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通昆虫 学复习资料——森保102班
- 格式:pdf
- 大小:263.14 KB
- 文档页数:12
一、名词概念1.植物病害:植物受到有害生物或不适宜环境条件的连续侵袭,使其正常的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生物化学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并表现异常现象(症状),最终使植物的产量、质量受到损失的现象。
2.症状: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侵袭后,在受病组织内部或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包括形态、颜色、质地和气味的变化以及存在于患病部位的病原物繁殖体特征等。
病状:是指植物体本身发病以后植物本身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包括变色、腐烂、坏色、萎蔫、畸形病症:病原物繁殖体在植物患病处的表现特征。
3.病原:凡能引起植物发病的直接原因统称病原。
病原可分为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两大类。
4.病原物:又叫侵染性病原。
统称谓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
包括有:菌物(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类立克次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等。
凡由病原物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
5.菌物:是具有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借助于孢子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异养生物。
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并多具有几丁质、少数具有以纤维素为主的ß-葡聚糖、或几丁质与纤维素两种成分的细胞壁。
6.子囊壳: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称作子囊壳。
7.子囊座: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内生子囊的子座称为子囊座。
8.假侧丝:产自子囊腔顶部,向下生长,最终达腔基部并与之愈合,而后顶部游离的不孕菌丝称为假侧丝。
9.三生菌丝:次生菌丝的一种特化形式,包括生殖菌丝、骨干菌丝和联络菌丝,本质上是双核的功能化的次生菌丝,能形成担子果10.子实层体:承受担子菌子实层的,具有一定形状的菌丝组织结构,如:菌褶、菌管、菌齿及平伏状等。
11.植物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植物相接触开始,连续地经过入侵、潜育和发病等几个阶段,直到再度产生病原物繁殖体为止的过程。
12.植物病害循环:植物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体躯分节:头、胸、腹;2.头部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3.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由9-11节组成,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有转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
5.具有变态特性: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系列内、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一、昆虫的头部昆虫虫体最前端的第一体段是昆虫的头部,主要构造包括头壳、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时还有2-3个单眼。
昆虫头部的附器及各附器的类型:触角:位于额区两复眼间的一对触角窝内,由梗节、鞭节、柄节、触角窝组成,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能感受分子的微小刺激。
主要的类型有:刚毛状(蜻蜓、蝉)、丝状(蟋蟀、竹蝗)、念珠状(白蚁)、锯齿状(叩头虫、芫菁)、羽毛状(毒蛾)、栉齿状(甲虫、蛾类雌虫)、肘状(蜜蜂、蚂蚁)、锤状(郭公虫、瓢虫)、环毛状(雄蚊)、具芒状(蝇类)、球杆状(蝶类)、鳃片状(金龟子)。
眼:分为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基本够造相同。
复眼由好多的小眼集合成,小眼由集光器和感受器两部分组成。
单眼可以分辨光线的强弱,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复眼可以分辨近距离的物体,能看清物体的形状。
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种。
有是复眼有时分为上下两群。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部分,主要有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嚼吸式、舐吸式、刮吸式、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在演化上最为原始,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蝗虫、白蚁)虹吸式口器:上鄂退化,下颚和外鄂叶十分发达,变成螺旋卷曲的喙。
(蝶、蛾类的成虫)刺吸式口器:主要构造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
(蚊、蝉、蝽)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嚼吸式口器: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头式:下口式—直角(螽斯)、前口式—钝角(步行虫)、后口式—锐角(蝉)。
普通昆虫学复习材料1、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的过程。
胚后发育:指从卵孵化出幼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2、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通过两性交配,卵子与精子结合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有性生殖。
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又称单性生殖。
3、多胚生殖多胚生殖: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与世代重叠异态交替/世代交替:指一些多化性昆虫在年生活史中出现两性生殖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现象。
世代重叠: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常由于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等原因,造成不同世代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的现象。
