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9.91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及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主人。
只有让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尊重和保障劳动人民的权益,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合作、共享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消除贫困和差距,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包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从生产力发展、劳动人民地位、共同富裕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现实生活中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旨在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公平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以下理解: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主义强调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不再由少数人垄断,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分配机制,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减少贫富差距。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强调社会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结合。
这意味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不应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助来实现。
社会主义通过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以实现整体社会的共同繁荣。
另外,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人民民主和参与。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人,应当对社会事务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
通过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和加强人民的参与意识,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发展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这种参与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和工人自治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以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和满足。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追求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福祉的基础。
它强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
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集体利益、人民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努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繁荣的社会。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
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
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
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
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以公平、民主、自由去实现社会公正与正义的一体性,以满足人民对美
好社会的期望。
它根据人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有效的分配和统筹来解决社会的收入分配、财富配置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建立起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关注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发展各种经济基础,建立起公平的社会
分配秩序,确保社会经济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同时赋予每个人众多的自由及公正的待遇。
例如,社会主义政府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发展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能够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各种条件。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民主的原则上进行的,通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
并以平等自由的原则作为主导,实现以每个公民尊严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
共同体,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正是其对于保持公正社会、鼓励创新活力和发展
潜力,以及向先进文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
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
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
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答案: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
此外,通过结合十八大报告,我们发现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十八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述,使我们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很快在实践中体现出良好效果。
例如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救灾。
科学发展要求全面的发展。
所谓全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是短腿,其他诸如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也必须解决。
科学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境的制约、资源能源的制约,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粗放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原则。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践行者。
V o l . 14 N o. 3 (Sum N o. 43)Sep. 2000 Jo u r n a l o f Gu i li n Co llege o f E d u c a t i o n α谈谈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文芳玲( 桂林市教育学院 政史系, 广西 桂林 541001) [ 摘 要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性, 是社会主义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 关键词 ]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特征; 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 A 84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 7070 (2000) 03- 0001- 041992 年, 邓小平在视察我国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明确回答了许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 为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扫清了 思想障碍。
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本 质呢?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长期以来, 人们在理论上都没有区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而是把两者混淆起来。
其实, 本质和特征是两 个层次不同的范畴。
本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反映的是 同类事物的共性, 是最高层次的, 它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人们要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才能把握。
特征则是事物本 质的外在表现,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 它是外露的、活泼的、生动的。
本质和特征 的关系是: 本质对特征有决定作用, 是特征的根据; 特征反映本质, 是从属于本质的东西。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
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
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
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旨在实现资源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财富公有制。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强调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实现经济的公平分配、社会的公共福利和人民的自治。
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而不是私人或特权集团所有。
这意味着国家或社会团体掌握并管理生产资源、企业和资本,以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社会主义还强调社会和经济的公平分配。
通过实现经济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主义试图消除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并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
此外,社会主义也注重人民的参与和自治。
社会主义政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社会主义追求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强调人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治。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公有制经济、公平分配和人民参与自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然而,不同国家和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式和理解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三则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许多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理论思想和现实问题。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获得的三个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的本质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的学习,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农村包围城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等都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的体现。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也了解到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在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落实的过程中要面对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调整。
在此过程中,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社会主义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波折与曲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人民生活贫困、财富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思想开始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还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特别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想逐渐传播开来。
如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是在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这些历史的进展和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思想被各个国家的各级人民所接受。
三、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心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在实践中常常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从探讨社会主义特征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科学预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所有这些设想,都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对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理论概括,是对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超前研究。
这种预测的科学性就在于这一学说是从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导出的,不是空想和幻想。
而且后来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些设想的科学性。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情况下,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还需要国家,国家还不会消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等。
斯大林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两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把过渡时期的下限确定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36 年宣布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职能应大大加强和发展。
但由于他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存在重大失误,作出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断;建立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僵化地理解了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两个全新
论断。
这两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它不仅是中国话语的关键词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几点认识
社会主义既是基于共产主义和平和友爱的社会理想,又是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实际行动。
它是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新的社会制度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
它要求从物质财富分配的角度出发,强调全体劳动者拥有公平合理的利益,尊重共同的利益,减少贫富差距,为大众创造更多物质丰富和文化进步的机会。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种政治民主,它具有参与与改革的特点,实行民主制度,推动社会实现民主化、自由化、法治化,实现公平正义。
它通过政治参与及制度变革,实现民众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相互尊重,促进和平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是自发自愿的劳动自由,主张各种政治与经济权利公平地分配,不再存在任何形式的剥削,让劳动者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应有的尊重,实现基本的劳动权利。
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生态和谐之情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同等重要性,发展生态文明,在较低的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资源的持续利用。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和平友爱之理想,注重人类互相尊重、自由、和谐的精神,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减少国际间的悬殊、分歧,实现和平共处。
通过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们勇于平等交流、促成民族和社会和平共处,共同追求和平社会的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没有对经典作家和传统社会主义思维和认识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思想认识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会感到思想的魅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历程本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标志。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同样如此。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搞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指导实践,搞不清的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于两大基石的发现,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变为科学。
在马克思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原则,经典作家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消灭人们奴隶般的分工;消除异化的不幸的劳动,让劳动成为人的兴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的部分;确立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已是进入自由王国的障碍。
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
”[2](p250)同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样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主义理论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地揭示了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最终达到。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
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首先,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当中。
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
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
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二、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
但在进行了长达?3O年的改革以后。
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正确理解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发展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