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疾病妇女的护理妇产科护理学医学
- 格式:pptx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4
护理学基础知识:产褥感染的护理措施产褥感染是指产褥期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是产褥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妇产科护理学中的一项重要考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产褥护理的护理措施。
产褥感染妇女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体温过高和疼痛。
体温过高与感染因素的存在以及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疼痛最主要是与感染有关。
针对这两个护理问题我们的预期护理目标是控制感染、减轻疼痛、增加舒适度。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首先在一般护理措施中,要注意持病室的安静、清洁、空气新鲜,并注意保暖。
保持床单及衣物、用物清洁。
保证产妇获得充足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强抵抗力。
鼓励产妇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
对病人出现高热、疼痛、呕吐时按症状进行护理,解除或减轻病人的不适,取半卧位,以利恶露引流。
其次密切观察产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体温,每4小时测量1次。
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
同时观察记录恶露的颜色、性状与气味,子宫复旧情况及会阴伤口情况。
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根据医嘱进行支持治疗。
配合做好脓肿引流术、清宫术、后穹隆穿刺术等的术前准备及护理。
注意抗生素使用的间隔时间,维持血液中有效的血药浓度。
严重病例有感染性休克或肾功能衰竭者应积极配合抢救。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产妇及家属了解病情和治疗护理情况,增加治疗信心,及时以解除产妇及家属的疑虑。
最后对于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
指导教会产妇自我观察,会阴部要保持清洁干净,及时更换会阴垫;治疗期间不要盆浴,可采用淋浴。
指导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促进恶露引流,防止感染扩散。
产褥期结束返院复查。
《妇产科护理学——产褥期妇女的护理》汇报人:2023-12-19•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特点与变化•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产褥期妇女的饮食与营养指导目录•产褥期妇女的日常护理与保健措施•产褥期妇女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产褥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及随访计划目录01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特点与变化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
产褥期定义产褥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产褥期、中期产褥期和晚期产褥期。
阶段划分产褥期的定义与阶段划分产褥期子宫会逐渐收缩,恢复到孕前大小。
子宫变化阴道变化乳房变化分娩后阴道壁松弛,肌肉张力降低,阴道黏膜皱襞减少。
产后乳房会分泌乳汁,为新生儿提供营养。
030201生理变化:子宫、阴道、乳房等产后阴道会排出恶露,包括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
恶露产褥期产妇容易出汗,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
褥汗部分产妇可能会出现会阴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等。
疼痛临床表现:恶露、褥汗、疼痛等02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产褥期妇女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易怒、烦躁、焦虑等。
情绪波动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带来的各种挑战,如喂养、睡眠等问题,使产褥期妇女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焦虑部分产褥期妇女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
抑郁心理变化: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育儿知识产褥期妇女需要了解育儿知识和技巧,以更好地照顾新生儿。
情感支持产褥期妇女需要得到亲人的关心和支持,以缓解情绪波动和焦虑。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也是产褥期妇女的需求之一,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需求分析:情感支持、育儿知识、家庭关系等应对策略: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社会资源等心理疏导针对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变化,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该给予产褥期妇女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她们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社会资源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如母婴保健机构、社区服务等,为产褥期妇女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复习资料-妇产科护理学第四套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对于保障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妊娠期护理(一)妊娠生理了解妊娠期间母体的生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子宫会逐渐增大,以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也会相应增加。
(二)妊娠期营养孕妇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入。
特别要注意叶酸的补充,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三)妊娠期常见症状及处理恶心、呕吐是常见的早期妊娠反应。
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缓解。
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二、分娩期护理(一)分娩机制分娩过程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等一系列动作。
(二)产程的观察与护理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宫缩、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
产妇的精神状态和体力消耗也要关注,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二产程重点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协助胎儿娩出。
第三产程要预防产后出血,及时处理胎盘娩出。
三、产褥期护理(一)产妇的生理变化产后子宫会逐渐恢复到未孕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同时,会有恶露排出,要注意观察恶露的性质、量和气味。
(二)产褥期保健产妇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保持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还要进行产后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复。
四、新生儿护理(一)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要注意保暖。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尚未发育完善,需要特别的护理。
(二)新生儿的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护理、脐带护理、母乳喂养指导等。
要及时发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如黄疸、窒息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妇产科常见疾病的护理(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注意休息,必要时给予降压、解痉等治疗。
(二)妊娠期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来管理血糖,严重时需要胰岛素治疗。
