɡniánwànhùhóu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选编的4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这4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
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这样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
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
有诗评家说,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
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
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
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补充几点单元教学建议:1、中外好诗不可胜数,这里的9首诗仅为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歌鉴赏力。
2、结合这个单元的表达内容,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
3、组织学生将自己在这个阶段阅读、创作、翻译或改写的诗歌结集,可以是个人专集,也可以是多人合集。
为诗集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写出序、跋,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等。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教育新境界。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
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
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的人生启迪。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
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六、教学方法1、教法:朗读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
2、学法:点拨发、示范法。
七、教具、学具:ppt课件、mp3朗诵。
八、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二)、文学常识1.诗歌的分类⑴诗歌古体诗——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如《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旧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新诗——白话诗⑵诗歌: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⑶诗歌:讽喻诗、应制诗、送别诗、爱情诗等⑷诗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2.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写词又叫做填词)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
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
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
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
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
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
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
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
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
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
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
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
4.毛泽东诗词概说及题目阐释毛泽东是无产阶级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集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于一身。
他的诗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俯瞰世界,作为诗人的政治家和作为政治家的诗人,其创作个性和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古代政治家诗人如项羽、曹操、近代孙中山的创作。
)毛泽东提倡用旧体写新事物,词的成就比诗的成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