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

赖巧云 敖宁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收稿日期:1998—07—21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在荔枝采后生理、病理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荔枝保鲜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荔枝 采后生理病理 保鲜 荔枝(L itchi chinensis So nn)属无患子种,为亚热带常绿植物,原产于我国南部,作为一种高价值的亚热带水果,现已广泛种植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以及夏威夷、南非、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是最大的荔枝生产国,种植面积约为3.06×105

hm 2

,总产量达3.96×105t [1]

。荔枝是最不耐贮藏的果品之一,古人云:“其实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去矣”。可见荔枝采后品质变化之快。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以上,为此,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变化规律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荔枝速冻冷藏保鲜方面,已能保证果品贮存半年或更长时间[2~6]。然而在出冷库后货架上品质的保持及常温保鲜方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特对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病里过程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作如下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 荔枝果实的结构特点及采后生理、病理过程

荔枝果实完全成熟后,果皮(壳)变薄变硬,并长出许多鳞斑状突起,果皮呈鲜红或攻瑰红色,有的还带点绿色,果肉(假种皮)乳白色,半透明,内裹深褐色的种子。荔枝果皮结构复杂,是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外一层为含花青素的栅状组织细胞,组织孔隙极多;中层是细胞间隙极

大的海绵状组织,占果皮大部分;而最内层则为数层组织较密的薄壁细胞构成。外果皮与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7]。荔枝果皮保水力极弱,水分容易蒸发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和褐变。

荔枝为无呼吸跃变期果实

[8~11]

,采收后不

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呼吸作用以逐渐利用可溶性糖类为主[12]。荔枝果实含糖15%,蛋白质1.15%,灰分0.5%

[13]

,未报道含有淀粉和

脂肪。采收后的荔枝果实初期呼吸作用较强,随后逐渐降低,最后又会上升,同时,果皮也相应由红变褐,逐渐失水失重而枯萎,海绵组织收缩,细胞间隙减小,细胞互相挤压,孔隙阻塞,从而造成果实无氧呼吸变酸,最后腐烂。

荔枝腐烂变质的原因很多,主要由腐烂病菌引起,包括黑曲霉、黄曲霉、两型壳曲霉、四脊曲霉、无冠构巢曲霉、柱孢属、可可球二孢属、青霉属、盘长孢状刺盘孢和盘多毛孢属等14种真菌[14]。此外,夏威夷长蠕孢(H elminthosp orium haw aiiense )亦是引起荔枝腐烂的一种真菌[15],我国某些荔枝品种对此菌特别敏感。上述腐烂病菌引起的荔枝腐烂有9种类型,包括曲霉腐烂1号至5号、柱孢属腐烂、可可球二孢腐烂、刺盘孢属腐烂和盘多毛孢属腐烂等。它们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或采收前后潜伏在果皮表面,或从虫孔、伤口侵入,为害果实。此外,一些酵母菌、细菌也会在果皮表面繁殖并深入果内,使果

27

云南热作科技 Journal of Yunnan Tropical Crops Science &Technology 1998,21(3):27~31 CN 53—1604/S

肉变酸腐烂。

2 荔枝保鲜研究进展

2.1 防止荔枝果实褐变的研究

在对于荔枝果实的腐烂机理未完全了解及有效的抑制药物尚未开发之时,荔枝保鲜主要是通过冷冻或冷藏来完成的。由于冷冻或冷藏后出库的荔枝在货回上迅速变褐,因此,长期的研究工作都集中于如何防止荔枝果皮变褐,以确保其美观,从而保证商品价值。

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了荔枝保鲜方法,其做法是,选择巨竹,开隙,放入荔枝再密封。后来又采用把荔枝吊入井水之中进行短期贮藏。

50年代初,何立才报道将荔枝冷藏于2~3℃,湿度控制为90%以上,可以保鲜20~30d。Thom pson(1954)[15]提出荔枝经水冷后,装入通风聚乙烯袋中并贮藏于4.4℃,9d后外观仍很好,无烂果,带枝果比不带枝果效果好。Muk-er jee[16]则把半成熟荔枝放入聚乙烯袋中用湿苔藓保色,贮于7.2℃下,可维持3周。也采用密封干燥器在低温下存放荔枝,发现在高浓度自发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保持一个月不变质[17]。Campbell(1957)[18]的研究表明,荔枝在开放式存放条件下,即使贮于1.7~2.1℃,3d之后也逐渐变褐,而若装入有孔的聚乙烯袋中,三周后色味仍好,仅有极少腐烂,林学正(1981)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19]。

在进行物理护色保鲜研究的同时,人们也考虑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以延迟荔枝果实变褐腐烂。Sing th(1985)[20]报道用0.5%CuSO4浸果,可以保持其鲜红色的外观。Dennison (1958)[21]证明用0.5%~1.5%脱氢醋酸处理,既可护色又能有效地防止腐烂。Carg(1972)采用邻苯基苯甲酸钠+6%~9%蜡乳液,发现有较好的防褐防腐作用。Caur(1979)[23]用2%次氯酸钠浸果3min,贮藏7℃下42d,其色、香、味仍保持较好。何大玲(1984)[6]则提出用特克多或本莱特1000×10-6+乙磷铝1000×10-6处理后再用0.04m m的聚乙烯薄膜袋小袋包装并于3~5℃贮藏,几天后取出在室温下放30h,仍基本保持荔枝原有风味。福建果品公司(1985)[5]研究了预冷、冷链及添加药剂处理对荔枝保鲜的效果,提出了预冷处理对保鲜贮运的重要性,并提出应重视防止果皮干裂及药剂防腐措施相配合。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研究出一套低温速冻贮藏法,已作为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主要针对荔枝出口及北运。其具体做法是:10%柠檬酸+2%食盐+2%亚硫酸钠浸果2m in,再于-23℃速冻后分成500~1000g 薄膜袋包装,于-18℃贮藏,可以存放长达一年[24]。张其昌(1986)[25]则采用0.5%卵磷脂+ 2.5%碳酸氢钠乳液处理预冷过的荔枝果实2min,晾干后放入0.04mm厚的聚乙烯袋中密封贮藏于室温下,8d后果实仍保持鲜红颜色,失重率仅为2%~3%,腐烂率为4.6%。高经成等(1990)[26]研究表明:低温贮藏,采用塑料袋小包装及用2000×10-6或更高浓度的虎皮灵处理荔枝均能减轻果皮褐变的发生。罗保康等(1991)[27]采用1000×10-6托布津处理后再用0.04mm厚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常温或低温下贮藏,鲜果率及好果率都分别得到提高。同时还试验了用微波处理、硫代硫酸钠、硫脲、托布津+硫黄熏、托布律+高锰酸钾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多菌灵和特克多等的处理效果,结果以硫脲的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硫代硫酸钠。Wong (1991)[28]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配成1g/l 浓度的溶液,于48、50及52℃三个温度处理荔枝果实0.5~18min,在5℃贮藏2周和4周,结果在48℃浸1~3min和50℃浸1~2min的两种处理,果实外观最佳,发病率最低,但不同品种的荔枝,处理效果差异较大。也有人建议用施保克或细胞分素及赤霉素溶液浸果再用冷藏贮存[29]。

为了取得最佳的防褐变效果,人们对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Jo slyn (1975)[30]指出果实组织的褐变通常与酶活性的增加有关。Joubert(1975)[7]认为受伤的荔枝

