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目前的高脂血症、探讨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
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化验室检测及肝脏超声,对5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两项结果对照比较。
结论:4%~46%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和轻度的肝酶异常。
T2DM易合并脂肪肝,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脂肪肝虽然在早期基本没有什麽症状,但肝细胞中长期堆积的大量脂肪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脂肪性肝炎。
储存了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其解毒代谢糖脂的能力均下降,由于其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可加重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的程度。
脂肪肝可以是糖尿病的后果,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脂肪肝患者81%存在超重或肥胖,44%有2型糖尿病。
与肥胖、胰岛素反抗有着密切关系,是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的热点领域之一。
、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回。
瘦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1瘦素与胰岛素反抗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IR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即一定量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
急性乙型肝炎会引起哪些疾病?
*导读:急性乙型肝炎易引起以下疾病的发生:1、肝原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
*急性乙型肝炎易引起以下疾病的发生: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
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浅析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作者:董艳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1期【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对2003-2008年经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 40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肝损害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8例,肝硬化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30例,应用胰岛素及保肝、抗病毒等治疗,除3例死于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肝脏疾病与糖尿病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糖尿病引起的肝损害,二是肝脏疾病与糖尿病同时存在,三是肝脏疾病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肝源性糖尿病。
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
【关键词】肝脏疾病;糖尿病;胰岛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5~77岁,平均51.5岁。
1.2 诊断标准糖尿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病毒性肝炎符合2000年8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肝硬化均有肝功能不全及门脉高压表现,影像学检查符合肝硬化的表现。
肝源性糖尿病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诊断标准[3]。
1.3 病例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1.3.1 40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的肝损害2例均为2型糖尿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为阴性,年龄均大于60岁。
糖尿病病史长,1例15年,1例18年,均采用口服降糖药及中草药偏方降糖;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1例伴有视网膜病变;有轻度的恶心、乏力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
均为体检时发现肝功异常而就诊。
1例空腹血糖12.1 mmol/L,餐后2 h血糖15.3 mmol/L,ALT 80 u/L,另1例空腹血糖10.7 mmol/L,餐后2 h血糖13.6 mmol/L,ALT 117 u/L。
1.3.2 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8例,其中乙型肝炎6例,丙型肝炎2例,年龄35-47岁。
糖尿病病史3~7年,既往明确HbsAg阳性史5~15年,6例乙型肝炎均在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时即确诊为2型糖尿病,2例丙型肝炎为献血时筛查抗HCV阳性而初次就诊;采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5例,未经系统治疗、未控制饮食者3例,其中1例合并末梢神经炎及糖尿病肾病;均有明显的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空腹血糖13.3~16.7mmol/L,餐后2 h血糖17.1~20.5 mmol/L,ALT 130~1 500 u/L。
糖尿病与肝脏健康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与肝脏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与肝脏健康的关系,并介绍饮食、运动和药物管理对于维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性。
一、糖尿病对肝脏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脂肪肝的风险。
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血糖升高,促使肝脏大量转化血糖为脂肪,进而沉积在肝脏内部,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不仅会引起肝脏功能受损,还会增加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患病风险。
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1. 控制总能量摄入量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饮食总能量的摄入。
合理分配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避免摄入过多的糖类和油脂。
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2. 合理分配餐次和饮食时间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饱腹状态。
分多次进食,每次食量适中,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负担。
3. 控制饮食的糖分含量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的糖分含量高的食物,如糕点、甜饮料等。
可以使用低糖或无糖替代品作为甜味剂,控制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管理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脂肪的燃烧,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跳舞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 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举重、引体向上等耐力训练,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
四、糖尿病患者的药物管理1. 胰岛素治疗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胰岛素,并定期检测血糖水平,调整用药方案。
2. 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
使用口服药物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 中草药辅助治疗一些中草药被认为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苦瓜、花粉等。
龙源期刊网 为什么丙肝患者容易患糖尿病?作者:蔡晧东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10期肝脏在血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种导致慢性肝实质损害的慢性肝病均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导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
丙肝患者易合并糖尿病近年来,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丙型肝炎及其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较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合并2型糖尿病。
美国的一项多中心9千多人的调查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无丙型肝炎者增加3.77倍。
巴基斯坦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抗-HCV(丙肝抗体)阳性率为13.7%,而对照人群为4.9%。
为什么丙肝患者易患糖尿病为什么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证实,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下降,被医生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抗性”。
胰岛素不起作用或者作用降低了,当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有医生发现,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一种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的物质增多。
大家不要以为这种因子只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近年来发现,这种因子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人们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在体内可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另外,丙肝病毒常在肝脏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肝和肝脏铁代谢异常。
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肝本身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肝脏铁代谢异常不仅可以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功能,多余的铁沉积在胰岛细胞,也可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丙肝病毒对糖代谢有直接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发现,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可以阻碍胰岛素对细胞发出糖代谢的信号,使胰岛素作用下降。
