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课程

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基本物理性质检测1

实验二水泥试验8

实验三混凝土骨料试验27

实验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41

实验五建筑砂浆试验43

实验六钢筋试验48

实验一基本物理性质检测

一、密度测定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测定材料密度,计算材料孔隙率和密实度。本试验以水泥或砖粉的密度试验为例。

2.主要仪器设备

①李氏瓶,见图;

②恒温水槽、温度计、干燥器;

③天平,感量为0.01g;

④无水煤油或洁净水,应符合

GB253要求。

3.试样制备

试样应预先通过0.9mm方孔筛,在

(110±5)。C温度下干燥Ih,并在干燥器内

冷却至室温。

4.试验步骤

①将液体注入李氏瓶中0刻度线处(以弯月面最低处为准),盖上瓶塞放入恒温

水槽内,在20。C下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恒温30min,记下第一次读数

即初始读数V1(mL).

②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擦试干净。

③称取试样m=60g,精确至0.01g。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李氏

瓶中,反复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再次将李氏瓶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V2(mL),再次读当选时恒温水槽温度差不大于0.2。C。

5.结果评定

①水泥的密度ρc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01g/cm3)。

②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水泥密度的测定值,精确至

0.01g/cm3。两个试样试验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g/cm3。

二、视密度测定(标准法)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测定材料的视密度,计算颗粒状材料的体积(不包括开口孔隙的材料体积),为计算材料的开口孔隙率等提供依据。本试验以砂和石子为例。2.主要仪器设备

①天平,称量1000g和5000g一台,感量1g。称量5kg的天平,其型号及尺寸

应能允许在臂上悬挂盛试样的吊篮,并在水中称取质量;

②吊篮,直径和高度均为150mm,由孔径为1-2mm的筛网或钻有2-3mm

孔洞的耐锈蚀金属板制成;

③盛水容器,放入吊篮,有溢流孔;

④容量瓶,500mL,500mL;

⑤试验筛,孔径为4.75mm;

⑥干燥器、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C]、铝制勺、温度计、带盖容

器、搪瓷盘、刷子和毛巾等。

3.试样制备

a、砂试样将缩分至66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105±5)。C的烘箱中烘干

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b、石子试样试验前,将样品筛除4.75mm以下的颗料,并缩分至略于下表所规定的数量,刷洗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于下表所规定的数量,刷洗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4.试验步骤

(1)砂的视密度

①称取烘干的试样m o=300g,精确至1g,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的刻度处,用手援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援,排出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②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 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飓水分,称出其质量m1,精确至1g。

③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瓶内注入水温相差不超过2。C的冷开水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2,精确至1g。(2)石子的视密度

①取试样一份装入吊篮,并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水面至少高出试样50mm,浸水24h,移放到称量用的盛水容器中,并用上下升降吊篮的方法排出气泡(试样不得露出水面),吊篮每升降一次约为1s,升降高度为30-50mm;

②测定水温后(此时吊篮应全浸在水中),用天平称取吊篮及试样在水中的质量m2,精确至5g,称量时盛水容器中水面的高度由容器的湛溢流孔控制;

③提起吊篮,将试样倒入浅盘,放在烘箱中于(105±5)。C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m o,精确至5g;

④称取吊篮在同样温度的水中的质量m1,精确至5g ,称量时盛水容器的

水面高度仍由溢流口控制。

(注: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15-25。C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变化不应超过2。C。)

5.结果评定

①砂的视密度ρ,s,按下计算(精确至10kg/m3)。

②石子的视密度ρ,g,应按下式计算(kg/m3,精确至10kg/m3)

③砂、石子的视密度均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对于颗粒材质不均匀的石子试样,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超过规定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三、表观密度测定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测定材料的体积密度,计算材料的外观体积和孔隙率。

2.主要仪器设备

①游标卡尺,精度0.1mm;

②天平,感量0.1g。

③烘箱、干燥器、漏斗、直尺、搪瓷盘等。

3.试样制备

将规则形状的5块试样放入烘箱内,在105-110。C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量,取出放入规则器中冷却至室温度备用。

4.试验步骤

(1)几何形状规则的材料

用游标卡尺量出试样尺寸,试件为正方体或平行六面体时,以每边测量上、中、下三个数值的算术平均值为准。试件为圆柱体,按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量其直径,各方向上、中、下各测量三次,以六次的平均值为准确定直径,并计算出体积V0。用天平称其质量m。

