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6--儿童泌尿系统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14
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
急性肾炎可分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尿液分析+镜检、血沉、血清ASO有助于鉴别。
2.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儿童,3~5岁为发病高峰,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⑴大量蛋白尿;⑵低蛋白血症;⑶高脂血症;⑷明显水肿,其中⑴、⑵两项为必备条件,实验室尿蛋白多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5O mg/kg,血清白蛋白浓度≤30g/L,血清补体、诊断性肾活体组织有助于鉴别。
3.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脏生理功能急剧减退甚至丧失,致以显著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广泛,包括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种。
主要临床表现有①尿量显著减少:出现少尿(每日尿量<250ml/m2)或无尿(每日尿量<50ml/m2);②氮质血症:血尿素氮(BUN)≥15 mmol/L,血清肌酐(Cr)≥176 umol/L,或每日血肌酐增加≥44 umol/L,或血尿素氮增加≥3.57 mmol/L,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30 ml/1.73 m2;③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尿液检查、血生化检查、肾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
4.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或直接侵袭肾组织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起病年龄多在2-14岁,平均为6岁,男性居多。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肾病综合征,典型病理改变为膜性肾病,血清HBV标志物持续阳性,免疫学检查、肾活检有助于鉴别。
5.泌尿道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引起的炎症,少数由真菌、病毒、衣原体等引起。
临床上可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按病程可分为急性(病程6月以内)和慢性(病程6月以上,病情迁延和反复发作);按感染部位分为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和上尿路感染(肾盂炎、肾盂肾炎)。
初级护师-基础知识-儿科护理学-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单选题]1肾病综合征患者易自发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是A.血管内皮易受损伤B.组织因子易释放C.血液多呈高凝状态D.继发感染(江南博哥)E.红细胞增多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后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尿中丢失抗凝血酶III,高脂血症使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原因,肾病综合征患儿常存在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临床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表现为腰痛或腹痛,肉眼血尿或急性肾衰。
掌握“基础知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知识点[单选题]2.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肾脏的年龄是A.2岁以内B.2.5岁以内C.3岁以内D.3.5岁以内E.4岁以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
婴儿期肾脏位置较低,下级位于骼崎以下平第4腰椎,2岁以后才达骼崎以上,故2岁以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
掌握“基础知识-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知识点[单选题]3.小儿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低于A.30m1B.50m1C.80m1D.90m1E.100m1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小儿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低于50m1,新生儿每公斤体重少于0.5m1∕ho掌握“基础知识-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知识点[单选题]4.少尿对于学龄前儿童是指24小时尿量A.<500m1B.<300m1C.<200m1D.<IOOrn1E.V30~50ιn1参考解析:学龄儿童每日正常尿量少于400m1,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1,婴幼儿少于200m1,即为少尿。
掌握“基础知识-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知识点[单选题]5.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低钠血症B.低钾血症C.氮质血症D.高脂血症E.低蛋白血症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由于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往外渗到组织间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造成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
儿科主治医师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二)[单选题]1.5岁男孩,因水肿、尿少1周来门诊,查体可见全身明显水肿,下肢指压痕明显,阴(江南博哥)囊水肿较重,血压14/10kPa(105/75mmHg),尿蛋白(+++),尿中RBC 0~4个/HP,此患儿水肿的原因主要是()。
A.ADH分泌增加B.低蛋白血症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醛固酮分泌增多E.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多[单选题]2.患儿,女,9岁。
水肿、尿少3周入院。
入院时尿蛋白(+++),血浆总蛋白22g/L,血清胆固醇8.8mmol/L(340mg/dl)。
入院后予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肌注,每日2次,共10天;强的松15mg/次,每日3次,共2个月,尿蛋白仍为(++)~(+++),治疗应首选()。
A.加大强的松剂量B.加用消炎痛C.加用环磷酰胺D.加用潘生丁E.重新进行青霉素肌注10天[单选题]3.急性肾炎补体恢复正常一般在病后()。
A.1周内B.2周内C.3周内D.4周内E.8周内[单选题]4.引起肾病综合征的最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
A.高胆固醇血症B.低蛋白血症C.大量蛋白尿D.重度水肿E.肾功能损害[单选题]5.患儿,女,12岁,2年来反复镜下血尿,偶见红细胞管型。
尿蛋白定量1.8g/d,肌酐97.24μmol/L,尿素氮5.4mmol/L,IgG 14g/L,IgA0.6g/L,IgM 0.3g/L,抗O 1:200。
为了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是()。
A.逆行肾盂造影B.尿查抗酸杆菌C.肾活检D.腹部X线平片E.中段尿培养[单选题]6.患儿3岁,男孩,水肿5天,始于眼睑,渐波及腹部。
体检:眼睑肿胀不能睁开,呼吸较惫促,腹水征阳性,尿蛋白+++,尿红细胞0~2个/HP。
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正常,血沉明显增快,白蛋白15g/L,血胆固醇6.5mmol/L,则应诊断为()。
A.急性肾小球肾炎B.肾炎性肾病C.单纯性肾病D.IgA肾病E.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单选题]7.有关单纯型与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的鉴别,实验室检查不合适的是()。
徐州医学院教案讲授章节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专业11级本科授课班级护理授课日期教学时数2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儿科护理学》第5版崔焱主编《儿科学》第6版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崔焱主编《儿科学》第7版沈晓明王卫平主编教学目的1.熟悉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熟悉其常见护理诊断,掌握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熟悉常见护理诊断,掌握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4.熟悉泌尿道感染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5.自学小儿泌尿系统常见异常。
