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_2007年中国皮肤黑色素瘤发病与死亡分析_曾红梅
- 格式:pdf
- 大小:431.26 KB
- 文档页数:7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3January 2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00883)。
▲通讯作者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防热、防日光、防损伤、防感染等,同时帮助调节体温、储存水分和脂肪[1]。
当长时间暴露于日光环境中时,皮肤会发生癌变。
在美国,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2]。
其中,基底细胞皮肤癌和鳞状细胞皮肤癌在皮肤癌中最为常见[3]。
皮肤黑色素瘤只占皮肤癌总体的2%,但是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肤癌类型[1,4]。
尽管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减少了病死率,但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人数正逐年增长,且上升幅度明显[5]。
这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
本综述旨在概述皮肤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现状、病理特征以及当前的防治策略,以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皮肤黑色素瘤。
1皮肤黑色素瘤患病与死亡情况1.1皮肤黑色素瘤患病情况皮肤黑色素瘤患病人数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超过了116万。
大约有2.2%的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诊断为皮肤黑色素瘤。
每年每10万人口中将出现22个新发病例。
据估计,2017年全美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达到8.7万,占肿瘤总体新发病例的5.2%。
数据模型分析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皮肤黑色素瘤新发病例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在增长[7]。
黑色素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男性黑色素瘤发生率较女性高,新发病例中男性是女性的1.6倍。
白种人是所有种族中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此外,根据NCI 监测研究项目发布的数据,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趋势,75岁以下人群中,新发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65~74岁年龄段的新发病例最多,达到22.7%,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
皮肤癌死亡案例介绍皮肤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和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本文将探讨多个皮肤癌死亡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和影响。
皮肤癌死亡案例一:亚洲女性病例背景•姓名:张美华•年龄:45岁•性别:女性•地区:中国广东省病情描述张美华是一位亚洲女性,她在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她的皮肤经常接触到紫外线,但她忽视了对皮肤的保护。
几年后,她发现自己的皮肤上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痣,但她并没有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痣变得越来越大,并开始出血。
她最终去看医生,被确诊为黑色素瘤。
治疗过程张美华接受了手术切除黑色素瘤的治疗。
然而,由于瘤体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手术并没有完全治愈她。
她进一步接受了放射治疗和化疗,但疾病依然继续恶化。
结局不幸的是,张美华最终因黑色素瘤的扩散而去世。
她的死亡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皮肤癌的严重性和危害。
皮肤癌死亡案例二:欧洲男性病例背景•姓名:John Smith•年龄:60岁•性别:男性•地区:英国伦敦病情描述John Smith是一位欧洲男性,他在年轻时就经常外出活动,喜欢户外运动。
他的皮肤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但他没有注意到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几十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脸上出现了一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并感到瘙痒和疼痛。
治疗过程John Smith去看了医生,被确诊为基底细胞癌。
他接受了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由于他的年龄较大,身体康复较慢。
他还接受了化疗和光动力疗法,以确保肿瘤完全被消灭。
结局尽管经历了多次治疗,John Smith的基底细胞癌最终复发,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他最终因皮肤癌的恶化而去世。
他的个案引起了公众对皮肤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视对皮肤的保护和早期筛查。
皮肤癌死亡案例三:澳大利亚女性病例背景•姓名:Emily Johnson•年龄:35岁•性别:女性•地区:澳大利亚悉尼病情描述Emily Johnson是一位澳大利亚女性,她在悉尼的海滩上度过了大部分的夏天。
·研究报道·皮肤恶性黑素瘤皮损STAT3表达及活化STAT3水平的研究冉立伟刘红梅兰东10004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皮肤科(冉立伟、兰东);总装备部司令部黄寺门诊部(刘红梅)通信作者:冉立伟,Email:wlbrlw@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4.011【摘要】目的研究皮肤恶性黑素瘤(CMM)皮损中STAT3和活化STAT3(p-STAT3)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聚合物酶标二抗法,检测22例CMM皮损和23例皮肤色素痣STAT3表达和p-STAT3水平,分析其对CMM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结果CMM皮损STAT3表达显著高于皮肤色素痣(阳性率分别为95.5%和56.5%,χ2=9.23,P<0.05),且其p-STAT3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皮肤色素痣(阳性率分别为90.9%和43.5%,χ2=11.38,P<0.05)。
CMM皮损STAT3表达增加对CMM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影响(P>0.05),而p-STAT3水平升高为预示CMM淋巴结转移的危险信号(OR=1.88,95%CI为1.05~3.38,P<0.05)。
结论CMM细胞STAT3的表达增加和活化水平升高在CMM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其活化水平升高有助于CMM的侵袭和转移。
【关键词】黑色素瘤;STAT3转录因子;淋巴转移;p-STAT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41126)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hosphorylated STAT3in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lesions Ran Liwei,LiuHongmei,Lan Do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Jingxi Campu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3,China(Ran LW,Lan D);Huangsi Clinic,Headquarters of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of PLA,Beijing100120,China(LiuHM)Corresponding author:Ran Liwei,Email:wlbrlw@【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hosphorylated STAT3(p-STAT3)in cutaneousmalignant melanoma(CMM)lesions,and to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STAT3and p-STAT3were detected with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using