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姚士谋 陆大道
- 格式:ppt
- 大小:670.50 KB
- 文档页数:19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陆大道院士作报告陆大道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权威经济地理学家,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是我国少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而成的院士。
通过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评价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地理理论学的研究、组织和参与了环渤海、东部重点经济带等多项区域发展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趋势。
近十年来,主持编制了《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和预测建议,发表论文约90篇,专著21本,多次获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奖励。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感谢莱芜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邀请,也衷心感谢经济日报社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安排。
我的题目是《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及城市化的几个问题》,我希望不要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我的汇报内容: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值得注意的倾向大都市经济区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严重倾向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反思一、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因素、新的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人才及管理以及反映进入国际经济循环难易程度的区位等,成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国际化的基本内涵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大规模增加,这部分资金的投放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格局。
与此相适应的是,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
这是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向伴随而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最具变革力量的其实之一,主要表现:金融资本在全球化的迅速流动;跨国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国际经济组织影响力的上升等*使区域直接暴露在全球竞争之下,既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挑战*要分析全球化下区域发展的有效空间组织方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强烈地导致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化进程摘要: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业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亟待研讨的话题。
注重城市发展定位,注重改善农民工群体生存环境,注重解决城市居住隔离问题,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化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和长足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得益于人文主义的复兴在价值观念层面起到的积极的引导作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身和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进而发展到工业文明。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危机备受世人关注。
同时,也使得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放大到极致就是认为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只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和忽视人类共同利益的人类实践受到广泛质疑,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工业文明影响下崇尚增长的价值观念,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控制利用的生产方式等等的批判不绝于耳,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尤其是罗马俱乐部的著名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昭示着地球的规模和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当前所采用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最终将导致能源和矿产的枯竭,导致全面的崩溃,这一表述振聋发聩。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1・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平: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全面反思。
城镇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指出:未来对世界经济起重大影响的两大因素,就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和当代中国的城镇化。
数以万亿计的年城镇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GDP 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在地方政府年财政税赋来源中占比也越来越大。
的确,当代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使空间生产进入一个超大规模、超常扩张的时代。
20年造城运动中,空间生产速度是超世卓绝的,也是充满盲目、矛盾和冲突的。
一方面,由于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集聚、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推动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从1978年到2005年末,城镇化率从22%增长到42.7%,我国城镇化人口从不到2亿迅速增长到7.3亿,城镇化实际建成区面积扩展了10多倍),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3月第2期Mar.2007No.2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的、无与伦比的空间生产规模,表现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基建投资规模、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为推动城市工业化、拉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当可观、十分宏大的空间框架性支撑,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在重组中国经济框架、带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重组中国社会结构,使乡村中国逐步变成一个都市中国;也在重构中国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总之,城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改造着整个中国。
可以预见,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虽然发生有所滞后、但是其规模空间巨大的中国“产业革命”和“产业转型”,以及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逐步实现,还将有3~4亿人口进入城市,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一个难以遏制的造城运动将继续强烈地推动我国现行城市体系的巨大惯性发展。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姚士谋1王书国1,2 崔旭1,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省市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重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
特别是通过国情分析,强调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并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论证有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思维,以求在学术花园中百花争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型城乡规划,健康城市化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 in ChinaYao Shimou1Wang Shuguo1,2Cui xu1,2(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2 Graduate School, CAS, Beijing, 100039)Abstract: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any provinc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be healthy and steady by exploring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China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resources sav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dopted,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pace. New good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promot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reasonedly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academic garden more colorful, to promote exchanges to 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y.Keywords: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althy urbanization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
浅析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45-0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以期最终消除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存在问题对策一、引言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