还有医生发现,丙肝病毒包膜蛋白与胰岛细胞上的一种抗原非常相像,免疫系统与丙肝病毒作战的同时可能也“误伤”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防肝病也要防糖尿病作者:曹成龙来源:《肝博士》 2012年第4期肝脏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所有的代谢,消化、排毒功能都与它有关。
如果肝有了毛病,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其他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而引起病变。
肝脏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它在糖异生及糖原的合成、贮存、释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糖类代谢的主要场所,能维持血糖的稳定。
所以,肝脏病变很容易引起糖代谢障碍。
童姓男子四十八岁,肝病史三年多,期间经过调养治疗,病情已有所好转。
谁知在最近一次体检时发现他空腹血糖轻度升高,餐后两小时血糖更明显增高,医生告诉他可能患有糖尿病,而且可能与肝病息息相关,建议他进一步做胰岛素、C肽分泌曲线检查以便确诊。
这个结果令童先生十分疑惑:自己既没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也没有典型症状,怎么会患上糖尿病,最奇怪的是他本身的肝炎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医生解释,肝脏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所有的代谢、消化、排毒功能都与它有关。
如果肝有了毛病,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其他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而引起病变。
肝病变成糖尿病的原因因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加上环境因素、病毒、化学毒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血糖、尿糖增高一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性糖尿病。
肝脏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它在糖异生及糖原的合成、贮存、释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糖类代谢的主要场所,能维持血糖的稳定。
所以,肝脏病变很容易引起糖代谢障碍。
一些参与糖代谢的激素,如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分泌后也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是这些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肝炎并发糖尿病的发病率为5%~10%,肝硬化引起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达30%~40%。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肝病患者葡萄糖耐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另外,患者在治疗肝病过程中吃糖过多或输入葡萄糖过量,造成胰岛B细胞长期负担过重,发生功能障碍也会引发糖尿病。
此类肝性糖尿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多发生于男性,以中老年患者较多见;2.临床表现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慢性并发症少见;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变,血糖轻度升高,以餐后两小时升高为主,且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有关,随着肝功能恶化,血糖也可出现明显异常;4.多数患者随着肝病的恢复及调节饮食,可使糖尿病恢复正常。
糖病与肝脏疾病有何关系在我们的身体中,肝脏和血糖的调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与肝脏疾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 1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而2 型糖尿病则更多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起的。
那么,肝脏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在糖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我们进食后,血糖水平升高,肝脏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以在血糖降低时再释放回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
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使得葡萄糖不能有效地进入细胞被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而肝脏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肝脏的糖原合成减少,同时糖异生作用增强,也就是肝脏会更多地将其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一步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
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常见。
高血糖会促使肝脏合成更多的脂肪酸,同时降低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堆积,形成脂肪肝。
如果脂肪肝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这些因素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增加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反过来,肝脏疾病也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和治疗。
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情况。
而且,肝脏疾病可能会影响某些降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的患者,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关于胆汁淤积型肝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关键词】胆汁淤积型肝病;糖代谢紊乱;糖尿病及其发病机制胆汁淤积型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肝脏的生理功能有解毒、代谢、分泌胆汁、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免疫防御等功能,胆汁淤积造成肝脏功能受损时可使上述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并导致糖代谢功能紊乱。
目前糖尿病发病机制考虑为遗传与环境因素、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及脂毒性等,胆汁淤积型肝病对肝脏的损害引起糖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糖尿病。
1胆汁淤积型肝病的特点胆汁淤积型肝病是指各种因素引起胆汁的形成、分泌和(或)胆汁的排泄异常而导致的肝脏病变,依据病因可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混合性胆汁淤积[1]。
各种病因导致的胆汁淤积均会导致有毒物质在肝脏潴留,引起肝细胞膜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使细胞代谢受损,出现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导致肝功能受损,肝纤维化甚至硬化。
胆汁淤积型肝病除肝脏表现外,尚可表现出瘙痒、疲倦、黄色瘤以及粪便的改变和骨骼的变化、血液学变化等肝外全身各系统的表现[2]。
2肝脏对糖代谢的影响肝脏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也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维持空腹状态下的内生性糖的产生及输出及进食后糖的吸收、利用和存储。
肝脏是糖异生(GNG)和糖原分解(GL)的重要器官。
GNG是指非糖类物质,如乳酸、烯丙醇、生糖氨基酸、甘油等合成葡萄糖的过程;GL是指动用储存在肝脏中的糖原提供葡萄糖。
空腹状态下肝糖原分解及肝脏糖异生维持空腹血糖的稳定,进餐后,肝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糖原,以降低餐后高血糖。
肝脏疾病时,肝脏合成糖原能力下降及肝糖原输出减低,所以肝源性糖尿病的血糖特点为空腹血糖降低,而餐后血糖升高。
3胆汁淤积型肝病引起糖尿病的可能机制3.1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抵抗可能为发病的基本机制,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低下。
研究发现[3],几乎所有的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发生之前,就已经有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可推测胰岛素抵抗存在于肝脏中,大部分来自肝糖原合成减少,继发性糖耐量异常。
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器官,对血糖的调节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肝脏疾病,一旦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均可能导致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增高现象.由于该类型糖尿病与原发胰岛病变所致的糖尿病不同,有学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D),意指继发于肝脏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升高,但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正常,可能与胰岛
素抵抗有关.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B细胞代偿功能增加导致其最
终的功能衰竭,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
(1)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50%一80%的胰岛素经过肝脏清除,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灭活也自然减少;同时侧枝循环时部分胰岛素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使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水平可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以及与胰岛素的亲和力的降低,大部分胰岛素通过肝脏降解,而C肽则主要在肾内降解.通过对血清中C肽和胰岛素的同时检测,有助于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肝脏胰岛素摄取水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分泌曲线正常,高峰出现在服糖后的120 min,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曲线低平,高峰后移至服糖后l80min,故通过OGTT实验可初步鉴别肝源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2)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胰岛素受体减少;加之由于血浆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其灭活减少而血浆水平升高,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胰岛B细胞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肝病患者摄取和灭活胰岛素作用减弱,慢性高胰岛素血症易产生胰岛素抵抗.(3)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糖负荷处理能力低下,肝糖原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与糖原合成.
