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析习题 桂林理工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I考研真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原子晶体中的化学键是:()A. 共价键B. 氢键C.范德华健2. 面心立方的密排面:()A. {112}B. {110}C. {111}3. 下列属于二级相变的是:()A. α-石英转变到α-磷石英B. 晶体的熔化C.超导态相变4. 以下各系统中属于单相的是:()A. Zn-Cu形成的固溶体B. 冰水混合物C. α-石英与β-石英的混合物5. 几种扩散的微观机制中,对于置换固溶体最容易发生的是:()A. 易位扩散B. 环形易位扩散C. 空位扩散6. 下列润湿角与润湿程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 θ<90o,不润湿B. θ>90 o,不润湿C. θ=180 o,完全润湿7. 热力学一级相变特点的是()A. ∆V=0,∆S=0B. ∆V≠0,∆S≠0C. ∆V≠0,∆S=08. 下列关于形核说法正确的是()A. 过冷度∆T越大,则临界半径越大B. 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难度更大C. 均匀形核发生在均匀溶液或熔体内部,晶核产生几率处处相同9. 有A-B-C组元形成的三元相图,其等边成分三角形(ABC)内平行于AB的直线上任意一点表示: ()A. C组元的浓度为定值B. B与A组元的浓度比为定值C. 以上两选项都错10. 某一位错的位错线方向与其对应的柏氏矢量平行,则这一位错为:()A. 刃型位错B. 螺型位错C. 混合位错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 配位数与配位多面体2. 肖特基缺陷3. 同质多晶4. 一级相变5. 烧结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扩散系数是与温度有关,与晶体结构无关的。
()2. 晶体中的热缺陷在外力场作用下可以做定向运动。
()3. 马氏体属于二级相变。
()4. 温度越高,原子热激活能越小,扩散系数越小。
()5. 空间点阵是晶体中质点排列的几何抽象,只有14种布拉维空间格子类型,而实际存在的晶体结构是无限的。
一、1、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1剪应变\原来相互直交的两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值的正切。
2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直立剖面或在与岩层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4构造置换\岩石在逆进变形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种构造代替的现象。
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3分)1、均匀变形\岩石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2、枢纽\同一褶皱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3、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4、构造置换\岩石在逆进变形过程中,一种构造被另一种构造代替的现象。
1、剪应变、原来相互直交的两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值的正切2、构造窗、逆掩断层(推覆构造)遭强烈剥蚀,在较老的岩层中出现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的地层。
3、劈理域、在微观尺度上,劈理面是一条由矿物晶带和裂缝组成的三维空间实体,称之为劈理域。
4、滑距断层两盘实际位移的距离,指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亿成两个对应点间的实际距离。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正应力与剪应力\垂直于作用面的应力称为正应力,也叫直应力(б):压为正,张为负;平行于作用面的应力则称为剪应力(г):逆剪为正;顺剪为负。
2、韧性断层\是一种形成于深构造层次变形环境中,出现以糜棱岩毓及强片理化带为主要特征的韧性剪切带,称为韧性断层3、横截面\垂直于褶皱枢纽所作的正交切面称横截面4、节理分期\判定同一地区,由多期,多次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节理级生成的先后关系,称为节理分期一、名词解释:(共12分,每题3分)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平行褶皱: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的褶皱推覆构造:推移距离大于10公理,倾角低缓的巨大逆掩断层。
劈理折射:强弱程度不同的岩层层间劈理的劈理面与岩层面交角不同,将劈理相连、好象发生折射一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剪应变、初始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它们之间直角的改变量(φ角)叫角剪应变,角剪应变的正切函数即剪应变(γ)γ=tanф。
桂林理工大学gnss的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GPS卫星采用两个频率L1和L2的作用为(A)。
A、削弱电离层影响B、削弱对流层影响C、除接收机钟差D、消除卫星钟差2、利用伪距进行定位,需要至少同步观测(C)颗卫星。
A、2B、3D、5C、43、GPS测量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是(B)。
A、对流层延迟B、接收机钟差C、轨道误差D、多路径误差4、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有约5度的夹角,这使得月球引力产生的转矩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地球旋转轴在岁差的基础上叠加(B)年的短周期圆周运动,振幅为9.21”,这种现象称为章动。