教学重点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2.掌握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3.掌握泌尿道感染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2.掌握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掌握泌尿道感染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教具或课件、或实验器材、或见习病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和课外预习内容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预习内科护理学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道感染等疾病。
3.课外自学小儿泌尿系统常见异常。
4.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按护理程序对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道感染等疾病患儿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常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课堂教学环节与学时安排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图片-举例-讲解20分钟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讲解-图片-举例20分钟第三节肾病综合征讲解-图片-举例20分钟第四节泌尿道感染讲解-图片-举例20分钟第五节小儿泌尿系统常见异常自学集体备课纪要《内科护理学》中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道感染等内容已有大篇幅阐述,本章节主要就其与儿童疾病的区别进行学习。
本章重点为成人与儿童解剖生理、疾病不同的比较,加强预习和复习。
儿科护理学_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情观察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营养、药物治疗和卫生护理等。
首先,病情观察和评估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尿量、尿色、排尿频率等,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此外,还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感染部位的检查、腹部触诊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其次,定期监测和记录是儿科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定期检测患儿的尿液、血液和其他相关指标,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例如,尿液分析可以用来评估肾功能和监测疾病的进展,血液常规检查可以评估患儿的感染情况等。
通过定期监测和记录,可以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趋势,为合理的护理实施提供依据。
再次,合理饮食和营养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营养方案。
例如,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儿童,护士应推荐适量的水分摄入,并限制高含钙、高磷和高盐的食物摄入。
对于患儿的营养不良或消耗过多的情况,应适当增加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并推荐合适的营养补充剂。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士应掌握常见的药物知识,包括用药途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机等,并严格按照医嘱给药。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处理并向医生汇报。
最后,卫生护理对于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康复也非常关键。
护士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和洗手等卫生操作规范,确保患儿的环境清洁卫生。
在儿童尿失禁的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保持患儿的尿布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的损伤或感染。
对于穿刺性操作,如导尿、膀胱灌洗等,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总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护士应熟悉检测指标、养护要点和护理技术,为患儿提供全面、规范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同时,护士还应与医生、家属和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关系,共同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
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儿童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位置较低。
健康儿童腹部触诊时肾脏容易扪及。
3.【新生女婴尿道长度】:1cm;【性成熟期】:3~5cm4.【新生男婴尿道长度】:5~6cm5.【新生儿尿道易发生上行性细菌感染的原因】①新生女婴:尿道仅1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②新生男婴:包茎、污垢积聚6.【新生儿及婴幼儿肾脏功能的生理特点】7.【生后首次排尿时间】:生后48小时内8.【建立控制排尿能力的时间】:3岁左右9.【不同年龄儿童的尿量】10.【正常儿童尿液的特点】:①颜色:淡黄透明②PH:5~711.【新生儿尿液渗透压】:平均240mmol/L,1岁以后接近成人。
12.【出生后2-3天婴儿的尿液特点】①尿色深、稍浑浊②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寒冷季节放置后可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14.【正常儿童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每日定量≤100mg/m 21.【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肾炎】的定义 是一组不同病原体感染后 免疫反应引起的 急性弥漫性肾小球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 2.【AGN 的特点】①发病前多由感染史●【AGN 冬季发病感染史】呼吸道感染为主●【AGN 秋冬季发病感染史】以皮肤感染为主②属于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3.【AGN感染的主要病原】:A组β溶血性链球菌4.【AGN的好发年龄】:5~14岁儿童5.【AGN的病因】①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AGN②发病前多由感染史6.【AGN的发病机制】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机体对链球菌抗原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②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膜上,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免疫和炎症反应→损伤基膜血液成分漏出毛细血管,尿中出现蛋白、RBC、WBC和管型●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闭塞狭窄→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水肿、少尿、高血压、循环充血7.【AGN的典型临床表现】①水肿、少尿(最常见、最早)②血尿③蛋白尿④高血压8.【AGN的临床表现】9.【AGN的尿液镜检】①大量RBC②尿蛋白(+~+++),可见透明、颗粒/RBC管型11.【AGN的治疗要点】①自限性疾病,无特异性治疗②对症③防治急性期并发症12.【AGN的饮食管理】13.【AGN的休息指导】第三节肾病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NS】/【肾病】的定义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NS的四大特征】(三高一低)①大量蛋白尿(必要条件)②低蛋白血症(必要条件)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3.【NS的病理生理】4.【NS最根本、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大量蛋白尿5.【单纯性NS最突出的表现】:凹陷性水肿6.【NS的并发症】①感染②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③血栓形成7.【NS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上呼吸道)8.【NS的临床表现】9.【NS 的主要辅助检查】10.【治疗NS 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11.【NS 患儿预防接种的时间】●病情完全缓解●停用糖皮质激素3个月后12.【NS患儿活动与休息的要求】●除严重水肿和高血压外,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即使卧床也应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血栓形成13.【NS患儿的营养管理】14.为什么NS患儿一般不必限水钠摄入?【答案】:因为NS患儿的水肿主要是血浆胶渗压下降、低蛋白血症所致,限制水钠摄入对减轻水肿的作用不明显,过分限制易造成低钠血症及食欲下降。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一、概述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