28

云南热作科技 第21卷 

果实中PPO和POD活性较高。谭兴杰(1984)[31]将多酚氧化酶提取后,用丙酮和硫酸铵纯化,再以邻苯二酚、焦掊酚及D,L-3,4二羟基苯丙氨酸作底物测定酶的活性,然后试验采用硫脲、亚硫酸钠、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焦亚硫酸钾、氯化钠、蔗糖及对苯二酚等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亚硫酸钠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酶具有强烈抑制作用。Huang[32]采用享特色度评分的方法,他发现贮藏期内荔枝内果皮POD活性下降,PPO 活性上升,外果皮POD活性增加,PPO在头29d内没有变化,随后迅速增加。POD活性的下降和PPO活性的上升与果实色变同步进行。Underhill等(1995)[33]采用细胞定位技术研究了PPO和POD的活性,他们认为,荔枝果实褐变时,外果皮的PPO和POD活性最高,中果皮与内果皮则较低,而外果皮的褐变就是由于酶活性引起。他进一步认为,过去提出的果皮褐变仅由PPO引起的说法有待探讨。张昭其等(1997)[34]进一步研究了荔枝果皮褐变及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认为前期褐变主要是果皮失水, pH提高,引起花色素苷的褪色或变色而产生,保湿及降低果皮pH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果皮的红色。而后期褐变则由于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反应形成的黑色物质的积累而产生的,无法人为恢复。因此,彭永宏(1988)[35]认为,控制荔枝果皮褐变主要有两大策略,即控制采收初期果皮的迅速失水和抑制直接促进果皮失色的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氧化。

至今为止,有效抑制褐变的药剂未能发现,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有效的防褐变保鲜技术。2.2 荔枝常温保鲜研究

由于荔枝果实生理的特殊性,低温贮藏似乎是成功保鲜的必要条件,为此,国外荔枝采后操作均采用冷链系统。考虑到冷链系统的高成本及出库后常温环境的影响,国内外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荔枝常温保鲜研究。由于常温保鲜必须同时考虑到褐变与腐烂两大因素,因此难度较大。有报道在采前喷洒如石硫合剂、铜合剂的方法,也介绍采后用甲醛或克菌丹处理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Kev in(1982)[36]用52℃0.05%苯菌灵浸泡果2min,再装泡果于小篓中,又用0.01mm厚的PVC薄膜袋包装,存放9d,荔枝风味几乎不变。吕荣欣等(1985)[37]采用保鲜剂4号、保鲜粉、食盐、AIBA、2-AB及PE袋包装处理等方法试验了早红、乌叶、兰竹等品种荔枝的常温保鲜,结果表明,用食盐及保鲜剂4号处理对防腐及保色均有较好效果。陈志宏等(1997)[38]试验用乙烯吸收剂、减压贮藏、乙烯吸收剂+SSC浸果的三种处理方式进行糯米糍荔枝的常温保鲜研究,他发现,乙烯吸收剂+ SSC处理,可延长贮藏7~10d,色香味保持不变,又进一步研究了中草药百部、良姜、虎杖、花椒,丁香等对荔枝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中草药处理再结合使用乙烯吸收剂及聚乙烯薄膜袋,可使荔枝常温保存十天仍具有良好品质和风味[39]。目前国外则主要采用熏硫方法进行荔枝常温保鲜[40~43],熏硫剂量为每1600kg果实燃烧1kg化学硫磺。处理后的果皮脱色变白,室温下3~5d后又恢复为一致的粉红色,并永久保持。同时果皮也变柔韧,操作时不易破裂。然而,熏硫处理产生残留及后味,且并不能有效控制采后真菌特别是青霉菌的侵染,并导致果实失水失重,因此,熏硫保鲜还是尚有争议的方法。

当前,采用热处理技术的荔枝保鲜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处理方式包括热水、热蒸汽、干热空气、远红外辐射及微波辐射等,但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热水和热蒸汽,目的是控制采后果实的病虫害[44]。

2.3 荔枝气调保鲜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发性气调(M A)保鲜研究,即采用聚乙烯、聚氯乙烯或其它塑料薄膜袋包装荔枝,使之减少失水,降低呼吸作用,从而达到保鲜目的,主要应用于低温环境下的保鲜。有报道在2℃时可存放达1个

29

第3期 赖巧云等: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

月[2]

。而真正的气调保鲜(CA)则报道不多,据华南农业大学(1997)的研究结果[45]

,糯米糍果实贮藏在1~3℃条件下,以O 2和CO 2各为5%的气体比例,30d 后好果率达91%,而淮枝果实的最佳气体组合为10%CO 2和3%O 2。但是,尚未实现商业化荔枝气调保鲜。2.4 荔枝辐射贮藏保鲜的研究

用电子束或放射源对荔枝进行低剂量的辐照处理,可对霉菌生长、果实呼吸作用及酶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有报道经r 射线处理的果实,总糖含量变化不大,Vc 含量降低,而呼吸明显减缓,氯化酶活力下降[46]

。广东农科院采用保鲜剂+自发气调+电子束或r 射线辐照+常温贮藏的方法,淮枝可贮藏12~14d ,糯米糍12d,好果率为90%,最佳剂量为r 射线150~600Gy ,电子束300~900Gy 。然而,荔枝的辐照保鲜技术同样未进入实用化。3 荔枝保鲜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为风味独特的亚热带水果,荔枝在港澳、日本及欧洲拥有巨大的市场,荔枝出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说明进行荔枝保鲜研究的重要性。本人认为,今后荔枝保鲜研究应作重于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以住,荔枝防褐变及抗病菌的能力随品种的不同差异很大。因此,今后应重点进行抗病耐贮藏的优良荔枝品种的筛选研究,并进一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抗病防虫基因的植入研究,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2)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荔枝保鲜将以冷链为主。因此应着重采用生物技术与化学技术相结合,降低荔枝果实中POD 和PPO 含量或活性,减少酚类物质氧化,从而控制荔枝褐变。

(3)随着荔枝产量的增加,其经济价值将会下降,因此应考虑深入进行常温保鲜的研究。其重点应以降低荔枝采后生理活动为主并结合病理控制,即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降低采后荔枝果实的生物活性,延缓呼吸作用,降低果皮失水及pH,同时研制有效的抗病防腐药剂。

(4)应研究荔枝的综合保鲜体系,即从荔枝种苗选育、种植技术、栽培管理、采摘技术、贮藏及运输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将对荔枝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 邓志声.全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6(6):1~32 Mo reuil .c .Po sthar vest phy siolo gy and handling o f Litchi .F ruits ,1973,28(9):637~6403 广东荔枝贮藏协作组.防止速冻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植物学报,1975,17(4):303~3084 吕荣欣.黄维南.荔枝贮藏保鲜技术.食品与发酵工业,1983(6):64~68

5 福建亚热带果品公司.预冷、冷链的实施及其对荔枝保鲜贮运效果观察.龙溪科技,1985(1)6 何大玲.荔枝的贮藏与运输.食品科学,1984,(5):54~56

7 Joubert.A.J,An investigation of preharv est brow ing o f Litchi peel.Photo p hy lactica ,1975(7)8 李堂察.温度和数种不同处理对荔枝贮藏寿命的影响.中国园艺,1983,29(1)46~529 AKam ine .E .K .J .A mer .Soc .H or .Sci ,1973,98(4):381~383

10 Sing Ching.Thailand Institute o f scientif ic and technological R esearch p roj ect ,198111 李平.低温对荔枝果实采收后呼吸作用的影响.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4):23~2612 吕忠恕.植物果实呼吸作用的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64(1):41~4513 Deulin ,R .T upin .F .园艺译丛,1996(3):25~2614 Prassd,S.S.p lant Dis .Rep tr .1974,58(12):1134~1136