(4)升糖激素增多:肝脏是一些升糖激素的灭活场所,这些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慢性肝病肝功能降低时,这些激素灭活减少,促进了血糖的升高.
(5)营养因素: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可能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使之衰竭,缺钾、缺锌可使胰岛B细胞变性而至糖耐量减弱;慢性肝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导致胰岛B细胞变形与功能下降.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多具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使体内缺锌、缺钾,影响糖耐量.
二、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肝源性糖尿病以隐性糖尿病多见,临床易被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理论上各型肝炎都可能并发糖尿病,特别是丙肝肝硬化可视为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由于肝病的影响,肝源性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常常缺无.因而不能等到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才引起重视,必须对高危对象及时进行血糖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要把血糖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肝硬化患者则应在每次肝功能复查时进行血糖检测.一旦确诊肝源性糖尿病,即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发生并发症.
肝源性糖尿病主要有以下临床特点:
(1)肝病在前,血糖异常在后,有时血糖随着肝功能好转而改善;
(2)糖尿病相关症状轻微或无,出现时间也较晚,多呈隐匿性病程,发病与年龄相关;
(3)空腹血糖、胰岛素样免疫反应性(IRI)及胰高糖素样免疫反应性(IRG)增高,构成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三联征;
(4)摄入葡萄糖后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更甚于空腹血糖升高;
(5)临床上极少出现相关的神经及血管症状,酮症酸中毒也罕见;
(6)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于肝移植后其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得以改善.
三、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
(1)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
(2)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糖尿病症状轻或无;
(3)有明确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证据;
(4)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l1.1 mmol/L,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OGTT 的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型,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血糖>l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若>7.8 mmol/L而<l1.1 mmol /e则诊断为糖耐量减退.因此,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h血糖值,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血清C肽释放试验一般正常或下降,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明显减少;(6)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相关;
(7)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四、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与原发性糖尿病的不同主要在于,在治疗上降糖药物的应用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对肝病的控制和肝功能的改善应放在重要位置.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及趋于稳定,血糖可随之降低或恢复正常,糖尿病病情趋于逆转.积极治疗肝病是防治肝源性糖尿病的关键,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是良好的.
(1)治疗目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是应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损害,由于慢性肝病患者肝糖原储备较正常人为低,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应注意.另外在评价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指标,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认为如果HbAlC≥7%,那么就意味着血糖控制不良.
(2)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的干预.
(3)药物治疗:糖尿病可以引起各器官损害与诸多并发症,其本身也是加重肝脏病变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肝功能本身就有损害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应尽快控制血糖.目前的普遍看法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联合治疗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因此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即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药物控制.
肝源性糖尿病的胰岛素使用方法与原发性糖尿病不能相同.首先,因胰岛素降解的速度慢,为避免低血糖,胰岛素的用量应少于非肝损伤的糖尿病病人;其次,以短效胰岛素为主,慎用中效胰岛素,根据少吃多餐的饮食原则,按主餐的时间注射胰岛素.因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吸收缓慢,两主餐之间的作用还很强,故白天中效胰岛素用量要少,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量要慎重,不要过大,避免夜间低血糖.不建议使用长效胰岛素,因为一旦出现低血糖,则时间长,处理困难.另外,在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长破裂出血或肝性脑病禁食时,此时需要静脉高营养,将一天输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保持一致,以每3—4 g葡萄糖给l胰岛素的比例加入液体中,并加入适量氯化钾,输液速度均匀,每2—4小时监测一次血糖,若血糖偏高,再适当加大胰岛素的浓度.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达标标准:餐后血糖6.7—9.0mmol/L;餐后2h血糖6.7—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一9.0%.
另外,甲状腺类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也密切.现在,尚不清楚是甲状腺类疾病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糖代谢异常(肝的糖代谢异常或胰岛素分泌失调),还是糖代谢异常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类疾病.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龄病人中,甲状腺类疾病与糖尿病基本上是相伴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