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展速度很慢。
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 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3.城镇化水平低。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社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1]文贯中.城市化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变[J].新产经.2013(01)[2]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3]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4]王永齐.产业集聚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2(01)[5]杨眉.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原则及路径[J].城市问题.2012(08)[6]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5)[7]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0)[8]王家庭,赵亮.我国区域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J].软科学.2009(07)[9]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J].经济学家.2010(08)[11]陆根尧,盛龙.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理论与实证[J].发展研究.2012(10)[12]王晓伟,邓峰,魏佳.新疆各地区城市化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特区经济.2012(09)[13]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09)[14]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15]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1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7]陈虎刚,袁惊柱.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化效率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8]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11)[19]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63)[20]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1(10)[21]王红伟.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J].商业时代.2011(19)参考文献二:[1]刘习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06)[2]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改革.2008(10)[3]佟德龙,蔡建峰,尹丽,曾晓妹,左文进.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4]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5]赖作莲,王征兵.陕西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8(08)[6]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06)[7]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8]刘习平.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9]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10]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11]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2]姜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3]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4]王凤鸿,伊文君.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4)[15]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16]陈先强.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参考文献三:[1]林勇,叶青,龙飞.我国土地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05)[2]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3]王元京.新型城镇化业绩的后评价[J].中国科技投资.2013(27)[4]王雪雁.强化产业支撑筑牢城镇化基础[J].新长征.2013(09)[5]陈宗岚,刘习平.资源约束下县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3(16)[6](丹麦)扬·盖尔(JanGehl)着,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魏权龄着.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9](丹麦)扬·盖尔(JanGehl)着,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着,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美)赫希(Hirsch,W.Z.)着,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美)库兹涅茨(Kuznets,S.)着,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15](美)赫茨勒,J.O.着,何新译.世界人口的危机[M].商务印书馆,1963[16]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着,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美)赫希(Hirsch,W.Z.)着,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刘习平,宋德勇.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20]于兴业,张雪薇,贾利.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1]岳立,曾鑫.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西部11省城市化效率评价[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3)[22]蔡卫红.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23]颜昌宙.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2013(03)。
我国城市群区空间规划的新认识姚士谋1,陈彩虹1,2,陈振光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3.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香港)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许多省市正在编制城市群规划,出现了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新局面。
然而城市群区的空间规划需要认知的问题不少。
文章就有关城市群规划的导向性原则、地理空间尺度的界定、各种要素的配置与组合及其城市群内的完善化的动力源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深入的学术讨论。
关 键 词:城市群区;导向性原则;地理空间尺度;综合思维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O 2363(2005)03O 0037O 05收稿日期:2004-06-07;修回日期:2005-03-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40);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S220006)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男,广东梅州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 _mail)caihong_chen@ 。
在我国城市化持续、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
最明显的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辽宁中南部地区,仅仅在三四十年时间内就形成了今天这样城镇密布、经济发达繁荣的局面[1]。
其他还有像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区域和大武汉地区等等,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不少省市领导非常重视并热心邀请专家对重点地区的城市群进行规划设计,继各地城镇体系规划与大都市区(含都市群)的概念规划之后,又掀起了/城市群规划0的新高潮。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规划0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我们城市规划界的第三个春天的到来。
然而,作为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既要有责任,也要有科学的思维,做好这一个战略性的长远规划,真正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城市化问题的深度认识)))关于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姚士谋1于春2年福华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08)(2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城市研究中心硕士生南京210008)(3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南京210008)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各地区进入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趋激烈。
重视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深刻认识并有效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对上述大背景的认真反思,对有关城市竞争力概念、内涵等方面的国际理论进行简析,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有五个关键性层面:原有基础的修复、以主导行业为核心、人力资源的发挥、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与开发的潜力。
指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与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同一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南京的发展一、大背景下的反思(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每个时代都有抓住公众想象的新概念,目前出现的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新概念之一。
