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4.55 KB
- 文档页数:3
论文题目:赤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文章通过对赤峰市生态现状的分析,找出了生态破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环境,加强草地建设,防止草地退化、沙化推广保护性耕地以及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赤峰;生态问题;解决对策赤峰市现有土地面积90 021 km2 ,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其中草原总面积为5 827 457 hm2 ,占赤峰市土地面积的65 %左右,已利用草原面积4 825 443 hm2 ,占草原总面积的8218 %。
该地区的沙丘、平原位于西拉木沦河流域中下游和老哈河流域下游,系科尔沁沙地西段。
赤峰市处于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形复杂,该地区气候多样,气温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四季分明。
春季风大干旱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72 %集中在夏季,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7 倍。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成为加速赤峰市沙漠化的诱因。
1 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赤峰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高一低”。
一高指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一低是指植被少、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表现在:1.1 旱灾严重,水资源贫乏赤峰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干燥少雨冬春多风,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灾频繁,影响地域广。
十年九旱是真实写照。
同时,干旱、低温、霜冻、大风、寒潮、暴雨、冰雹、牧区白灾、冷雨等年均有发生。
导致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定。
灌溉农业是其农业特色,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赤峰市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最紧迫而且影响范围最广的”。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经济安全相关”。
赤峰市也不例外,由于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亏缺,目前用水量已大大超过地表水储藏量,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造成地下水严重下降。
人口压力不断升级,旱情的连绵延续,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渴求倍增。
因此,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本市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掌握环境问题的本质,考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效益分析,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估算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而选出最佳方案。
在具体实施中,成本效益分析需要确定环境问题的造成原因及相关因素,据此估算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而制定出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对决策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促进环境问题的政策制定,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
其次是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超出参与者的私人利益,对周围其他人造成的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
在环境问题中,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显著,其具体体现在污染和浪费资源的行为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成本,而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及资源的浪费。
采用外部性理论可以评估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对外部效应造成的成本进行评估,以决定环境问题的治理手段,提高环境质量,并最终提高社会福利。
最后是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供应者无法向消费者收取价格,并且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物品。
例如天空、海洋等是公共物品。
社会环境也可以视为一种公共物品,其可供使用的范围超出个体或企业的所有权范围。
而治理环境问题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比如环境法律、环境监测等等,通过公共物品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复杂性,为环境问题解决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它们使得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和科学。
在采用任何治理手段之前,需要进行经济学分析,确定哪种手段会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减少环境问题的成本。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
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
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
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
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
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
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
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
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
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结合经济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逃避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它直接威胁着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本文将结合经济的外部性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外部性的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对外部性内涵的理解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当一个行为人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外部性存在;第二,外部性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第三,当某个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是配置公共产品资源市场机制调节不足的必然结果。
外部性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广泛影响,最严重的外部性影响当首推环境污染。
工业化所带来的外部性已成为全球的公害。
工业污染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损害人的健康,总而言之,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
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振聋发聩的报告以来,世界上对环境污染的损害发表了浩如烟海的报告和专著。
印度果伯尔的毒气泄漏事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世人谈核色变。
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和酸雨的影响,给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和人类生存条件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环境问题治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治理,既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的学科,其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可以为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外部性理论与环境问题治理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超出了市场交易双方自身所关注的范围,从而影响了其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负面外部性。
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排放废气、废水、废弃物等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污染对周围的其他人和自然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通常不计入企业的成本,也不会被消费者或市场所反映,因此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地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需要进行外部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环境法律和行政监管来防止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但是仅仅靠政府的强制约束力是不够的。
因为政府的行政成本高、权力容易被滥用、遵从度不一等问题都会导致政府干预的不完全和不稳定。
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外部干预方式,即道德约束(moral suasion)和经济市场化(market-based instruments)。
道德约束是指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使公众和企业自愿看重环境保护,从而形成道义上的压力,促使其自觉地遵守环境规范。
例如,各种环保主义组织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号召公众善待自然环境,遵守环境卫生规范,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
经济市场化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方式。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和权益的高效配置,因此,只要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环境污染的内部化。
例如,设定环境税、排污费等环境治理费用,引入污染排放权交易系统,强制企业购买或出售污染排放权等方式。
这些措施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使得企业在自身利益考虑下,主动投入环保技术升级、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整个社会向环保方向发展。
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调查和研究,针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完善产权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强化环境保护,建立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干预的效率、在宏观上将经济引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根源可持续发展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特别“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家“十二五”环保将投入3.1万亿,超“十一五”一倍。