1. 儿童泌尿系统的解剖特点①肾:肾上极约平T12,下极约平L3。
婴儿肾位置略低,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L4,2岁后到达髂嵴以上。
②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压扭曲甚至梗阻,导致尿潴留。
③膀胱:婴儿膀胱位置相对高,充盈时易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之后降入盆腔。
估算膀胱容量,4~12岁儿童为(年龄+1)×30。
④尿道:女婴的尿道短,男婴常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均容易导致感染。
2. 儿童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GFR=20ml/min/1.73㎡。
生后1周约为成人的1/4;3~6个月时达1/2;6~12个月时达3/4;2岁时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肾小管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表现为:重吸收糖、氨基酸和磷的阈值较低;排钠能力较差,保钠能力也较差;初生10日内排钾能力差;缓冲酸能力有限(易酸中毒);尿液浓缩功能差。
3. 儿童排尿与尿液特点93%的新生儿在生后24h内排尿,99%在48h内排尿。
若超过48h 仍不排,应排除泌尿道梗阻或畸形。
排尿次数随年龄而变化:刚出生:每日4~6次;出生1周后:每日20~25次;1岁:每日15~16次;学龄前:每日6~7次。
多数儿童在3岁左右可控制排尿。
上表重点记忆少尿的标准。
新生儿生后早期因尿液中尿酸盐过多,可在放置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尿酸盐结晶)。
若含较多磷酸盐结晶时,冷却后可呈白色浑浊,注意与脓尿的鉴别,后者加热后仍然混浊。
新生儿尿比重1.006~1.008,平均渗透压240mmol/L;儿童尿比重1.011~1.025,平均渗透压500~800mmol/L。
正常儿童新鲜尿沉渣镜检,RBC<3个/HPF,WBC<5个/HPF,管型无或偶见;12h尿Addis计数,RBC<50万,WBC<100万,管型<5000个;尿蛋白定性检查(-),定量≤100mg/㎡/24h。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是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器官,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儿童泌尿系统功能的一系列疾病。
它们可能由先天性缺陷、感染、结石、肿瘤等因素引起。
常见小儿泌尿系统疾病1. 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通常由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表现为排尿时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
对于小儿,尤其是女孩,尿道感染的风险更高。
及时就医,开展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
与尿道感染不同,尿路感染可以累及到肾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腰痛等。
对于小儿,尤其是婴儿和幼儿,尿路感染的症状难以表达。
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小儿的排尿情况,特别是夜间尿床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3.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脏疾病,表现为腰痛、发热、呕吐等。
儿童是肾盂肾炎的高风险人群,特别是6个月到6岁的婴儿和幼儿。
及时就医,开展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关键。
4. 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是指儿童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发生的泌尿系统畸形。
例如,尿道下裂、肾动脉狭窄等。
这些畸形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尿道梗阻、肾功能受损等严重病情。
早期筛查和治疗对于避免不可逆性损害至关重要。
5. 膀胱输尿管逆流膀胱输尿管逆流是一种儿童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它可以导致膀胱的反复感染,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膀胱输尿管逆流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
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小儿的泌尿系统状况,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同时,加强环境卫生、避免畸形因素等也对预防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大有裨益。
小儿泌尿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小儿泌尿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小儿泌尿道感染,本文将从定义、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小儿泌尿道感染?小儿泌尿道感染是指儿童泌尿系统的感染,包括尿道感染和膀胱感染。
儿童泌尿道比较短,细菌容易进入尿液,导致感染。
这种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而病原细菌多数来自于排便时误入尿道,进而感染泌尿道,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
二、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发热、腹痛等。
婴幼儿由于不会表达自己的不适,常常表现为哭闹不止、食欲不振等症状。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频繁尿尿,尿尿时有灼热感、疼痛、发热等情况时,应高度警惕可能是小儿泌尿道感染。
三、小儿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小儿泌尿道感染的引起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不成熟,尿道短且接近肛门,容易被细菌感染。
其次,婴幼儿尿布不及时更换或不规范清洁,导致细菌侵入尿道。
除此之外,饮食及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触摸不干净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四、小儿泌尿道感染的预防预防小儿泌尿道感染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首先,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其次,培养孩子定期如厕的习惯,避免尿液在膀胱中滞留过久。
此外,儿童应当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
最后,提高卫生意识,勤洗手,避免接触脏物,有利于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五、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治疗一旦发现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多喝水、休息,并根据情况开具抗生素等药物。
对于复杂或重度感染,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对症治疗。
六、结语小儿泌尿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很好地避免其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