全球化机制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它可以被广义地定义为相似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尤其是大的企业集团、跨国公司、连销店等等;第二,存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市场运作,这一名词已经在媒体、商界、金融界和学术界广为应用,成为当今时代流行记录中一个共同的形容词和一个普遍存在的速记符号。
5远东经济评论6把今日世界经济比作/新耐克经济:没有国界的世界性生产0。
耐克气垫鞋是由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美、日、印尼、韩国和台湾地区)生产的52个部件组成的。
世界经济已经通过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和全球金融的明确表达而全球化了。
多国经营公司的跨国经营已经促进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但全球化经济正在形成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因为受经济力量与地理空间的限制。
第30卷 第11期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3-01;修订日期:2011-05-2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课题(KZCX2-EW-3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6) 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男,广东梅州平远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E-il:yo@ail.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姚士谋1,陆大道3,王 聪1,2,段进军4,武清华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10101;4.苏州大学商学院,苏州215325)摘要: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
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
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和“冒进”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农林交通建设大规模占地、毁地等现象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破坏。
为此,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城镇化规律;资源环境基础;国情条件;科学思维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1947-091 认真分析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问题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1]。
第28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8,No.42008年7月ECONOMICGEOGRAPHYJuly.,2008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4-0529-06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①姚士谋1,陈振光2,吴松1,3,王波1,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香港;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摘要: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其规划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并存在着诸如内部结构功能不完善、规划中对环境的重视不够,环境污染等问题。
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规划的重要意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城市群规划的新思维新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核心城市、网络发展、合理开发等),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内的超大城市、核心城市应当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好的清洁型、服务型城市。
以期能在规划界引起探讨,从而使城市群规划与城市群的发展日趋完善。
关键词:城市群区;战略规划;要素分析;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群的发展完善与成熟,最明显的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辽宁中南部地区,仅仅在30—40年时间内就形成了城镇密布、经济发达繁荣的局面[1]。
至2007年10月,中国城市化水平基本达到44%,全国城镇人口达5.8亿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
近10年来,京津唐地区、四川盆地、成渝地区、山东半岛区域和长株潭地区以及大武汉地区等等,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不少省市领导非常重视并热心邀请专家对重点地区的城市群进行大量的规划设计,继各地城镇体系规划与大都市区(含都市群)的概念规划之后,又掀起了“城市群规划”的新高潮。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精神[2],也可以说是我们城市规划界第三个春天的到来。
然而,作为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既有责任,也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好这一个战略性的长远规划,真正为各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中国城市群新论》导读作者:暂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过去30多年的粗放式高速增长过分注重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中国的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走一条关注质量、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城市群作为一种城市“集合体”,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路上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特征、递嬗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指导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早在1992年,姚士谋教授与中山大学许学强教授等10多位知名地理学者经过多年探索,共同出版了《中国城市群》的著作,开创了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该书先后4次印刷,总计出版1.2万册。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姚士谋教授邀请中山大学周春山教授、同济大学王德教授等多位城市地理、规划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对2006年版《中国城市群》一书进行修订完善,于2016年12月出版《中国城市群新论》,给读者展现了中国城市群的最新研究动态。
城市群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国外的传统城市结构理论与区域城市体系理论,以及城市连绵区、大都市带、城市群等概念和相关研究。
而在现代城市群研究中,学界更关注全球城市系统网络化发展,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空间组织模式发生转变,城市的相互联系作用更加强烈与紧密,地理距离作用逐渐弱化,并基于此提出中心流理论等论述,使城市群研究范式从中心地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
迈入21世纪,交通与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活动在城市集聚,并在城市间频繁互动,使城市群规模逐渐增大,城市群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联系日趋紧密,生产专业化与分工协作增强,城市群地域结构愈加复杂和多元化。
全球化、网络化、城市化三者相互交织,形成了当今时代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
以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为核心的全球发达城市群凭借自身优势和信息技术,调配全球生产要素流动,主导全球社会经济发展。
姚士谋简介姚士谋研究员简介姚士谋,男,汉族,1940年6月18日生于广东梅州平远县,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系,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学术委员,原任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经济学会、省交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行政规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曾任江苏省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0年);国际地理学会区域发展委员会代表。
2002年被浙江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93年起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9年起被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自1972年以来,先后主持参加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等1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
与南京市建设局合作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南京地区城市(镇)体系规划,曾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二等奖(1983年),主持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获得省政府1986年支援苏北建设科技二等奖。
1985—1994年主持的厦门经济特区综合开发(8项规划)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
本人为主要参加者的长江三角洲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虞孝感主持),及其沿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陆大道主持)均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有60多篇),出版专著共12部,参加编著有5部。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中国城市群》(2009年第四版已出版)、《区域与城市发展论》(研究生教材)、《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其他重要著作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美国风光》(再版2次)、《外向型经济与综合开发》、《厦门市域国土规划纲要》、《江苏省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东亚都市行》等等。
新一版的《中国城市群》获得2003年华东地区图书出版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