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四川大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2
电路理论习题库+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欧姆定律可表示成U=RI,也可表示成U=-RI,这与采用的参考方向有关。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后的傅里叶级数不一定是一个收敛的无穷三角级数()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3.由于假定各节点电压的参考极性总是由独立节点指向参考节点,所以,各节点电压在相连电阻中引起的电流总是流出该节点的。
因此,节点电压方程的等式左边是各节点电压引起的流出相应节点的电流,而右边则是电流源和等效电流源注入节点的电流。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电阻混联是指电阻连接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理想变压器反映阻抗的性质与负载阻抗的性质相反。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6.三相电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电路,因而仍可采用一般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7.支路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支路数较少的电路()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8.正弦电路中,若串联电路的总电压超前电流(电压、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则此电路一定呈感性。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9.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主要是操作者粗心大意。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0.一个线性含源二端网络和其外部负载所构成的电路无唯一解时,此二端网络就可能无等效电源电路()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1.电工指示仪表准确度的数字越小,表示仪表的准确度越低。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2.对称三相电路Y-Y系统中不管是否含有高次谐波分量,U1=√3U()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13.工程上将同向耦合状态下的一对施感电流的入端或出端定义为耦合电感的同名端()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4.三相电路中,对称负载Y接无中线时,发生一相断路故障后,非断开相的相电压降低到电源线电压的一半。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15.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电源提供的无功功率为0,电路中无能量交换。
第2章 电路问题习题参考解答2.6 某电源具有线性的外特性,如题2.6所示。
当输出电流为0A 和400mA 时,其端电压分别为1.48V 和1.39V 。
请给出该电源的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的参数。
解:线性外特性为: S S U U R I =-⎪⎩⎪⎨⎧-==SS 4.048.139.148.1R U 解得:⎪⎩⎪⎨⎧=-==Ω225.04.039.148.148.1SS R V U ⎪⎩⎪⎨⎧===A 58.6Ω225.0SS SS R U I R2.8 考察题2.8图所示几个电路的特点,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电路中各个支路的电流、各个元件上的电压和功率。
[提示1 别忘设定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提示2 充分利用电路中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和连接特点]; [提示3 注意判断各个元件是消耗还是产生电功率]。
解: (a)A I 2 510 2 = =;1S 24A I I I =+=;510V U Ω=; 4248V U Ω=⨯= 2A 1082V U =-= 244216W P Ω=⨯=; 255220WP Ω=⨯=(消耗功率); 2A 224W P =⨯=(吸收功率); 10V41040W P =⨯=(供出功率);(d ) 416 1.5A 4I I Ω===;6V 22.5A I I ==;电流源模型+_U电压源模型+_5Ω(a)2(d)1.481.392uRCX LX题 2.16 图3339V U Ω=⨯=;3A 693V U =-=-;2A 6212W P =⨯=(供出功率); 3A 339W P =-⨯=-(供出功率); 6V 6 2.515W P =⨯=(供出功率);244 1.59W P Ω=⨯=(消耗功率); 233327W P Ω=⨯=(消耗功率);2.13 已知交流电压V )511000sin(10 +=t u ,交流电流2sin(1000)A 6i t π=+。
