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 格式:xls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0
人口学基本概念(一)人口信息网1、少年儿童抚养比也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以反映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少年儿童。
计算公式为:其中:CDR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为l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2、老年人口抚养比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为:其中:ODR为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l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3、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些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
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
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4、总抚养比也称总负担系数。
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用干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计算公式为:其中:GDR为总抚养比;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l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专题名称】人口学【专题号】C5【复印期号】2011年02期【原文出处】《中国人口科学》(京)2010年6期第2~12页【英文标题】The Dependency Ratio: The Inconsist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Revision of the Concept【作者简介】姚引妹,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内容提要】作者认为传统的人口总抚养比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与法律规定不符。
一是夸大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二是抹杀了不同年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缩小了实际劳动年龄人口的真实负担,据此提出的中国人口红利期及劳动年龄人口供给的正确性令人质疑。
文章提出了两种修正方法,以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偏差。
一是对劳动年龄人口口径的修正,认为考虑初次就业与退休年龄的劳动年龄人口(19~58岁)最接近中国现实;二是引入有效生产者、消费者和人口支持比概念,对人口抚养比的假设进行修正,使人口支持比更加符合现实。
【关键词】人口抚养比/支持比/偏离/修正EE13UU8500355人口抚养比作为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因而成为学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社会影响的重要切入点。
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如关于城镇职工退休年龄是否应当提高?关于中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的人口红利何时消失?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所有这些讨论,或把人口抚养比作为主要指标,或把抚养比作为主要依据,但有时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
其主要原因是人口抚养比的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不同,实际抚养比与理论抚养比存在很大的偏离。
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人口抚养比的概念、统计口径,在实践中选用符合现实的人口抚养比口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学术价值。
一、传统人口抚养比及存在的问题人口抚养比又称人口负担比(系数)、人口从属比,根据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因此,用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比更符合原意。
人口老老龄化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
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 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
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 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
( 罗淳,2001)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 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 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
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 或总体性的问题, 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 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 不应该混淆的。
一、问题重述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
如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这些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
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这是新时期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备受社会关注。
请解决以下问题:(1)针对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单独二孩不会导致人口大增的人口预测,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立模型,对单独二孩会不会导致人口大增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建立数学模型,针对深圳市讨论计划生育新政策(可综合考虑城镇化、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统筹等政策因素,但只须选择某一方面作重点讨论)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问题1、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是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的。
对于我国目前为什么要放开二胎政策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单独二孩不会导致人口大增是有以下情况决定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生育水平稳中趋降,我国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5-1.6,如果不实行单独二胎新政策,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
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
三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
四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很大变化,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通过建立动态差分方程模型预测老龄化的人口数、劳动人口数以及总人口数。
根据预测的数据画出老龄化程度的趋势图和人口红利的趋势图,最终通过分析老龄化程度、生育率高低、出生性别比例和人口红利变化来验证单独二孩政策的必要性以及单独二孩不会导致人口大增的预测。
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影响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因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经历了人口变革和人口老龄化,故对人口年龄结构和消费或者储蓄关系的研究较早。
Nathaniel(1969)最早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抚养比和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的结论。
Thornton(2001)采用1956—199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美国人口抚养比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均对美国的个人储蓄有显著的负影响。
Loayza等(2000)使用面板数据实行实证分析,发现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都将使得储蓄率降低。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对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的关系实行研究。
王德文等(2004)将中国的数据使用于Leff模型后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即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升高均会造成储蓄率的降低。
袁志刚等(2000)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对储蓄率是有影响的。
唐东波(2007)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得出不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人口年龄结构均会对中国的居民储蓄起到显著的扩张性作用,并且人口老龄化会促动居民储蓄增加。
从以上研究可知,关于人口抚养比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但综合国内外绝绝大多数的研究能够发现,人口抚养比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人口抚养比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在很多以人口年龄结构和消费或储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一般均是以生命周期理论(LCH)和家庭储蓄需求模型(HSDM)作为该项研究的理论出发点,这些理论为研究人口抚养比变化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根据其预期寿命和一生的收入水平合理安排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以便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2卷第1期[收稿日期]2023-04-13[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9BJL020);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JSGX004);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7ZSJD020)[作者简介]丁佐琴(1982—),女,江苏盐城人,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国立釜庆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技术经济研究。