B、18.6A、13C、300D、256005、求取不同基准间的坐标转换七参数,需要至少(C)个已知控制点A、1B、2C、3D、66、求取不同基准间的坐标转换三参数,需要至少(A)个已知控制点A、1B、3C、4D、67、采用高斯投影时,为了避免出现负的横坐标,规定在横坐标上加上(A)km。
A、500B、1000C、100000D、3008、C/A码的码长度为1023比特,周期为(C)A、267天B、1天C、lmsD、0.02s9、P码调制在L1、L2两个载波上,可用于消除(B)对测距的影响A、对流层B、电离层C、多路径效应D、卫星天线相位中心的变化10、导航电文依规定格式组成,按帧向外播送。
每帧电文含有1500比特,播送速度(C)。
A、20 bit/sB、30 bit/sC、50 bit/sD、1023 bit/s11、GPS测量中,对流层延迟(C)。
A、属于系统误差,可通过双频观测消除B、属于偶然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C、属于系统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D、误差的大小与信号传播路径中自由电子的密度有关12、考虑到接收机钟差需要消除,单点定位要求至少观测(D)颗卫星的信号才能解算出GNSS接收机的位置。
A、1B、2C、3D、413、GPS RTK测量作业时,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B)A、1km之内B、10km之内C、60km之内D、100km之内14、GPSRTK作业时,(B)不是必须配备的设备A、基准站接收机B、步话机C、流动站接收机D、流动站电子手簿15、当采用CGCS2000作为项目坐标系进行GPSRTK作业时,(D)A、应进行WGS84坐标系至CGCS2000坐标系的三参转换B、应进行WGS84坐标系至CGCS2000坐标系的七参转换C、先进行七参转换,再进行三参转换D、不需在两坐标系间进行转换二、多项选择题1、GPS测量的误差源主要有(A、B、C、D)。
2021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规划设计根底考研真题一、设计题目: 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改造规划设计二、设计范围规划地块地处城市老城区的历史轴线上。
基地西至桂湖,北至解放西路,南至榕湖,东至榕荫路,设计范围总占地约10.3公顷〔见附图2〕。
基地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丰富。
基地内功能复杂、建筑类型多样,同时也存在着邻里关系缺失、空间品质不高、城市活力缺乏、整体建筑风貌不协调等问题。
需要采用街区城市更新的方式提升活力,彰显特色。
三、设计目标规划设计秉承地区协调开展与可持续开展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改造创新,以改善和优化环境质量、配套设施、功能构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适应城市开展的时代要求。
通过分析地段特征、历史价值与存在问题,进展街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在提升街区整体活力和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延续历史地段的人文性及多样性,进而到达街区改进、环境提升、传统延续、特色营造等目标。
四、设计要求1.综合考虑区位,分析地块建立现状、街道形态、合理确定地块定位,完善用地功能构造,提出土地利用的优化与调整策略。
满足多样功能要求,考虑市民和游客的活动与出行。
基于提升本工程活力和公共效劳水平的需要,充分设计好各个功能区的配套效劳设施。
2.考虑周边道路情况,合理组织各种流线,交通设施布局、步行体系等,协调地段内自身交通组织的合理性。
对地段内的车辆停放方式、停车场面积和位置做出合理化建议,完善地段内外的交通联系。
3.应根据整体保护与更新的原那么,结合地区的环境特性,创造较好的绿化景观。
4.合理确定建筑空间尺度、造型,需处理好与滨水空间及相邻地块的空间景观关系与体量上的衔接过渡,建筑比例、尺度和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五、设计成果1、设计说明〔20分〕文字包括问题梳理、设计构思、主要功能及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绿化及景观组织、局部设计等。
2、图纸〔130分〕〔1〕历史地段规划总平面图〔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70分〕〔2〕主要规划分析图〔功能构造、道路交通、公共配套设施〕〔30分〕〔3〕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图或效果图等。
桂林理工大学矿产勘查复习题(全)绝版一、名词解释1.矿产勘查:在区域勘查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进行系统勘查。
2、矿产勘查学:以地质科学为基础,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本方法,以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为手段,以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应用地质学。
3.储量:基本储量中扣除设计和开采损失后的经济可采部分。
4.基本储量:未扣除设计和开采损失的已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5.332资源:在详细调查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研究,以达到控制程度。
经济意义是经济边际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矿床勘查类型:按矿床主要地质特点及勘查难易程度,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划分的类型。
一、名词解释1.地质调查方法:根据地质观测研究,在相应平面或剖面上客观反映区域成矿区内的各种地质现象。
2.重砂测量法:以各种松散沉积物中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决与重砂有关的地质与找矿问题为主内容,采取重砂寻找砂矿和原生矿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3.横切:在垂直于含矿岩系走向的表面上没有直接出口的水平隧道,通常用于连接竖井和矿脉。
1、名词释义矿产预测:在成矿地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建立矿产预测准则,对预测区潜在矿产资源进行预测工作,圈定成矿远景区和优选成矿靶区,并提出进一步找矿的部署意见。