试问它们的最大值、有效值、频率、周期、初相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位差各是多少。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其节点数、支路数、回路数及网孔数分别为(C )。
A、2、5、3、3B、3、6、4、6C、2、4、6、32、如图所示,I=(B )A。
A、2B、7C、5D、63、如图所示,E=(B )V。
A、3B、4C、—4D、—3/4、如图所示电路中,I1和I2的关系为(C )。
A、I1<I2B、I1>I2C、I1=I2D、不确定5、如图所示,求I1和I2的大小。
解:对于左边节点:I1=10+3+5=18A对于右边节点:I2=10+2-5=7A6、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依据是(D )A.欧姆定律B.全电流定律C.法拉第定律D.电荷守恒定¥7、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间(C )A.有等效变换关系B.没有等效变换关系C.有条件下的等效关系D.无法判定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在电路节点处,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可以任意设定。
B.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以扩展应用于任意假定的封闭面。
C.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应用于任意闭合路径。
D.∑I=0式中各电流的正负号与事先任意假定的各支路电流方向无关9、实际电压源和电流源模型中,其内阻与理想电压源和电流源之间的正确连接关系是(C)A.理想电压源与内阻串联,理想电流源与内阻串联"B.理想电压源与内阻并联,理想电流源与内阻串联C.理想电压源与内阻串联,理想电流源与内阻并联D.理想电压源与内阻并联,理想电流源与内阻并联10、79.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是不能等效变换的B.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等效变换后内部是不等效的C.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等效变换后外部是不等效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二、填空题1、不能用电阻串、并联化简的电路称为__复杂电路_______。
;2、电路中的_____每一分支_______称为支路,____3条或3条以上支路___所汇成的交点称为节点,电路中__________闭合的电路______________都称为回路。
电路分析答案解析第二章第二章习题2.1 如题2.1割集与基本回路。
(a) 树一1T 如图所示。
基本割集为:c1{1,2,4}, c2{1,3,7}, c3{1,3,6,8}, c4{1,3,6,5,4} 基本回路为:l1{5,6,8}, l2{2,4,5}, l3{3,5,8,7}, l4{1,2,5,8,7}(b) 树二2T 如图所示。
基本割集为:c1{4,5,8}, c2{5,7,8}, c3{1,3,7}, c4{4,2,3,7} 基本回路为:l1{2,4,5}, l2{5,6,8}, l3{1,2,3}, l4{1,2,6,7}2.2 题2.2图示电路,求支路电流1I 、2I 、I 解:列两个KVL 回路方程:051)54211=-+++I I I (021)510212=-+++I II (整理为: 45921=+I I 115521=+I I 解得:A I 5.01= A I 1.02-= 而 A I I I 4.0)213-=+-=(2.3 如题2.3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流A I 21=解:可列KVL 回路方程: 2I+2+(i-3)R=3已知 i=2A ,代入上式可得:R=3Ω2.4 如题2.4方程求解电流i。
解:10(i-6)+5(0.4i+i)+13i=0解得:i=2A2.5 如题2.5图所示电路,试选一种树,确定基本割集,仅用一个基本割集方程求解电压u程求电压u。
解:①② 选3为参考节点,列方程如下: 52018120124-=-+u u )(已知V u 122-=,代入上式,有: 52012812014-=++u )(解得节点点位: V u 324-=又可知 0124=++u u 得: V u u 201232124=-=--=2.6 如题2.6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流A i 21=电压源S u 。
解:列三个网孔方程28)6=-+B A Ri i R (①33)43(-=-+++-C B A i i R Ri ②S C B u i i -=++3)323-(③ 可知: 12==i i B 21==-i i i B A 可得: 32=+=B Ai i由①式可得:283)6=-+R R (解得:Ω=5R 由②式有:33)57(35-=-++?-C i 解得: 0=C i 由③式有: S u -=33- 解得: V u S 6= 根据KVL 有: V i u bc 7432-=--=2.7 如题2.7解该电路的网孔方程。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设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已知U>0,I<0,则电压与电流的实际方向为()。