抚养比尧教育程度与科技创新———基于G20数据的实证分析丁佐琴1,2,汪小龙1,孙雪梅3(1.无锡太湖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2.国立釜庆大学,韩国 釜山 612022;3.东南大学 经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摘 要]针对抚养比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波特假说理论,依据1999—2020年G20经济体面板数据,采用RDD、ADF 和双重差分等方法构建模型,实证检验抚养比和教育程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以及教育程度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提高教育程度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并具有一致性;发达经济体抚养比影响科技创新为正“U 型”结构,其他经济体抚养比影响科技创新为倒“U 型”结构,表明不同经济体应对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政策重点有所侧重;抚养比不仅直接影响科技创新,而且还通过影响教育程度进而作用于科技创新。
其中,教育程度在老年抚养比影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在少儿抚养比影响科技创新中,具有遮掩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抚养比和教育程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发展程度、城镇化和私营部门程度高的经济体,效应系数显著为正。
结果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抚养比对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经济体可以通过提高经济总量、城镇化和私营部门等创新条件,弱化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抚养比;教育程度;科技创新;波特假说[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6-0123-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抚养比对我国科技创新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与低生育率导致的年轻人数量减少对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带来挑战。
现代经济信息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然而随着另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贯彻实施,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低,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越来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了解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失衡是否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人口结构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国外的研究结果大多数表明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和投资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 Faruqee and Muhleisen,2002; Lindh and Malmberg,1999;直广雄川1971) ,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均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Groezen 等,2005) 。
国内的研究国内对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有胡鞍钢(201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口结构老龄化则会通过降低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毛毅,冯根福(2012)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确定,主要要看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储蓄率降低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谁更大。
(李阳,张楠,2011)对人口的控制应从着重于数来那个转向“数量和结构并举”。
国内外对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型的解释,较少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更少。
因此,本文旨在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之上,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来对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和索洛增长模型( Solow growth model) 的基础之上引入人口抚养比、人力资本存量等人口结构变量,从理论角度推测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知识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可能影响。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分析张玉周【摘要】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以及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使得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极其复杂,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对能源消费会产生不同影响.文章通过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3个指标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法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晌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等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均具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暂时不显著,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影晌会逐步显现;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反方向变动;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在显著正影响;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与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在所有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中,前期能源消费的作用最大,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已超过经济增长,正逐步成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应将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纳入相关政策视野,适时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节能技术,逐步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11【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能源消费;面板数据;GMM【作者】张玉周【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3.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1978年的5.7 亿tce,增加到2013年的37.5亿tce,年均增长6.5%。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中国⼈⼝年龄结构分析商务统计(论⽂)学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师:中国⼈⼝年龄结构分析摘要:⼈⼝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龄化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各⽅⾯影响⽇渐明显。
因此,本⽂运⽤统计⽅法和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年龄结构的变动,进⾏了⽐较全⾯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且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年龄结构对就业问题、产业结构、消费、家庭变化等有何影响,并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年龄结构;⽼龄化;⼈⼝普查;⼈⼝红利⼀、引⾔社会是由“⼈”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来进⾏,这个“⼈”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业”,或“不同层次”的⼈群所组成,显然,这些不同⼈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是各不相同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年龄结构数据的特殊意义与作⽤,年龄结构数据质量不仅成为研究⼈⼝状态、⼈⼝过程的必要条件,⽽且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在这⾥想对⼈⼝年龄结构这个问题进⾏⼀些相关分析。
中国⼈⼝年龄结构变化之猛烈程度是古今中外从没有过的,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特定条件所造成的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现象,近⼆⼗年来已影响了我国社会⽣活,⼜将严重影响整个下世纪中国社会⽣活的⽅⽅⾯⾯,然⽽,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很少结合我国所特有的独特⼈⼝年龄结构变化来进⾏研究。
⾃建国以来进⾏的六次⼈⼝普查,提供了我国⼈⼝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我们分析未来⼈⼝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对中国⼈⼝年龄结构在今后⼏⼗年的变化给出预测,并就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就业问题的影视作粗略分析,希望这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指⼀定时点、⼀定地区各年龄组⼈⼝在全体⼈⼝中的⽐重。
⼜称为⼈⼝年龄构成。
通常⽤百分⽐来表⽰。
例如,中国1982年7⽉1⽇零时,以5岁为⼀组统计⼈⼝年龄结构(表1)。
人口老老龄化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
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 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
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 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
( 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 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 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
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 或总体性的问题, 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 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 不应该混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