5、孵化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体破壳而出的过程。
6、化蛹和羽化化蛹:全变态昆虫从自由自在的幼虫脱皮变为不食不动的蛹的过程。
羽化:昆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7、生长性脱皮和变态性脱皮生长性脱皮:在虫体不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伴随着幼体的脱皮。
变态性脱皮:当幼体脱皮后变为蛹或成虫,或蛹脱皮变成虫,这类脱皮是与变态相联系的,成为变态脱皮。
8、雌雄二型现象与多型现象雌雄二型现象:指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间,除生殖器官不同外,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多型现象:指一种昆虫的同一虫态的个体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9、补充营养习性: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其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趋势一段时间,才能性成熟,这种对生殖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10、世代:一个生命周期通常称为一个世代,(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世代历期: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
11、生活史:指在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史。
年生活史:生活史常在1年或1个世代为单位,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称为年生活史。
1.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3.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4.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5.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6.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7.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
8.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9.越冬代:越冬虫态到第二年恢复发育后,继续发育至成虫的这个世代,称为越冬代。
10.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11.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粒卵中能孵化出2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1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4.伪产卵器:很多昆虫无附肢特化的产卵器,如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仅由腹末端数节逐渐变细互相套入,形成能够收缩的伪产卵器。
15.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16.背单眼与侧单眼:背单眼为一些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数目为2-3个,极少为1个。
普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1、衣鱼和石蛃上颚与头壳以双关节连接;复眼退化或消失,背面不相接。
上颚与头壳以单关节连接;复眼发达,常背面相接。
2、跳虫和跳蚤跳虫为弹尾目昆虫,第四腹节具弹器,体深灰色。
跳蚤为蚤目,腹末无弹器,体褐色。
3、脉翅目和广翅目两对翅的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前胸背板的形状变化大。
前翅大,后翅臀区扩大,休息时呈扇状折叠;前胸背板宽大,呈方形。
4、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小纵室,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可以活动。
无背侧缝,后翅无小纵室,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可以活动。
5、螳螂和竹节虫科体中到大型,头大,三角形,爱爱活动,前足捕捉式,基节很长。
体大型,体躯延长成棒状或阔叶状,后胸与腹部第一节常愈合,腹部长。
6、蟋蟀科和螽斯科蟋蟀科: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跗节3节,产卵器矛状,尾须细长。
螽斯科:前足胫节基部上有听器,跗节4节,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尾须短。
7、蝗科和螽斯科蝗科:触角短于体长之半;产卵器凿状。
螽斯科:触角30节以上,长过于或等于体长;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8、白蚁和蚂蚁白蚁:前后两翅的大小,脉序相同,触角长。
蚂蚁: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触角膝状,前胸背板达翅基片。
9、蜂类和蚁类蜂类:三个单眼鼎立,后足特化成花粉篮。
蚁类: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腹节1-2节有瘤状突起。
10、蜜蜂科和木蜂科蜜蜂科:体中小型,后足胫节特化成花粉篮,无端距。
木蜂科:体中大型,后足胫节不成花粉篮,有两个端距。
11、蜜蜂科和食蚜蝇科蜜蜂科:口器为嚼吸式;腹基部溢缩,呈细腰状,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
食蚜蝇科:口器舔吸式,腹部具皱褶,刺或毛,后端有鼠尾状呼吸管。
12、叶蜂科和茎蜂科叶蜂科: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足胫节有2距。
茎蜂科: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一个端距。
13、胡蜂科和蜾蠃蜂科胡蜂科: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无齿;腹部圆锥形,第1—2节间无细溢沟。
蜾蠃蜂科:中足胫节仅有1端距;爪有1—2个齿;腹部第1—2节有明显细溢沟。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mm)。