A.a点为高电位,电流由a至bB.b点为高电位,电流由a至bC.a点为高电位,电流由b至aD.b点为高电位,电流由b至a2【单选题】(10分)如图所示,若已知元件A吸收功率10W,则电压U为()。
A.-20VB.-5VC.5VD.20V3【单选题】(10分)电路如图所示,该电路的功率守恒表现为()。
A.电阻与电流源共吸收6W功率,电压源供出6W功率B.电阻吸收4W功率,电压源供4W出功率C.电阻与电压源共吸收6W功率,电流源供出6W功率D.电阻吸收4W功率,电流源供出4W功率4【单选题】(10分)在4s内供给6Ω电阻的能量为2400J,则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A.83.3VB.10VC.60VD.100V5【单选题】(10分)两个线性电阻R1和R2的u-i特性如图所示,则两个电阻值R1与R2之比R1/R2等于()。
A.B.C.D.6【单选题】(10分)如图所示,特性曲线a与b所表征的元件分别应为()。
A.线性电阻与理想电压源B.两个不同数值的线性电阻C.实际电源与短路,即R=0D.实际电源与开路,即R→7【单选题】(10分)通过一个理想独立电压源的电流数值及其方向()。
A.可为任意值,仅取决于外电路,与电压源无关B.必定大于零,取决于外电路与电压源本身C.可为任意值,仅取决于电压源,与外电路无关D.可为任意值,取决于外电路与电压源本身8【单选题】(10分)电路如图所示,Is为独立电流源,若外电路不变,仅电阻R变化时,将会引起(C)A.电流源Is两端电压的变化B.端电压U的变化C.三者同时变化D.输出电流I的变化9【单选题】(10分)欲使电路中的独立电源作用为零,应将()。
A.电压源与电流源同时开路B.电压源与电流源同时以短路代替C.电压源开路,电流源短路D.电压源以短路代替,电流源以开路代替10【单选题】(10分)图示电路中,网络N由电阻、电源组成,对外有三个端钮,则I为()。
四川大学教案【首页】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闭B卷) (2007 ——2008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号:30332250 课序号:0 -3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任课教师:成绩:适用专业年级:07电类学生人数:印题份数:学号:姓名: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本题4 页,本页为第2 页教务处试题编号:本题4 页,本页为第3 页教务处试题编号:本题4 页,本页为第4 页教务处试题编号:B 卷答案一、选择题(每个选择题3分,共计15分)1、B ;2、B ;3、D ;4、C ;5、B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计30分)1、40V ;2、1;3、32812U U −=,−+=−25912U U ;2,-14、电阻;5Ω;5、4:-2:1 ; 0.75:1:-16、C.D.1°u sC ()0−7、(e e e )()105102−−−−−tttt t ε三、分析计算(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1、(10分)简化电路12IΩ5分I R R x x =+−=1222122分欲使121272×=R x则 R x =2Ω3分2、(15分)设R 左边的戴维南等效网络为电压源oc U 串内阻o R方程 =×+=×+2020)20(5.221010(2ooc 2o oc R U R U6分得V 30oc =U ,Ω=10o R4分得到Ω=30R 时,W 875.16=P5分3、(15分)()() −=−−=−+2j 2j 12j 11331I I I I &&&&10.分()A j221−=I & 5分4、(15分)L 2、C 对三次谐波谐振 3分 得 ()u t t 1123=sin ω V 3分 表V 1读数为2V 1分 ()u t t 21123=+()sin ω V 3分 表V 2读数为3V 1分 ()i t t =21sin3ω A 3分 表A 读数为2A 1分。
选择题1.理想电流源和理想电压源之间( )等效变换关系。
(a) 没有 (b) 有 (c) 在一定条件下有 (d )不一定没有分析:实际电流源和实际电压源,即电流源并电阻和电压源串电阻之间可以等效变换,理想电源间不能。
答案:(a )2.在图2-58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 = U S2 = 6V ,Ω===221R R R ,则电阻R 上的端电压R U 为( )。
(a) 2 V (b) 0 V (c) −2 V (d )3VU R分析: U S1和U S2单独作用时,在R 上产生的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叠加原理可知,同时作用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为‘0’V 。
答案:(b )3.把图2-59 a 所示的电路用图2-59 b 所示的等效电压源替代,则等效电压源的参数为 ( )。
(a) U S = 18 V ,R = 6 Ω (b) U S = 18 V ,R = 3Ω (c) U S = −18V ,R = 6 Ω (d )U S = −18V ,R = 3 Ω分析:先将图a )中并联的电阻等效,得到与电流源并联的等效电阻为3Ω;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成实际电压源时,等效电阻不变Ω=3R ,电压源电压V 18V )36(S −=×−=U (注意电压源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源电流的方向一致)。
答案:(d ) 4.把图2-60a 所示的电路用图2-60b 所示的等效电流源替代,则等效电压源的参数为 ( )。