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矿床。
高度概括的成矿规律可应用于相似地区,指导相似矿物的成矿预测。
成矿规律: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矿床共生规律一、名词解释1.矿体地质学:以矿体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矿体各种标志物的变异性。
目的是阐明矿体各标志点的变化特征或规律,为选择合理的勘查方法和矿床工业评价提供依据。
2、矿体变化性质:矿体形态、产状、品位、品级等标志在矿体不同空间位z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规律。
2020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原理考研真题A卷考生注意:请将答题写在答卷纸上,写在试卷上视为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2.基础产业
3.城市人口
4.三区三线
5.城市生态规划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90分)
1.希波丹姆模式的主要内容。
2.宋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成。
4.城市用地选择时,应如何考虑有利的自然条件。
5.容积率与永续发展的关系。
6.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7.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消防车道的主要设计指标及要求。
8.在城市道路上,管线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的排列顺序。
9.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应遵循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城市设计是一种公共政策。
2.选取2-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它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选择题1、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与A、结构类型和结构总高度 D、地震烈度有关。
2、重力荷载代表值中可变荷载组合值的组合系数是A、雪载取0.5 C、书库等库房取0.8D、楼面荷载取0.5。
3、≥150m高层剪力墙结构剪力的底部加强部位,下列何项符合规定A、剪力墙墙肢总高的1/10,并不小于底部两层层高。
4、高层建筑立面不规则包括A、竖向刚度不规则 B、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D、楼层承载力突变5、适用于底部剪力法的高层建筑应该A、高度≤40米 C、质量和刚度没高度分布比较均匀D、以第一振型和剪切变形为主。
6、减少筒体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应采取的措施是B、控制结构的高宽比 C、设计平面成正方形D、设计密柱深梁。
7、影响框架柱延性的因素有B、箍筋和纵筋配筋率 D、剪跨比和轴压比。
8、剪力墙的延性设计一般包括B、设置边缘构件 C、控制轴压比 D、限制高宽比9、两幢相邻建筑,按8度设防,一幢为框架-筒体结构,高50m,另一幢为框架结构,高30m。
若设沉降缝,缝宽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170mm。
20010、框架结构中反弯点高度比与A、层高 B、层数、层次及层高变化 C、上下梁线刚度比D、梁柱线刚度比有关。
11、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控制最大层间位移的目的是A、满足人们的舒适度要求 B、防止结构在常遇荷载下的损害 C、确保在罕遇地震时建筑物不致倒塌 D、力求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不被损坏12、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中,D值法与反弯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A、反弯点高度不同B、D值法假定柱的上下端转角不相等 D、反弯点法中D值需要修正13、高层建筑结构增大基础埋深的作用有A、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减少沉降 C、加强地基的嵌固作用,抵抗水平力,防止建筑物的滑移、倾斜,保证稳定性 D、利用箱基等基础外侧墙的土压力和摩擦力,使基底的土压力分布趋于均匀,减少应力集中14、8度地震区某高度75m的高层建筑,考虑地震作用效应时,不应该组合的项是C、竖向地震作用15、建筑高度、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类别及场地类别等均相同的两个建筑,一个是框架结构,另一个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这两种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抗震等级下述哪种是正确的?A、前者的抗震等级高、也可能相等二、判断题1、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纪纪验算中,引入抗震调整系数γRE 含义是考虑罕遇地震时结构的可靠度可以略微降低。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0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A.计算机硬件B.计算机网络C.数据D.系统用户2.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模型。
A.形象—符号B.形象—概括C.符号—概括D.形象—符号—概括3. 地理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采用纬度差加上经度差作为距离量算的是()。
A.大地测量距离B.曼哈顿距离C.旅行时间距离D.词典距离4. 关于等距投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距投影的面积变形大于等角投影,角度变形大于等积投影。
