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综合复习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5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7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第5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输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物质的性质。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明确化学变化的研究范围和遵循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要注意胶体的有关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①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①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①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如同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特别提醒】“基”与“官能团”“原子团”的区别①基是指带有单电子的原子团。
如—CH3、—CH2—(亚甲基)、—CH2CH3。
①官能团是指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OH、—CHO、—COOH、—X(卤素原子)等。
①“基”和“官能团”呈电中性,而CO2-3、NO-3、SO2-4、NH+4等原子团可带负电荷或正电荷。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①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同素异形体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①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①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 铝热剂等。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5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特别提醒 元素、微粒及物质间关系图2.物质的分类 (1)分类的概述①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②分类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2)分类法最常用的两种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由于物质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那么对某一物质而言就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3.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无机化合物错误!1.下列元素①Na②Mg③Al④K⑤Ca⑥C⑦Si⑧O⑨S⑩N⑪P ⑫Cl ⑬H ⑭He在自然界中,(1)只以化合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只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既以化合态存在又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⑦⑫⑬(2)⑭(3)⑥⑧⑨⑩⑪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第5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概念比较 (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错误!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1)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3)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4)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5)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答案(1)√(2)×(3)√(4)×(5)×解析(3)MnO-4、AlO-2均为阴离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1)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 )(2)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3)花生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的混合物( )(4)冰水混合物为纯净物( )(5)胆矾(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6)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答案(1)√(2)√(3)×(4)√(5)×(6)√3.正确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1)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2)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5)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6)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一元弱酸( )答案(1)√(2)×(3)×(4)×(5)×(6)√解析(2)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4)MnO2、Na2O2等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5)纯碱属于盐。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1.(2018·西安调研)下列各组物质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A.NO、C2H5OH、HNO3、I2B.CaO、N2、HCl、H2OC.NH3、H2S、Si、COD.CO2、SiO2、CH3COOH、H2SO4答案 A解析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 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回答下列问题:①石油的分馏②煤的干馏③钠的焰色反应④碘的升华⑤氯化铵分解⑥蛋白质的变性⑦蛋白质的颜色反应⑧电解食盐水⑨CaCl2的潮解⑩冰的熔化⑪FeCl3的水解⑫石油的裂化、裂解⑬蛋白质的盐析⑭食物的缓慢氧化⑮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③④⑨⑩⑬ ②⑤⑥⑦⑧⑪⑫⑭⑮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 (2)通过化学变化可将水直接变为汽油( )(3)用铂丝蘸取Na 2SO 4、Na 2CO 3、NaCl 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4)232Th 转化成233U 是化学变化( )(5)Na 2CO 3·10H 2O 的风化属化学变化,NaOH 的潮解属物理变化( ) (6)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7)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 (8)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 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9)NH 4Cl 溶液除铁锈是化学变化、食盐水导电是物理变化(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根据物质类别,树立物质转化思想形成知识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构建网络一大片:从物质的分类上,纵向、横向构建知识分类意识。
横向以化合价为基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学会分析物质的化学转化关系;纵向则对比同类物质的性质差异,把握物质性质差异性。
(1)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间的转化关系。
如: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H 2S +O 2===2S ↓+2H 2O ; ②SO 2+2H 2S===3S ↓+2H 2O ; ③2SO 2+O 2????催化剂△2SO 3;④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
(2)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如: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HCl +Fe===FeCl 2+H 2↑ ②6HCl +Al 2O 3===2AlCl 3+3H 2O ③2HCl +CaCO 3===CaCl 2+H 2O +CO 2↑ ④HCl +NaOH===NaCl +H 2O1.(2018·汉中高三检测)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 C解析 C 项,包含了CaCO 3+CO 2+H 2O===Ca(HCO 3)2,Ca(HCO 3)2=====△CaCO 3↓+CO 2↑+H 2O 两个化学过程。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剩饭变馊 B .自行车生锈 C .牛奶变酸 D .电灯发光答案 D解析 剩饭变馊、自行车生锈、牛奶变酸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合理应用化学知识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某品牌牙膏的成分有甘油、山梨酸钾、氟化钠等。
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牙膏成分中,属于盐的有______________,防腐剂是______________。
(2)油脂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
①上述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填字母)a .复分解反应b .置换反应c .取代反应d .加成反应②甘油的化学式为C 3H 8O 3,其化学名称为丙三醇,写出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
(3)氟化钠(NaF)可与牙齿中的羟基磷酸钙[Ca 5(PO 4)3OH]反应,生成更难溶的氟磷酸钙[Ca 5(PO 4)3F],从而达到防治龋齿的目的。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梨酸钾、氟化钠 山梨酸钾 (2)①c ②CH 2OHCHOHCH 2OH(3)①NaF +Ca 5(PO 4)3OH===Ca 5(PO 4)3F +NaOH ②复分解反应解析 (1)山梨酸钾具有防腐性。
(3)依据题干:氟化钠与羟基磷酸钙反应生成氟磷酸钙,结合原子个数守恒配平。
考点三 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2.三种分散系比较3.胶体及其性质(1)常见的胶体:烟、云、雾、AgI 水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2)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
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②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4.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1.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1)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2)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 (3)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4)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5)“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6)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7)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8)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溶液,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光路( )答案(1)√(2)√(3)×(4)√(5)√(6)×(7)×(8)√2.胶体的应用及纳米材料(1)明矾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2)水泥厂、冶金厂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烟尘,是利用了电泳原理( )(3)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某液体中,用滤纸过滤的方法可以从此分散系中分离得到该“纳米材料”( )(4)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5)胶体微粒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6)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答案(1)√(2)√(3)×(4)×(5)√(6)×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到10纳米之间)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分散系,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下列关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纳米Fe3O4磁流体分散系属于溶液B.纳米Fe3O4磁流体可以通过半透膜得到提纯C.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该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D.纳米Fe3O4磁流体比较稳定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到10纳米之间,属于胶体的范畴,具备胶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