包括全部真细菌(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和古细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食品中的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无需空气中的“胚种”。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蕈菌:又称伞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子囊菌类。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营养物: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光能),提供生命活动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系列酶在温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的催化,放能分阶段进行,释放的能量部分贮藏在能量载体中。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纯培养: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分为杀菌和溶菌。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复习总要求1.了解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森林害虫防治原理(策略和方法);2.识别和鉴定森林昆虫危害的一般类型;3.鉴别常见的森林昆虫类群和代表性种类;4.了解最常见最重要的森林昆虫的生活史、发生特点、危害及防治策略与方法;5.掌握重要森林昆虫类群(种类)及其控制思路与技术。
复习思考题1.★我国森林害虫发生与危害的概况、发生趋势?森林害虫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2.★森林害虫(有害生物)主要控制策略的演变过程与主要内涵?3.如何理解与体会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方针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到“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再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森林害虫的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5.★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基本思想?与农业和卫生害虫相比,进行森林害虫生态调控的优势与劣势?6.我国重要林业外来害虫有哪些?其主要分布区有哪些?与本土害虫比较,控制策略上有哪些特点?7.如何理解营林措施是森林害虫防治工作的基础?8.★如何协调森林害虫防治工作中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9.现代生物技术在森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10.地下害虫的发生有哪些特点?包括哪些主要类群?11.蝼蛄类、地老虎类、蛴螬类、金针虫类害虫有哪些主要习性,如何根据其习性进行针对性的防治?12.★为什么说监测与预警是食叶害虫防治的前提?监测与预警有哪些主要途径和方法?13.食叶害虫的大发生分哪几个阶段?造成食叶害虫间歇性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4.按分类单元划分,食叶害虫主要有哪几大类?其发生、危害及防治有何特点?15.我国的主要松毛虫有哪些种类?从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和越冬场所看,从南到北有何规律?举例说明。
16.简要说明松毛虫类害虫的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17.按分类单元划分,林木蛀干害虫主要有哪几大类?与食叶害虫相比,其发生、危害及防治上有何不同特点?18.我国危害林木的主要天牛种类有哪些?说明其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1、昆虫在动物界的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2、昆虫种类和数量种类多:昆虫纲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纲,全世界已知者有百多万种,占已知动物界总种数的2/3。
(我国已知3万种/15万种)。
数量多 3、广为分布的原因(1)具翅(2)体小(3)口器多样化(4)繁殖力强(5)变态特性 4、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体躯分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部分; 2.头部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 3.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由9-11节组成,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有转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
5.具有变态特性: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系列内、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5、昆虫的头、胸、腹及其各部的附器 一、昆虫的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头部(head) 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形成一个坚硬的头壳,并以可收缩的颈与胸部相连。
着生口器、1对复眼、1对触角、有的还有2-3个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图1—2)。
(一)头部的构造沟和区:头部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在头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的内陷,表面形成许多沟缝,因此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这些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二)头部的附器 1.触角(antenna)(1)构造:由许多环节组成柄节:基部一节称柄节 梗节:第二节称梗节,上述两节内都有肌肉着生 鞭节:梗节以后各节统称鞭节,形状多变。
(2)种类①线状或丝状:蟋蟀、♀蛾、天牛等②念珠状:白蚁、褐蛉③锤状:瓢虫④球杆状:蝶类⑤羽状或双栉齿状:♂蛾⑥锯齿状:芫菁、叩头虫⑦鳃片状:金龟子 ⑧刚毛状:蜻蜓、蝉⑨具芒状:雄蚊 ⑩膝状或肘状:蜜蜂、象甲2.眼(eyes )分单眼和复眼,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其数目、位置或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
纲名 体躯分节眼触角 足翅 生活环境 代表甲壳纲 头胸部、腹部复眼1对2对 至少5对无 水生 虾、蟹多足纲头部、胸腹部复眼1对1对每节1-2对无 陆生蜈蚣、马陆 蛛形纲 头胸部、腹部 单眼2-6个0 4对无陆生蜘蛛昆虫纲头部、胸部、腹部复眼1对单眼0-3个1对3对2对或1对 陆生、水生蝗虫、龙虱复眼:分辨近距离和移动的物体。
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森林昆虫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的分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的学科。
昆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森林昆虫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森林昆虫的分类森林中的昆虫种类繁多,按照分类学的方法,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常见的森林昆虫有蜻蜓、蝴蝶、蚂蚁、蚊子、蜜蜂等。