桂林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639考试科目名称:城乡规划原理(A卷)(总分150分,三小时答完)考生注意:1.请将答题写在答卷纸上,写在试卷上视为无效。
2.考试需带三角板、2B铅笔、橡皮用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新城市主义2.建筑系数3.土地兼容性4.产业遗产5.城市职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90分)1.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2.简述盖迪斯的城市建设思想。
3.简述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内容。
4.简述大数据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5.简述公众参与的定义、方法与途径。
6.简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7.简述城市规划中外部性的经济特征。
8.简述街道空间设计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9.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二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住宅均为18米,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30%。
第二个组团的住宅均为33米,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2.4。
请列式并计算:(1)第一个组团的容积率。
(2)第二个组团的建筑密度。
(3)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4)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组团状城市总体布局的特征是什么?其优缺点是什么?在规划中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请论述被占领时期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意义,并比较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以上是桂林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639城乡规划原理(A卷)》的考研真题,供参考学习!2021年《城乡规划原理》第1页共1页。
2020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可持续发展;
一回羽状复叶;
庭荫树;
居住区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容积率;
建筑红线;
基调树种;
骨干树种;
三出复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 简要介绍两本你熟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著作,列出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给自己的启发。
2. 列出10种耐湿较好的乔木植物,并注明其科属。
3.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有哪几个时期?请列出年代、朝代和社会经济背景。
4. 简述园林中空间分隔的方法有哪些?
5. 简述居住区各级中心公共绿地的最小面积、服务半径以及相应的设置内容、要求有哪些?
6. 简述园林树木的配植形式有哪些?
7. 简述园林铺装的作用有哪些?
8. 简述防护绿地的规划原则有哪些?
三、综合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图1为拙政园平面图:
○1请列出该园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并在图中标明(6分)
○2结合该园,谈谈古典园林的意境如何体现?(6分)
○3结合该园,谈谈古典园林如何实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8分)
2.如今,许多城市都面临强降雨后“看海”的城市弊病,论述如何做好城市的雨洪管理?
图1 拙政园平面图。
综合习题1、简述空间分析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目标。
概念:空间分析是集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拟于一体的技术方法,通过地理计算和空间表达挖掘潜在空间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
本质特征包括:(1)探测空间数据中的模式;(2)研究空间数据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模型;(3)提高适合于所有观察模式处理过程的理解;(4)改进发生地理空间事件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
目标:根本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空间数据模型来表达地理实体的时空特性,发展面向应用的时空分析模拟方法,以数字化方式动态地、全局地描述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反映地理实体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①认知。
有效获取空间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组织描述,利用数据再现事物本身。
②解释。
理解和解释地理空间数据的背景过程,认识事件的本质规律③预报。
在了解、掌握事件发生现状与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有关预测模型对未来的状况做出预测④调控。
对地理空间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
2、对比分析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UTM坐标系的特点。
