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上登山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27
《登山》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列宁名言及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导课1.复习字词。
2.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3.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
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授《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播放的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
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3.阅读第二段:(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登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
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
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刹(cha四声)的刹闪烁(shuo四声‵)的烁解释(shi‵四声)的释(2)区分多音字。
刹薄似得2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从哪看出路险?2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3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4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
从哪里看出路的险?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师点评(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
)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
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