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我国的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而且环境问题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制约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能否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有利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宏观政策、经济体制、制约机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对于环境经济问题的产生,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人类通过从环境中取得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过程,再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
因而,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对立的统一体。
环境既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又承担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
如果人类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适度的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少于环境容量,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则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已威胁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问题的出现具有隐蔽性、积累性并且治理难、成本高、恢复周期长。
农村的环境问题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农产品污染超标、品质下降,有毒物质含量增加,甚至于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引发中毒、诱发癌症和一些传染病的传播[1]。
农村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1.人口的增加和过渡集中,打破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流、能流和物流的平衡购买生产资料以及购买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投入,经营者都向系统内输入了一定数量的能量和物质,同时付出一定数量的资金,能流和物流与资金流的方向相反。
资金流与物流和能流可以通过价格调整、价格补贴、价格限制等措施增减与一定资金流量相关的能流和物流的量[2]。
当经营者利用权属范围以外的公共资源进行生产时,尽管有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但并不伴随着资金的出入。
当经营者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是有物流和能流的输出但没有资金的流入。
经营者使用环境资源、公共资源也是没有资金的流出。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系统外的能流和物流过多的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向外界输出过少,使物流和能流在系统内停滞,就形成了环境问题。
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经消化后废弃的有机物又进入下一个生态系统的循环。
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其废弃有机物却不能有效地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农田有机物投入的减少,转而以大量的化学肥料代替形成了农业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推进,环境问题也逐渐变得日益严重。
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都有着一个共识。
但是,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环境保护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环境问题会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会影响到某些行业的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限制生产能力。
其次,环境问题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增加相关的医疗开支,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
因此,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环境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的。
环境保护活动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
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来说,经济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就资金方面来说,环境保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而跨国公司出于利润的考虑很少愿意参与环境保护,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困难。
因此,政府必须要出面,加大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力度。
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国家环境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在技术方面,环境保护也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科研方面的投资不应该只关注于商业领域,更应该关注对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
举个例子,利用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措施。
而研发电动汽车的技术支持正是社会所希望的。
因此,可视情况合理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资,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
在政策方面,环保政策需要提高效率,减少环保成本,降低环保的负担。
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社会的需求和环保的成本等。
比如,对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提供便利的土地使用政策和税收优惠来支持。
此外,对于违规排放严重的企业,严格制裁也是必要的。
误区来了--环境保护必然会带来经济的萎缩。
其实,环境保护同样会产生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投资会促进技术更新和服务流程优化,有助于创造新市场和创业机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环境问题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但其背后的经济学原则将在寻求可行解决方案时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以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恶化环境的行动,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健康和生存。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学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首先,外部性是指当一个经济活动对除了直接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或物产生影响时产生的经济效应。
环境问题往往是由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引起的。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会导致空气和水质污染,而这些污染会对周围的社区和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环境税收或者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来内部化这些外部性,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考虑到环境因素,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在分配资源时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激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
当环保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涨将给企业提供利润激励,进而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资。
此外,技术进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问题。
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成本下降,使得清洁能源成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能源选择,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需求,从而减少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然而,尽管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牺牲经济增长速度。
一些环境保护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面对这一挑战,政府需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制定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保护环境的政策。
经济不景气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已经实现了相当高的整合度。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国的经济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景气问题。
经济不景气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它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不景气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一、经济不景气的原因1.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这种波动是由于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当供给过剩时,会导致产品积压而降低价格,从而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和投资意愿。
而当需求不足时,会导致市场疲软,消费降低,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种周期性波动会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从而产生不景气问题。
2.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国际政治、地缘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
如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导致国内生产的产品销路不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3.内部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如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需求,产能过剩等问题。
此外,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低收入家庭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影响了市场需求。
二、经济不景气的解决方案1.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是要及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通过适度扩大财政政策的投资支出,加大投资力度,带动市场需求的释放。
通过降税和提高政府支出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通过货币政策松紧调整,来改善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条件,使扩大财政支出有利于加大投入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2.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可以增加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深化改革可以促进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环境经济学分析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问题,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的气候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环境问题。