polymer enzyme-labeled secondary antibodies in skinspecimens from22CMM lesions and23pigmented nevus lesions.The effects of STAT3and p-STAT3expressions on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MM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expression rate of STAT3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MMlesions than in pigmented nevus lesions(95.5%vs.56.5%,χ2=9.23,P<0.05),so was that of p-STAT3(90.9%vs.43.5%,χ2=11.38,P<0.05).STAT3expression in CMM lesions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MM(P>0.05),while the elevated expression of p-STAT3in CMM lesions wa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CMM(OR=1.88,95%CI:1.05-3.38,P<0.05).Conclusio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TAT3and p-STAT3in CMM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MM,and elevated p-STAT3expression may contribute to invasion andmetastasis of CMM.【Key words】Melanoma;STAT3transcription factor;Lymphatic metastasis;p-STAT3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441126)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病因尚不清楚。
V ol. 25 No.9Sep., 2013化 学 进 展PROGRESS IN CHEMISTRY第25卷 第9期2013年9月Contents1 Introduction2 Cancer statistics3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3.1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cancer control and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曾红梅 陈万青*(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摘 要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列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
本文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癌症的流行状况、发病负担进行了概述。
结果显示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消化道癌症发病负担依然严重,而与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近年来显著增加。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整体继续呈上升趋势。
沉重的癌症负担需要采用综合化的防治策略来解决。
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癌症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和癌症数据监测情况,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癌症高发现场开展病因学预防及早诊早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概述了全国范围内癌症防控现状,为今后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癌症 趋势分析 预防控制 癌症筛查中图分类号:R730.1; 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3)09-1415-06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Zeng Hongmei Chen Wanqing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ncer Hospit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Cancer has been a major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in China. It ranks first among all causes of death in urban areas, and second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resent the latest cancer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cident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s still high and the burden of lung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are increasing. The trend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ancer burden would still be sev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ging population.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control polices, structures, and cancer registration in China are described. 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lan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inistry of Health since 1986. National program of cancer registry has been set up. In 2012,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has expanded to 222, covering populations with 200 millions. In areas with high risk of cancer, they have held systematic programs of cancer control. Many places such as Linzhou and Cixian have shown a down-trend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reas of high risk of cancer als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cancer campaign. The prevention programs include tobacco control,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and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is paper provides considerable scope and motivation for future work on cance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cancer; trend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ncer screening收稿:2012年12月,收修改稿:2013年6月*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henwq@· 1416 ·化 学 进 展第25卷图 1 1989—2008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率变化趋势Fig. 1 Trend analysis of cancer incidence in cancer registrations of China, 1989—2008 CR: crude incidence rate, ASR:age standardized rate by world populationprevention3.2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for cancer related agencies3.3 Cancer registry and surveillance3.4 Experiences of cancer control in areas with high risk of cancer3.5 Nationwide cancer control programs 4 Conclusion and outlook1 引言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癌症进行预防控制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恶性黑色素瘤曾经等于绝望,现在一切已经不同Marvin P 发表于2017-12-19 07:13本文来自果壳网,地址在这里。
