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研读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976.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篇目先秦部分一、上古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为民除害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二、尚书秦誓盘庚三、诗经关雎(周南) 芣苢(周南) 汝坟(周南)桃夭(周南) 卷耳(周南) 行露(召南)静女(邶风) 新台(邶风) 柏舟(邶风)相鼠(鄘风) 载驰(鄘风) 桑中(鄘风)墙有茨(鄘风)硕人(卫风) 氓(卫风)伯兮(卫风)木瓜(卫风)黍离(王风)采葛(王风) 君子于役(王风) 溱洧(郑风)将仲子(郑风) 蒹葭(秦风) 无衣(秦风)黄鸟(秦风)株林(陈风)伐檀(魏风)硕鼠(魏风) 十亩之间(魏风)七月(豳风)东山(豳风) 鹿鸣(小雅) 巷伯(小雅)苕之华(小雅) 采薇(小雅) 正月(小雅)十月之交(小雅)北山(小雅) 无羊(小雅)鱼丽(小雅)桑柔(大雅) 生民(大雅)公刘(大雅) 绵(大雅) 皇矣(大雅)大明(大雅)四、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之亡齐晋鞍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秦晋崤之战五、国语叔向谏杀竖襄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弭谤六、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秦策一) 范雎说秦昭王(秦策三)庄辛说楚襄王(楚策四) 易水送别(燕策三)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 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燕昭王求士(燕策一) 唐且布衣之怒(魏策)七、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八、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楚狂接舆(微子)富与贵(里仁) 长沮桀溺耦而耕(微子)阳货欲见孔子(阳货)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滕文公上)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 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告子上) 闻诛一夫纣(梁惠王下)十、庄子逍遥游大宗师应帝王齐物论养生主秋水十一、荀子劝学天论性恶赋十二、韩非子说难外储说左上五蠹十三、墨子非攻十四、吕氏春秋察今十五、屈原离骚湘夫人(九歌) 国殇(九歌) 哀郢(九章) 湘君(九歌)少司命(九歌) 山鬼(九歌) 涉江(九章) 怀沙(九章) 橘颂(九章)天问东君(九歌)两汉部分一、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过秦论二、枚乘七发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四、东方朔答客难五、扬雄解嘲六、班固两都赋咏史苏武传七、张衡归田赋四愁诗八、赵壹刺世疾邪赋九、乐府诗战城南上邪江南东门行孤儿行白头吟上山采蘼芜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十、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今日良宴会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十一、李斯谏逐客书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留侯世家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魏其武安侯列传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伯夷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魏晋南北朝部分一、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四、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五、刘桢赠从弟六、曹丕燕歌行七、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野田黄雀行八、蔡琰悲愤诗九、诸葛亮出师表十、阮籍咏怀诗大人先生传十一、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与山巨源绝交书十二、李密陈情表十三、左思咏史诗十四、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杂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五、王羲之兰亭集序十六、谢灵运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十七、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代东武吟十八、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王孙游十九、庾信哀江南赋奉和山池拟咏怀寄徐陵寄王琳重别周尚书二十、江淹别赋二十一、孔稚珪北山移文二十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十三、郦道元巫峡二十四、杨衒之永宁寺洛阳大市二十五、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二十六、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敕勒歌二十七、搜神记三王墓东海孝妇韩凭妻李寄紫玉二十八、世说新语过江诸人石崇要客燕集王蓝田性急王子猷居山阴。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
曹操在逐个消灭 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 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 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 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 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 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 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 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 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 徐干、阮璃、应場,刘桢及一、 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 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 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 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 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 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 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 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 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 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 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 方,不仅岀现了一个文学繁荣 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 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 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 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做岀了重大的贡 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质。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 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 阮璃《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 学记官志》等。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 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 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 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 论《中论》。
明代张溥辑有《 孔少府集》、《王侍中集》、 《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 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三、魏晋南北朝1、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他的诗以“自然”为核心思想,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5首、《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等。
2、曹操与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
3、诸葛亮《出师表》是个以《梁父吟》著名。
4、曹丕《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判专著。
5、陈寿《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6、干宝《搜神记》《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7、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出自《后汉书》,其中“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8、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有些故事成为诗文或者小说戏剧的典型材料,有的故事成为人们日常运用的成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世说新语》为“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志怪小说《幽明录》。
9、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涉及创作的许多问题。
10、钟嵘《诗品》《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11、曹植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洛神赋》《七哀诗》《白马篇》,他的诗分前后期,前期代表作《明都赋》,后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他也是第一位大力创造五言诗的人。
12、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山水的诗人。