这些昆虫在形态、生态和行为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它们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相互关系。
二、森林昆虫的生态学森林昆虫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昆虫与其所处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昆虫在森林中的生态功能包括食物链中的能量转移、食物网的搭建、有机物分解和土壤肥力的维持等。
同时,昆虫还参与了森林中的授粉和传粉过程,对森林的繁殖和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森林昆虫的行为学森林昆虫的行为学研究主要关注昆虫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机制。
昆虫的行为包括觅食、交配、繁殖、迁徙等。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观察和实验,可以揭示昆虫的行为模式和适应策略。
例如,一些昆虫会通过迁徙来逃避恶劣的环境条件,或者通过特殊的行为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袭击。
四、森林昆虫的研究方法森林昆虫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验研究和模拟模型等。
野外观察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对昆虫的生境选择、行为表现和种群动态的观察,可以了解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
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重复实验,揭示昆虫行为和生态习性的机制。
模拟模型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学建模的方法,模拟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种群动态。
五、森林昆虫学的应用价值森林昆虫学的研究不仅对于科学理论的推进有重要意义,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森林昆虫的研究,可以了解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一些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蜜蜂的蜜和蜂蜡、柞蚕的丝等,通过对这些昆虫的研究,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利用。
1双名法: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常常加上一个人的姓)。
2模式标本:即作为规定的典型(type)标本。
在确定及发表某一群生物的学名时,应指出此学名的特征与作为分类概念标准的模式标本,但并不一定限于此群的典型代表3基节窝开式:基节窝后缘不全部被骨片环绕,仍有一部分为膜质。
基节窝闭式:基节窝后缘被骨片环绕。
4隐5节:足的驸节为5节,但驸节的倒数第二节大部分隐藏在倒数第三节,看起来似为4节,一般称这种足的驸节为隐5节。
隐4节同理,瓢甲为隐4节5生态型:是指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型,其后代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可逆转性变化。
6昆虫分类的定义: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
7分类阶员:界门纲目科。
昆虫属于。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8物种:(1)是自然界中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2)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
(3)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
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9分类特征1.形态学特征:体色,体长,外生殖器,各种腺体,胚胎学特征(最基本,最常用)2.生理学特征: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和其他生化差异。
3.生态学特征:栖息环境,寄主食物变异,行为求偶机制等4.地理特征:分布格局遗传学特征:细胞核学,同工酶,核酸序列,基本表达和调控10异节类:在鞘翅目昆虫中大部分昆虫的前中后驸节数相同。
前中后足驸节数不相同的称为异节类,如芫箐,拟步甲科驸节为554式。
简述茄二十八星瓢虫与马铃薯瓢虫成虫特征,主要区别前胸背板多具六个黑点,两鞘翅和缝处黑斑不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四个黑斑点基本在一条线上。
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个大的黑色剑状斑纹,两鞘翅合缝处有一到两对合黑斑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四个黑斑不在一条线上。
简述学习昆虫分类的意义。
(1)昆虫分类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昆虫学和其它动物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基础(2)是认识昆虫的种基本方法(3)学习昆虫的行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方法。
一、名词解释1.世代生活型:昆虫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发育史称世代生活史。
2.性二型多型性:型二型是指同种的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的其他外部形态如大小、颜色、翅的有无、结构等的差异,即第二性征。
(性多型:同种昆虫不仅两性个体间存在差异,而且同性个体间也存在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性多型。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的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行为、功能不同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3.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4.补充营养:昆虫在成虫期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营养活动。
5.综合防治: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以及其它一切行之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产丰收的目的。
6.种: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种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拥有一定的基因遗传型和表现型,是生物进化和分类基本单元。