(2)几何形状不规则的材料

此类材料体积密度的测试采用“排液法”,其不同之处在于应对其表面进行蜡封,将开口孔隙封闭后,再用容量瓶法或广口瓶法测定其体积V 0。其他与规则形状材料相同。

5.结果评定

①表观密度ρ0应按下式计算(kg/m3,精确至10kg/m3)。

m

ρ0 =

V0

式中m——试样的质量,kg;

V0——试样的体积,m3。

②表观密度以五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四、堆积密度测定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测定材料的堆积密度,为估算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及质量,计

算材料的空隙率提供依据。本试验以砂、石子为例。

2.主要仪器设备

(1)砂

①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C;

②天平,称量10kg,感量1g;

③容量筒,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

④方孔筛,孔径为4.75mm筛一只;

⑤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

⑥漏斗、直尺或铝制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石子

①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C;

②台秤,称量10kg,感量10g;

③磅秤,称量50kg或100kg,感量50kg;

④容量筒

⑤垫棒,直径16mm,长600mm的圆钢;

⑥直尺,小铲等。

3.试样制备

(1)砂

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烘箱中于温度为(105±5)。C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石子

试验前,取质量约等于规定的试样放入搪瓷盘,在(105±5)。C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份备用。

4.试验步骤

(1)砂

a、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锥体,且容

量筒四同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

验过程中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精确至1g。

倒出试样,称取空容量筒质量m1,精确至1g。

b、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再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在

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垫棒,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次。然后

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垫棒的方向与

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

中心线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精确至1g。

(2)石子

a、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锥体,且容

量筒四同溢满时,即停止加料。除去凸出容量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

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

(试验过程中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精确至

1g。倒出试样,称取空容量筒质量m1,精确至1g。

b、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再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

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垫棒,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次,再装入第二

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以垫垫棒的方向与第一层

时的方向垂直),然后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这样装填完毕,再加试样

直至超过筒口,用钢尺沿筒口边缘刮去高出的试样,使表面稍凸起部分

与凸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2,精确至10g。

(3)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是以温度为(20±2)。C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砂容量筒精确至1g,石子容量筒精确至10g。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mL,精确至1 mL)。

5.结果评定

①砂、石子松散堆积密度ρ,0和紧密堆积密度ρ,1分别按下式计算

(kg/m3,精确至10kg/m3)。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②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P,和紧密堆积密度空隙率P1‘按下式计算(精

确至1%)。

ρ, 1

——紧密堆积密度,kg/m3;ρ,——表观密度kg/m3。

实验二水泥试验

一、一般规定

1.试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①水泥试样应存放在密封干燥的容器内(一般使用铁桶或塑料桶),并在容器上

注明生产厂名称、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送检日期等;

②检测前应将试样混合均匀并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试样筛余百分数;

③试验室温度为(20±2)。C,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湿气养护箱的温度

为(20±1)。C,相对湿度不低于90%。

④检测前,一切检测用材料(水泥、标准砂、水等)均应与试验室温度相

同,即达到(20±2)。C,试验室温度应每日早、中、晚检查记录。

⑤检测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

2.水泥现场取样方法

(1)散装水泥

对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散袋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且总量不超过500t,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采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不少于12kg。取样工具见下图。

(2)袋装水泥

对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袋装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且总量不超过100t。取样应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不少于12kg。取样工具见下图。

(3)检测前

检测前,把上述方法取得的水泥样品,按标准规定将其分或两等份。一份用于标准检测,另一份密封保管三个月,以备有疑问时复验。

(4)仲裁检验

对水泥质量发生疑问需作仲裁检验时,应按仲裁检验的办法进行。

二、细度检测

1.试验目的

通过用80μm筛筛析法测定水泥的细度,为判定水泥质量提供依据。2.主要仪器设备

a、试验筛分负压筛和水筛两种,其结构尺寸见下图。网眼为80μm的

筛网应紧绷在筛框上,筛网和筛框接触处应用防水胶密封,防止水泥嵌

入。

b、

析仪由筛座、负压筛、负压源及吸尘器组成,

其中筛府由转速为(30±2)r/min的喷气嘴、

负压表、控制板、微电机及壳体构成。筛析仪

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喷气嘴上口平面

与筛网之间距离为2-8mm。负压源和吸尘器,

由功率600W的工业吸尘器和小型旋风吸尘筒

组成,或用其他具有相当功能的设备。

c、水筛架和喷头水筛架和喷头的结构见图。水筛架上筛座内径为

140+30mm。

d、天平最大称量为100g,分度值不

大于0.05g 。

3.试验步骤

(1)负压筛法

①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

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

4000-6000Pa范围内;

