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分类教学幻灯片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6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分类与教学方法一、游戏活动的分类幼儿园游戏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游戏目的分类游戏目的是指游戏的基本目标或任务。
幼儿园的游戏目的一般包括:游戏体验、知识教育、技能训练、情感体验、社交交往等。
按照游戏目的分类主要有:(1)体验型游戏:如辨色、辨味、吹泡泡、滑梯滑草等,目的是通过感觉体验,让幼儿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
(2)知识型游戏:如围棋、跳棋、数学游戏、语文游戏等,目的是通过游戏教育的方式,让幼儿学习知识。
(3)技能型游戏:如运动游戏、手工制作、造型活动等,目的是通过游戏训练的方式,提高幼儿的技能水平。
(4)情感型游戏:如情感教育游戏、感受自然、感受美、感受音乐等,目的是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5)社交型游戏:如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目的是通过游戏的交往过程,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2、按照游戏形式分类游戏形式是指游戏的形式、构成和操作方法。
幼儿园游戏活动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型游戏:如垒球、踢毽子、拔河等,需要很大的空间和人力合作。
主要目的是锻炼大运动量和团队协作。
(2)小组游戏:如圈游戏、角色扮演等,需要有多个人配合完成,目的是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3)独立个体游戏:如拼图、游戏卡等,可独自完成,主要目的是训练幼儿的自主操作和思考能力。
(4)音乐舞蹈游戏:如音乐游戏、舞蹈活动等,目的是通过音乐舞蹈活动,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乐趣和锻炼身体。
(5)手工游戏:如折纸、剪纸、手链、折衣服等,需要幼儿动手操作完成,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幼儿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游戏指导和引导,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幼儿成长。
下面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1、发挥师幼互动优势,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师幼互动是在幼儿游戏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应该学会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老师要注重暗示和引导,借助于语言、身体语言等手段,积极鼓励幼儿的参与和表达,让幼儿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体验和感受。
帕顿关于幼儿游戏的分类美国学者帕顿从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将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1)无所事事(偶然的行为):此阶段的儿童不是在玩游戏,而是注视着身边的事情,尤其对身边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是摆弄自己的身体,爬上爬下,到处乱跑乱转,或者是待在一个地方东张西望。
如,生活中会发现很多幼儿在沙发上爬上爬下,或者围着一个柱子转圈,还乐此不疲。
(2)旁观者游戏:此阶段的幼儿大部分时间在看其他儿童玩,听他们谈话,或向他们提问题,但是始终没有要参加到游戏中去。
他们很清楚他人的游戏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进行到什么阶段,但是只是旁观,并没有加入游戏。
如,很多小孩在玩游戏,他会在旁边一直看,很感兴趣,时不时问一两个问题,或者提些意见,但是当让他参与到游戏中又表示不玩。
(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此阶段的幼儿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玩游戏,玩玩具,自己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幼儿的不同。
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游戏,并不去管其他在干什么,很少与他人互动交流。
如,家里的两个小孩各自玩自己的游戏,玩具,一个玩洋娃娃,一个玩小汽车,互相不理睬对方的玩什么。
(4)平行游戏:此阶段幼儿仍然是在独自玩游戏,但是相比之前,此阶段的幼儿玩的玩具与周围幼儿玩具相类似,但是只是在同伴的旁边玩,并不是与同伴一起玩。
如,几个玩积木的幼儿聚在一堆玩,但是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每个人的玩法不同,有些是搭房子,有些是乱扔等。
(5)联合游戏:此阶段的幼儿开始与同伴一起玩游戏,他们会谈论共同的话题,活动中偶尔有借东西、相互追随模仿、短暂交谈的行为,但是依然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游戏,每个幼儿依然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来玩,所以此时的兴趣还不属于集体。
如,几个幼儿玩小汽车时,幼儿会模仿其他人来开汽车,或者偶尔会谈论怎么玩更有趣,或者谁的汽车跑的快。
(6)合作游戏:此阶段的幼儿开始有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在游戏中表现出互相合作、分工、规则意识,并努力达到目的。
通常在游戏时,会出现一两个领头的孩子来组织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