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在千禧年前后,那首林夕先生作词的《至少还有你》里曾写着“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到了一年后的《流年》,就已经是“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
如果是个皮肤科医生看到,一定会说要糟。
因为本是多年都没变化的痣,“忽然”生长起来,说明发展迅猛;“纠缠的曲线”暗示边缘不规则,听起来像是来势汹汹的黑色素瘤;而且长在手心,发生癌转移的可能性高,前景相当不佳。
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的十年生存率低于10%,而黑色素瘤偏偏容易出现远处转移。
在那个时代,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基本还是靠化疗和手术。
就算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也只有15%,而未能完全切除或者无法手术的患者,预后就更不乐观。
所以2011年的电影《非诚勿扰2》中,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才绝望之下投海自尽。
医生将传统抗癌疗法归纳为“砍/烧/毒”(Slash/Burn/Poison),分别就是指的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常规洗剪吹。
放疗就是用高能量的X光或者伽马射线照射肿瘤区域,希望能杀死自我修复机制失效的癌细胞(但有些癌细胞不但修复机能失效,它们的自杀机制也失效了,所以好死不死的)。
化疗就是给患者服用有细胞毒性的药剂,它对生长增殖迅速的细胞都有影响,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而这些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都见效不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黑色素瘤专家郭军教授曾表示,“别的肿瘤有各种治疗办法,黑色素瘤就是没招儿”。
然而,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事情有了转机:其一,是黑色素瘤靶向药物的开发成功;其二,是免疫疗法药物的面世。
这两类崭新的药物,将黑色素瘤治疗带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靶向药:精准杀敌现代意义的靶向药物出现在千禧年前后,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在那之前,治疗癌症的重担是由化疗扛着。
化疗药物造福了许多患者,但其局限性也很大。
皮肤黑色素瘤死亡危险因素及误诊原因黑色素瘤是由产生色素的黑色素细胞恶性转化而来,其存在发展成为致命性疾病的可能性。
人们对黑色素瘤的认识已经具有了漫长的历史,相关的记载之中对黑色素瘤的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但对其发生具体原因却是在近些年才逐步深入和明确的。
不过即便是在当前的医学环境下,黑色素瘤仍然有着较高的死亡危险和发生误诊的可能性。
关键词:黑色素瘤;死亡危险因素;误诊1 皮肤黑色素瘤简介皮肤黑色素瘤是人体体表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同时也是当前世界范围之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皮肤癌,随着现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皮肤黑色素瘤的整体发生率仍然处于持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人们对该疾病形成高度的重视。
当前人们将皮肤黑色素瘤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浅表扩散型、肢端雀斑样痣型、恶性雀斑样痣型等,这些类型通常因为人种不同,而表现出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皮肤黑色素瘤的整体发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以非肢端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而言,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为病人在日常生活之中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从而使得该疾病的发生。
同时当前的研究之中也认为,如果人体在日常生活之中间歇性地,接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也会在客观上增加皮肤黑色素瘤发生的风险,不过人们现阶段还没有对导致黑色素瘤的紫外线光谱形成明确。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在我国的环境之中男性的皮肤黑色素瘤发生率通常略高于女性,而同时男性的死亡率也较女性更高。
但是影响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性别之外,原发灶位置、厚度等因素也被认为对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皮肤黑色素瘤死亡危险因素前文已经提到,性别、原发灶位置、原发灶厚度等都是影响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具体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首先从病人的性别角度来看,当前的一些研究认为,性别不同而存在的内分泌差异现象,可能会对发病过程形成影响,并由此使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方面的差异产生。
具体情况而言,当前男性的整体生存率是较女性更低的,男性的总体生存时间通常在27个月左右,三年整体生存率在40%左右,而女性的三年整体生存率则可以达到60%。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北京100021)摘要:[目的]对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各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进行分析,估计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
[方法]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到26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肿瘤登记数据,通过审核和评估,共193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标准。
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性别以及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结合2012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和主要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
标化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和Segi’s标准人口结构为标准。
[结果]全国193个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198060406人(其中城市100450109人,农村97610297人),报告的恶性肿瘤新病例556163例,死亡病例345483例。
病理诊断比例为69.13%,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2.38%,死亡发病比为0.62。
据估计,全国2012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58.6万例,死亡病例218.7万例。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64.85/10万(男性289.30/10万,女性239.15/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191.8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187.83/10万,累积率(0~74岁)为21.82%。
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77.17/10万,中标发病率为195.5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1.20/10万,中标发病率为187.10/10万。
全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1.49/10万(男性198.99/10万,女性122.06/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2.34/10万,世标死亡率为111.25/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2.61%。