15 Thom pson.B.D.H or t .A bstr .1954(26):2131

16 M uker jee .P .K ,Stor ag e of Litchis .S ci .and Cuit .1957(23):101~103

30 云南热作科技 第21卷 

17 李沛文.山地果树栽培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18 Campbell .C .W P roc .Fla .St .H ort .Soc .1960,71:356~360

19 林学正,江惠玲.荔枝贮运方法的研究.中华农业研究,1981,30(3):18~2220 Sing h .R I ndian J .H ort ,1985(14):205~212.21 Denniso n.R.A H or t .A bstr .1958(30):4361

22 CarG,R.C.1972(3):33~39

23 Caur .G .S ,Post -har vest physiolo gy of Litchi fruits .Pr og .H ort .1979,11(2):5~624 李兵.中国科学院参加全国首届科技成果交易会部分项目介绍.农垦情报,1985(12):1725 张其昌,黄羌维.荔枝保鲜研究简报.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1):35~36

26 高经成,袁明耀.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及防止果皮褐变.食品科学,1990(6):49~5227 罗保康.荔枝耐贮品种与采后防腐保鲜方法筛选.广西热作科技,1991(2):24~3028 Lung .S .Wong .S cientia H orticultur ae ,199146(4)

29 梁声记.广西荔枝的贮运保鲜和加工利用概述.广西热作科技,1997(4):31~3030 Joslyn .M .S .A dvances Food R es .1975,(3):1~4

31 谭兴杰.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的部分纯化及性质.植物生理学报,1984,10(4):399~34532 S.Huang ,H,Hart.J .f ood science ,1990,55(6):1762~1963

33 Underhill .S .J .R ,Cr itchley ,C .Australian J .o f p lant p hy siology ,1995,22(4):627~63234 张昭其,庞学群.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热带作物学报,1997,18(2):53~58

35 彭永宏.荔枝采后果皮褐变机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88,6(1)81~8636 Kev in.J.Sco tt.S cient .H or .1982,16(3):253~261

37 吕荣欣,蔡龙祥.常温下荔枝果实的防腐保色的研究.食品科学,1985(2):13~1738 陈志宏,张茹莲.常温下荔枝贮藏保鲜的研究.热带作物学报,1997,18(2):59~6539 陈志宏,陈洪斌.中草药对荔枝常温保鲜效果的研究.热带作物加工,1998,(1):1~340 Kaiser .c .Litchi pericarp colour retention .J .S .Af r .H ort .Sci .1994(2):6~1241 Underhll.S.J.R.Scientia H or ticulturae .1992.21:732~74142 彭永宏.荔枝采后商业处理技术.中国农学通报,1996,12(6):42~4343 Zauberman.G,Ro nen.R.S cientia ,H ort .1991,47(1):89~9744 彭永宏.荔枝热处理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75~8045 周文化,曾峰.荔枝贮藏保鲜技术.热带作物科技,1997(4):27~3146 丘泉发.辐照荔枝保鲜研究.核农学通报,1988,10(1):6~8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ostharvest Physiology,Pathology and Preservating of Litchi Fruits

Lai Qiaoyun Ao Ningjian

(South China T ropic Ag ricultural Product Pro cessing Research InstituteZhanjiang 524001)

Abstract It w as reviewed that the study on postharvestphy siolo gy ,patholog y and preserv ating of litchi fruits,and overviewedthe trend o f resear ch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 f litchi fr uits.Key words litchi physio logy patholo gy pr eser vating

31第3期 赖巧云等: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

蔬菜的贮藏保鲜技术

蔬菜的贮藏保鲜技术 摘要:蔬菜是日常所必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是促进食欲,具有独特的形、色、香、味的保健食品.蔬菜组织柔嫩,含水量高,易腐烂变质,不耐储存,采后极易失鲜,从而导致品质降低,甚至失去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但通过贮藏保鲜及加工手段就能消除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别,满足各地消费者对蔬菜的消费要求。果品蔬菜需求量是世界上仅次于粮食的农产品.蔬菜贮藏保鲜是农业生产的延续,保持蔬菜质量和鲜度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蔬菜贮藏、运输、流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蔬菜贮藏,蔬菜保鲜 1 蔬菜贮藏的主要保鲜技术 1.1气调保鲜技术 气调贮藏(Controlled Atmosphere)简称CA,气调贮藏设备主要由气调机、制冷系统、加湿器和气密保温材料组成.其原理是把蔬菜放在特殊的密封库房内,同时改变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在蔬菜贮藏中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蔬菜的呼吸强度和自我消耗,从而达到长期贮藏保鲜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气调保鲜方法主要有4种:塑料薄膜帐气调、自然降氧法、混合降氧法和人工改变空气组成法。 据报道,美国和以色列的柑橘总产量50%以上是气调保鲜;新西兰的苹果和猕猴桃气调贮藏量为总产量的30%以上;法国、意大利以及荷兰等国家气调贮藏苹果均达到总贮藏的50%~70%,证实了气调贮藏保鲜水果的光明前景.在国外,低氧CA技术或超低氧贮藏是蔬菜采后CA应用技术的新突破。在国内,北京市鹰达利经贸发展公司、清华大学分别成功研发出"PVAS真空气调保鲜装置”和“自动控制自发式气调库”等保鲜装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好的推广价值。 1.2防腐剂保鲜技术 防腐剂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2类,即化学合成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化学合成防腐剂由人工合成,种类多,包括有机和无机的防腐剂50多种,其中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化学合成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亚硫酸盐、丙酸盐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我国批准可使用的化学合成防腐剂只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二氧化硫等少数几种。使用化学合成防腐剂虽有较好的保鲜效果,但对人体健康却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致癌、致畸等毒性.天然防腐剂是生物体分泌或体内存在的防腐物质.经人工提取后即可用作食品防腐,具有安全、无毒、高效和增进食品风味、品质等特点.目前,在国内外常用的天然蔬菜保鲜剂主要有茶多酚、蜂胶提取物、橘皮提取物、魔芋甘露聚糖、鱼精蛋白、植酸、连翘提取物、大蒜提取物、壳聚糖等.如用壳聚糖处理番茄,常温下可贮藏30 d左右,几丁质用于苹果保鲜可达数月;用它处理草莓,结合低温贮藏,也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用粮姜蒸液处理甜橙,贮藏130 d后,总腐果率为零,干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1)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 赖巧云 敖宁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收稿日期:1998—07—21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在荔枝采后生理、病理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荔枝保鲜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荔枝 采后生理病理 保鲜 荔枝(L itchi chinensis So nn)属无患子种,为亚热带常绿植物,原产于我国南部,作为一种高价值的亚热带水果,现已广泛种植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以及夏威夷、南非、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是最大的荔枝生产国,种植面积约为3.06×105 hm 2 ,总产量达3.96×105t [1] 。荔枝是最不耐贮藏的果品之一,古人云:“其实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去矣”。可见荔枝采后品质变化之快。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以上,为此,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变化规律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荔枝速冻冷藏保鲜方面,已能保证果品贮存半年或更长时间[2~6]。然而在出冷库后货架上品质的保持及常温保鲜方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特对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病里过程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作如下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 荔枝果实的结构特点及采后生理、病理过程 荔枝果实完全成熟后,果皮(壳)变薄变硬,并长出许多鳞斑状突起,果皮呈鲜红或攻瑰红色,有的还带点绿色,果肉(假种皮)乳白色,半透明,内裹深褐色的种子。荔枝果皮结构复杂,是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外一层为含花青素的栅状组织细胞,组织孔隙极多;中层是细胞间隙极 大的海绵状组织,占果皮大部分;而最内层则为数层组织较密的薄壁细胞构成。外果皮与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7]。荔枝果皮保水力极弱,水分容易蒸发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和褐变。 荔枝为无呼吸跃变期果实 [8~11] ,采收后不 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呼吸作用以逐渐利用可溶性糖类为主[12]。荔枝果实含糖15%,蛋白质1.15%,灰分0.5% [13] ,未报道含有淀粉和 脂肪。采收后的荔枝果实初期呼吸作用较强,随后逐渐降低,最后又会上升,同时,果皮也相应由红变褐,逐渐失水失重而枯萎,海绵组织收缩,细胞间隙减小,细胞互相挤压,孔隙阻塞,从而造成果实无氧呼吸变酸,最后腐烂。 荔枝腐烂变质的原因很多,主要由腐烂病菌引起,包括黑曲霉、黄曲霉、两型壳曲霉、四脊曲霉、无冠构巢曲霉、柱孢属、可可球二孢属、青霉属、盘长孢状刺盘孢和盘多毛孢属等14种真菌[14]。此外,夏威夷长蠕孢(H elminthosp orium haw aiiense )亦是引起荔枝腐烂的一种真菌[15],我国某些荔枝品种对此菌特别敏感。上述腐烂病菌引起的荔枝腐烂有9种类型,包括曲霉腐烂1号至5号、柱孢属腐烂、可可球二孢腐烂、刺盘孢属腐烂和盘多毛孢属腐烂等。它们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或采收前后潜伏在果皮表面,或从虫孔、伤口侵入,为害果实。此外,一些酵母菌、细菌也会在果皮表面繁殖并深入果内,使果 27 云南热作科技 Journal of Yunnan Tropical Crops Science &Technology 1998,21(3):27~31 CN 53—1604/S