高斯- 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都是1按分带方法各自进行投影,各带坐标成独立系统;2以中央经线投影为纵轴X,赤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
3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投影中都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当作起始轴,而UTM南半球投影除了将纵轴西移500公里外,横轴南移10000公里。
4每一个投影带的坐标都是对本带坐标原点的相对值,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通常在横轴坐标前加上带号。
5高斯-克吕格投影在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投影误差较大,UTM投影把中央子午线的长度比缩小至0.999 6,并使投影后两割线上无变形。
3、简述地图投影选择的一般原则。
1 GIS所采用的投影系统应与本国的基本地图系列所采用的投影系统一致;2各比例尺GIS中的投影系统应与相应比例尺主要信息源地图的投影一致;3各地区的GIS投影系统应与该地区所使用的投影系统一致;4、分别阐述几何数据的量测尺度和属性数据的量测尺度。
几何主要是比例尺,含义是指系统所用空间数据的精度和详细程度,系统中空间数据的精度高、要素选取多、数据详细而全面就说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大;相反,则说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小,其对空间量测结果有很大影响。
一定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决定了空间数据的密度、空间坐标的精确有效位和相应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也表达了空间目标的抽象程度,不同的比例尺可以改变空间目标的维数表达。
属性属性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无直接关系的特征数据,通常可将其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
属性数据的量测尺度或标准与几何数据不同,由粗略至详细大致可分为命名量、次序量、间隔量及比率量等四个层次。
5、阐述基本几何参数的量测涉及的内容。
基本几何参数量测包括对点、线、面空间目标的位置、中心、重心、长度、面积、体积和曲率等的量测与计算。
6、某多边形A可以由6个边界点描述,6个点的坐标分别为(2,3)、(3,6),(4,7),(5,6)、(6,4)和(3,2),试求A的面积。
117、简述点模式空间分布的描述参数。
点模式的空间分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状态,如不同区域内的人口、房屋、城市分布,油田区的油井分布等。
通常,点模式的描述参数有分布密度、分布中心、分布轴线、离散度等。
8、阐述地理空间表达的形式。
空间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结构、空间参考系统、时空尺度与比例尺以及图形表达等四个方面。
9、阐述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方法。
1.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的转换2.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10、举例说明如何实现GIS中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多重)表达是指随着在计算机内存储、分析和描述的地理实体的分辨率(尺度)的不同,所产生的同一地理实体在几何、拓扑结构和属性方面的不同数字表达形式。
多尺度表达要求GIS数据库中包含多种详细程度的空间数据,能够在不同等级表示地理实体,把多尺度信息动态连接起来,构建不同尺度之间的相关和互动机制,允许在可变尺度上表示、分析和处理空间数据,进而开展有效的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
目前GIS数据库为了满足人们利用空间数据集的不同需求,通常在系统中存放多种来源、版本、空间分辨率(比例尺)和详细程度的空间数据,同一空间实体的多种表示共存于同一数据库中,形成多比例尺的异构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中多尺度特征包括空间多尺度和时间多尺度两个方面。
空间多尺度是指空间范围大小或地球系统中各部分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时间多尺度指的是地学过程或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自然节律性,其时间周期长短不一。
空间多尺度特征表现在数据综合上,数据综合类似于数据抽象或制图概括,是指数据根据其表达内容的规律性、相关性和数据自身规则,可以由相同的数据源形成再现不同尺度规律的数据,它包括空间特征和属性的相应变化。
11、简述尺度变化的主要方法空间数据自动综合小波变换LOD技术12、简述邻近度分析和叠加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内容。
邻近度是定性描述空间目标距离关系的重要物理量之一,表示地理空间中两个目标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以距离关系为分析基础。
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有缓冲区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等。
缓冲区分析则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然后将这一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泰森多边形是一种由点内插生成面的方法。
根据有限的采样点数据生成多个面区域,每个区域内只包含一个采样点,且各个面区域到其内采样点的距离小于任何到其他采样点的距离,那么该区域内其他未知点的最佳值就由该区域内的采样点决定。