(a) I S =-2 A ,R = 6 Ω(b) I S = -2A ,R = 3 Ω (d )I S = 2A ,R =3 Ω图2-58 选择题2图图2-59 选择题3图 a b a ) ab U b ) a bI a b分析:图a )开路电压V 6ab =U ,等效电阻Ω=3ab R ,所以图a )等效为电压为6V ,内阻为3Ω的电压源;利用实际电压源与电流源之间的等效变换,可知对应的电流源电流A R U I 2ababS −=−=,等效电阻Ω==3ab R R 。
电路分析试题及答案(第⼆章)节点、回路、⽀路分析法:1、如下图所⽰,应⽤节点电压法计算。
已知U s 1=60V ,U s 2=40V ,R 1=6Ω, 23456Ω,求I 1,I 2,I 3,I 4,I 5,I 6的值。
解:114432111111R U U R U R R R R s b a =-+++ 6246541111R U U R U R R R s a b =-???? ??++ U a =U b =24V ;I 1=6A ;I 2=2A ;I 3=4A ;I 4=0A ;I 5=4A ;I 6=-4A ;2、求下图电路的电压U.解:利⽤戴维南等效做,先求ab 两端开路电压:只有24V 的电压源⼯作时: U ‘ab =24/(6+3)=8V ;只有4A 的电流源⼯作时: U ‘‘ab =4×4=16V ; U ab = U ‘ab +U ‘‘ab =24V ;等效电阻R 0=6Ω;U= U ab /(6+2)×2=6V3、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压U 1与U 2.解:U 1=8×[4+(6//3)]/[18+4+(6//3)] ×18=36V; U 2=8×18/[18×4+(6//3)] ×3=12V .4、已知下图电路的回路⽅程为2I 1+I 2=4V 和4I 2=8V ,式中各电流的单位为安培。
求:(1)各元件的参数;(2)各电压源供出的功率;(3)改变U和U 的值,使各电阻的功率增加⼀倍。
解:(1)1+ R 3)I 1+R 3I 2+k U 1=Us 1 1+ R 3-k R 1)I 1+R 3I 2 =Us 1-k Us 1R 3I 1 + (R 2+ R 3)I 2+k U 1=Us 2U 1=Us 1- R 1I 1 3-k R 1) I 1+ (R 2+ R 3)I 2+k U 1=Us 2-k Us 1R 1=2Ω, R 2=3Ω, R 3=1Ω, Us 1=8V , Us 1=12V , k =0.5 (2)求解⽅程式,得到:I 1=1A, I 2=2A ,计算各电源功率:Us 1:P 1= Us 1 I 1=8W ; (发出) Us 2:P 2= Us 2 I 2=24W ;(发出) Ucs :Pcs= Ucs (I 1+I 2)=9W ;(吸收)(3)各电源增加2倍,则各电阻上的电流相应增加2倍,即可实现⽬的。
习题22.1选择题(1)C (2)D (3)A (4)C (5)B (6)C2.2简答题(1)因为P 1=100W I s2=-4A所以U s2=50VI 1=10A I r2=5AI A =2-(10-4+5)=-9A(2)11101020111136152020R =+=+=++ 所以i=6020=3 i 1+i 2=330 i 1=15i 2i 2=2i 1i 1=1 i 2 =2i 1’=i 2’i 1’=(60-30)/20=1.5i 1+I=i 1’所以I=0.5A(3) ①有三个电容组成一个网络时有SCU(s)+SCU 1(s)=SC ’U(s)得 C ’=3/2C依次 可得如图所示输入端电容Ci=(n+1)/2(n 为电容所组成的网孔数) ②同理可得 Ri =2/(n+1) (n 为电阻所组成的网孔数)(4) L=L 11+L 22+2 M =16H(5) 设放大器副端电压为U 3 电流为i 2 正端为i 1 从R 1,R 2端流出得电流为i 则有图可得U 3=0, i 1=i 2=001212+=fU U U i R R R =- 所以01212ff R R U U U R R =--R f /R 1=4 R f /R 2=7由此得R 1=2.5K Ω,R 2=10/7(K Ω)(6)设理想变压器输入端线圈电压为U1,输出端线圈电压为U2 有n 1/u 1= n 2/u 2得 u 1=(n 1/n 2)×u 2=3u 2n 1i 1+n 2i 2=0得 i 1=-(1/3)i 2Ri =U/i 1=4i 1+U 1=4+(3U 2)/(-1/3 i 2)=4-9×(-23/3)=73 K Ω2.3(1)LTI ,双向、单调、有源电阻(2)非线性、时变、单调、有源电阻(3)非线性时不变、单调、单向、有源电容(4)非线性、时不变、单向、流控、有源电感(5)非线性、时不变、有向、有源电感、单调(6)非线性、时不变、单调、单向、有源电阻(7)非线性、时不变、压控、单向、无源电(电流)(8)非线性、时不变、单调、单向、有源电容(9)非线性、时不变、单调、有源电阻(10)非线性、时不变、单调、流控、有源电阻(11)非线性、时不变、荷控、有源电容(12)非线性、时不变、单调、有源电阻2.4①2121U ()U ()1 ()()2t t L di t di t dt dt=== ∴元件1 为电感 ②又2L C 1(0)(0)(0)25(0)252C W W W CU =+=+= 故Uc(0)=0,i 1(0)=i 1(t)t =0= -10A.设元件2 为电阻,则(0)(0) 1.5(0)C L U U R i --==Ω ③元件3 为电容,2111()(0)()(1010)0t t C C t U t U i d e e C Cττ--==-+⎰ 由KVL 又可得:Uc(t)=-U L (t)-U R (t)= -10e-t+10e-2t比较两式系数得C=1F .2.52.6(a )P R =34 (w),P v =32 (w),P 1= -2(w ),消耗功率来源于电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