荔枝储藏保鲜

荔枝储藏保鲜 摘要:荔枝是原产于我国华南亚热带的水果。由于荔枝采摘后果实易褐变、腐烂,影响了荔枝大规模商业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掌握荔枝采摘后的生理特性以及探索荔枝贮藏保鲜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概述了荔枝的结构、生理特性、采后褐变的机理及腐烂变质的原因,分析总结了荔枝果实保鲜技术的现状。 关键词:荔枝;褐变; 贮藏保鲜 1 荔枝果实结构与采后生理特性 1.1 荔枝果实组织结构特性 荔枝果实结构最明显的特点是外表面有龟裂片,其果皮由外、中、内三层组成。外果皮仅有一层薄壁细胞,外壁薄,角质层也薄,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差。外果皮众多的龟裂片中含花色素苷栅状组织,组织间空隙多。外果皮与中层(中果皮)之间有石细胞,含有褐色物质。荔枝果皮保水力极柔,水分容易蒸发由于结构上与果皮分离,基本上不能向果皮输送和补充水分,致使果皮不断失水,正常代谢失活,组织结构受损,从而引起果实干枯萎缩和褐变[1]。如在采果时遇到强日照和高温天气,果皮会更迅速变褐。 1.2 荔枝采摘后生理活动 荔枝采摘后仍然继续着生长期的各种生理过程,但所需水分却不再由树体供应,由于荔枝呼吸作用旺盛,产生大量乙烯,而导致果实迅速衰老。 1.2.1呼吸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荔枝果实属于无呼吸高峰型果实,采摘后不发生贮藏物的水解作用,呼吸作用以逐渐利用可溶性糖类为主。从荔枝采摘后生理特性来看,在常温(25℃)条件下,荔枝鲜果呼吸强度接近直线上升,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贮藏5天就开始腐烂。而在4~6℃条件下,呼吸强度大大降低,而且有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的趋势[2]。这说明低温可以明显地抑制荔枝的呼吸强度,能够有效地减缓衰老,因此低温贮藏保鲜是延长荔枝保鲜期的主要手段之一。 1.2.2乙烯作用。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的主要激素。荔枝采摘后,乙烯的释放有一定规律性:先逐渐增加,而后下降,果实内源乙烯释放量随着果实色泽和风味两方面逐渐衰老而增加,当乙烯释放量最高点出现后,果实很快劣变,出现褐变、流水或产生异味等,但当果实进一步劣变时,乙烯释放量又有所下降。 1.2.3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由于荔枝在采摘后代谢旺盛,营养物质会被大量消耗,所以果实中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下降较快,总酸也先下降后随褐变加重而上升,果皮组织的电导率也随贮藏期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1.2.4膜脂过氧化作用。荔枝果实衰老时会引起自由基含量急剧升高,当膜脂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的攻击,会产生过氧化作用。包括醇、醛和脂类等膜脂过氧化产物被释放出来后,与荔枝果肉中的蛋白质及核酸发生反应,从而抑制

高等植物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第28卷 第2期 经济林研究 V o l.28 No.2 2010年6月Nonwood F orest Research Jun.2010 高等植物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郜爱玲,李建安,刘 儒,何志祥,孙 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 花芽分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发生过程,是植物体内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了解植物花芽分化的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进行花期调控,缩短果树童期,加速植物的育种进程,实现植物的遗传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高等植物花芽分化机理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花芽分化与环境因素、植物激素的关系,与激素有关的花芽分化机理假说及花芽分化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高等植物;花芽分化;机理;分子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 Q9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3-8981(2010)02-0131-06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in higher plants G A O A i ling,L I Jian an,L IU R u,HE Zhi x iang,SU N Y ing (T he key Lab of N on w ood Fo rest P roducts o f Fo restry M inistr y,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 of Fo restry&T echnolo gy,Chang sha410004,Hunan,China) Abstract:Flow er bud differentiation is a highly co mplex bio chemical and physiolog ical mor pho genesis pro cess,w hich is the r esult of all kinds of factor s interacting and coo rdinating tog et her in plants.U 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flow er bud differentiatio n of plants has g reat significance fo r making reasonable measures contr ol flo wer ing,shor tening the fr uit trees child stag e,speeding up process o f breeding and achiev ing genetic reg ulatio n of plants.Advances in research on hig her plant flo wer bud differ ent iatio n mechanism w ere r eview ed,including relationship betw eenit and env iro nmental facto rs,relat ionship betw een it and plant hor mones,flow er bud differentiatio n mechanism hy po theses relat ed to ho rmones,mo lecular mechanism of flo wer bud differentiatio n,and so o n. Key words:higher plants;flow er bud differentiat ion;mechanism;molecular g enetics 开花是高等植物生活史上的一个质变过程,是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便由叶芽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生理和组织状态,发育成花器官雏形,这个过程称作花芽分化(flow er bud differentiation)。花芽分化是有花植物发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花芽分化机理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方法,打破了花芽分化机理研究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花芽分化机理的研究。本文中就近10多年来花芽分化机理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研究植物花芽分化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收稿日期:2010 01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桐成花机理及其对激素信号的分子应答!(30671710)。 作者简介:郜爱玲(197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林栽培育种。 通讯作者:李建安(1964-),男,湖南茶陵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林培育与林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 E mail:lja0733@https://www.doczj.com/doc/196261877.html,。