7.模式标本:当一个新种被描记发表时,作者必须指定一个或多个标本作为其模式,是学名的载体,称为模式标本。
8.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叫变态。
二、绘图1.2.三、简答题1昆.虫纲地位: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
特征:(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个3,口器附肢3对(上、下颚、下唇)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具有3对胸足,有翅1~对2,是运动中心。
(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末端有尾须和外生殖器。
(5)昆虫的一生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态过程。
2休.眠和滞育的异同点停育包括休眠、滞育两种。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第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病理学考试资料——森保102班1森林病虫害居高不下的原因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树种单一,面积大;天然次生林面积大,生态平衡失控,物种多样性丧失;人为传播和生物入侵;森林系统人为破坏严重;生物入侵日趋严重: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
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气候变暖一、枝干病害1枝干病害发生状况主要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受枝干病害严重威胁。
经济损失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下,枝干病害损失加重,面积增加。
2发生特点1)病害种类不多,但病原种类多,复杂。
2)多伤口侵入。
锈病类特殊。
3)潜伏期长。
4)受生境立地和全球气候影响大。
5)损失严重,多是毁灭性的。
6)防治困难。
3主要类型:干锈病类、溃疡病类(包括水泡型、水渍型、腐烂型;枝枯型、干癌型)、从枝类类、枯萎类、肿瘤病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膏药病类二、非侵染性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分布普遍,危害严重2没有病症,通常是全株性的。
初期表现多为黄化、花叶、枯斑、畸形、落花、落果等3田间分布往往成片,与一定的特殊环境相关联4发生的时间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2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1大气污染2缺素3药害4温度不适5综合因子引起的林木病害三、根部病害1根部病害危害特点:1不易发觉2不易诊断:生物的/非生物,原生的/次生或腐生的3复合侵染4病原分离困难5大多有休眠体6大多根部病原是兼性寄生菌,有较广的寄主谱7根部病原大多直接侵入寄主植物,但部分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
2根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病原根部和根颈部受害,以皮层腐烂为主,如猝倒病、茎腐病、白绢病、根朽病和紫纹羽病2根部和根颈部形成肿瘤,如根癌病、根结线虫病3根部和干基部受害,造成木质部腐朽的各种根朽病,如密环菌引起的根朽病4病菌自根部侵入,在维管束中定植扩展,引起植株枯萎,如木麻黄青枯病病原:非生物病原生物病原:1)真菌。
一、名词解释(10-15分):1.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到相对稳定,保持相对平衡的力量称为生物潜能。
2.农药合并症:1)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和环境污染2)害虫再增猖獗3)害虫的抗药性。
3.经济阈值:是指为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水平而进行防治的害虫密度。
4.生物多样性: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5.经济受害水平: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害虫最低虫口密度。
6.防治阈值:预测达到受害允许水平,并研究采取何种研究方法,确定防治的虫口密度即防治指标。
7.害虫:当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超出了某种允许的阈值水平而引起经济损害的时候。
8.同种异名:也就是同一个物种被取了两个名字。
如果一个物种有多个名字,那么,其中一个被确定为有效名,其他名字相应地就是同种异名。
9..雌雄异型:雌性成虫通常无翅,囊状。
雄性有翅,後翅大,扇状,前翅小,棒状;眼突出,触角梳状。
坑道的基本类型:10.单纵坑:一个母坑,纵向。
(松纵坑切梢小蠹)11.复纵坑:多个母坑,纵向。
(齿小蠹)12.单横坑:一个母坑,横向。
(松黄梢小蠹)13.复横坑:多个母坑,横向。
(松横坑切梢小蠹)14.星形坑:多个母坑,放射状。
(星坑小蠹)15.皮下共同坑:由于产卵成堆,所以子坑不分离。
(小柱材小蠹)16.梯形坑:母坑在木质部,横向,子坑短,垂直。
坑道的基本形式:17母坑:成虫所蛀的坑道。
18.卵室:雌成虫为产卵在母坑两侧所挖的小坑。
19.子坑:幼虫所蛀的坑道。
从卵室开始扩大,一般与母坑垂直或呈放射状。
20.蛹室:老熟幼虫在子坑末端所作的膨大的室。
21.羽化孔:一般在蛹室或蛹室附近。
(圆形)22.交配室:一般在母坑道的一端或多条母坑之间。
23.侵入孔:常在交配室的下方。
繁殖方式:24.有固定的配偶: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25.单配偶制:先由雌虫侵入树干,一般向上或向一侧开出一条母坑,然后招引雄虫交配。
26.多配偶制:先由雄虫侵入树干,作好交配室,招引雌虫交配(一般有几个母坑就有几个雌虫)。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0*2‘)1、羽化: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或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称为羽化。
2、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3、两性生殖:卵子和精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4、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5、幼体生殖: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的现象。
6、种群:指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即同种个体的群体,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的相关的生物群体。
(二者区别)7、趋性: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8、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的生理现象。