其次,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对土地和水资源产生了压力。
过度的农药使用和化肥排放污染了土壤和水体,破坏了生态平衡。
森林砍伐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工业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废物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
污水处理不完善导致水污染,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地污染。
这些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了重大威胁。
2.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人们也正逐渐认识到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然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活动的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要求。
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次,环境保护需要投入资金和技术。
环保投资需要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但这也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否则可能会产生经济成本上升的问题。
然而,可持续发展也为经济带来了机遇。
绿色经济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等方式,经济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环境经济学的解决方案环境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之一是经济激励措施,如排放交易和碳税等。
这些措施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
经济学中的环境保护在当今全球变暖、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为了寻找应对环境挑战的有效途径,经济学界也开始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意味着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恶化会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因此,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人类自身利益,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提高。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工具,因此也能为环境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在经济学视角下,环境问题可以看作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并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
1. 内部化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方的行为对其他方的利益或成本产生影响,而市场无法完全反映这种影响。
环境问题通常是一种负面外部性,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这些成本不会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税收、排污许可证等手段,可以使企业和个人负担起环境成本,刺激他们采取环保措施,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 价值评估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价值往往不被市场所反映。
经济学可以应用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对环境资源进行价值衡量和分析,从而使环境价值得到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这有助于制定环境政策时更加全面地考虑环境价值,保护环境的决策可以更加科学合理。
三、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经济手段被广泛应用在环境治理中。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经济手段:1. 环境税环境税是指对污染排放进行征税的制度,通过对污染排放征收税收,激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从而达到环保的目标。
环境税的税收收入可以用于环境改善和治理,形成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
2. 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了企业的污染排放权利和限制,通过向企业发放可转让的排污许可证,使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交易,从而调节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环境污染作为从事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一种经济现象,一旦存在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就成为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
由于现实中的市场和政府都不完美,所以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要解决该问题,单纯地依靠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比较优势,使二者协调配合、取长补短,以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危害的程度。
[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24-04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污染可以看作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在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一定时,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或者在取得的收益一定时,付出的环境成本或代价尽可能的小,即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要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样的环境污染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不是经济问题。
能够成为经济问题的环境污染是指在环境遭受污染,付出环境代价以后,社会资源配置并不能做到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值,从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
本文对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从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成因,以期能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 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却并未给予应有补偿的现象。
对环境污染问题来说,所谓的外部不经济就是指有的经济主体污染了环境,但却并未付出代价,或者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付出的代价却小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代价,而由其他经济主体承受环境污染治理代价的现象。
显然,此时就出现所谓的成本外溢,从整个社会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与从该经济主体自身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条件就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假定污染者是一厂商,其作为“经济人”必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假定污染者所处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即污染者在商品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商品市场不存在垄断性扭曲;假定污染者造成的外部成本是EC=EC(Q);并假定不存在信息费用。
生态环境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
在一些地区,资源衰退的不断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1.1 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 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 k m2的安全上限。
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 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
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由于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因此逐渐显现出来。
太湖、三峡大坝库区、杭州湾等的监测资料都表明,悬浮物和大部分氮、磷来源于农田径流。
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
除了湖泊富营养化外,面源污染还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1.2 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
但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建设方面缺乏规范的规划,基础设施不太完善,脏、乱、差现象突出,对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环境政策的实施与经济效益的评估等。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途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其中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能源的过度使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废物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压力。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科技和环境政策等措施。
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制定环境标准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环境科技则是利用科技手段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环境政策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引导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朝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权益。
环境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结论通过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环境政策,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共同建立一个宜居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1. Xie, J., Yu, Y., Liang, X., & Hu, Z. (2019).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factors in influencing public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13, 1042-1051.2. Zhang, S., Li, J., Yu, X., & Han, K. (2020). Does energy mix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65 countri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70, 122417.3. OECD (2011). Towards Green Growth: Monitoring Progress – OECD Indicators.以上是根据题目所给的“环境经济学论文”来撰写的文章,以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