荔枝花芽分化

姓名:韦智耀 班级:园艺093 学号:0931100728

影响荔枝花芽分化因素及如何促进荔枝花 芽分化的分析 韦智耀 (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0093班学号:0931100728) 摘要:荔枝的经济价值日益重要,如何科学地,有技术依据地在荔枝种植生产上进行管理,使荔枝向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的关键。本文讨论的是影响荔枝花芽分化的内、外因素和促进荔枝花芽分化的一些措施,以便在荔枝种植生产上提供一些技术依据,使荔枝更快地向高产、优质、高效益方向发展。(The economic value of litchi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how to science, there are technical basis in litchi crop production on management, make the litchi to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high benefit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litchi bud differentiation is the inner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promote litchi bud differentiation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planting litchi technical basis, make the lychee faster to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high benefit direction.) 关键词:荔枝、花芽分化、影响因素、内在因素、环境因素、促进分化、方法措施

荔枝的保鲜技术

荔枝的保鲜技术 荔枝营养价值高,每100g果肉中,含水分84g,碳水化合物14g,脂肪0.6g,蛋白质0.7g,维生素C36m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4mg。荔枝是最不耐贮藏的果品之一,每年我国因腐烂而造成的损失占总产量的20%以上。八十年代以来,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荔枝保鲜技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荔枝保鲜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进一步搞好荔枝保鲜工作,对保障市场供给、增加果农收入及出口创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荔枝保鲜方法有很多,人们常根据贮运温度及贮藏时间长短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即:常温贮藏法、零上低温贮藏法、零下低温速冻贮藏法。 1、常温贮藏法 常温贮藏成本低,不需要特殊设备,适于短途转运和空运,一般保鲜期为5天。香港理工大学的梁汉华和华南农业大学的季作梁、黄晓钰研究认为经500цg/1漂白粉消毒,14-20℃水预冷,乙磷铝、抑酶唑及乙烯吸收剂处理后,再用泡沫泡装箱+冰包装,这种简易降温贮运方法结合了气调冷藏和常温贮藏的特点,贮藏荔枝5天后商品率达94.77%。 陈志宏等研究了中草药百部、良姜、虎杖、花椒、丁香、桂皮等对荔枝的保鲜效果,发现采用中草药处理,结合使用乙烯吸收剂及聚乙烯塑料包装,可使荔枝常温保存10天仍良好的风味。 身线辐照荔枝可抑制果皮中PPO活性、乙烯释放和霉菌生长,可达到常温保鲜1周的效果。以气调技术,加上必要的防腐护色措施,已能将荔枝保鲜一个月左右,并且已经用于荔枝的商业贮运。 2、零上低温贮藏法 低温下荔枝果实的呼吸作用、乙烯释放、ACC合成均降低,但低温下荔枝果皮细胞电解质渗漏率升高,当渗出率达到50%,果实遭受不可逆的冷害,发生褐变腐烂,因此低温下荔枝贮藏时间超过一个月,则商品率降低。 低温辅以气调技术贮藏荔枝效果更好,可以用自发性气调(MA贮藏),即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通过荔枝自身的呼吸作用改变塑料袋内二氧化碳/氧气的比例,进而达到减少失水,降低呼吸作用,延长贮藏寿命的目的。也可使用人工低温气调贮藏法(MA贮 藏),采果后尽快剔除湿蒂果、病果和机械损伤的荔枝果实,进行防腐处理,装0.2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内,每袋2.5kg,袋内充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贮藏在1—3℃冷库中,库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每2—3天调节密封容器内气体一次,糯米糯二氧化碳和氧气各为5%,30天后好果率达91%。而淮枝的最佳气体组合为二氧化碳10%和氧气3%。由于操作复杂,需要一定的设备,因此国内荔枝的气调保鲜尚未实现商业化。 预冷问题。荔枝采后贮前一般都需经过预冷处理。预冷的作用主要是:降低呼吸强度、抑制病原菌活动,还可以提高荔枝抗冷能力、减少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冰水药液既防腐保鲜又有预冷作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预冷方法。冰水药液一般控制在5℃左右,浸果5—10秒,一般果温会降低10℃左右,预冷后应立即进冷库贮藏。

花芽分化

图1-1 番茄花芽0级图1-2 番茄花芽1级图1-3 番茄花芽2级 图1-4 番茄花芽3级图1-4 番茄花芽4级 图2-1 茄子花芽0级图2-2 茄子花芽1级图2-3 茄子花芽2级图2-4 茄子花芽3级图2-5 茄子花芽4级 花冠 花萼 雌蕊 雄蕊 花萼原基 花冠原基 雄蕊原基 雌蕊原基 花萼 花冠 雄蕊 雌蕊 花萼原基 雄蕊原基 雌蕊原基 花冠原基

图3-1 辣椒花芽0级 图3-2 辣椒花芽1级 图3-3 辣椒花芽2级 图3-4 辣椒花芽3级 图3-5 辣椒花芽4级 图4-1黄瓜花芽分化0级 图4-2黄瓜花芽分化1级 图4-3黄瓜花芽分化2级 图4-4-1 黄瓜雄花花芽3级 图4-5-1 黄瓜雄花花芽4级 花萼原基 雄蕊原基 雌蕊原基 花冠原基 花萼 花冠 雄蕊 雌蕊 雄蕊原基 花萼 花冠 雄蕊 花冠原基 花萼原基

图4-4-2 黄瓜雌花花芽3级图4-5-2 黄瓜雌花花芽4级 图5-1 南瓜花芽分化0级图5-2 南瓜花芽分化1级图5-3 南瓜花芽分化2级 3.结果与分析 3.1番茄的花芽分化 番茄子叶期开始为花芽分化0级特征如图1-1,之后出现1级特征如图1-2,而在两片真叶时期出现2级特征见图1-3,在达到肉眼可见的小花蕾的时候达到3级见图1-4,而大花蕾则彰显的番茄花芽进入发育的4级状态见图1-5,详细分布见表1。 3.2茄子的花芽分化 茄子子叶期有花芽0级特征见图2-1,而出现一片真叶时出现1级特征见图2-2,之后部分出现2级特征见图2-3,而出现肉眼可见小花蕾时即为出现3级特征见图2-4,而大花蕾即有明显的4级特征见图2-5,详细分布见表1。 3.3辣椒的花芽分化 辣椒子叶期展现花芽0级见图3-1,之后在子叶期未出现真叶时出现1级特征见图3-2,当出现四片真叶时达到2级特征见图3-3,出现肉眼可见小花蕾程度时出现3级特征见图3-4,而成长到大花蕾时即为出现4级特征见图3-5,详细分布见表1。 花萼 花冠 雌蕊 花萼原基 花冠原基 雌蕊原基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物流管理专业王奇奇 摘要:果蔬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果蔬的储藏保鲜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我国果蔬储存保鲜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农产品储存保鲜的技术,为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提供一些参考。关键字:果蔬现状、储存技术、保鲜技术。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wangqiqi Abstract Fruits and vegetables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health f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the qualit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storag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echnolog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storage preserv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Fruit and vegetable status quo、Storage technology、Preservation technology 引言:果蔬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和某些碱性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果蔬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果蔬的品质、贮藏寿命密切相关。果蔬贮藏保鲜是果蔬产后增值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保鲜贮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免果蔬的机械损伤和重量损失,也可以显著地延缓果蔬在贮运和货架期间的品质劣变,同时可以增强果蔬的商品性,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对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我果蔬储藏保鲜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果蔬的投入市场经营以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农耕面积较大,所以蔬菜水果种植生产能力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因为果蔬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腐烂败坏,不能用于食用,只能浪费掉,而我国的浪费情况较严重,每年可达到8000万吨以上,直接造成75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实际出产总量的3/10,给我过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② 现在,我国一般应用的储存保鲜方式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前者将储存的客观环境转化为低温和辐射等状况下,后者是添加一些材料或者涂抹隔离层,将其成分变化来达到防腐效果,这些方法还比较传统,也不是很安全,效果比较差,不

