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62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1、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2、环境问题的分类:(1)第一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2)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认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从人类制度构建层面看,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者忽视或低估坏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1、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正确估计和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价格不能完全反应他们的环境成本。
主要表现在环境成本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和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政府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结果现象。
3、科学不确定性:依现有科学技术不能就某一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得出明确和确定结论的现象。
4、国际贸易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环境管制越严,就会越妨碍自由贸易;而贸易越发达,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就会越严重。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不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能够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表现为:1、对环境有影响的商品交易。
2、能够引起环境问题的交易。
3、因国际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的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妨碍人类正常生活,降低环境对人的舒适度。
(2)导致人类生命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3)导致环境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以及历史和文化遗址消失。
(4)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形成了环境保护可行措施:(1)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
(2)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污染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对策一、环境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工厂的燃煤和燃油,车辆尾气以及化学工厂的有害物质都是主要的源头。
2. 垃圾处理不当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是现代城市无法避免的问题。
这些垃圾处理方法容易释放出大量恶臭气体、有毒物质和温室气体,给周围环境带来直接危害,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的健康。
3. 化学品使用与废弃家用清洁剂、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此外,处理化学废水时缺乏严格管理也会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4. 大规模畜牧业全球快速增长的畜牧业需要有大量饲料和水源。
畜牧业中产生的粪便和尿液释放出甲烷,这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同时,农场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使得附近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
二、应对环境污染的对策1. 推行清洁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 加强工业净化技术提升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并督促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净化技术来降低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此外,严格监管工厂运营,罚款甚至关闭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
3.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无法降解垃圾产生和填埋量。
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制度。
此外,加强废品回收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 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政府可以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和宣传片,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技巧。
5. 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水面漂浮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6.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污染不仅是单一国家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环境污染的原因都有哪些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
在这种粗放式增长背后还隐含着其他一些主客体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环境污染的原因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环境污染的原因一、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根源1.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导。
现代众多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认识上的短视和盲区,表现在人类共享问题上,就是对自然的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自然观——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论;表现在人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发展观。
(吴次芳等:《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很久以来,人们以人类为中心,忽视自然,忽视人的生存本质,放大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
无视自然的存在和价值,使文明的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
2.业务知识欠缺,管理者素养低下。
尽管30年来我国环评队伍的“质”和“量”都大幅提高,但环评队伍业务素质仍参差不齐,某些环评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不坚持科学评价,不能以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
某些环评单位或评审专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不能全方位考虑环境负荷,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还有个别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
这些现象都使环境问题疏于监管而逐渐恶化。
3.法律意识淡薄,依法办事观念不强。
在2009年的“环评风暴”中的“圆明园事件”折射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观念的欠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强化全社会的依法办事观念迫在眉睫。
4.观光旅游观念趋同,审美情趣单调。
必须承认,很多工程的初衷更多的仅是为开发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但是仅从狭隘的旅游观光观念出发,这种审美视角和情趣就会有失偏颇。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污染:工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 交通污染:交通工具的燃烧会产生尾气,其中的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物质会对空气产生污染。
3.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中的粪便等,如果不合理使用和管理,就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产生污染。
4. 垃圾处理:城市垃圾产生量巨大,并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加强环保法规和监管: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加强监管力度,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
2. 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并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和污染。
4. 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鼓励企业转型为绿色工厂,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同时引导公众选择环保产品和采取绿色消费方式。
5. 增加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氛围。
综上所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与治理方法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严重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环境污染的原因1. 工业生产排放:工厂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有毒废气和废水,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这些污染物经常排放到空气中和水体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2. 机动车尾气排放: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雾霾等问题日益严重。
3. 生活垃圾产生: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垃圾中的有机物和塑料等易降解垃圾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4. 化学品使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品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这些化学物质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二、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力度。
严格依法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2. 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3. 循环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4. 提倡绿色出行:鼓励采用公共交通、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建设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行动。
只有通过加强污染源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提升环保意识,才能有效减缓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1、沙尘暴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水土流失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
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5、公害病成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
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7、赤潮成因: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②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环境污染。
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问题:⑴、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现。
⑵、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
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治理环境的方法(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
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责任。
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个世纪中追求工业化造成的后果。
他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责任,也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的环境问题(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应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1972年第一次环境做大会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条也明确规定,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各国的内部事务。
(4)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际环境事务中,存在着忽视发展中国家具体困难的倾向,他们的呼声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参与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活动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