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二节
- 格式:pptx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
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
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曾描述了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实际上,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与这种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也是十分吻合的。
从时间段的分布看,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致上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20世纪前半叶属于草创期。
早在1897年,邱炜萲就曾作《金圣叹批小说说》一文,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进行过研究。
1903--1904年,《新小说》一、二卷刊载的《小说丛话》中所录的平子、侠人、定一等人有关小说评点的论述,也涉及到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红楼梦》评论等。
如侠人就曾指出:“评《红楼梦》者十馀家,支离灭裂,无一能见其真相”,对旧式《红楼梦》评点给予了批评。
1904年,王国维撰《红楼梦评论》。
该文在“红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上可谓是石破天惊。
这篇专论虽然并非专论古代小说理论,但它一扫旧式红学评点家零星、随意的评点方式以及索隐派的牵强附会,以叔本华的悲观论哲学为底里,从美学、伦理学等角度系统地探讨了《红楼梦》的主题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旧式小说评点与新的小说研究之间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旧小说研究方法之间的一个界碑,具有极重的方法论份量,对整个20世纪的小说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思维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与王国维侧重于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进行小说研究不同的是,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则开启了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考辨这一理路。
胡适对金圣叹式的小说评点绝无好感,认定此类发掘“微言大义”且带“八股选家气”的批评毫无意义,故而撰《〈水浒传〉考证》以扫荡之,其中既有重建学术规范之意,而他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封建内容的指斥,则又深深烙上了“五四”的特殊时代印记。
与王、胡等人在小说研究上的首开研究风气或研究理路有别的是,一些批评史大家如方孝岳、朱东润等人,则在自己的批评史著述中对金圣叹等古代小说评点家加以介绍,并将之纳入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 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体现在: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
如《戏答元珍》。
三、欧诗特点:1.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
欧诗中的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
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是体现在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
2.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
3.欧诗的成就不如欧文,但两者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这种诗风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文学观念的认识。
4. 引导学生了解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儒家文学观念: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学观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文学观念:法治与文学3. 第三章:汉代以后的文学理论批评汉代文学批评家:司马迁、扬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争论唐代文学批评:诗文革新运动4.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宋代文学批评家:苏轼、朱熹元代文学批评:戏剧与小说的发展5.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文学批评家:李贽、王夫之清代文学批评:桐城派与性灵派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学派的文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特点鲁迅、梁启超等近现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趋势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代表作品与理论观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8. 第八章:台、港、澳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影响代表性文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实践台、港、澳地区文学理论批评与大陆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9. 第九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未来展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与创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的贡献10. 第十章:经典文学批评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至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案例解读文学批评家的批评方法与理论视角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学批评案例,提升鉴赏能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至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概说●先秦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期,先秦文论具有以下特点:●大都蕴含于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文史哲合一,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以《三百篇》为圭臬,提出“诗言志”学说;●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文学批评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结合紧密,诗、乐、舞三位一体。
说“文”●《庄子》:“越人断发文身。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屈原《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说“文化”●《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文学”●“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孔门四科,“文学”为其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子赣、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文教、文化修养、文献古籍等。
如杨伯峻《论语译注》:“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
”第一章《尚书·尧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作家作品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