果蔬贮藏保鲜的四个主要环节

果蔬贮藏保鲜的四个主要环节 2014-11-14yaoli山东神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果蔬贮藏保鲜的四个主要环节 水果蔬菜贮藏保鲜的最终目的是保持果蔬新鲜和具有较好的品质及风味,因此 需要采用综合性措施,这包括提高果蔬采前耐藏性的措施。果蔬贮藏期的长短和 保鲜质量的好坏,主要受四个环节的制约。 一是采前因素,包括品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修剪和疏花疏果等;二是采收到入库贮藏前,包括采收、包装和运输等;三 是贮藏期间的管理,包括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四是出库、销售。这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如果有一个环节搞不好,就会影响其他环节。 一、 采前因素对果蔬贮藏性能的影响 要求获得良好的贮藏采前因素,我们通常叫做栽培措施,是果蔬保鲜的基础。 效果,必须要求入库的果蔬外观好(大小适宜、果形色泽端正、无病虫害),风味正。 这些与以下因素有关:1.品种:同一类果蔬不同品种,其耐藏性有很大的差异。一般 来说,生长期越长,越耐贮藏,早熟品种不耐贮藏,晚熟品种耐贮藏,山区栽培的比 平原的耐贮藏,而且品质好。 苹果:耐贮藏的为晚熟品种,如红星、元帅、金冠、富士、印度、国光等。近年来以消费者的口味和市场销售及经济效益来看,富士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果体大小、色泽、硬度、甜度都比较好,耐贮藏。应逐步淘汰那些风味差不耐贮藏的品种。 葡萄:有色品种比无色品种耐贮藏,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如龙眼、巨丰、玫瑰 柑、 桔三个种类中,橙、柑较耐贮藏,如甜橙、香、美洲红、红香水等较为耐贮藏。柑桔:橙、 芒柑、广柑等较耐贮藏;桔类不能作长期贮藏。梨:比较脐橙;柑类如焦柑、 血橙、 绵橙、 红肖梨等。猕猴桃:栽培品种耐贮藏的有鸭梨、雪花梨、酥梨、苹果梨、冬果梨、 晋酥梨、 目前较耐贮藏的栽培品种是海瓦特、 秦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 比野生品种耐贮藏。 贮藏6个月以上。 2.施肥:施肥对果蔬的品质、贮藏性能有密切关系,应力求做到合理施肥。氮肥不足, 氮肥过多,则表现枝叶徒长,病虫增多,着色不良,耐藏性 则枝叶生长差,果型变小。

植物花芽分化生理

专题一植物花芽分化生理 一、植物花芽分化机理(学说) 二、植物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花芽分化是有花植物发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建成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植物体内外因子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协调下完成。 ●了解植物花芽分化的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进行花期调控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便由叶芽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变为花芽生理和组织状态,然后发育成花器官原基雏形,此过程称之为花芽分化。 ●由于花芽分化对植物开花的数量、质量以及坐果率都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因此,对植物花芽分化的生理生化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植物花芽分化机理(学说) ●1、花芽分化的临界节数学说 ●苹果的花芽是一个带有21个叶状物的短缩枝轴,其上由下而上螺旋状地排列着9片鳞片,3片过渡叶,6片真叶和3片苞叶,花原基着生于顶端及其下苞叶和远轴真叶的叶腋中(图1-6)。 ●苹果花芽分化取决于芽轴上相邻叶原基形成的间隔时间——间隔期。 ●苹果的芽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节数后,梢尖及其下的叶腋中才有可能开始成花诱导。 ●临界节数具有品种特征,如苹果品种橘苹为20节,金冠为16节。 ●在果树生产实践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充实饱满芽的中轴上产生的节数通常较多,也容易成花; 但另一方面,象苹果和梨等树种的腋花芽,其成花的临界节数也仅需8-10节,与顶花芽迥异。 因此,关于成花临界节数的理论,尚待重新认识和研讨,特别在不同树种方面更是如此。 2、碳氮比学说和蛋白质成花学说 ●Klebs(1903、1918)最早提出,只有当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比含氮化合物在数量上占优势时,植物才开始开花。 ●Kraus和Kraybill(1918)通过对番茄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碳氮比学说,即营养生长的强度和花芽的形成取决于碳水化合物与氮的数量之比。 ●该学说提出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1920-1940年期间,不少人即以果树为试材验证碳氮比(C/N)学说的正确性,运用了遮光、摘叶、修剪和施氮等措施作为处理,结果如图1-7和表1-2。 总结: ●碳水化合物既是结构物质又是能量提供者,它的积累与花芽分化密切相关,对此人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李天红的试验表明,虽然碳水化合物对红富士苹果花芽孕育的启动影响较小,但是它对花芽形成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吴月燕研究了葡萄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对花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分化进度与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的淀粉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叶片的淀粉含量与花芽分化呈显著正相关。 3、花芽分化的激素平衡学说 ●试验1:将苹果幼果挖去果心和种子,结果这种果实经手术后生长基本正常,并在同一短枝上形成花芽。 ●若在挖去果心和种子的空腔内加入0.1%的2,4-D羊毛脂软膏,则在同一短枝上就不会再有花芽发生。 ●由此推想,在自然发育的胚中能产生一种激素,可以阻止该短枝上花芽的形成。 ●试验2:无子果实的结实作用对翌年短枝的开花没有任何影响。 ●试验3:在花后不同时期的疏果试验中也证明苹果种子的发育抑制花芽的形成,并主要发生在受精5周以后。 ●结论:果实发育对花芽形成的限制因子不是营养竞争所致,而是由种子所产生的某种激素。 ●这类激素主要是赤霉素类的物质,尤其是GA4+7,并被称为“抑花激素”。