13、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的是王璨和刘祯,曹丕称刘祯的诗“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1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内容单一,多反映男女恋情,代表作《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反应社会生活的领域很广,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反应民族精神的《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反应生活苦难的《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反应婚姻的《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15、陆机《文赋》16、挚虞《文章流别论》17、萧统《昭明文选》18、徐陵《玉台新咏》19、郦道元《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诗学》陈顺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黄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六朝文章新论》 谭家健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4月版《后汉书》 范晔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 陈寿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建安文学概论》 沈达材著 北平朴社1932年1月版《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曹子建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版《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李宝均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年10月再版)《曹操集译注》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王粲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三曹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曹丕》 章新建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三曹年谱》 张可礼著 齐鲁书社1983年5月版《王粲集注》 吴云、唐绍忠注 中州书画社1984年3月版《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建安文学讨论集》 《艺谭》编辑部编 黄山书社1984年11月版 《曹植新探》 钟优民著 黄山书社1984年12月版《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著 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建安文学论稿》 张可礼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建安七子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曹丕集校注》 夏传才、唐绍忠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建安文学新论一一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建安文学述评》 李景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建安七子综论》 韩格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魏晋文学史》 徐公持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阮籍评传》 韩传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嵇康集译注》 夏明钊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注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陆机集》 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黄葵点校 中华书局1988年8月版《潘岳集校注》 董志广校注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郭璞研究》 连镇标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东晋文艺综合研究》 张可礼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东晋诗歌论稿》 陈道贵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 王连儒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搜神记》 干宝撰 汪绍楹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陶渊明》 梁启超著 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古直著中华书局1926年版 傅东华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萧卿望著 开明书店1947年7月版 李长之(张芝)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陶澍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王瑶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5月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62年1月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陶渊明卷》 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陶渊明集》 逯钦立著 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陶渊明》 廖仲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陶渊明论集》 钟优民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陶渊明论稿》 吴云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浅注》 唐满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陶渊明论略》 李文初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陶渊明年谱》 许逸民著 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李华著 巴蜀书社1988年3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 陶文鹏、丘万紫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陶渊明探稿》 魏正中著 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陶渊明年谱》 邓安生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陶渊明新论》 李华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陶渊明集译注》 魏正中译注 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陶渊明新探》 邓安生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版《陶渊明评传》 魏正中 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版《陶学史话》 钟优民著 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陶靖节年谱》《陶渊明年谱》《陶渊明批评》 《陶渊明传《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陶诗佛音辨》丁永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版《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澄明之境一一陶渊明新论》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20世纪陶学论著》魏正中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版《陶渊明论丛》赵治中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1月版《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平文化学社192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9 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郭绍虞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谢宣城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诗品注》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书店2000年4月版)《鲍参军集注》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清)倪皤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5月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水经注校》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 月版《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许东海著台湾文史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水经注研究》陈桥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谢灵运论稿》 钟优民著 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文选李注义疏》 高步瀛疏 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文选》(1 — 6)萧统编、李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中国文学理论史》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著 北京出版社1987年6 月版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望乡诗人庾信》 钟优民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水经注疏》 杨守敬、熊会贞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文选学》 骆鸿凯著 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影印本《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 张翥、杨萌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2 月版 《中国志人小说史》 《谢宣城集校注》 《南北朝文学史》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讲疏》 《世说新语笺疏》《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沈约集校笺》 陈庆元校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月版《文心雕龙学综览》 文心雕龙览编委会 上海书店1995年6月版《谢朓与李白研究》 茆家培、李子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北朝文学史》 周建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庾信传论》 鲁同群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世说新语研究》 蒋凡著 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世说新语译注》 张万起、刘尚慈译注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昭明文选研究》 穆克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世说新语》(上下) 刘义庆撰 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1 — 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谢灵运集》 李运富编注 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论刘勰及其文心雕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宁稼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曹融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曹道衡、沈玉成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詹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周振甫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王元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余嘉锡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庾信研究》 林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玉台新咏研究》 刘跃进著 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曹道衡、刘跃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 杨明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张文勋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俞绍初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王守信、孔德志著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版 张少康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石家宜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1月版《文心雕龙义疏》 杨明照、吴林伯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南朝佛教与文学》 普慧著 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响》 汪春泓著 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王运熙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史》 《昭明太子集校注》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研究史》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