引言:妇产科护理学是指对妇科和产科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一门学科,旨在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保障妇产科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是《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二)》的详细阐述,旨在介绍妇产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
概述:1.妇产科护理学的定义和目的2.妇产科护士的角色和职责3.妇产科护理学的基本原理正文内容:一、孕妇护理1.孕妇的健康教育和宣教2.孕期体征和生理变化的观察与评估3.孕妇的营养与饮食指导4.孕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5.预防孕期和分娩期感染的护理二、分娩期护理1.分娩前的准备工作2.分娩的观察与记录3.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4.紧急情况的处理与护理5.分娩后的护理及产后教育三、产褥期护理1.产褥期生理变化的观察与评估2.产妇的个人卫生护理3.产妇乳房护理与哺乳指导4.产褥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5.产妇心理护理与产褥期家庭教育四、新生儿护理1.新生儿的基本生理特征与评估2.新生儿的喂养护理与喂养问题处理3.新生儿的个人卫生护理4.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5.新生儿的心理护理与家庭教育五、妇科疾病护理1.妇科疾病的基本知识与护理原则2.妇科手术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3.妇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与护理4.妇科疾病的辅助治疗与护理5.妇科疾病的康复护理与宣教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妇产科护理学的知识点。
孕妇护理、分娩期护理、产褥期护理、新生儿护理和妇科疾病护理是妇产科护理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要点。
严谨的护理操作、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妇产科护士必备的素质。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妇产科护理学,为妇产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6周。
第一节产褥期母体变化一、生殖系统1.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需时6周,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
(1)宫体肌纤维缩复:产后第一天子宫底平脐,每日下降1~2cm,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3)子宫颈:产后2~3周子宫口仍能容纳两指,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子宫颈外形及颈内口完全恢复至非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2.阴道及外阴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分娩后外阴有轻度水肿,产后2~3日后自行消退。
3.盆底组织产褥期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可恢复至接近孕前状态,否则极少能恢复原状。
二、内分泌系统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
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不再被测出。
不哺乳产妇一般于产后6~10周恢复月经,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三、乳房主要是泌乳,垂体催乳素是泌乳的基础,但乳汁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
初乳:产后7日内,因富含胡萝卜素,呈浑浊淡黄色液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尤其是球蛋白较多,使婴儿在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具有防御感染的能力。
过渡乳:产后7日以后,乳房开始分泌,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
成熟乳:产后14日以后乳房分泌,呈白色。
四、腹壁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于产褥期逐渐消退,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为白色,成为永久性的白色妊娠纹。
五、血液及循环系统血容量于分娩后2~3周可恢复至未孕状态。
产后72小时内,由于子宫收缩,胎盘循环停止,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以及组织间液的回吸收,使回心血量增加15%~25%,原有心脏病的产妇易发生心力衰竭。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
第13章产褥期疾病妇女的护理【学习要求】1.掌握产褥感染、产褥病率、产后抑郁症的概念。
2.熟悉产褥感染和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
【重点】1.产褥感染级及产褥病率的概念2.产褥感染的治疗原则。
【难点】产褥感染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练习题】一、单项单选题L产褥感染的来源,错误的是()A.产妇阴道或肠道的细菌B.妊娠末期性交C.产程延长D.产科手术操作E.滴注缩宫素3.产褥病率的定义是()A.指分娩24小时内每小时测体温,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C8.产褥期内有两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C.产后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D.产后24小时以后的1周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E.产后24小时以后的1月内用口表每日测量4次,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3.在产褥病率的原因中,最常见的是()A.产褥感染B.乳腺炎C.急性上呼吸道感染D.急性胃肠炎E.泌尿系感染4.产褥感染处理原则,错误的是()A.选用有效抗生素B.半卧位以利引流C.纠正全身一般情况D.禁用缩宫素,避免感染扩散E.胎盘残留者,应控制感染后清宫5.25岁初产妇,产后4日出现下腹痛,低热,恶露量多,臭味明显,子宫平脐,最可能是下列的哪个诊断()A.急性子宫内膜炎B.急性子宫肌炎C.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D.盆腔腹膜炎E.脓毒血症6.28岁初产妇,自然分娩。
产后3天体温高于38℃,下腹痛,恶露增多.浑浊,有臭味,宫底平脐,宫旁压捕,白细胞15.8X109/L,中性粒细胞80%。
关于该产妇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输卵管炎B.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C.泌尿道炎D.呼吸道感染E.急性盆腔腹膜炎7.产妇28岁,产后10天,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白紧张。
该产妇最可能的诊断是()A,产后贫血 B.血栓性静脉炎 C.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D.脓毒血症E.子宫感染8.关于产褥感染的护理,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产妇体温达39C时;应暂停哺乳8.半卧位以利于引流C.禁用宫缩剂,避免感染扩散D.纠正全身情况E.高温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9.产褥感染产妇最佳体位是()A.平卧位B.半坐卧位C.侧卧位D.膀胱截石位E.头低脚高位10.引起产褥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大肠杆菌B.厌氧型链球菌C.产气荚膜杆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阴道杆菌11.产后3~4天体温38C,子宫体轻压痛.恶露量多且臭,最可能的诊断是()A.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B.下肢性血栓性静脉炎C.急性结缔组织炎D.急性盆腔腹膜炎E.产后宫缩痛12.某产妇顺产后3天,体温37.8°C,咳嗽,肺部有湿啰音,恶露无臭味,子宫无压痛,母乳喂养好,会阴伤口愈合佳,考虑为()A.产褥感染B.呼吸道感染C.乳腺炎D.子宫内膜炎E.泌尿道炎13.外源性产褥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A.厌氧芽胞梭菌B.金黄色葡葡球菌C.需氧性链球菌D.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E.类杆菌属14.产褥感染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A.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B.血栓静脉炎C.急性输卵管炎D.急性盆腔腹膜炎E.弥漫性腹膜炎15 .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依据中必备的是()D.遇事皆感亳无意义或自罪感E.疲劳或乏力16 .25岁初产妇,产后4日出现下腹痛.低热,恶露量多.臭味明显,子宫平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