什么是花芽分化

常听人说花芽分化,到底什么是花芽分化呢? 柑橘花芽分化是指柑橘由营养生长过度到生殖生长的转折点,他开始于芽的原始体出现,结束于芽的雌雄蕊的形成。 一、柑橘花芽分化的过程 柑橘花芽从叶芽转化为花芽,从花器官完全分化为止,这段时期称为花芽分化期 花芽分化期一般分为生理分化期和形态分化期 生理分化期 生理分化期先于形态分化期一个月左右,积累形成花芽的营养物质、激素调节物质,遗传物质等,这时叶芽生长点组织(芽眼)尚未发生形态变化 形态分化期 生理分化期完成后,生长点组织(芽眼)形态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可以区分出花芽和叶芽,就进入了花芽的形态分化期 二、花芽分化的进化机理 一般柑橘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开花结果,但也有隔年开花,及几年不开花或一年开两次花的,是什么因素决定开花呢,一个芽决定开花还是出叶(花芽还是叶芽),其内部变化是怎样?了解掌握柑橘成花的机理问题,人工就可以创造条件控制开花和出叶的数量,克服隔年结果,保证连年高产 这里简略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花芽分化机理 1、营养物质总量与花芽分化 2、一个芽开花还是长叶,主要取决于芽及枝条碳水化合物储藏的多少,决定于开花的不是碳水化合物的绝对量而是相对量。 3、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光合产物)并不一定促使柑橘成花,必须是碳水化合物比无机物占优势时,才可以开花,相反,氮占优势则出芽,即所谓的碳氮比。 4、促进柑橘开花。往往采取环割,圈枝(除去木质部5cm表皮用黄泥保果外套塑料袋)。结扎(停止果树生长,但是不想让他枯死,就是给果树结扎的意思),或控水、断根等办法,这就是增加地上部分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地下部分对水分和氮的吸收两个方面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比值(比如,我们要一杯水变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多放一些糖,另一个是少放一些水,前者相当于环割,圈枝,结扎促进开花的原因,而后者是利用控水、断根等促进开花) 5、氮:足够的氮素营养可促进多种果树花芽分化,增加木质部汁液中细胞分裂素含量,但大量施氮,会导致徒长,赤霉素(植物激素:刺激叶和芽的生长,植物各部分的赤霉素含量不同,种子里最丰富,特别是在成熟期)含量上升,抑制成花,不利于花芽分化。 6、磷:树体中有效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调控着果树的花芽分化,能够促进花芽形成。(能量元素,植物运转的动力,过量会导致早熟) 7、钾: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重要物质,而光合产物的含量是影响柑橘花芽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钾元素提高影响着激素水平,树体缺钾有类似于赤霉素的抑花作用。 在柑橘芽生理分化期前,喷施锌、钼、硼、镁钙等营养元素能促进成花,增加结果母枝的数量,因此,各种营养物质可通过不同相互作用,影响柑橘生长发育过程。 三、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 上面我们讲了柑橘树体的营养水平和女物质代谢方面与花芽分化的关系,但是,是什么机制来控制物质代谢呢?这其中与植物内源激素密切相关! 1、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对花芽孕育起促进作用,自柑橘花芽分化期,柑橘花芽内细胞分裂素的水平逐渐增加,在形态分化初期达到最高水平。

国内外近年荔枝采后处理的一些新尝试

China Fruit News Vol.29No.08.2012 世界果业 国内外近年荔枝采后处理的一些新尝试 □陈维江诗雅付欣雨黄旭明 Lima等研究表明,在室温(25.1±1.5℃,69.3%UR)下用打孔的聚乙烯薄膜包装保存荔枝果实6天,能有效减少果重损失、果皮褐变和保持果皮花青素含量。泰国学者Chakraborty等研究发现,在波纹状纤维板盒子中用穿孔的聚丙烯袋和棕色的包装袋盛装的荔枝果实,在室温条件下,大部分能保持可销售性达8天,而冷藏(7~8℃)则可达16天。用穿孔的聚丙烯袋包裹荔枝果实,再用牛皮纸和牛油纸包装保存在波纹状纤维板盒子中,在4℃条件下保持可观的销售性高达30天,表明了荔枝的采后保鲜基于温度和包装,而不是化学试剂,因为荔枝是敏感的果实,不能忍受化学处理。 南非的Hanekom等研究表明,气调包装(17%O2+6%CO2)能够防止荔枝果实腐烂及减少果皮褐变。Reuck等发现,不同品种气调保鲜效果不同,“McLean's Red”比“Mauritius”(大造)荔枝更适合用气调保鲜,可以防止果实风味的损失及保持较可观的果皮颜色。Rajak D.等研究发现,荔枝果实经过亚硫酸处理后,用穿孔聚乙烯袋包装,贮藏在14℃的环境中具有高达21天的货架期。泰国的Somboonkaew和Terry比较众多包装膜后发现,PropaFreshTM PFAM是保持荔枝果实生理和生物化学性能最理想的包装膜。 林宝凤等研究了在常温条件下,壳聚糖涂膜对贮藏荔枝的呼吸和品质的影响,发现壳聚糖涂膜会在荔枝表皮上形成一种双层膜,一层较均匀而密集,另一层较粗糙疏松。这种膜能抑制荔枝呼吸,减少水分散失,降低贮存过程中因呼吸作用而产生的热量。用壳聚糖涂膜处理的能比对照延长5天贮藏时间。Reuck等也研究发现,使用壳聚糖加气调包装能有效防止果实腐烂和褐变及保持果皮颜色。他们 还发现,使用1-MCP结合气调包装能延 长“McLean's Red”荔枝果实的贮藏寿 命高达21天。巴西学者探索了用乙烯和 1-MCP处理荔枝,观察其生理生化的变 化。这两种处理之间,乙烯的产生量、呼吸 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贮存期间,其可 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但处理间的差异不 大。PPO的活性增大。他们认为荔枝表皮 的褐变与其重量的减少和PPO活性的 增大有关。但乙烯和1-MCP处理都不能 阻止荔枝果实的褐变。 英国Somboonkaew和Terry研 究不同的蒸汽压亏损(VPD)对进口荔 枝果实生理和生物化学品质的影响,发 现在13℃和0.274kPa VPD的贮藏 条件下,荔枝果实的呼吸速率和重量损 耗都比较大,而在5℃、0或 0.042kPaVPD的条件下,果肉中的糖和 有机酸含量及果皮中的花青素都得到 较好的保持。Aquino Bolanos等对于 最少加工(minimum processed)的荔 枝果实(去皮和真空包装)在不同的贮 藏温度和时间下的品质保存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在2℃、5℃、10℃下贮 藏18天,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 酸及pH值几乎没有变化。贮藏在2℃ 的果实表现出与新鲜果实相似的特性, 而5℃、10℃下的果实则发出难闻的 气味,从而降低了外观品质。 巴西学者Aguila等研究了不同的 水预冷温度和时间对“B3”荔枝果实冷藏 品质的影响,利用不同的冷却温度 (2.5℃、6℃、8℃、10℃)以及不同的冷 却时间(5、7、10、20分钟)进行了不同的 组合处理。结果表明,与未经过预冷的果 实相比,水预冷处理减少了果皮褐变率 和果皮的明亮度,但增加了果实腐烂率。 Neog和Saikia把采后的荔枝果实处理 后放在透明穿孔的低密度聚乙烯袋中, 结果发现,用0.6%的偏亚硫酸氢钠溶液 预冷(10℃)10分钟和空气干燥后用 2%HCl浸泡5分钟的果实在贮藏9天 后表现出最小程度的果皮褐变,并在自 然环境条件下增加货架期达9天。 Souza等则研究了热处理对荔枝 果皮颜色的影响,发现在45℃的热水 中浸泡5分钟和10分钟相对于没浸 泡和浸泡15、20和25分钟的荔枝果 实,在果实色泽保持以及酶活性的降低 上有最好的效果。巴西学者Hojo发现, 先用52℃的热水处理1分钟,再将荔 枝在1%的盐酸溶液中冷却,能较好保 持荔枝“Bengal”的颜色两天,但在其表 面还有20%的褐变。 国内学者段学武等研究了低氧和高 氧的空气环境对荔枝果实酶促褐变的影 响。将荔枝果实置于空气中作为对照,其 他的置于28℃、90%~95%的相对湿度 下分别含5%和60%氧气的环境中6 天。结果表明,在5%和60%氧气的空气 环境下明显延缓了果皮褐变及减少腐 烂,果皮褐变的抑制与高含量的花青素、 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 (POD)和花青素酶活性的降低以及低膜 透性有关;低氧及高氧的环境活化了苯 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相比之下, 5%的氧气浓度更能抑制果皮褐变以及 延长采收后荔枝果实的货架期。 在微生物保鲜方面,墨西哥的 Martcnez-Castellanos等以荔枝品种 Brewster为试验材料,发现用植物乳杆 菌处理后,其表皮花青苷保持较好,色素 含量相对比对照高很多,颜色的退减缓 慢,果实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提高。 在采后病害控制方面,吴斌等人在 47