9、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10、有效积温K: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
11、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
,一般为8~15°C。
12、蛹期:从化蛹到羽化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些昆虫幼期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13、预蛹期:末龄幼虫后期(常称为老熟幼虫),快要变蛹时,先停止取食,将消化道内的残留物排光,迁移到适当场所,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准备化蛹,称为预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预蛹期,14、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在同种群中,除雌雄异性外,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15、多胚生殖: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16、过冷却现象:植物或昆虫的组织液可以承受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而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现象17、附肢:昆虫在胚胎发育时各体节均有1对管状外长物或突起,这就是所谓附肢。
森林昆虫学试卷库(一)一、名词解释:(24分)胚后发育;稚虫;多型现象;生物防治;双名法;孤雌生殖;发育起点温度;拟态二、问答题:(32分)1 何谓脉序?鳞翅目的脉序有何特点?鳞翅目经常用于目下分类的脉序有哪些?2 昆虫内激素和外激素有何异同点?3 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昆虫生长发育中是如何起作用的?4 如何合理使用农药?三、填表(15分)四、论述1、何谓害虫的综合治理(IPM),有何特点和局限性?和TPM有何不同?你还知道哪些害虫控制的策略?(15分)2、在林木和果树上吸食类叶部害虫有哪几类?如何防治这些害虫?(14分)森林昆虫学试卷库(一)答案一、名词解释:(24分)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稚虫:幼虫与成虫形态不相似,生活环境、习性也不相同,一般幼虫水生,成虫陆生,“稚虫”,如:蜻蜓。
多型现象:指昆虫不只在雌雄个体上差异,而且在同一性别内形态也分几种类型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以防治害虫的方法。
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
孤雌生殖: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发育起点温度;各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温带地区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拟态: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二、问答题:(每题32分)1 何谓脉序?鳞翅目的脉序有何特点?鳞翅目经常用于目下分类的脉序有哪些?脉序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型和数目。
鳞翅目的翅脉接近标准模式脉序,纵脉包括前缘脉,亚前缘脉、径脉、中脉、肘脉、臀脉和轭脉;横脉包括肩横脉、径横脉、分横脉、径中横脉、中横脉、中肘横脉。
经常用于目以下分类的脉序有径脉、中脉、肘脉、臀脉、轭脉、肩横脉、径横脉、分横脉等。
2 昆虫内激素和外激素有何异同点?3 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昆虫生长发育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一)温度温度是气象因子中对昆虫影响最显著的一个因子。
红笔为补充部分昆虫学(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孵化:昆虫的胚胎发育结束后,幼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羽化:昆虫从若虫或蛹脱皮变为成虫的过程叫做羽化。
3.虫龄(instar):由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叫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后的幼虫叫第二龄幼虫。
以后每脱一次皮就增加1龄,即虫龄=脱皮次数+1。
4.龄期(stadium):在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叫龄期。
5.渐变态:发育过程中可明显区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虫、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
是不完全变态中的一个类型。
6.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4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及习性相差很大或完全不同。
7.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幼虫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中,一般需经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8.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不一样外,其他特征也存在很大落差,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9.多型现象:有一些昆虫,同一个种中,却存在着两种以上类型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多型现象。
如:蜜蜂、白蚁、蚂蚁;稻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
10.世代:昆虫由脱离母体(卵或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简称一代。
11.趋性: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定向活动。
12.趋光性是指大多数夜出性的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
我们常用黑光灯进行诱集;蚜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13.趋化性: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
如性诱性应用;毒饵诱剂等。
14.食性:昆虫取食的习性叫食性。
15.单食性:只能在一种植物上或者与它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上取食的昆虫,例如梨大食心虫,只在梨属的植物上取食为害,绿豆象只为害绿豆,豌豆象只为害豌豆等。
16.寡食性:只在一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小菜蛾只在十字花科不同属的植物上生活。
17.肉食性:以其它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