②称取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

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

轻敲击,使试样落下;

③筛毕,用天平称取筛余物的质量;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

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2)水筛法

①筛析试验前,调整好水压及水筛架的位置,使其能正常运转,喷头底面和筛

网之间距离为35-75mm;

②称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水筛中,立即用淡水冲洗至大部分细粉

通过后,放在水筛架上,用水压为(0.05±0.02)MPa的喷头连续冲

洗3min;

③筛毕,用少量水把筛余物冲至蒸发皿中,等水泥颗粒全部沉淀后,小心倒出

清水,烘干并用天平称量筛余物,精确至0.1g;

④筛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检查校正,喷头应防上孔眼堵塞,常用的筛子

可浸干净水中保存,一般在使用20-30次后,须用0.3-0.5N的乙酸

或食醋进行清洗。

4.结果评定

①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结果精确至0.1%)。

②筛余结果修正,为使试验结果可比,应采用试验筛修正系数方法修正上

述计算结果,修正系数的确定按GB1345—1991中附录B(补充件)进

行。

③负压筛法与水筛法或手工干筛法测定的结果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

准。

三、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标准法)

1.试验目的

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水泥静浆达到标准筒度的用水量,以水占

水泥质量的百分数表示。通过试验测定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拌制标

准稠度的水泥净浆,为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提供依据。

2.主要仪器设备

a、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729的要求。

b、标准法维卡仪见下图。标准稠度测定用试杆[见下图(c)]有效长度

为(50±1)mm,由直径为φ10mm±0.05mm的圆柱形耐腐蚀金属制成。

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300±1)g。与试杆、试针联结的滑动杆表面应

光滑,能靠重力自由下落,不得有紧涩和摇动现象。

盛装水泥净浆的试模[见下图(a)]应由耐腐蚀的、有足够硬度的金属制

成。试模为深(40±0.2)mm、顶内径φ65mm±0.5mm、底内径φ75mm

±0.5mm的截顶圆锥体。每只试模应配备一个大于试模、厚度≥2.5mm

平板玻璃底板。

c、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

d、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1g。

3.试验步骤;

①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水量两种方法中任一种测定,如发

生矛盾,以前者为准;

②试验前必须做到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

应对准零点,净浆搅拌机能正常运行;

③用净浆搅拌水泥浆。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合水倒入搅

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泥和

水溅出;拌合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到搅拌位置,启动搅

拌机,低速搅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

接着高速搅拌120s后停机;

④拌合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

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水泥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m内完成。4.结果评定

以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6±1)mm的水尼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

合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如测试结

果不能达到标准稠度,应增减用水量,并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达到标准

稠度为止。

四、凝结时间测定

1.试验目的

水泥的凝结时间是重要的技术性质之一。通过试验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评定水泥的质量,确定其能否用于工程中。

2.主要仪器设备

a、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729的要求。

b、标准法维卡仪见上图。测定凝结时间时取下试杆,用试针[见上图

(d)、(e)] 代替试杆。试针由钢制成,其有效长度初凝针为(50±1)

mm、终凝针为(φ30±1)mm、直径1.13mm±0.05mm的圆柱体。

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300±1)g。与试杆、试针联结的夺取结的滑动

杆表面应光滑,能靠重力自由下落,不得有紧涩和摇动现象。

盛装水泥净浆的试模[见上图(a)]。

c、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

d、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 g,分度值不大于1g。

3.试件制备

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步骤②的方法制成标准稠度的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4.试验步骤

a、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b、初凝时间测定试模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

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使之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偏旁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c、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试针上安装了一个

环形附件[见上图(e)] 。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d、测定注意事项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

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

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临近

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

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

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五、安定性测定

1.试验目的

水泥体积安定性是重要的技术性质之一。通过试验测定水泥的体积安定性,评定水泥的质量,确定其能否用于工程中。

2.主要仪器设备

a、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GB3350.8的要求。

b、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140mm×240mm×310mm,篦板结构应不影响

试验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箱的内层由不易锈蚀的金属材料制成,能在(30±5)min内将箱内的试验用水由室温加热至沸腾并可保持沸腾状态3b以上,整个试验过程不需要补充水量。

c、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其结构见下图。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

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另一根指针的根部再挂上300g质量的砝码时,两根针尖距离增加应在(17.5±2.5)mm范围以内,即2x=(17.5±2.5)mm,当去掉砝码后针尖的距离能恢复至挂砝码前的状态。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8-85g的玻璃板两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