对荔枝的保鲜包装的研究-精品

对荔枝的保鲜包装的研究-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方法、条件、有效、平衡、良好、保持、发展、建设、发现、掌握、研究、需要、环境、途径、方式、作用、增强、营造、调节、形成、严格、方向、适应、提高、减轻 刚采收的荔枝果实有“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说,保鲜难度较大。随着生产的发展,荔枝运销量逐年增大。因此,掌握荔枝保鲜原理,采用先进包装技术已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荔枝的保鲜原理和如何延长其货架期的包装方法。 一.荔枝的保鲜原理 1.1贮藏生理特性 荔枝属无呼吸高峰型果实,成熟期间完好果实无明显的呼吸跃变期〔1〕,但其呼吸强度比苹果、香蕉、柑桔大1~4倍〔2〕。在30℃下荔枝果实中的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非常活跃〔2、3〕。由于果皮薄、有龟裂片,果皮与果肉之间连接疏松,致使其果肉中的水分易于散失;加之其果富含单宁物质(约7%),因此,果皮极易发生褐变〔4~6〕,导致果实抗病力迅速下降,色、香、味衰败,进而被病菌侵染而腐烂。抑制失水和褐变便可有效地保鲜荔枝,抑制衰败腐烂。 1.2贮藏条件 古今荔枝保鲜实践证明,低温条件下的小包装气调贮藏效果最佳〔2、6、7、8〕。 1.2.1温湿度低温是降低荔枝呼吸率,延长其贮藏期的重要条件。在1~5℃下,荔枝可贮1个月,色、香、味基本不变〔2、7〕。荔枝的贮藏条件因品种不同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低温贮藏适温为2~4℃,相对湿度90%~95%。温度过低易发生冷害,过高则腐烂加重。湿度过低易导致失水褐变。 1.2.2气体成分气调贮藏可保持湿度,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因而对保持色、香、味具有显著效果〔1、9、10〕。但在气调贮藏下,其适温比普通低温贮藏略高1~2℃。荔枝对气体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0%,即不致发生生理伤害。适宜的气调条件为:温度4℃,二氧化碳3%~5%,氧气3%~5%。在此条件下可贮藏40天左右。 1.2.3防腐杀菌由于荔枝果实采后极易褐变发霉,感染霜疫霉、酸腐病、青绿霉和炭疽病等,所以无论采用哪种保鲜法,都需要采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杀菌处理。可用250×10-6苯莱特、多菌灵、抑霉唑或特克多浸果,也可用500×10-6仲丁胺、涕必灵、邻苯基酚钠等浸果。二.荔枝的包装方法 2.1.荔枝的塑料薄膜包装保鲜技术 选择薄膜时就要根据荔枝保鲜的要求,选择的薄膜必须从其渗透性(透气和透湿)、耐寒性、强度等方面加以考虑。 a.渗透性。荔枝的气调保鲜技术通常采用塑料保鲜袋加低温的方法。保鲜袋起自动气调作用。如果采用薄膜的透氧率过低,会使包装内环境的。:浓度越来越低,造成荔枝无氧呼吸,薄膜透co:率过低会使包装内环境的CoZ浓度过高,使荔枝中毒。因此选择的薄膜必须对0:、CO:有适当的阻隔性。由于失水是荔枝揭变的主要原因,包装荔枝所用薄膜必须有较高的防潮性。选择低透湿率的薄膜可以提高包装内环境的湿度,延长揭变时间。包装薄膜中,对水分阻隔性较高的有LDPE、HnPE、PP、PvC、PVDC、PC等薄膜。 b.耐寒性和耐穿刺性。荔枝在低温贮藏时,其包装材料需要有耐寒性。耐寒性较好的有LDPE、BoPP、软质PVC、PET。荔枝表面凹凸不平,有许多鳞斑状突起,所以包装材料要有较好的耐穿刺性。常用塑料薄膜中,耐穿刺性较好的有PP、BOPP、PA等。 表观品质评估包括果皮褐变和霉烂在内的表观品质按下述方法评估。果皮褐变等:0级:全红几乎全红;1级:突起处5写以下的果皮变褐;2级:15%以下变祸,3级:30%以下变辛歇4级:50%

蔬菜贮藏保鲜基本方法(20200704185121)

蔬菜贮藏保鲜基本方法 蔬菜贮藏保鲜基本方法 1.白菜 (1)贮藏特性:白菜是北方地区秋冬季贮藏和食用量最大的蔬菜。采后贮运中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白菜虽属耐低温贮藏的蔬菜,但由于含水量高,在半年左右贮运中失水、脱帮和腐烂损耗将达40%?60%。白菜具有休眠特性,采后一段时间内暂不发芽,但过了休眠期,也会逐渐发芽,使其风味品质有所改变。低温高湿是白菜贮藏的基本条件;白菜冰点在一1C左右,所以贮藏适温在一0.5C? 0.5C,相对湿度在90%?95%。在白菜贮藏全过程中,其损耗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贮藏初期,因外界气温高,在土窖或通风库中温度偏高,其损耗主要是伤热造成的脱帮,其次是失水萎蔫,约占总损耗的20%?30% ,故此期管理主要是通过倒垛(菜)来防热。贮藏中期库温随外温降低,白菜易受冻害,此期损耗不大,但仍以失水脱帮为主要损耗,约占总损耗的5%?10%,此期管理要点主要是防冻。贮藏后期库温随外温逐渐升高,白菜到了生理衰老阶段,加之长时间贮在窖内,各种微生物侵染,会造成一定量的腐烂,加上发芽消耗内部营养物质,以及一部分失水和脱帮,其损耗可在 10%?15%。因此,贮期内调控适宜温湿度是可以减少其损耗的。

白菜品种间的耐藏性和抗病性差异是显著的,一般中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藏、抗病。多数青帮菜比白帮菜耐贮,不易脱帮、腐烂。白菜的耐贮性与其叶球的成熟紧实度有关,一般充分成熟,“心口”偏紧的不利于贮藏,八九分成熟较耐贮。另外收获期和采后晾晒也影响耐贮藏性;收获早,窖温较高,入窖前损耗大,入窖后脱帮严重。收获太晚又易在田间受冻,一般应在“霜降”前收获为适。白菜收后需要经几天的田间晾晒,以使其外叶部分失去水分,使叶片变疲软,以减少贮运过程中的机械伤损,并起到散热预贮的作用。但注意不要晾晒过度,以免降低耐贮性和抗病性。 (2)贮藏方法 ①窖贮:目前在产区白菜主要还是土窖或固定窖内垛贮。一般在立冬至小雪期间选清晨或傍晚入窖,将经预贮并修整好的白菜在窖内码成数排,两棵相对头朝里成一行,高约1.5?2.0 米的长条形垛,设法码平、码齐,垛间留有适当空隙,以利通风和管理。一般每平方米可码菜350?400 公斤,该法需要经常倒垛、散热。管理上劳动量较大,还可以按一棵菜宽度码成一排,码约10 层高,每层菜摆向相反,这样通风状况好些。也可以在窖内设置菜架,将白菜摆到菜架上,这样通风好,不用经常倒垛。在窖内还可采用筐贮、挂贮等有利于增大贮量和通风,减少损耗。窖贮管理主要是利用通风来调节窖温,通过倒菜来调节菜温。 ②通风库贮:大批量贮白菜,仍是利用通风库贮好。因为通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