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59.00/10万,中标死亡率107.23/10万。
黑素瘤诊治进展姜承易;余红【摘要】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多发生于头皮、颈部、手掌、小腿、足底等,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棘手的问题。
本文就黑素瘤的诊断,包括病理、影像学、免疫组织化学、皮肤镜、分子生物学水平等方面及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疗法、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Malignant melanoma ( MM) is a highly malignant tumor which mostly occurs in scalps, neck, palm and calf. MM is hard to diagnos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treatment is also a hard nut to crack. In this paper, the diagnosis of MM in terms of pathology, medical imag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dermoscopy,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including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were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596-599)【关键词】黑素瘤;免疫疗法;靶向治疗【作者】姜承易;余红【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恶性黑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
在我国,恶性黑素瘤患病人数正以每6~10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长。
MM 60%由黑痣恶变而来,原发病变90%在皮肤,多发生于头皮、颈部、手掌、小腿、足底、指(趾)间、指甲下、甲沟等,也可发生在躯干皮肤,少数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如眼内、食管、直肠和肛门。
357例中国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迟志宏;盛锡楠;李思明;崔传亮;斯璐;郭军【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11(38)11【摘要】目的对357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对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进行记录与随访,用SPSS11.5软件,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及Cox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Ⅰ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超过144.0月,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7月、132.0月和26.8月;肢端黑色素瘤218例(61.1%);多因素分析发现,分期及溃疡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
结论肢端黑色素瘤发病率最高,所有患者的预后与初诊时的分期及溃疡密切相关。
【总页数】4页(P1316-1319)【关键词】皮肤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生存分析【作者】迟志宏;盛锡楠;李思明;崔传亮;斯璐;郭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J], 黄克伟;何侠;宋丹;纪红2.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J], 余慧;汪洁;柳林;杜坤;苏江维3.皮肤黑色素瘤中PITX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J], 赵滨; 阴亚坤4.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病例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病理漏检原因分析 [J], 赖玉梅;李忠武;刘佳勇;徐妙生;谭智超;黄小征;吴艳;周立新;宋志杰;田晓鑫5.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张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hTERT及Ki-67的表达
李慎秋;熊芬;张春梅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06(33)4
【摘要】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源于痣细胞和黑素细胞
的恶性肿瘤。
我们对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及转移性MM中端粒酶组分hTERT基因及Ki-67抗原表达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二者与MM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3页(P231-233)
【作者】李慎秋;熊芬;张春梅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市,430030;华中
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市,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市,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利用组织芯片研究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hTERT P53及Ki-67的表达及意义[J], 刘青华;李灵敏;王晋芬
2.口腔颌面部肉瘤组织中hTERT和Ki-67蛋白的表达 [J], 王海斌;赵军方;李新明;
李峰
3.hTERT、Ki-67和AgNO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刘怀;谢福生;石寅
4.CD7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J], 栾春艳;邓丹琪;周晓鸿;李文华
5.皮肤肿瘤中的雌激素受体及皮肤恶性黑素瘤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癌基因的表达 [J], 陈仁贵;唐曙;张文竹;凌波;余红;姜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恶性黑素瘤病因学与生物学治疗进展
姜兰香;庞传超;姚春丽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1(031)024
【摘要】恶性黑素瘤(Malig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95%恶黑发生在皮肤组织[1]为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ant melanoma,CMM),好发于老年人和30岁以上成人,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血液和淋巴转移,死亡率逐年增高,且病因不完全明确,预后差,治疗困难,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统一规范.而在我国由于对该病存在严重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治疗更加困难,现对其发病及生物学治疗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4985-4986)
【作者】姜兰香;庞传超;姚春丽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吉林长春13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3+1
【相关文献】
1.皮肤恶性黑素瘤的治疗进展 [J], 粟娟;陈翔
2.恶性黑素瘤治疗进展 [J], 刘亚玲;杨劲松;刘思源;四荣联
3.皮肤肿瘤中的雌激素受体及皮肤恶性黑素瘤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
癌基因的表达 [J], 陈仁贵;唐曙;张文竹;凌波;余红;姜培红
4.恶性黑素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 [J], 姚德茂;张亚玲;王一理;潘承恩
5.错配修复基因hMLH_1和hMSH_2蛋白在正常皮肤黑素细胞痣和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检测 [J], 李慎秋;张春梅;熊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