叠加分析是指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同一数学基础,不同信息表达的两组或多组专题要素的图形或数据文件进行叠加,根据各类要素与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或多边形属性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组合的新图层,揭示各种现象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矢量数据图形要素的叠加处理按要素类型可分为点与多边形的叠加、线与多边形的叠加、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加三种。
通过计算点与多边形线段的相对位置,来判断这个点是否在多边形内,从而确定是否进行属性信息的叠加。
比较线上坐标与多边形的坐标,判断线段是否落在多边形内。
进行几何求交,原始多边形图层要素被切割成新的弧段,然后根据切割后的弧段要素重建拓扑关系,生成新的多边形图层,并综合原来两个叠加图层的属性信息。
空间要素属性叠加可分为代数叠加与逻辑叠加。
逻辑叠加运算,即布尔逻辑运算中的包含、交、并、差等。
13、简述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
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14、如下图所示的赋权有向图,试用Dijkstra算法计算从顶点V1到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及相应的路程。
见课本15、如下图所示的赋权有向图,试用Floyd算法求任意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极其路程。
V 1 V 2V 3 V 4 5 416、简述空间自相关的理论及分析方法。
在空间统计分析中,通过相关分析可以检测两种现象(统计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性,若所分析的统计量为不同观察对象的同一属性变量,则称之为自相关。
而空间自相关反映的是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它是一种检测与量化从多个标定点中取样值变异的空间依赖性的空间统计方法。
方法按功能大致分为两类:全域型自相关和区域型自相关。
全域型自相关的功能在于描述某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判断此现象在空间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但其并不能确切地指出聚集在哪些地区;区域型自相关能够推算出聚集地的范围,计算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有多种,最为常用的是Moran’s I 、Geary’s C 、Getis 、Join count 以及空间自相关系数图等。
17、对比分析克里格(Kriging )插值法和IDW 插值法的特点。
克立格(Kriging )插值法建立在半变异函数理论上,是对有限区域内的区域化变量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
考虑了待预测点与邻近样点数据的空间距离关系,还考虑了各参与预测的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克立格法与其他确定性插值法一样,都是从预测点周围的观测值中生成权系数进行预测;但克立格法中观测点的权系数更为复杂,是通过计算反映数据空间结构的半变异图得到的。
反距离加权(IDW )插值法是基于相近相似原理,即两个物体离得越近,它们的性质就越相似,反之,离得越远则相似性越小。
反距离加权法使用预测区域内已知的样点值来预测区域内除样点外的任何位置的值。
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创建表面取决于参数p 的选择和搜索相邻区域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反距离加权法被插值的表面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只会出现在采样点处,输出的表面容易受离群点(样点值过大或过小的点)和样点之间过分聚集的影响。
18、简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数学方法。
1. 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适用于对大量样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即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以便对其总体分布特征进行推断的方法。
2. Q-Q 概率图Q-Q 概率图是根据变量分布的分位数对所指定的理论分布分位数绘制的图形,它是一种用来检验样点数据分布的统计图。
3.趋势分析样点的位置可以在X、Y平面上来表示,对于感兴趣的属性值,则可通过垂直方向上的Z轴来表示,构成三维视图。
4. 半变异/协方差函数云图半变异/协方差函数表示的是数据集中所有样点对的理论半变异值和协方差,把它们用两点间距离函数来表示,并以此函数作图。
5.正交协方差函数云图正交协方差函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据集中所有样点对的理论正交协方差,把它们用两点间距离的函数来表示,并以此函数作图。
19、简述三维GIS数据模型的主要类型。
三维GIS数据模型可分为基于体模型、基于面模型和混合模型三大类。
体模型数据结构侧重于三维空间体的表达,适于空间操作和分析,但存储空间较大,计算速度较慢;面模型数据结构侧重三维空间表面的表达,通过表面描述实现三维空间目标表示,便于显示和数据更新,不足之处是空间分析难以进行;混合模型数据结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据模型加以综合,形成一种具有一体化结构的数据模型。
20、简述DEM的主要表示模型及其特点。
不规则三角网(TIN)和规则格网(Grid)是模拟地形表面常用的两种方法。
Grid模型用一组大小相同格网描述地形表面,适用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
同TIN模型相比,Grid 模型具有较小的存储量和简单的数据结构,便于存储和管理。
格网DEM的数据组织类似于图像栅格数据,每个像元的值为属性值,即格网DEM是一种高程矩阵,高程数据一般由规则或不规则的离散数据内插产生。
格网DEM数据结构简单,便于管理,有利于地形分析,便于绘制立体图。
主要缺点是格网点高程的内插会损失精度;格网过大会损失地形的关键特征;如不改变格网的大小,不能适用于起伏程度不同的地区;地形简单地区存在大量的冗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